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小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020-12-05李富强广东东莞市大朗镇新民小学
李富强 (广东东莞市大朗镇新民小学)
一、小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校不重视劳动教育。在现实中,学校迫于考试评价的桎梏,没有把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只是从理论上承认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实际上只重视智育忽视劳动教育,缺乏长期、整体性规划,学生在校接受劳动教育的机会少,内容单一,劳动教育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看不到劳动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价值,没有真正重视劳动教育形式,没有专业的劳动教师,劳动课的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学校劳动大都是班级清洁卫生活动,缺乏相应的劳动教育设施场地。劳动教育多数流于形式,考核评价机制笼统,课堂上仅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过程,起不到真正的培育人的效果。
2.家庭缺失劳动教育培养。长期以来,家长忽视劳动教育,对孩子溺爱问题严重,很少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目前小学生参与的普遍是打扫卫生、洗碗、叠被子、倒垃圾等一些并不复杂的劳动,接触的劳动类型不多,且劳动时间较少。而有些家长认为家务劳动是可有可无的,几乎没有对孩子进行劳动方面的教育,认为搞好成绩是头等大事,唯成绩至上轻视体力劳动的传统观念得不到及时更新,以旧有的观念影响下一代的价值观念,没有理性看待孩子身上的不足之处,这种长期在骄纵迁就环境中无劳动实践机会成长的孩子,其独立生活能力、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3.劳动教育认识存在误区。部分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误以为劳动教育就是简单的卫生清洁,不清楚劳动教育包含哪些内容,不知如何开展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方式缺乏创新,还有的教师给学生灌输热爱劳动的思想的同时却又把劳动作为惩罚做错事学生的方式,给学生一种错误的引导,曲解劳动的意义,影响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形成。而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平时学业负担已经过重,家务劳动势必会影响和挤占学习时间,学习比劳动更重要,没有认识到劳动对孩子成长起到的作用,使孩子失去劳动锻炼的机会。
4.小学生自身的认识不足。小学生由于自身存在思想意识不够成熟、是非判断能力薄弱、自控能力差等方面的问题,使得有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缺乏劳动意识、轻视劳动的思想偏差、劳动积极性不高、不珍惜劳动成果随处挥霍浪费、实际动手能力差、进入新环境生活无法自理等现象。例如在现实中,有学生捡到价格不菲的学习用具、电话手表、衣服等物品放在学校失物招领处也无人认领,学生在午餐时随意浪费倒掉饭菜却表现出不以为然的态度。此外,还有些学生虽然意识到劳动教育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仍然担心劳动会影响学习成绩,其内心并非真正接受劳动教育。
二、提高小学生劳动教育实效的策略
(一)加强学校劳动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使热爱劳动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就成为一个人最重要品质是学校教育的使命。”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强化学生劳动教育意识,整体规划,积极创造条件,多渠道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摆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
1.优化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劳动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为避免闭门造车,同时创造性地开展小学劳动教育工作,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建立一支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劳动师资队伍,聘请一些能够做到理论结合实际、接地气的能工巧匠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任教师,如聘请农科所专业技术人员、消防员、有技术特长的家长等为学生劳动技术教育的校外辅导员,与学生面对面认识劳动情况、体会劳动情感和价值,以此改善劳动教育的现状。
2.丰富具体劳动教育内容。劳动教育不能只是简单的口头教育、狭隘化的教育、空泛的教育,而是要有丰富的内涵。其教育内容可以适度延伸扩大,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小学生的情况制定详细具体且能循序渐进稳步实施的劳动教育内容。如,低年级学生要求学会抹桌椅、摆碗筷、帮家人盛饭、剪纸、系绑鞋带、整理书包等;中年级学生要求学会洗毛巾、洗内衣、洗碗筷、擦墙壁、整理自己的房间、使用简单的生活用具等;高年级学生则要求学会擦洗地板、洗衣服、做饭、独立去超市购物、简单的缝补、手工等。当然,这些具体的劳动教育内容可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身心特点提出不同层次的可变化的劳动要求,有效增强学生的劳动生活体验。
3.其他学科融入劳动教育。马卡连柯认为,“劳动教育不与其他形式的教育结合是难以完成教育任务的。”在日常学科课堂教学中,各学科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有关劳动教育的元素,真正把劳动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将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劳动态度等融入其中,能很好地发挥劳动教育效果。例如,语文、英语学科中蕴含大量的劳动品质教育因素让学生深刻感悟劳动的美和价值,数学教学中的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部分能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音乐、美术学科可以举办艺术节、美化教室活动等让学生体会劳动的快乐,科学、综合实践课程可以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锻炼劳动能力,与思想品德学科结合则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和精神品质。
4.注重开发劳动教育资源。在小学阶段,劳动教育资源由于种种客观原因还没有很好地被开发和利用。为满足小学生劳动教育的需要,学校应因地制宜,主动寻找有本地区特色的工厂企业、大型超市、生态农业园、花卉苗木基地、糕点食品店等作为劳动教育的场所。有条件的学校还可结合实际情况开辟适合小学生劳动的实践基地。如,为使学生从狭小的课堂走向丰富多彩的课外劳动实践,学校可以提供一块土地给孩子们种植,经过整体规划,每个班级均有属于自己的责任田,开辟劳动种植实践基地,以班级小组管理的形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精心管理,通过观察、劳动实践、写劳动日志、小组合作完成调查表、不同品种的比较辨别的方式进行劳动教育,教师也可带领学生一起编一些简洁明了、朗朗上口的顺口溜,让学生对栽种和管理方法了熟于胸,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基本掌握了蔬菜、桃子、李子、荔枝等的栽种和管理方法,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念、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掌握了一定的劳动实践技能、磨炼了坚强的意志品质,学生诗意地栖居,尽情享受劳动带来的喜悦。
