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法国艺术歌曲的发展与演唱风格

2020-12-05孔佳音

北方音乐 2020年16期
关键词:曲式法语艺术歌曲

孔佳音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音乐学院,江西 南昌 330103)

艺术歌曲在欧洲声乐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人们对于艺术歌曲这个类别的定义一直都存在争议,但是,目前被普遍认同的一个解释是:“艺术歌曲的文学背景一般取材于诗歌,多为独唱歌曲,并配以钢琴为伴奏乐器”。而法国艺术歌曲作为欧洲艺术歌曲的一个分支,在历史舞台上留下璀璨的光芒,其原因可归为几点:因为当时浪漫艺术水平的下降;受德国艺术歌曲的影响(如,舒伯特抒情曲被引入法国后, 使其变得非常流行和广泛);法国作曲家创造了不同的音乐风格以适应新的浪漫诗,等等。 早在18世纪,人们统称声乐作品为 “romance”,后来为了区别传统的法国民歌和其他艺术歌曲类别,作曲家柏辽兹(Hector Berlioz,1803-1869)首次将自己创作的声乐作品称为“mélodie”,正式确立了法国艺术歌曲作为一个独立的门类而存在,并流行于19至20世纪末。他一生大约创作了50首艺术歌曲,他早期作品曲式较为单一,仅仅只是“分解歌”,即一段主旋律搭配多段歌词,基本上仍然是18世纪的传统曲式结构。后来,在他第一个声乐套曲《Les Nuits d’été》(1841)中,把管弦乐的作曲技巧融入到法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中,使文字与音乐完美结合。后来,他又把作品结构演变成了一个严肃的声乐曲式(如,乐句结构更加对称;钢琴伴奏的独立性;主旋律和钢琴伴奏之间相互交织;旋律充分地表达了歌词的韵律等)。到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曲式结构变得更加自由,作曲家们充分把他们的灵感融入到创作中,进一步发展了创作的音乐曲式,如,旋律更加朗诵化(宣叙调),伴奏变得更自由等。纵观欧洲艺术歌曲发展脉络,从柏辽兹到普朗克,法国艺术歌曲大约持续了130年的历史,其称呼“mélodie”一直延用至今。在这期间,还涌现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作曲家,如Georges Bizet(1838-1875)、Ernest Chausson(1855-1899)、Gabriel Faure(1845-1924)、Claude Debussy(1862-1918)、Francis Poulenc(1899-1963)等。

在法国艺术歌曲发展史上不得不提的一位作曲家就是加布里埃尔·福雷 (Gabriel Faure,1845-1924),他是一位多产的法国作曲家,一生创作了一百多首艺术歌曲,尤其以优美的旋律线条而闻名于世,为法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石。他于1845年5月12日出生于法国,其父亲图森-奥诺雷·福雷(Toussaint-Honoré Fauré)是当地学校的一名教师。年轻时的福雷就在这所学校的附属教堂里学习,这里也是初次发现他对音乐具有很高的天赋和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的地方。后来,在一位老师的建议下,他的父亲终于同意让福雷正式踏入音乐之路,所以,在他9岁时,就获得了巴黎古典音乐学院的奖学金。其实这所学院是专门训练一些宗教音乐家的,在这所学校的学生一般都需要学习管风琴、声乐技巧、作曲和音乐教育的其他方面的课程。在学习期间,福雷跟他的第一位老师路易·尼德梅尔(Louis Niedermeyer)学习作曲,尼德梅尔后来也被世人称为“重新发现法国复调音乐的先驱”。在路易·尼德梅尔去世之后,另一位音乐大师卡米尔·圣桑(Camille Saint-Saëns)被介绍到这所学校教授钢琴和作曲,后来福雷和他成为了好朋友。除了巴赫和莫扎特的标准课程,圣桑还介绍了舒曼、李斯特、瓦格纳和肖邦等当代著名作曲家,极大地丰富了音乐学习内容。正因如此,福雷的音乐创作极大地受到作曲家肖邦风格的影响。福雷大学毕业后,他在钢琴、管风琴和作曲方面获得了几枚金牌,并被任命为雷恩市的一名管风琴手。四年后他又回到了法国巴黎,成为一名当地的教堂音乐家。在1905年至1920年期间,福雷被任命为巴黎音乐学院院长,后来,因为他健康出现了一些状况,不得不放弃院长之职,并开始专注于音乐创作。在他生命的最后二十年里,他的耳聋越来越严重,并于1924年11月4日在巴黎去世。法国艺术歌曲史上第一本声乐合集就是自于作曲家福雷,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福雷是法国艺术歌曲史上典型代表的作曲家。他和德彪西一样,音乐的创作灵感来自保罗·魏尔伦(Paul Verlaine)的诗歌。他们认为,保罗·魏尔伦的诗歌中的元音重复,韵律比较柔和、内敛非常适合他们创作出优美的旋律。

