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地摊经济对策探究
——以浙江文成县为例

2020-12-04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0年9期
关键词:摊点摊主经济

地摊经济在中国已有上千年历史,兴起于春秋战国,繁荣于唐宋元明清。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形象绘制了当时北宋繁华的市井经济。在改革开放初期,许多人通过“练摊”开启自主创业第一步,为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做积累铺垫。在城市综合治理有序开展之后,地摊因常与“脏乱差”沾边,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地摊经济不仅再次“出道”,还成功“出圈”,“上街摆地摊”成为潮流。文成县为助推后疫情时代经济全面复苏,以地摊经济为研究对象,组织课题活动,初步形成调研材料,为决策提供参考。

发展地摊经济意义

(一)满足就业需求,增加特殊群体收入

“地摊经济”做为一种创造就业机会的急救药方,具有门槛低、投资成本少、资金回流快等优点。调查显示,40.9%的摊主启动资金低于500元。允许地摊经济,实际上就是给低收入人群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生存状况的机会。另外,摆摊时间普遍短,但收入可观,可以解决农民、失业人员、家庭妇女、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就业问题。46.0%的摊主一天摆摊时间在4 小时以内。其中,女性摆摊居多,占55.3%。

(二)拓宽产销对接,丰富市场经济形式

地摊经济交易成本低,是最简单的交易模式,买卖双方经过询价、讨价、还价,银货两讫。经营方式上又有集市、夜市、周末市场、跳蚤市场等不同形式,为个体经营者、中小企业和农民等群体提供自由经济活动,最大程度使商品流通,刺激消费,是市场经济的补充。同时,又是月光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活跃了城市经济。地摊经济经营时间有早市4-9 时、午市10-14时、晚市17-20时、夜市20-24时。其中,消费最旺时间段为晚市和夜市。

(三)刺激消费需求,改善低收入群体生活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虽然政府推出消费券、减税降费等政策,但数据显示消费者在卖场、餐饮等室内消费信心不足,亟需为刺激消费市场再注入一剂强心针。今年1-5 月,文成县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和餐饮业分别下降2.6%和39.8%。地摊产品因其价格低廉、品种繁多、购买方便等特点,非常适合人们趋于保守的消费习惯。据调查,79.3%的人喜欢购买地摊产品,购买目的选择“价廉”占70.5%。地摊流通费用低,更能满足低收入人群购买需求,减少生活成本支出。

文成地摊经济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针对摊主和非摊主设计2 套不同调查问卷,包含性别、年龄、月收入等要素。文成县于6 月16日-6 月23 日,通过线上发放问卷星调查问卷,实地走访城南农贸市场、周村菜场、老电影院、文化广场等经营摊点,共发放问卷702 份,收集有效问卷691 份。其中,非摊主样本信息576 份、摊主样本信息115 份。具体调查情况如下:

(一)文成地摊经济发展规模

图1 文成县摊主平均月收入图

据初步统计,文成县主城区提供摊位79 个,为207 人提供就业岗位。同时,设置临时占道摊点21 个,分布在审批中心、交警队、老电影院等交通便利、人流量大的场所,并配有统一装修风格流动餐车。主要售卖早餐、时令果蔬等。非正式摊点分散在文化广场、新丰巷等区域。乡镇一级主要分布在菜场、广场、交通干道等区域,且个别摊点还具有季节性特征,如6月份的珊溪镇滨江路段“杨梅地摊”。样本显示,文成县37.4%摊主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36.5%摊主的月收入在1000-3000 元之间,16.5%的摊主月收入在3000-6000 元之间,少数最高可达1万元以上(图1)。

(二)文成地摊经营者的构成

地摊运营投入少,门槛低,对文化层次较低、缺乏专业技能的人群有很大的吸引力,样本显示,该类人群占比19.1%。摊主最大比例是自产自销的农民占25.2%。其次是企业职工、服装餐饮等店主兼职分别占16.5%和15.7%。事业单位职工兼职占11.3%。还有一部分是家庭主妇、待业华侨和处于过渡阶段的大学生等。就年龄段分析,青壮年居多,地摊主年龄段集中在25-45 岁占70.4%,45-65 岁占35.6%。在非摊主问卷中,35.2%事业单位人员、18.9%的企业职工、10.9%的华侨有兼职摆摊想法,说明文成县发展地摊经济潜力较大(图2)。

图2 文成县摊主构成比例图

(三)文成地摊经济的消费特点

餐饮、购物消费是主角。样本显示,38.7%居民消费类型选择食品类,日用品占47.4%、植物花卉占44.6%、衣服饰品和文娱用品占29.7%、儿童用品占20.3%、其他物品占26.7%。从购买力分析,月收入是衡量消费人群的购买力的重要指标。样本显示,文成县月收入2000 元以下占21.6%,2000-4000 元占22.9%,4000-6000 元 占31.1%,6000-10000 元 占16.6%,1 万元以上占4.3%。其中,华侨、退休人员、事业单位人员、企业职工、家庭主妇等群体购买力最强。就活跃度分析,非摊主中,每周去1 次地摊占39.6%,每周去2-3 次地摊占27.3%,每天都去地摊占7.1%(图3)。

