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港澳台青年对交流的认知与评价研究报告
2020-12-04涂敏霞冯英子
涂敏霞 冯英子
自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工作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的融合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在当前全球互联背景下,尤其是今年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下,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以及台湾青年的交流现状和需求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能否精准把握这些特点,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青年交流工作的顺利开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充分运用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来内地学习、就业、生活,促进粤港澳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增强对祖国的向心力。”我们亟需进行經验总结,分析、研究目前各地青年交流现状与需求,探讨构建一个更为有效的穗港澳台青年交流机制的有效路径,从而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以及两岸青年的融合发展提供更好、更新的解题思路。2020年3月至6月,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联合港澳台青年研究机构开展“青年交流机制探讨”的比较研究课题,针对四地在校大学生青年的交流观念、交流需求、交流现状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共计2063份,其中广州1042份,香港313份,澳门239份,台湾469份。根据本次调查获取的一手调研资料,笔者对当前穗港澳台的青年交流现状和需求进行分析,为未来的青年交流工作提供对策参考。
穗港澳台青年的交流现状
三成穗港澳台青年参加过线下交流活动,学习交流活动最多。调查显示,35.5%的穗港澳台青年参加过与其他地区/城市/国家青年的线下交流活动,其中,港澳台青年参加线下交流的比例均远高于广州青年,受访的广州青年表示参加过线下交流活动的比例仅为21.2%,香港青年的比例最高,为69.3%。四地青年参加过最多的交流活动前三位依次是:学习交流活动(73.6%)、休闲娱乐活动(48.0%)、跨区域合作活动(42.1%)。
互联网是青年获取交流活动信息的主要渠道,互联网社交亦是青年主流的交流方式。四地青年了解交流活动的最主要渠道是互联网,其次是学校统一通知,再次是通过老师、同学介绍。具体来看,超半数澳门青年通过互联网获取交流活动的通知讯息,广州青年比例为47.5%,香港、台湾的比例为28%左右。
今年暴发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让很多线下的交流活动暂时停摆,线上交流的频率进一步提升。数据显示,四地青年最频繁使用的互联网社交平台是微信(74.7%)、Instagram(37.0%)、微博/博客(36.6%)。鉴于网络兼容问题,不同地区青年网络社交平台的使用频率存在很大差异,例如微信在穗港澳三地青年中的普及程度远远高于台湾地区(见图2),Youtube、Facebook等网站则是台湾青年网络社交的首选平台。
调查显示,四地青年使用互联网交流的前三位主要内容是全球事件讨论(31.5%)、探讨不同文化特点(23.3%)、创作交流活动(22.4%)。超六成青年认为线上交流的形式、种类及内容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线下交流意愿。
超八成穗港澳台青年参加交流活动的主要动因是丰富阅历。促使四地青年参加交流活动的前三位动因依次是:丰富生活阅历、开拓视野和提高自身能力。广州青年认为提高自身能力是他们参加交流活动的主要动因,有六成以上广州青年选择了此项;香港青年认为通过参加交流活动“开拓视野,更全面认识交流地区风土人情”也非常重要,有84.6%的香港青年选择了此项。
费用、内容和时间是影响青年参加交流活动意愿的主要因素。影响四地青年参加交流活动的最主要因素是活动费用(61.3%)、活动内容(57.6%)和时间(57.5%)。其中,广州青年认为时间因素对他们参加活动的影响最大,香港青年认为开展活动的地点影响最大,澳门青年认为活动内容对他们影响最大,台湾青年则认为活动费用影响最大。进一步分析发现,学历越高的青年越关注活动内容和形式,家庭经济状况好的青年更关注活动内容和形式。
穗港澳台青年的交流需求
