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知识分子的童年回忆
2020-12-04叶克飞
叶克飞
《漫长的星期六:斯坦纳谈话录》
作者:[美]乔治·斯坦纳/[法]洛尔·阿德勒
译者:秦三澍/王子童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出版时间:2020年9月
定价:49元
1934年1月,在法国巴黎的一次游行中,一小群极右翼示威者高喊着“犹太人去死”,随后又喊出了“支持希特勒”。六岁的斯坦纳正在家中,茫然听着窗外的呐喊声。他的妈妈正准备将窗帘拉下来,父亲却阻止了她,并将斯坦纳抱到阳台上,告诉他“这就是历史,你永远不要怕”。
多年后,斯坦纳回想了这一幕,他写道:“对于一个六岁的孩子来说,这些话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从那时起,我知道那就叫做历史,而害怕是一件可耻的事。所以我努力让自己不再害怕。我这么早就知道希特勒是谁,这无疑是一项巨大的特权。这也算是我的一次意外教育吧。从1929年我出生以来,我父亲就清醒地预估了未来的形势。”
斯坦纳的父亲是出生于维也纳的犹太人,尽管身处巴黎而非漩涡中的德国,这位经济专家仍然预感到纳粹主义将点燃整个欧洲,于是决定举家迁往美国。
在那个时代,斯坦纳父亲的清醒不但难得,而且珍贵。他果断移民的决定保住了全家人的生命,也让斯坦纳得以在安定的环境中成长与学习,直至成为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文学批评家之一。
在《漫长的星期六:斯坦纳谈话录》一书的封底,有这样一句话:“这未知的星期六,这没有保证的等待,就是我们的历史。”斯坦纳借用“星期六”的宗教含义,作为对世界的隐喻:不管身处绝望还是希望,人类都需要等待最终救赎。
这是斯坦纳对历史的理解,从六岁那年到生命终结,他未曾改变。
今年2月,以《语言与沉默》《巴别塔之后》等著作,被视为当代最杰出知识分子之一的乔治·斯坦纳辞世。广西师大出版社的这本《漫长的星期六:斯坦纳谈话录》,整理了斯坦纳与法国记者洛尔·阿德勒在2002年到2014年间进行的一系列对谈,共分为五个章节,可视为斯坦纳在人生最后阶段对自己的总结。
斯坦纳是个“妙人”。与一般的学者不同,他的语言学著作并不枯燥,反倒妙趣横生,有时甚至会因为花哨程度直逼文学作品而有炫技之嫌。即使阅读者原本不得其门而入,也仍可在阅读中寻得乐趣。
这与斯坦纳的博学有关,他始终致力于破文学、哲学、科学等多领域的藩篱,实现跨文化、跨领域的交流与融合。在越来越强调“术业有专攻”的当下,斯坦纳的离世被视为“一个古典时代的结束”,因为我们“很难在这个人人专精于特定领域的时代,觅得一个如他一样具备广博知识与厚重人文思想的通才式知识分子,也难以再捕捉一个可以在多语言、多文化、多学科中来去自如的身影”。
斯坦纳在学术上的“来去自如”,一如他人生中的流浪属性。祖籍维也纳,出生在巴黎,求学于美国,曾在多个国家讲学与工作,最终去世于英国。他的一生都在流浪,无论身体还是心灵。
父亲当年的果断移民,让全家人幸免于难,但也让死里逃生的斯坦纳耗尽一生时间,反复审视自我乃至犹太民族的命运。那些颠沛流离、历史动荡、幸存与伤痕,还有不可预知的未来,都是斯坦纳一生无法摆脱的母题。他的语言研究,也从未脱离这些母题。
不过,相比卡夫卡和本雅明等前辈,斯坦纳并不沉重。他甚至将犹太身份视作一种归属自由,将四海为家视为探索世界的机会。所以,他会说出那句:“给我一张办公桌,我就能找到祖国。”
显然,他并不恐惧未来。他的语言学研究,就是为了打开世界的一个个窗口。正如他所言,犹太人是地球的客人,他接纳自我乃至族群的流浪,也以更开放的姿态去认知每一种语言,拒绝“母语”的束缚,也拒绝“扎根”的崇拜。这种观点并非只适用于犹太人,也适用于每个民族,因为“如果我们不学着成为彼此的客人,我们会毁灭自己,我们会发动宗教战争、可怕的种族战争”。
斯坦纳的乐观并非出于对所身处世界的认同。相反,他感觉整个20世纪都糟透了。无论“二战”的炮火与杀戮,还是冷战的政治博弈,抑或消费主义盛行与人文主义的式微,在他看来都是道德与思维的败坏,也是人类底线的一再下调。
但斯坦纳相信个体的努力与价值,相信生命的意义所系,这才是他的乐观之源。他也告诉世界,“人不是要学着生活,而是应学习死亡”,在这个等待过程中,无需虚度。
新书推荐
《宇宙的奥秘:开普勒、伽利略与度量天空》
作者: [德]托马斯·德·帕多瓦
译者:盛世同
出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0年10月
定价: 98元
作者以至今较少受到关注却扣人心弦的通信往来为基础,讲述了这两位类型如此迥异的学者之间不对等的关系,以及他们如何在同样的时刻却以各自的方式探索星辰的奥秘。在彼此的鉴照下,他们的远见与固执、睿智与无知得以呈现。
《现代信仰的诞生:从中世纪到启蒙运动的信仰与判断》
作者:[美]伊桑·H·沙甘
译者:唐建清
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1月
定价:79元
作品追溯了從中世纪到启蒙运动西方基督教信仰的发展历程,从根本上思考人们对信仰本身的态度。作者向我们解释了宗教信仰如何在中世纪欧洲备受推崇,被当作是一种与判断、思考、感知截然不同的精神力量。
《无声的角落:被隐匿的日本校园之恶》
作者: [日]池谷孝司
译者: 于航
出版: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0年10月
定价: 52元
本书整理自系列报道《无声的悲鸣——学校里特有的事件》,记录了记者池谷孝司与日本专门处理校园性侵事件的非营利组织“防止校园性骚扰全国网络”(SSHP)携手,协助被害人勇于说出真相的过程。
《流浪猫战争:萌宠杀手的生态影响》
作者: [美] 彼得·P·马拉/ [美] 克里斯·桑泰拉
译者: 周玮
出版: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20年10月
定价: 58元
作品从人和猫的历史和文化关系开始考察,伴随数据支持,展示了猫这样一种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意义的宠物,是如何在不经意间造成可以与气候变化比肩的生态学影响。作者据此提出了关于流浪猫控制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