文成发展地摊经济存在问题

(一)规模小、规划不足,人文底蕴欠缺

受限于文成县常住人口不多、建成区土地面积较少,地摊经济多呈散点状分布,难形成规模效应。且还存在产品同质化、质量不一,摊主之间明里暗里恶性价格竞争等现象。此外,由于缺少统一规划和文化渗透,文成县地摊经济不像部分地区一样将其作为展示本地风土人情窗口,满足本地居民和游客精神文化需求。

图3 文成地摊经济消费类型图及金额图

(二)城市污染及扰民问题

地摊多设在菜市场附近、交通路口、学校周围、文化娱乐场所等,摊点随意摆设影响交通通畅,造成垃圾废弃物、烟雾废气及噪声等环境污染,且部分摊主为经济效益,持续经营到深夜,影响附近居民生活作息,引发相关居民抵触。同时地摊市场的环境维护需要增加环卫人员和环卫设备投入,维护治安管理更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增加的这些城市管理与维护成本不可小视,若处理不好还会影响文成多年“全域旅游”建设成果。

(三)城市治理和社会管理问题

一般以摆地摊为生的人,受教育程度不高,有些摊贩素质低下,不服从城市管理,甚至和城管人员之间发生肢体冲突,增加管理难度。调查中,有意对地摊主和非地摊主分别调查对城管的管理的看法。对地摊主来说,44.3%的人认为城管管理严格甚至非常严格,而对非地摊主来说,69.6%的人认为城管应当适当管理。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城管与地摊主之间的矛盾。

(四)解决侵权行为问题

地摊商贩往往薄本利小,或影响商品质量。个别经营食品类的摊贩,或缺乏相应的卫生资质,有食品安全隐患。且部分摊贩在出售商品时缺斤少量、以次充好坑害消费者。被调查的人中79.0%的人认为地摊上的商品质量一般,更有8.4%的人认为质量较差。由于地摊的流动性,经营者对商品的质量缺乏售后服务意识,消费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五)税源流失问题

摆地摊无论是出售服装、零售小吃还是提供服务(比如看相算命),都是交易行为,超过一定量的营收就需要缴税,但摆地摊因为规模小、流动性强,容易逃避缴税,对财政造成损失。对商家而言,店铺要取得利润,同一商品的销售价格势必高于地摊价格。对消费者而言,以最优选择法去购买价格便宜的同质商品。一定程度上,地摊商贩争夺店铺商贩一部分客源,影响传统店铺和行业的销售收入。

发展地摊经济可借鉴经验

(一)国内治理经验

1.合理规划的地摊经济。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促使地摊经济发展壮大。如郑州每个县、开发区要合理布局一到二个“夜品、夜购、夜赏、夜游、夜健”夜经济集聚示范区。开展夜经济活动评选,对前三名分别给予100 万元、80 万元、50 万元奖励。又如鹿城拟建设瓯江两岸经济带、特色古城文创街区和本土特色的夜市街,对创建成国家级著名商业街,夜间营业时间持续到24:00 的,每年补助80万元等。

2.精细化管理的地摊经济。不同的城市治理地摊经济使用不同方法和手段。如合肥摊点设置分为“禁止区”和“疏导区”。其中,“禁止区”指主要道路、窗口单位等区域。在“疏导区”设37 个摊点,还设置一些季节性或临时性便民摊点。又如广西北海天府路,分设餐饮区、日用百货区、花卉区和工艺品区。实行实名制,采取积分制管理,因违规行为导致积分扣减至0分,摊主必须无条件撤摊。

3.温情对待的地摊经济。地摊经济治理既要有尺度,还要有温度。如,四川成都成立“地摊经济”城市管理委员会,确定商家准入和退出机制,准入政策适当向困难户倾斜,对不服从管理商家实行“红黄牌”制度。又如南宁轻微违反城管法规行为不处罚,对企业和经营者因生产经营活动,造成轻微违反城市管理行为,出于审慎包容的考虑,不予处罚。

(二)国外治理经验

1.依法依规管理型-美国模式,流动商贩需要获得执照,达到卫生标准,与普通经营行业规定是一致的。税务管理也有要求。各部门根据详细而严格的法规管理。在纽约,市政府对流动餐车的车内温度、操作间是否定期清洗等列入检查范围。除卫生局的便衣巡视外,警察局也有一个部门监管街头摊贩,任何一点小失误都可能被罚,处罚金额从五十到一千美元不等。