5.开展多样劳动教育活动。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日常生活中不同层面的劳动教育途径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如,结合五一劳动节、植树节、学习雷锋活动日等开展灵活多样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劳动的兴趣,体验劳动者的不易;结合学校德育和少先队部门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与成果进校园展示时,让学生学会珍惜和爱护劳动成果,也学会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崇敬;结合班级活动组织学生广泛参与街道社区的各种义务劳动,利用节假日到敬老院、公园等场所参加公益劳动,体验劳动者的艰辛;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手抄报比赛、演讲比赛等提升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同感。学生在参与每一次活动后,都能在同学之中各自谈谈自己对劳动的独特感受,提高了动手技能、磨炼了意志、体会了劳动的艰辛,更在劳动中学会了同学之间如何相互帮忙、如何团结相处,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二)改善家庭劳动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因此,为了巩固学校的劳动教育成果,家庭要与学校紧密联系和积极配合,共同培养好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1.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为了让家长更好地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班主任应与家长积极沟通,引导家长树立用劳动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观念。如,在家长会上做劳动教育重要性的专题介绍,举例说明从小让孩子形成良好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带来的种种好处,能给孩子的学习、品德、身心以及成人以后的工作、为人处世等带来深刻的影响。让家长努力做到注重孩子做人的转变,重视孩子自主生活能力的形成,重视孩子成长观念的转变,做到理性看待孩子身上的优缺点。此外,家长平时也应以身作则,作好榜样示范,要有良好的劳动习惯,不能以忙碌为借口基本上不在家做饭,让孩子在外吃快餐,家里也不亲自搞卫生而是请钟点工帮忙,家长一定要在思想上认识到这种不良行为会在无形中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是不可能让孩子热爱劳动的。
2.加强家长培训督促实施。家长有了思想认识方面的转变,但仍然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加强培训学习。在学校的帮助和密切配合下,通过举办家长学校的形式,每学期开展1~2 次的专题讲座培训,给家长正确的指导,让家长明白每周孩子应学会的劳动技能和各项要求,在家里应尽量创造条件和机会,教会孩子必要的劳动程序、方法、要领、技巧等。如,在劳动过程中,家长要亲身示范,给予孩子适时适当的引导,手把手教会孩子洗衣服的正确方式、煲饭放水的注意事项、花草树木的浇水护养方法等;平时让孩子学会合理支配零花钱和压岁钱,传授浅显易懂的理财意识;双休日带孩子一起去市场挑选蔬菜、水果、了解日常开销等,让孩子体会赚钱的辛苦,学会珍惜劳动成果。
3.利用网络方式加强沟通。为了让学校劳动教育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延伸,让学生形成内在的、稳定的劳动意志力,教师有必要进一步了解孩子在家有无劳动,清楚家长是如何要求孩子劳动的,孩子劳动完成情况如何等,避免部分家长不主动与教师沟通反馈孩子在家劳动情况的尴尬局面。学校应充分利用微信、QQ 等方式让家校双方对孩子的劳动状况有随时的了解。教师和家长分别对孩子每周的劳动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学校与家庭在平等互助的情况下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孩子劳动教育实效的提升。
(三)健全激励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评价机制能有效提高师生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提升劳动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家长以及学生之间应尽量全面、真实、客观地评价每个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
1.平等宽松的交互式评价。学生之间展开平等、宽松、多向、多样交互评价是课内外劳动教育的必要补充和延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自觉性和团队合作能力。要求学生把平时劳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整理并展现出来,如学生之间对每次劳动教育活动后的感想进行分享阅读,小组合作的劳动小课题进行成果展示、交流评价,个人劳动作品相互评价等,通过交互式评价方式让学生做到互帮、互学、互教,还能查漏补缺,最终实现相互提升。
2.亲切生动的过程性评价。为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教师和家长要善于引导和激励他们,善于使用平等亲切的评价语言,无论是口头评价还是书面评价都应如此,这样才能让学生倍感亲切,更加愿意参加各种劳动。当然,这需要教师和家长在平时要善于观察学生,密切关注学生的劳动表现。特别是撰写学生劳动相关的评语时,要力求亲切自然和生动感人,根据学生不同的劳动表现进行热情鼓励,提出殷切期望等,善于把学生的平常话、平凡事、平凡举动等都作为评语的切入点,让评语的内容彰显个性。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教师不再是唯分数论英雄,只会说教的教师。
3.丰富多样的发展性评价。劳动评价的方式是丰富多元的、具有发展性的,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然而在现实中,家长极少关心孩子的劳动表现评价,为避免这种情况,采用建立学生劳动档案袋的策略,收集的档案可以是劳动日记、观察笔记、心得体会、活动反思、手工作品,也可以是教师、家长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表。评价的时间分为平时、期中、期末三个阶段,评价的等级分为优秀、中等、合格、有待提高四个层次,以此作为考核学生劳动的参考标准,在此基础上,加强教师、家长和学生对劳动教育的重视,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模式,做到不重短期重长远,不重结果重过程,不重知识重实践,让学生看到一个能够全面发展的自己。对于劳动表现优秀的学生,学校也应建立一套相应的奖励制度,树立典型,评选“劳动之星”,利用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校报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形成劳动光荣的良好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