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相逢 千里情牵
2020-12-04王之明
王之明
把子肉和担担面,齿颊留香,滋味浓厚;黄河水与锦江水,千里之外,遥相问候;《山东艺术》遇见《现代艺术》,真诚携手,情谊长留。
一一题记
每个月的中旬,一本油墨飘香的《现代艺术》杂志就会出现在我的书桌上。每一次手捧《现代艺术》杂志的感觉,都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友。那种心情,包含着惊喜、温暖和感动。
流水有清源,繁树有深根。要谈到我与《现代艺术》的缘分,得从2016年说起。
2016年,山东省文联《山东艺术》杂志社刚刚成立,我被任命为杂志社主编,我很期待带领一支优秀的编辑团队将这样一本省级艺术类期刊做大做强。但是面临的问题是:网络飞速发展,纸质媒体面临生存危机;办刊经费严重匮乏,留不住优秀的编辑设计人员,经营上捉襟见肘。正是在这样的时刻,我带领《山东艺术》编辑部的小伙伴们来到了成都,来到了《现代艺术》杂志社,取经。
我现在还清晰记得,当我們到达《现代艺术》杂志社的时候,蒲秀政总编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带领我们先后观摩了《现代艺术》杂志社的编辑中心、运营中心、交流中心等部门。在随后举行的经验交流会上,针对期刊发展中常遇见的一些难题及解决办法,我们进行了深入交流。四川省文联有关领导、蒲总编都毫无保留地介绍了相关经验和做法,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正是这一次的四川之行,让我更加明确了《山东艺术》杂志的办刊思路与发展方向。满满的感动之余,是满满的感谢。
仔细想来,大家之所以能坐在一起聊得如此投缘,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志同道合”的共同点与相似点。比方说,我们两家杂志都是由省级文联主管,我们都致力于打造一本健康有生命力的、有正确艺术导向的、具备艺术严谨性、面向全国的、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端学术性期刊”。这让我们有了天然的亲近感。正是基于此,我们在确立办刊思路、树立文艺品牌、提升主题策划、加强团队建设、增强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感方面都有着感同身受的体会。
2018年,我有幸参加了《现代艺术》杂志社策划的“辉煌40年看名山巨变一一全国名刊名家四川行(名山站)采风创作活动”,这一次的采风活动真真切切做到了为文艺工作者、艺术家和具有特色的民间艺术群体搭建沟通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艺术思想的互动交流,让我再一次满载而归。
《现代艺术》杂志的发展之路是令人赞叹的。杂志总是擅于另辟蹊径、推出新意。我在细读每一期《现代艺术》的过程中了解到,近年来,《现代艺术》杂志与全国范围内多所高校、艺产机构、新文艺群体等紧密联系,建立了一支由各行业、各机构、各门类和高校的专家、艺术家、资深采编人员组成的智库资源队伍,保证了杂志的内容和品质。在紧密围绕助力四川文艺筑峰行动、全面实施“文艺百家”工程、开展主题采风创作交流、加强编辑出版团队建设等方面,《现代艺术》杂志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无论是杂志精心策划推出的“匠心守心创新一一徐匡的艺术人生”人物专题,还是特别组织的纪念5'12特大地震10周年“新时代新汶川——《现代艺术》诗书画影百家百作文艺记忆”系列活动,“我和祖国共成长一一优秀美术、书法、摄影、文艺评论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辑,都让读者看到了杂志的用心、专心和精心。
让我感到印象深刻的还有《现代艺术》“文艺百家”工程·文艺讲坛的举办。从最初的寥寥数十人到现在的参与人数逾千人;从最初的几个艺术门类到现在涵盖美术、曲艺、书法、戏剧、音乐、摄影、民间文艺、电影、舞蹈、杂技、文艺评论等多个艺术门类,实在是令人敬佩。
作为《现代艺术》的朋友,我为《现代艺术》的每一次精彩呈现感到由衷的高兴。
真心祝愿《现代艺术》这本特色鲜明、内容丰富、人民喜爱的优秀刊物能在形式丰富、主题明确、思想精深、内容扎实的基础上,不断推出新人才、新精品,推选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艺术成果和文艺活动。
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好的未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