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前“211工程”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现状分析*
2020-12-04吴汉华山西财经大学太原030006
●史 佳 吴汉华 (山西财经大学 太原 030006)
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包括信息意识教育、信息能力培养、信息观念与道德教育。我国高校图书馆每年都会投入高额的资金用以建设信息资源数据库[1],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2015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Research Libraries)理事会批准通过《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其定义的信息素养是:一套综合能力,包括对信息的反思性发现,对信息如何产生和评价的理解,以及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并合理参与学习团体[2]。
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对信息素养教育不断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笔者以“信息素养教育”作为主题词,于2020年4月28日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检索结果达到7 473条,发文量年度趋势图表明,近20多年来,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论文整体上呈稳定上升趋势,在2019年达到630篇的峰值,可见信息素养教育是我国学者持续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话题。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ies Association,ALA)提出信息素养作为民众的一项基本技能,包括区分事实与虚构的能力[3]。通过加强信息素养教育,有助于提高民众的信息甄别能力,有效地获取权威可靠的信息,从而做出正确的决定,促进社会稳定。
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确认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的名单,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有42所,他们全部出自于前“211工程”高校建设名单(共116所)。截至2019年11月,共有104所前“211工程”高校图书馆在“教育部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中填报了2018年度的基本统计数据,数据填报率为92.9%,其中“双一流”建设外前“211工程”高校图书馆64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40所,分别占比61.5%、38.5%。提取的数据中有缺失值,笔者依据统计学规律,采用平均值替补缺失值。笔者利用SPSS21.0统计软件,从信息素养教育课的听课人数、教师人数、开设课程数量和信息资源利用网络培训课件数量四个维度分析2018年度前“211工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基本状况,具体状况如表1所示。在本研究中,所有平均值均由SPSS21.0软件自带的平均值计算功能,依照学校类别单独运算而成,学校类别划分为:前“211工程”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外前“211工程”高校。
表1 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整体状况
1 信息素养教育课听课人数分析
信息素养教育课的听课人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关注度。信息素养课程听课总人数包括必修课人数、选修课人数和听讲座人数,三种主要类型分别占比15.5%、7.3%、77.2%。现共有104所前“211工程”高校图书馆提交了信息素养课程听课总人数的数据,听课总人数的馆均值为9 637人,中位值为7 352人,标准差为18 376人。数据离散程度较大,说明各高校之间的差距显著。这些与各高校对信息素养教育的资金投入与资源建设存在差距有密切关系。
从学校类型来看,“双一流”建设外的前“211工程”高校图书馆的听课总人数馆均值为6 940人,标准差为4 971人;而“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听课总人数馆均值为13 952人,标准差为28 648人。“双一流”建设高校听课人数馆均值是“双一流”建设外的前“211工程”高校的2.8倍,并且信息素养课程听课总人数的极大值出现在“双一流”建设高校。由此可知,“双一流”建设高校比“双一流”建设外的前“211工程”高校更加重视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建设更加完备,这可能与国家近些年对“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的扶持力度加强有关。但“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标准差更大,数据差异更为明显,发展状况与“双一流”建设外的前“211工程”高校相比,更不均衡。
为进一步分析学校类型是否对信息素养课程听课总人数有显著影响,笔者采用独立样本T值检验对“双一流”建设外的前“211工程”高校图书馆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课程听课总人数进行分析,从统计学意义上看,这两类高校的信息素养课程听课人数不存在显著差异。对两者进行皮尔逊(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相关系数r=0.187(p<0.05),说明两者呈现弱相关,学校类型对信息素养教育课的听课人数影响不大,可能是由于“双一流”建设外的前“211工程”高校和“双一流”建设高校都是国家的重点支持对象,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都有一定的建设基础和学生基础。信息素养教育课听课人数的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很多学生不止选择了一种学习方式。
表2 信息素养教育课听课人数具体状况 (单位:人)
1.1 信息素养教育课必修人数状况
在我国高校中,有些专业将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开展系统规范的教学规划。在104所提交必修课人数的高校图书馆中,馆均值为1 570人,标准差为3 213人。进一步分析发现,有36.5%的学校未开设信息素养教育的必修课程,必修课人数为0,说明这类学校对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
