APP下载

浅析拉威尔《鹅妈妈第三组曲》对中国民间音乐的吸收

2020-12-05王稼嵘

北方音乐 2020年16期
关键词:拉威尔女王小节

王稼嵘

(河南大学音乐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19至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无论是心理学领域还是社会学领域,人们更倾向于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和享受。随着地理大发现,世界逐渐被连成一个整体,各个国家民族之间交流增多,无论是通过战争剥削方式还是通过和平交流方式,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文化的交流传播发展。随着对自然的探索和规律的发现,人们对世界的好奇感、求知欲和创造欲不断增强。这些特征反映在音乐方面,表现为不断打破常规,和弦的运用更加丰富自由,旋律更着力于情感的表现。特别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法国,随着印象主义绘画的出现,音乐也受到影响,出现了印象主义音乐,背离传统的原则,大胆革新,致力于对画面的描写,用音乐的语言刻画人物、自然、生活、神话等。

莫里斯·拉威尔作为印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在具有印象主义特征的基础上,吸收了多个民族主义的音乐,其钢琴作品《鹅妈妈组曲》创作于1908年,这一时期,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还未受到一战影响,该作品处于拉威尔早期的创作风格理念。

《鹅妈妈组曲》是拉威尔为儿童创作的,旋律和弦运用简单,充满童真,富于想象力。《鹅妈妈组曲》共有五个部分,分别描绘了五篇童话故事,在五首组曲中,第三组曲《瓷偶女王莱德罗纳》描写的18世纪的东方国家——中国。这一组曲来自于童话故事《小绿蛇》,讲述了美丽的公主变成了丑姑娘,英俊的王子变成了小绿蛇,他们去瓷娃娃王国恢复本来面目的故事。古代中国的文化、经济、政治发展曾领先于世界各国,是西方人心中的神秘国度,这首由西方人创作的中国作品,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自然流露出对东方国家的好奇与向往。

一、中国传统物质文化的加入

(一)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瓷器

第三组曲这首作品名称翻译过来有很多版本,有《瓷偶女王莱德罗纳》《陶瓷女王莱德罗纳》《瓷娃娃的女王莱德罗纳》等。无论哪个版本,都与瓷器有关。中国的瓷器文化早在16世纪涌入西方,引起轩然大波,凭借高超的技艺和精美绝伦的图案,逐渐享誉世界,深得欧洲人的喜爱,瓷文化也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瓷器的碰撞声音清脆悦耳,音调较高,音响较小。在女王主题下,旋律多集中在高音区,模拟出叮叮当当的美妙乐声,也是在模仿瓷器相碰撞发出的清脆声。拉威尔在创作第三乐章时,将瓷器碰撞发出的声音特色融入乐曲,并选取“陶瓷”用到作品名中,凸显了东方特色和中国的陶瓷文化。

(二)中国的图腾——龙

“龙”对于中国来说,象征着权力和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古代,天子一般被称作龙子,炎黄子孙常被称为“龙的传人”,“龙”也成了中国的象征。在中国的生肖文化中,属蛇被称作“小龙”,属龙被称作“大龙”,在古今中外的画作中,龙和蛇有着几分相似,龙较蛇而言,体型更大,气势更威猛,有爪牙。第三组曲中选取小青蛇,也是结合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

(三)寺庙的钟声

在王子的主题中,曾有笔者认为是在模拟远方传来的寺庙的钟声和阵阵牧笛声。钟声体型巨大,撞击钟体后发出浑厚的回声,该段主题以长音为主,不断循环往复,与回响的钟声有几分相似。

二、中国民俗情感的加入

(一)引子

在开头八小节的引子部分,由极弱的音量开始,前四小节把尾音延长,在延长音上方加入高声部的和弦,凸显东方国家的神秘感。后四小节在此基础上发展,从第九小节进入主题。

(二)女王主题

在中国文化的不断发展中,随着经济增长,人口增加,加之日常娱乐多为打击乐器,传统欢庆节日习俗多,形成了热闹热情的民族氛围。在女王的主题中,旋律活泼明快,从节奏上看,多用十六分音符、装饰音和跳音,从这一表现形式上看,这种创作手法也结合了中国的民俗氛围。

(三)王子主题

从第65小节开始,进入王子的主题。可以很明显地看到,音符时值扩大,多用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整体速度缓慢,描绘蛇爬行的缓慢。该主题各声部运用卡农的形式相呼应,描绘出蛇的缠绕盘旋。在该主题下,整体风格和女王的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力度整体变弱,情绪情感上从欢快的氛围转换到较为庄重的气氛。上文提到,蛇的引申含义借助了龙这一元素。“龙”在古代象征天子,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这一部分的情绪特点也符合其特点。

另外,中国有关龙的绘画和传说都给人青云直上之感,在画作中,龙尾下方常有云雾缭绕。从第77小节开始,在低声部,旋律集中在倍低音区和低音区上,前一小节的结束音和后一小节的开始音同音相连,相当于每两个小节组成了一个大切分,这种伴奏音型贯穿王子主题,类似于龙下方环绕的云。再看其他声部,王子主题中的主旋律在中声部和高声部间反复进行,形成声部之间的卡农形式,与盘旋向上的龙十分相似。