2.分区分域管理型-韩国模式,政府将市区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绝对禁止区域”,指摆摊造成通行不便,严重影响市容的地区。第二类是“相对禁止区域”,指妨碍城市美观等危害程度较小的地区,在这里对摆摊的规模、时间、范围有一定限制。第三类是“诱导区域”,一般包括和住宅区分离的城市中心外围的空地、车辆通行很少的河溪两侧道路、经过长时间形成的传统市场内的道路。一般允许在这些地方摆摊设点,但对时间和范围也有限制。

3.协会组织管理型-日本模式,各地均有民间的协调管理机构,如关东地区和东京首都圈有一个“再生资源运动市民会”。这个会有2 万多名摊主,一年举办650 场“跳蚤市场”。该组织负责每一次举办时间、地点、宣传等工作。摊主要参加活动,必须先申请,缴纳1000 到2000 日元“出店料”。活动结束后,摊主将垃圾带走。最后由该组织全面清扫。

对发展地摊经济几点建议

(一)给予一个身份

对于地摊经济,百姓有需求,中央有政策推动。建议完善相关法规确立地摊的合法身份,统一核发临时营业证,或参照广西北海做法,设置摊点专属二维码,执法人员扫描就能获得经营者个人信息。通过亮证和信息公开,既让消费者了解信息,也为执法部门有效管理提供便利。建议组建专门领导小组,负责地摊经济发展规划、管理和群众信访投诉受理等工作。

(二)划定一个区域

综合考量城市规划布局、常住人口分布、交通运行状况等因素,通过合并同类摊点、新设摊点等方式,合理规划布局地摊经济。建议给地摊的经营设置时间段、经营地段,打造三色地段。有条件地方作为绿色地段,如公共场地、闲置空地等,设置特色市场如跳蚤市场、传统集市、夜市等,打造品牌型亮点市场。条件受限但非市容、交通秩序严管区作为黄色地段,可允许店外经营。特殊商店特殊时段可特殊对待,如广场、人本超市等大型商场门前在保证停车、通行的情况下,可批准店外促销。夜宵、烧烤等店可同意在夜间规定时段在不影响通行情况下店外设桌就餐。主要街道等市容、交通秩序严管区块作为红色地段,加强日常监管。

(三)制订一套规则

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地摊经营市场的调查,摸清底数,掌握第一手资料,制定一个可行的规则,让地摊经营做到有法可依。建立“准入和退出”机制,保证底层群众获得经营机会,优先照顾低保、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建立地摊从业者积分制考核体系,违反相应行为规范和城市管理要求,给予一定的积分扣减,当积分降低到一定程度,触发再学习机制(类似驾照积分)。推进“互联网+监管”模式,以玉环市为例,设立监控探头和高空喊话器,减少人工成本。探索管理服务外包模式,降低政府管理压力。对小型疏导点,除要求摊贩签订“门前三包六清”协议,再派专人落实管理。税费问题可仿照诸暨等地,结合实际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四)设计一个形象

发展地摊经济能为游客和居民提供丰富的美食、休闲体验。可将地摊文化作为展示城市旅游形象的窗口、社会综合治理的抓手和发展月光经济的支点。建议在旅游集散中心、电影院等流动人口较多区域,与当地各项宣传工作相结合,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将其作为展示旅游城市、文明法治的宣传窗口。建议将地摊经济纳入月光经济规划,通过设置“集市广场+公园”“沿街固定商铺+沿街流动摊位+露天集市广场”等商业形态,规划打造一批“深夜食堂”和夜间商圈,形成夜间旅游聚集区。

(五)强化一套服务

政府要积极为发展地摊经济创造良好环境。依托“最多跑一次”,建立临时占道、证照办理等集中审批机制,简化办事程序。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做好重点商圈、广场、景区的夜景亮化工程,在主要地段要配套完善厕所、停车等设施,创造舒适消费环境。适当延长地摊点周边公共交通运营时间和加密运行班次,提高群众夜间出行的便捷性。环卫部门、社区、物业公司要主动指导商场、摊贩、夜市排档经营户做好日常保洁,配备相应的卫生容器,并根据实际需求动态调整收运频次,保持公共环境清洁干净。

(六)组建一个协会

鼓励引导地摊经营者成立行业协会,要求地摊主必须到行业协会进行登记注册入会,按规经营;协会负责给摊主建立诚信档案和经营状况,对于诚信不好、经营状况不好、不服从管理经营的摊主,实施末位淘汰制;行业协会定期公布地摊经营相关信息,建立投诉渠道,对地摊实施行业监督。建立与城管机构沟通与交流机制,实现政府管理和摊贩自治相结合,加强摊贩经营者自律行为,通过互相监督,共同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生活环境、经营环境。

猜你喜欢

摊点摊主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从城市管理的角度探析招远夜经济发展路径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20元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交换情报
爱心义卖
夏夜的池塘
地摊情话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