在“双一流”建设外的前“211工程”高校图书馆中,必修人数的馆均值为1 122人,标准差为1 711人,极小值0人,极大值8 700人,而“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必修人数的馆均值为2 288人,标准差为4 655人,极小值0人,极大值21 601人。将数据进行对比可知,“双一流”建设高校信息素养课程必修人数的馆均值约是“双一流”建设外的前“211工程”高校的2.0倍,学生在必修课程中的参与率更高。这表明“双一流”高校更注重培养学生接受信息素养教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将其作为必修课程纳入教学规划体系的学校更多,从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获得更高的信息素养能力。但同时“双一流”建设高校之间的差距相比“双一流”建设外的前“211工程”高校更大。利用相关分析可知,学校类型与必修人数呈现弱相关(r=0.177,p<0.05)。
1.2 信息素养教育课选修人数状况
在同一所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在某些专业是必修课程,在另一些专业又是选修课程,各高校根据专业要求及培养方案灵活地为学生安排信息素养教育的方式。在各馆均值为735人,标准差为865人,选修人数在1 030人以内的前“211工程”高校占80%。
从学校类型上分析,“双一流”建设外的前“211工程”高校图书馆选修学生人数的馆均值为749人,标准差为978人,极小值0人,极大值6 445人;而“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的选修学生人数馆均值为713人,标准差为657人,极小值0人,极大值3 441人。相对来看,2018年“双一流”建设外的前“211工程”高校图书馆选修人数的馆均值高于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同时其极大值也出现在“双一流”建设外的前“211工程”高校图书馆中。表明“双一流”建设外的前“211工程”高校相比“双一流”建设高校更加注重信息素养教育选修课的发展建设,学生的参与人数正在不断增加。根据独立样本T值检验的结果,“双一流”建设外的前“211工程”高校图书馆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在课程选修人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从整体状况来看,只有9.6%的高校未设置信息素养教育的选修课程,占比相对较小。进一步分析可知,有61所高校图书馆同时设置了信息素养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占比58.7%,以提高全校学生接受信息素养教育的全面性。
1.3 信息素养教育讲座的学生人数分析
在提交听讲座人数的高校图书馆中,馆均值为7 826人,中位值为6 407人,标准差为17 013人。数据离散程度较大,各校之间的发展有明显的差距。
在“双一流”建设外的前“211工程”高校图书馆中,选择以听讲座形式参与信息素养教育的学生人数馆均值为5 612人,标准差为4 311人;而“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的听讲座学生馆均值为11 368人,标准差为26 712人。与“双一流”建设外的前“211工程”高校相比,2018年“双一流”建设高校听讲座人数的馆均值约是其2.0倍,表明“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学生在以听讲座的方式参与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具有更大的学习热情。但数据离散程度过高,极小值和极大值都出现在“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各校之间的发展出现极大的差距。通过对学校类型与听讲座人数进行皮尔逊(Pearson)相关分析,可知其相关系数为0.165(p<0.05),两者呈现弱相关性,学校类型与学生参与信息素养教育讲座人数的关联性不强。在独立样本T值检验之后发现,“双一流”建设外的前“211工程”高校图书馆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在听讲座人数上没有显著差异。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在开设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各高校中,有学校未曾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即必修人数和选修人数的值都为0。但这些高校都开展了信息素养教育的讲座,听讲座人数的占比最大,在2018年前“211工程”高校图书馆听讲座人数的占比高达77.2%。可能是因为讲座的形式更加灵活,且没有作业和考试的压力与负担,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此外,随着国家及社会对信息素养教育重视程度的加强,激发了学生们对信息素养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通过讲座可以引导学生对信息素养建立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今后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奠定基础。
2 信息素养教育课教师人数和课程数量分析
随着国家对信息素养教育关注度的提升以及社会对信息素养人才需求的加强,各高校为顺应社会发展趋势逐渐增设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教师作为人才型资源,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和能力决定着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各高校应提高对教师群体的关注度。其中,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数量的馆均值为8门,中位值为3门,标准差为21门。此外,信息素养教育课教师人数馆均值为12人,中位值为9人,标准差为20人。课程数量和教师人数的数据分布曲线都较为平缓。
从学校类型方面进行分析,在“双一流”建设外的前“211工程”高校中,信息素养教育课的教师人数馆均值为13人,标准差为25人;开设的课程数量馆均值为9门,标准差为26门。而“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教师人数的馆均值为10人,标准差为11人;开设课程数量的馆均值为6门,标准差为6门。总的来看,在2018年“双一流”建设外的前“211工程”高校教师人数和课程数量均超过了“双一流”建设高校,且教师人数和课程数量的极大值都落在“双一流”建设外的前“211工程”高校图书馆。一方面由于“双一流”建设外的前“211工程”高校开始注重信息素养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另一方面与“双一流”高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先进完善,逐渐倾向于线上教育的发展趋势有关,节省了人力资源,从而减少教师的数量和上课的频率。
为检验不同高校图书馆的教师人数和课程数量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笔者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对其进行分析发现,“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和“双一流”建设外的前“211工程”高校图书馆在教师人数和课程数量上不存在着显著差异,只有一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教师人数为0,97.1%的高校都开设了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为进一步探究信息素养教育课教师人数和开设课程数量间的关系,对其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发现,r=0.881(p<0.01),即信息素养教育开设课程数量与教师人数高度相关,高校图书馆开设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越多,所需的教师人数就越多。