穗港澳台青年最愿意参加学习交流活动。调查显示,穗港澳台青年最期待参加的交流活动类型前三位依次是:学习交流活动、娱乐休闲类活动、探亲访友活动,与曾经参加过的交流活动类型基本相符,港台青年最愿意去国外交流,相对而言,澳门青年赴内地意愿交流较高,学历越高的青年越有到国外交流的倾向。
具体来看,广州、香港、澳门三地青年最想参加学习交流活动,台湾青年最想参加休闲娱乐活动。他们最倾向于与其他青年交流风土人情/旅游信息方面的内容,其次是兴趣爱好、学习生活、社会民生等交流内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结束后,九成青年依然愿意参加交流活动。愿意参加现场交流活动的穗港澳台青年比例依次是:92.9%、91.7%、89.1%、85.6%。
穗港澳台青年最喜欢跟同龄人交流。数据显示,四地青年最倾向于跟其他学校、地区、国家的大学生进行交流,选择此项的比例为79.3%,其次是其他同龄青年,比例为63.2%,第三是志愿者,比例为40.6%;港澳台地区高学历青年更倾向与科学家和文艺工作者交流,台湾高学历青年较愿意与企业家交流。港澳台青年最愿意参加社会组织举办的交流活动,广州青年最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
交流时间方面,四地青年最愿意参加在寒暑假举办的活动,一周内的时长最合适。调查表明,穗港澳台大学生青年最愿意参加在寒暑假举办的活动,其次是上课时间以实践活动、校际交流或服务学习名义开展的活动。交流时长方面,四地青年普遍认为6-7天的交流时长最合适,选择此项的青年比例为24.3%,其次有22.2%的青年认为8-15天最合适。具体来看,广州青年认为2-3天的交流时长最合适,香港青年认为8-15天最合适,澳门、臺湾的青年认为6-7天最合适。
穗港澳台青年认为目前交流活动最需要改进的是交流内容。四地青年认为目前交流活动最需要改进的是:交流内容、互动氛围以及活动费用。广州青年认为互动氛围最需要改进,港澳台三地的青年均认为最重要的是从交流内容方面去改进,研究生学历青年更关注交流内容的改进。
四地青年对于到交流过的国家/地区学习工作的意愿较为积极。当问及“是否考虑到其他国家/地区求学或工作”,6.9%的青年表示“很肯定”,23.5%的青年表示很有可能,还有30.6%的青年表示正在考虑,仅有15.7%的受访者表示“不考虑”。进一步分析发现,曾经有过交流经验的青年未来到交流地求学或工作的意愿更强;受访的香港青年到曾经交流过的国家/地区求学或工作的意愿是最高的,其次是澳门青年。
促进穗港澳台青年融合发展的措施
推动交流方式由“接触—认同”交流模式向“参与—分享”交流模式转变。港澳台青年与内地青年之间的交流互动在促进港澳台青年自身发展、增强与内地融合以及提升港澳台青年国家认同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交流内容、交流的组织方式会影响交流作用的发挥。我们要着力关注青年的交流需求,提供多渠道交往,增加固定的学习交流、研究合作以及志愿服务的交流活动的频次,活动的设计要科学合理,时间长短适宜、活动形式动静结合、活动内容多样化、和谐良好的活动氛围,以“参与-分享”的交流模式来强调交流过程的互动、体验和成长。
大力建设青年交流活动的组织平台,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开展青年交流工作。穗港澳台青年最愿意参加社会组织举办的交流活动,最喜欢参加文化、兴趣爱好的交流内容。我们在吸引港澳台青年来穗交流时,要充分撬动社会资源,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进有资质、有经验的社会组织力量,参与开展青年交流工作。可以建立粤港澳青年文化发展基金,将部分穗港澳台青年交流项目交予经验丰富的社会组织,最大限度地发挥民间力量的积极作用。同时,培训一批专业的带领青年交流团的“领队”,借助这一平台开展有关公益、志愿方面的活动更有利于提高青年对不同地区社会发展的关注。
整合粤港澳大湾区资源,推动穗港澳台青年交流纵深发展。调查显示,香港青年到曾经有过交流的地方求学或工作的意愿最高,其次是澳门青年。因此,组织更多的港澳青年来穗学习交流,会让更多的港澳青年愿意来穗创新创业。相关的政府部门以及学校可以在交流活动中向各地的优秀青年宣传当地的就业、求学优势,吸引各地优秀青年前往当地就业、求学。各地高校要更积极主动作为,建立更清晰的青年交流工作制度,要充分发挥与港、澳地区工商界、科技界、教育界广泛联系的优势,打造更多互动交流品牌项目,提高交流活动的覆盖面。
加强对交流活动的效果评估,发挥第三方专业评估组织力量。穗港澳台青年对交流活动的改进建议主要集中在交流内容、互动氛围以及活动费用方面,这提示我们在交流项目的后续跟进工作中,首先要注重对活动成效进行评估,充分收集参与者的意见,细化成效标准维度,采用第三方专业评估组织力量,科学设计评估量表,衡量交流项目的产出效果,对项目内容与交流效能进行系统的合理评估。其次,要建立交流社会组织信用评价体系,对于学员评价较低的组织及时给予警告,对于有过一次差评的社会组织采取零容忍原则,直接取缔其交流资质等严厉措施。再者,让曾经来到内地交流并认同穗港澳台交流工作的港澳台青年成为交流种子,将交流中自己的思考、转变、收获传播给更多青年,让港澳青年借助网络与内地青年建立“二次交流”的平台,巩固初次交流成果,提升再次交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