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研究*

2020-12-05黄建中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航天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书育人 2020年36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课程

黄建中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航天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具有典型的必要性,而课程思政内容本身由专业课程、综合素养教育课程和“第二课堂”组成,既能够满足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也能让育人工作始终贯穿于教育过程。从核心理念角度来看,将中国古代学徒培训模式与现代高校教育相结合的现代学徒制下[1],其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可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过程中的缺陷,从校企合作中加强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的学习。

一 现代学徒制要求下的课程要求

1 课程目标

从课程目标的角度分析,课程目标本身是预先设计的内容,要求学生完成课程要求下的各项工作,并且获取成果。在这一过程中会先进行课程内容的确定再进行教学方法的分析。现代教育体系本身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教育发展也更加倾向于人才素质的培养。例如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就提到,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从而提升劳动者素质并促进社会就业。对于现代高校发展而言,职业教育的发展体系可以进行参考和借鉴,并非单纯地以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现代学徒制下的高校课程开展方案应该先从课程本身的工作任务入手,然后从课程中延伸专业的素质教育、品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制定有关课程在技能素养和职责资格层面的目标定位,实现知识体系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2]。

2 课程内容与设计方案

课程思政内容的挑选需要根据学习者的现实需求和工作要求进行调整。以目前的高校教育而言,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教育的基本方向,纳入教育活动之内的各项知识、技能、素养等都是以课程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通过教育内容来满足最终的人才发展目标。现代学徒制更加强调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强调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能够应用现实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加强对于职业发展趋势的分析和研究。课程思政内容的开发和职业能力发展之间也存在着必然联系,教育环节需要综合分析学生的能力基础,才能开展相应的课程建设工作,按照能力任务差异设置现代化的水平课程结构模式。现代高校的课程思政开展方案需要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科的特点来进行设计,依靠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进行重新设计,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给未来的思政教育打好基础。

3 评价与资源建设

人才培养机构为了完善现阶段的课程质量,会采取严格有效的全过程监控模式,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整体要求,以就业为指导对专业教学质量展开评价。在思想教育层面,也会制定相应的细则,体现出现代学徒制的特征。例如在对学生展开的评价方面,会采取自评和资源建设评价方式,促进现代的企业资源转化为思政教育资源,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和共享水平。在校企合作的支持下,企业内部也可以参与到思政工作的进程当中,不断提升课程开发和资源建设意识,形成多元化的联动资源建设渠道模式。

二 课程思政的构成要素

课程思政是将思政课成与其他学科整合到一起[3],其在社会主义现代进程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职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工作。而思政教育工作一直以来也是学生教育的核心部分,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紧密结合后,融合德育工作和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要求,体现出未来思政教育的工作方向。但仅仅通过思政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所掌握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思维知识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价值观,对学生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忽视其他课程与校园文化的思政教育功能。因此在实际的教育环节,需要重视课程思政的构成要素,在其他内容的掌握过程中建立专门的教育体系。

1 专业教育课程思政

专业教育课程思政即通过专业的技能学习和知识学习展开育人工作,以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作为教育的切入点。具体来看,整个教育阶段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会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各个环节进行资源分配,制定更加完善的试点和教育方案,也能将教育计划应用在日常的育人工作当中。高校课程中本身就包含了思想丰富的教育元素,也是当代学生获得教育的主要载体。重点提升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教育之间的协调程度,将专业实践教学作为主渠道,一方面可以实现有效的思政教育,另一方面还能促进学科应用范围的推广。因此,教育学科中的思政内容和主要组成部分会得到深入完善,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成果。例如课程建设的出发点是课程目标,也是预期学习结果的体现,学生在学习课程后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如果能满足既定要求,则说明进行的课程思政教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现代学徒制下的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将会以工作导向为基本原则,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具备的专业性和职业性特征。另外,也会体现出课程内容的专业程度,按照国家规定或行业标准积极地引入各类新知识、新技术,强调专业领域的成果应用,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说明。

2 综合素养课程思政

综合素养课程实际上是思政教育和课程思政开展的“隐形阵地”,通过公共基础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完成内容的学习和掌握,重点强调在知识掌握的过程中体现出主流的价值引领作用,才能将思政教育贯穿于综合素养的全过程当中。例如在课程教学的环节,教师会注重价值观的引导和知识内涵的分析理解,让学生在学习的环节中能够了解精神价值传播的有关内容,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学习能力,学会利用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体现出课堂教学在育人方面的实际作用。总体来看,综合素养课程思政会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学科当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和思想元素进行传递,让学生接受健康积极的理想信念教育。

3 “第二课堂”课程思政

“第二课堂”是基于课堂教学提出的概念内容。传统教学是在教学大纲的要求之下通过教师进行的知识传授过程,而第二课堂则有效地利用了课堂教学之外的时间,并以此为基础对学生进行了相应的教育工作。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效果上看,其内涵都是原有的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所以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第二课堂的重要性,从立德树人的根本导向开始科学有效地设计内容载体,创新现有的工作举措,从而建设立体化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高校本身也应该建立思政课程和第二课堂协调配合下的协调运作机制,将第二课堂课程思政的制度建设工作作为日常管理的重点,打造学校范围内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和主题活动平台,以实践活动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工作。