3 信息资源利用网络培训课件数量分析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各高校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整改创新,采用线上授课与线下教学共同推进的教学体系。其中,在线授课以教学时间的灵活性,学习资源的优质性、可选择性以及可回放性等优点深得学生群体的喜爱,易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强化学习效果。因此,信息资源利用网络培训课件数量随之不断增长,对课件的质量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在104所提交数据的高校图书馆中,馆均值为56个,标准差为65个,极小值为0个,极大值为452个,50%的前“211工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利用网络培训课件数量在49个以内,说明各校之间的发展差异大。
信息资源利用网络培训课件数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反映这类学校信息化建设强弱的一个指标。从学校类型上看,在“双一流”建设外的前“211工程”高校图书馆中,信息资源利用网络培训课件数量馆均值为46个,标准差为63个,而“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利用网络培训课件数量的馆均值为71个,标准差为67个。2018年,“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课件数量的馆均值远大于“双一流”建设外的前“211工程”高校图书馆,表明“双一流”建设高校的信息化体系建设更加健全,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更加注重利用数字资源,倾向于开展线上学习,推行网络化教学。但“双一流”建设高校之间的差距较“双一流”建设外的前“211工程”高校间的差距略大。通过对学校类型与信息资源利用网络培训课件数量进行斯皮尔曼分析,可知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265(p<0.01),相关性较弱。
为进一步探究影响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对学校类型与信息素养教育课的听课人数、教师人数、开设课程数量和信息资源利用网络培训课件数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信息素养课程的听课总人数和信息资源利用网络培训课件数量在0.01的水平上呈现中等偏弱相关,r=0.406。随着信息资源利用网络培训课件的制作不断趋于完善和多样化,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信息素养教育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信息素养教育听课人数的增多。
4 对我国前“211工程”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建议
信息素养教育课作为一门交叉学科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不断进行创新整改,才能使我国的信息素养教育逐步迈向世界的前列,实现稳健发展。
4.1 加强信息素养特色化专业化建设
由上述分析可知,“双一流”建设外的前“211工程”高校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在信息素养教育的很多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各高校要想进一步深入发展以提升自己的实力和地位,就应加强信息素养教育的特色化、专业化建设,成立专门的信息素养教育教研室[4],对信息素养教育进行系统性、特色化研究,从而打造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势专业和学科,创建基于学科的信息素养教育的特色品牌,使学校在拥有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同时,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入到信息素养教育的建设中。同时对具有不同专业优势的教师进行能力重组,开展专门的信息素养培训,创建集教学、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团队[5]。
4.2 充分开发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通过分析可知,信息资源利用网络培训课件的数量基本上处于稳步增长的趋势,教师们目前倾向于使用电子资源,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授课。线上资源作为推进信息素养在线教育的前提条件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各高校应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在线资源以完善高校的信息资源数据库,积极拓宽信息素养教育的宣传途径和推广范围,在线上实时推送有关信息素养的知识点和课程消息,吸引更多的人主动参与到信息素养的学习中。其次,教师应熟练掌握各种网络自媒体平台、社交软件的使用,学会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丰富教学方式[6],并可以利用录制屏幕、实时讨论等方式检测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落实教学成效。
4.3 创新改革信息素养教学方案
在我国前“211工程”高校中,有36.5%的学校在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时都没有设置必修课程,因此在新的教学方案中,应适当增加必修课的比例,与具体的学科专业相结合,开展多领域、跨学科合作,使学生获得系统性的专业知识。但在必修课的学生人数上,各“双一流”建设高校之间的差异较显著,因此在增加必修课比重的同时也要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因校制宜,制定出最利于学校和学生共同发展的信息素养教育方针。
通过统计分析可知开设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越多,所需的教师人数就越多。在推行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图书馆员也开始加入到教学队伍中,要想提高教学水平,各高校应注意明确教师和图书馆员在开展教学合作中各自的角色。图书馆员应充当信息素养教育的促进者、培训师和顾问[7],教授基本的信息检索技能,而课堂教师则应负责教授特定学科的调查和研究所需的技能[8]。通过将教师对理论知识的专业解说与图书馆员对实践案例的具体展示完美融合在一起,有助于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科研技能和信息素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