三、中国五声音调的运用

在西方国家,音乐的旋律最初运用中古调式,在后来的不断发展补充中形成了七声大小调体系。在中国音乐旋律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五声音阶,后加入六声音阶和七声音阶。在音乐种类上,从整体上看,把音乐分为雅乐和燕乐两种,雅乐在祭祀天地、朝贺等大典中演奏,旋律缓慢,庄重神圣;燕乐又称“宴享之乐”,而“燕”同“宴”,有享乐的含义在其中,这一大类的音乐,多用丝竹乐和打击乐器等伴奏,旋律丰富多样,表达欢快、悲伤、思念等情绪。

在拉威尔《鹅妈妈第三组曲》中,旋律运用中国传统五声调式。第三组曲围绕宫商角徵羽五个音发展,这一设计,融合了中国特色,也借此表达东方风貌,更能凸显东方特色。

四、中国传统乐器的加入

1899年,拉威尔在巴黎世博中初次听到中国的锣鼓声。

明清时期,随着民间俗乐的继续演变,曲艺文化不断发展,创作出大量优美且广为流传的曲子,一些乐谱保存至今;乐器方面,进行了改进调整。随着“唱、念、做、打”的流传,中国的打击乐器——铜、锣在明清时期得到广泛的应用与发展。这类乐器大量运用到戏曲音乐、舞蹈音乐以及中国传统的吹打音乐当中。这一时期的戏曲音乐也传入到海外,拉威尔在初次听到锣鼓声后,也被深深地震撼到,把这一元素加入到第三组曲中。在第24小节中,高声部在每一拍的后半拍加了装饰音,而前半拍则用单音或者空拍代替;在低声部中,在每一拍的后半拍给了重音记号,不论是高声部还是低声部,都在强调后半拍。这种特殊的处理,模仿了传统打击乐器——铜锣。这类乐器在敲击时,音响大,造成听觉上的冲击。

在第25小节中,低声部节奏没有变化,把重音记号去掉,又恢复正常的强弱规律;高声部移高八度,节奏上不再是八分音符而改成十六分音符,音程组合上运用二度不和谐的关系,这一手法模拟了中国打击乐器——鼓。打击乐器没有固定音高,算是噪音的一种,二度关系巧妙地模拟出不和谐的声音效果。

在第55小节,一长串的刮奏极富特色,以刮奏的形式结束乐段,展现了锣鼓齐奏时混乱而不失秩序之感。

在组曲的最后三个小节中,每个音上都给了重音记号,由三度和二度叠置而成的由十一个音组成的快速琶音,不和谐的音响加上快速跑动的琶音,模拟了各种打击乐器混杂在一起的锣鼓喧天的热闹场面。

五、中国民间节奏及音调的运用

从第三组曲整体来看,节奏简单,基本上都是规整的节奏。在女王主题中,低声部都是八分音符,高声部由八分音符或者十六分音符组成,相似的节奏型以一定排列规律不断重复,除了在女王主题的第二部分出现了四小节的符点音符外,其余节奏型没有变化。在王子主题中,音符时值扩大,由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组成,贯穿该主题。中国古代的音乐作品节奏上较为自由,由于记谱法的限制,对节奏要求没有西方的严格复杂,运用上以简单节奏型为主。

在音调上,出现了大量的二度音程,女王主题的第一部分,二度关系出现在低声部的伴奏音型中,以音程的形式出现;在该主题的第二部分,中间两个声部的横向旋律,在纵向上形成了二度关系。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音高以五度相生律或者纯律为主,与西方的十二平均律不同,在音高上有差别,另外,二度关系能模仿出外国人在听中国律制中的差别和中国乐器的声音效果。

在乐曲发展中,出现了很多半音进行,上行或下行的走向有离调的感觉,增加了其神秘性。

拉威尔的《鹅妈妈组曲》第三组曲《瓷偶女王莱德罗纳》用音乐语言描绘出神秘的东方国度,节奏旋律简单,篇幅较短,传达着易懂的童话故事,适合儿童欣赏演奏。融入多元文化,也算是世界文化交融传播留下的宝贵财富。第三组曲结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创作,作品里体现了大量的中国元素,优美的旋律下不仅用音乐绘制了一幅东方画作,更是隐含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生活以及当时的中国在国外的形象。这部钢琴作品的诞生为未来中国钢琴曲的发展做了参考和铺垫,某种意义上,推动了中国钢琴事业的发展。总之,《鹅妈妈第三组曲》无论从文化的继承传播还是发展上,它无疑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瑰宝。

猜你喜欢

拉威尔女王小节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由拉威尔《山谷钟声》主题形象塑造引发对泛印象主义风格的思考
“女王”
羌族萨朗舞歌巴茸的音乐分析
——以羌族舞歌《叶忍》为例
快把我哥带走
鸟中女王
名师不收高徒
轻女王
两个字
节节草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