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
2020-12-05张旭飞江苏灌云县伊山中心小学
张旭飞 (江苏灌云县伊山中心小学)
学生没有家国情怀,容易被外来文化侵蚀。轻则崇洋媚外,重则受外国反华势力操纵而参与暴动,这一切都是教育出了问题。“家国情怀”是中华文化传承中不可忽视的基因密码。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家国情怀应位于教育的首位。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古典诗歌最具代表性,篇幅虽短,却意蕴深远,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实现价值认同的首选。
一、优化教师自我的家国意识
情感是具有感染功能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以情育情”,可以让古典诗歌中的“情”在师生中流转。教师作为成年人,自身的家国情怀水平会直接影响对古典诗歌的解读,也影响着学生对古典诗歌中家国情怀的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的对话过程是家国情怀培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居于引导性地位,只有教师自身具有饱满的情绪和感染力,才能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授古典诗词的过程中,要用开放的姿态、合理使用肢体语言、运用饱满的情绪将古诗词作者的情感传递给小学生。
二、多维度认识古诗词作者的家国情怀
古诗词创作的年代久远,语言表述简练、留白多,与白话文差异较大,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学习古典诗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诗词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以此为基础,促使学生更好地去体会作品内在的家国情怀。
例如:【唐】张继《枫桥夜泊》。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
《枫桥夜泊》背景:枫桥夜泊是中唐诗人张继的名篇。其人生平不详,只知其在天宝十二年(公元753 年)考取了进士,到了天宝十四年(公元755 年)爆发“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公元756 年)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当时国家的文臣携家眷南逃避乱,张继也是南逃避乱的文士之一。在安史之乱年间的某个秋天,张继怀着旅愁夜游姑苏枫桥,写下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张继存世的诗歌不多,共存不到50 首,《枫桥夜泊》就是其中之一。
作者情感、性格分析: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天宝年间,国家富裕、人民安居乐业,京都的权贵们把持朝政,不喜巴结权贵的张继,只能成为“京漂”,从古至今,京漂都是很苦的,进士张继亦是如此。中唐的官员制度,五品及五品以上由皇帝任命,五品以下由吏部筛选授官。而作者张继就是考上了进士,但是仍然在等待国家分配的那一批文人,这一等就是十年(公元753 年中进士,公元755 年安史之乱,公元762 年10 月,政府军才收复两京),其中前两年在京城漂流候命,后八年京都战乱,流寓吴越。在唐代,大文豪、名家比比皆是,权贵更多。以张继的才气,在危难之际仍心系国家的人,总有出头之日,平乱之后做官,后被录用为员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死前官至检校祠部员外郎。
其友刘长卿在《哭张员外继》写道:“秋风邻笛发,寒日寝门悲。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秋风萧瑟,邻居们在鸣笛作乐,而张继只能整日窝在家里睡觉打发时间。世界上最痛苦的莫过于想回家而不得,家里有人去世而无钱入土为安,这两样张继都占了。说明张继是一个清贫、有傲骨、正直的好官。
作品的家国情怀分析:基于《枫桥夜泊》作品背景,作者情感和性格的分析,我们再来品味《枫桥夜泊》中作者表达的情感。在这姑苏“月落乌啼”“江枫渔火”“夜半钟声”有声有色的美景中,作者将自己担心国家前途命运、身处乱世无归宿的苦闷之情勾勒得淋漓尽致。
其他作品辅助学习:唐诗中还有一首杜甫的《春望》,也是作于安史之乱期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也是饱含家国情怀。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讲述的是前线传来安史之乱结束的捷报,作者一家喜悦之情跃于纸上。均可以让五年级学生作为课外作业,简单学习。
综上所述,古典诗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个时代文学家们毕生心血的浓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像古人一样对“家国”产生认同,爱家乡、爱故土、爱国家、爱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