高校本身也可以出台有关课程改革的相关规定,从政策和制度的角度进行人才培养,将课程实践活动或专业群建设工作作为未来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建设有利于现代学徒制下校企合作的平台。这样一来也能推进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在协同创新的发展理念下从课程建设、实践环节和专业精神培养等多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建设和专业相关的课程思政教育模式,与各个企业之间建立协调合作的关系,让校企合作朝着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方向不断发展,打造校企合作高校现代学徒制课程思政育人的特色[4],创新校企“双主体”协同开展思政教育的模式[5]。课程改革的实施最终将落实到人才培养的方面。从国内外的高校发展经验来看,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计划当中都提出了专业的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现代学徒制下的人才培育方案。

三 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的构建

1 充分发挥课程内容的教育价值

高校的思政教育内容本身内容繁杂,而教育方法在思政教育的实施环节也往往停留在理论阶段。要想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与体系的构建,就需要倡导德育教育和全课程思政观念,突破原有的教育束缚,从根源上对现有的内容进行整理和优化。在这一方面相关院校可以充分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教育资源,着眼于将课程思政建立在每一门学科的基础性内容之上,然后与学科体系建设相互结合,一方面明确学科育人资源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建设学科育人的共同体。例如自然科学课程教育中就要关注学生人文精神和学科素养培育,社会科学课程则要关注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文化育人功能;应用工科课程的重点在于以实践活动形式来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学生在多学科内容的教育引导下也能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从而培养正确的心态和具有人文情怀的情操内容。当然,学校也应该重点探索课程思政相关的教学规范,在现代学徒制的支持下明确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力图实现教育目标之间的衔接。总体来看课程思政需要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所服务,要注重学生学科知识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育人工作当中,高校更加关注的是学生的知识能力培养要求,未能从思想角度分析价值引导的作用。我国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倾向于划分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技术型人才培养等。但现代教育模式下的教育培养理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为目标,且不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方式上存在差异,如果教学工作能够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之间的贯通,就能加强专业教育课的综合指导功能,将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更好地进行结合。

显性资源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内容,能够发挥学科建设在课程思政中的引领作用;而其他课程则作为隐性课程存在,在完成学科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和思政课程展开协调配合。实际上现代社会的各个学科中都包含着大量的思政元素,能够在统筹规划的背景下深度挖掘学科中的思想教育元素,建立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动,实现第二课堂、专业教育课程、综合素养课程支持下的多维度建设工作。思政教育本身是一个时代的大命题,每一门课程都应该被融入这个大命题当中,并正确处理好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必要时还应该将对学生展开的实践课程教育作为专业思政教育的开展方式,重点提升学生多方位的综合素质。例如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培养、岗位工作中的能力培养、人际交往中的情商培养等,都可以在课程思政的要求下落实到现代学徒制理论当中,在校园内部营造良好的思政氛围,将其作为学生自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者也应充分意识到课程思政开展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方案保障育人质量。

2 课程思政体系的有效构建

前文提到了第二课堂在课程思政中的重要作用,而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需要综合考虑教学的内涵和教学的深度,从而善于利用好第二课堂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按照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要求,在学习有关理论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时机参与到社会经济和文教活动当中。社会实践本身是课程思政的一种特殊开展方式,在我国教育体系的建设初期就已经被证实了其价值。当代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方式能够有效地提升个人综合素养和创新精神,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无论是志愿者服务、基层锻炼还是岗位实训,都可以成为育人模式的一种探索途径,形成理论和思维之间的有效转化,真正促进学生的“知行合一”,把理论学习和行为转化之间的优势进行结合,最大化保障思想教育的成果。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参考某些职业院校的人才教育模式,很多职业院校开展的专业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方案会和知名企业之间进行合作,让学生先进入岗位培养适应能力,然后回到学校学习,并再次回到工作岗位当中。之后可以按照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企业用人需求调整教学组织方案,将每个学年的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的时间段,让学校教育和企业教育之间形成联动。而学生在岗位实训的环节不仅培养了工作能力,还能意识到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内容,在思想意识水平上达到更高的层次。总体来看课程思政是一种创新的思想观念,对应的教育方法也在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作为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善于跟随时代发展要求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注重对传统教育模式改进与优化,构建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新教育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的新突破。

3 明确课程思政的主要实现路径

实现课程思政可以从多个方面展开研究。

首先是在制度建设方面,课程思政不仅是学校的职责,更是所有教育部门的职责,学校需要学会调动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源,为课程思政提供制度保障,让各项人才实践培养方案可以顺利开展。资源建设本身是课程改革和育人培养的基础性条件,现代学徒制模式之下的院校发展优势明显,可以按照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合理地配置资源,积极利用现代学徒制当中的校企合作关系,将现有的产业资源向教育资源不断地转化,搭建全方位的课程思政平台,深度挖掘德育教育资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课程思政的提出既是高校思政工作开展的客观需要,也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情感和态度方阿敏的研究,全面考察教育的实际效果。

此外,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体,优化现有的师资结构应成为关键的辅助措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到了教师标准体系的建设要求,强调“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要想实现育人目标,就应该对教师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扩大教师队伍,为教育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围绕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有关内容展开教育教学模式的改进,推进专业工作流程要求下的课程实施工作。课程思政要求每一门课程都作为思政课程而存在,专业课和通识课的教师都应该学会如何发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不断提升个人修养和职业发展能力,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

四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要素在于融入现代学徒制理念,通过具体的课程改革和优化措施创新课程应用标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学科素养。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其中也提到了文化和教育之间的关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推动各类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在教育环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教育机构的教育引导功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具有专业能力的综合人才。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