接下来我们以福雷的两首作品为例子简单聊一下。其中一首艺术歌曲叫作《Lydia,op.4,No.2》(利底亚),这首作品创作于1865年左右,并于1873年加入到音乐会表演曲目中。这首艺术歌曲是福雷早期作曲风格的典型代表,它的特点是使用了利底亚调式,伴随着简单的旋律,流畅的声线,调性与情态在和声中有机结合,并运用了三连音,使节奏更加顺滑和优美。在这首曲子中,旋律声部和与钢琴伴奏同时流动,伴奏与歌词默契搭配,为作品增添了色彩。这首艺术歌曲讲述的是一位青年才俊把他心爱的人描述成一位年轻并有着迷人头发的女神,歌词中写道:“他爱人的吻带走了他的灵魂,并说想要永远和他的爱人在一起。”从旋律的角度来看属于一首抒情的情歌,没有任何的紧迫感和戏剧性,伴奏在最后流畅地飘向虚无。大体来说,这首情歌是完全安静和平稳的。从曲式角度分析,这首作品由并列二段式(AB)及其一次变化重复构成,原调为F大调;第二部分是对第一部分的重复, 几乎没有什么变化。音域从小字一组的f1到小字二组f2,而声域大约围绕在g1到f2。旋律的拍子为简单的四四拍(4/4),歌词语言以法语为背景。从表演的角度来看,这首曲子似乎很简单,但是,对于歌唱着来说(以男低音为例),最大的挑战是这首曲子很高的声区(g1到f2)和三个高音(f2),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常说的“这首歌很吊”。此外,在整首歌曲中,演唱者气息要连贯,声线要统一,保持歌唱旋律的抒情性和流畅性。尤其在高声部的时候想要一直保持气息的连贯性是一个难度很高的歌唱技巧。

第二首法国艺术歌曲《Les berceaux,op.23,No1》(摇篮曲),这首作品创作于1879年,1881年出版,典型的福雷中期风格(1880-1904)。他创作这首作品的灵感来自于Sully-Prudhomme (1839-1907)的一首名为《从摇篮到坟墓》(from cradle to grave)的诗,这首诗生动地描述了一个摇着孩子摇篮的女人,“她可能将成为下一代的水手; 汹涌的海水冲击着载着船员驶向遥远海域的船只,也许会导致他们的死亡。”福雷创作这首作品时,将旋律充分嵌入歌词的韵律中,描绘出了波浪翻滚的场景。他巧妙地运用琶音设计了整个旋律的伴奏,起伏的节奏表达了一种海浪的感觉。“伴奏的节奏模式从头到尾都没有变化,几乎是催眠的效果”并一直延续到旋律的结尾,生动地表现了大海和摇篮的律动感。作品的形式是一种二段式(AA’),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的节奏上有了一些变化,节奏模式得到了发展。原调为降B小调,音域从小字组的a到e2;声域围绕着小字一组的e到b,节拍为复拍子(12/8),歌词为法语。这首曲子可以被形容为《摇篮曲》,旋律声部基本由分解和弦构建,简单的歌词带着悲伤。对于歌唱者而言,演唱的时候要保持呼吸平缓自然,同时要把音乐往前推进,在这首作品中,作曲家运用了和弦外音,既增加了旋律的色彩性,又给听者造成一种紧张的感觉。尤其在旋律的高潮部分,需要演唱者用更多的情感来表现女性的焦虑,高潮降落之后,旋律又开始变得平静,并且旋律由一小节的伴奏变为第二小节。降B小调的调性适合低音、男中音扩大自己的音域,但如何从头到尾控制不同的情绪是演唱者面临的挑战之一。从以上三个例子中,我们大体可以看出在那个时期的曲式结构一般为二段体(AB或AA’)和三部曲式(ABA、ABA’或AA’B),旋律简单,声线流畅等。不管是文学背景还是旋律线条都带有“流畅,含蓄、细腻”的特点,给人似乎有一种“朦胧中略带忧伤,忧伤中又显柔美的情调”,这恰恰符合了法国高贵、典雅的艺术审美格调。

对于法语歌唱发音而言, 我们应该要注意,法语和意大利语一样非常注重强调元音,但是不同于意大利语的是,法语拥有16个之多元音,远远超过了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并含有大量的鼻化元音,这一语言发音特点潜在地给声乐初学者造成了极大困扰。如wɛ̃、tɛ̃”“lä”和“lö”很容易引起“鼻音”的坏习惯。还有法语的辅音,不论是清辅音还是浊辅音都发音清晰、有力,不像意大利只注重七个元音的发音连贯性,尤其是清辅音在歌唱时甚至可以一带而过。再有,法语既没有像意大利一样的二合元音,也没有辅音群,发音相对更加直接。我们再从发音角度来看,德语和英语的发音部位靠后,而法语正好相反,相对靠近口腔前部,这就容易造成演唱者的共鸣比例失调。既要歌唱者在统一的腔体里面清晰地演唱法语,又要保持字与字之间的连贯性,使声音统一,音乐流畅,这往往给歌者增加了演唱难度。所以,一般我不建议初学者演唱大量的法语作品,可以在歌唱方法巩固以后再去尝试法语歌曲。如果掌握不好这门语言的特点,不仅会影响学生的歌唱技巧,更不利于完美地诠释法语艺术歌曲。

总而言之,我们还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去探索法国艺术歌曲的精髓,其目的在于为了更好地了解法国艺术歌曲的风格和法语在歌唱中的发音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把握法国艺术歌曲的演唱及教学。

猜你喜欢

曲式法语艺术歌曲
提升法语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研究
变体曲式的“再变”及结构范畴的结合
艺术歌曲演唱的技巧探究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唱到爱恨缠绵时,以爱化解世仇——法语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对我国艺术歌曲演唱技巧的研究
中国艺术歌曲的近代发展及其风格特色探索
“共性写作”时期的非典型曲式中的典型现象
球赛被迫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