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百变豆,餐桌首功臣
2020-12-04植物学博士科普作家
文/史 军(植物学博士 科普作家)
图/空 濛
如果要问,哪一种菜菜是丰富餐桌的“首要功臣”,答案一定非大豆莫属。为什么这样说?让我们去餐桌上寻找答案吧。
大豆:身世千年传
装“叔”的“豆”
要说大豆的历史,可以从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两个汉字开始。
第一个字是“豆”。“豆”字的本意,并非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豆类植物,而是指一种流行于先秦时期的器物。豆由两部分组成,上面是容器,用来盛装食物,下面有中空的足,可以放入木炭加热。
第二个字是“叔”。在我们的理解中,“叔”一般指和父亲同辈但年龄比父亲小的男性长辈,但在汉代以前,“叔”(又写作“尗”或“菽”)的本意是大豆,其中“尗”表示长在地上的大豆植株,“又”表示正在采摘大豆的手。
音韵学家认为,在古音中,“豆”和“叔”读音相似, “豆”一开始是“叔”的通假字,后来逐渐将“叔”取代。
也有学者认为,豆常用来盛装用豆类制作的饭食,而且身材和豆荚相似,因此“豆”字被借来指代豆类植物。
知道多一点
通假字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用字现象,指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俗点说就是,有人一时想不出本字怎么写,就用别字代替。这个别字就是通假字。如果后人纷纷效仿,这个通假字就可能和本字同义,甚至像“豆”一样取代本字。
老家在中国
中国是大豆的老家。考古学家告诉我们,6 000 年前,野生大豆就已经走进中国人的生活;3 000 年前,大豆又开始告别野地,走进农田。中国古人还将大豆列入“五谷”之中,把它看成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那么,中国古人为什么如此钟情大豆呢?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人类需要蛋白质。
人类主要通过肉类来获得蛋白质,但是中国古代并没有生产足够肉食的条件:养牛养羊,没有足够的牧场;喂猪喂鸡,缺乏足够的粮食。富含蛋白质的大豆,顺理成章地成了替代品。
大豆之所以能成为替代肉食的“蛋白质仓库”,要归功于神奇的根瘤菌。这种细菌生活在大豆根部,会刺激根部生长、膨大为瘤状,因此得名。根瘤菌能将土壤中的氮转换成养分输送给大豆,而这些养分就是形成蛋白质的主要原料。同时,根瘤菌又从大豆的根部获得生存必需的物质。
上不得台面
事实上,作为食物,大豆一开始是不称职的。
豆子有一层坚硬的种皮,需要经过长时间烹饪才能吃,吃起来更是口感粗糙、味道欠佳。不仅如此,豆子还富含多糖,这种糖类物质被肠道细菌分解后会产生大量甲烷气体,进而让我们肚子胀鼓鼓的,化身为“人肉臭气释放器”——噗!噗!噗!
轻薄的豆叶被古人称为“藿”,无毒、能吃,但上面长满又长又粗的毛,吃起来实在是对不起舌头和喉咙。
因此,人们一开始实在没有其他东西吃了,才会吃大豆。“豆饭藿羹”这个词,就是中国古人被豆子和豆叶折磨之后创造出来的,用以形容粗糙难咽的饭食。
那么,大豆又是怎么变成“餐桌首功臣”的呢?这就得从它们变化多端的本领说起了。
满身绒毛让大豆又被称为毛豆
大豆:百变用处多
从豆芽到豆腐
我们已经知道,直接吃豆子,无论对自己还是他人都不太友好,那么,有什么解决办法吗?办法当然有,还不少。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食用刚萌发的豆芽。与豆子相比,豆芽中的蛋白质要少一些,但讨厌的多糖更是急剧变少甚至消失,吃豆子的尴尬也就随着消失了。豆芽中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矿物元素,是一种不错的健康食品。
另一种办法就是将豆子泡涨后磨碎、过滤,做成豆浆。
豆浆是中国古人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不但解决了吃豆子胀肚子的问题,而且让我们获得了稳定的蛋白质和营养来源。
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喝豆浆就不会胀肚子、放臭屁呢?这是因为在制作豆浆的过程中,豆子里的多糖大多溶解在了水中,肠道细菌失去了制造甲烷的原料。
在豆浆的基础上,古人还发明出豆腐。
豆腐,简单说就是在豆浆中加入氯化镁、硫酸钙等凝胶剂,让豆浆里的蛋白质凝聚在一起,并且与水分离,形成一种固体不像固体、液体不像液体、胶体不像胶体的“怪东西”。根据凝胶剂的类别或用量,豆腐的凝固状态会有所差别,豆腐脑、嫩豆腐、老豆腐、豆腐干等不同类型的豆腐就是这样来的。
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如今的豆腐不但类型多样,而且吃法千变万化。在你的家乡,有没有一种与豆腐有关的特色美食呢?
等待售卖的一整块豆腐
从豆豉到酱油
大豆的另一类主要吃法,就是发酵后制成各式调味品,比如豆豉和酱油。
制作豆豉,首先需要将浸泡好的豆子煮熟,然后覆盖上稻草,让豆子在毛霉、曲霉等霉菌的帮助下发酵,直到出现黏丝。这些霉菌会分解大豆的蛋白质,生成美味的氨基酸。
如果停留在这一步,我们就得到了日本人爱吃的纳豆。再往下,我们需要做一个选择,是想要水豆豉还是干豆豉。
把发酵好的、黏糊糊的纳豆和当初煮豆子的汤混合,加入辣椒、花椒和姜末等调料,然后封坛闭关。一周之后,水豆豉美味登场。
干豆豉的诞生相对复杂一些。纳豆们将先被送去洗澡,去除发酵产生的苦味肽,然后被扔到太阳下面晒干。晒干之后,纳豆们再被放进坛子里,跟豆汁、盐一起“闭关修炼”。一个月之后,闭关的豆豉还要被请出来,晾晒之后再回到坛子里。如此反复三次,方得豆豉真味道。
是不是觉得豆豉的制作方法有些眼熟?在上期的“职业小特工”栏目中,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酱油的制作方法,二者有异曲同工的地方。有兴趣的可可豆,赶紧去回顾、对比一下吧。
“闭关”中的豆子
从豆油到豆粕
身材娇小玲珑的大豆,使起“变身术”来不输美猴王吧?还没完呢!
大豆富含油脂,经过压榨之后能得到大豆油。大豆油不但是常用的食用油,而且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肥皂、颜料、合成树脂、化妆品、药品等物品的诞生,都有豆油的一份贡献。
我们吃的肉,也与大豆息息相关。富含蛋白质的大豆是重要的动物饲料,榨油剩下的豆渣也可以用作动物饲料。
每年,大豆全球产量近3.5 亿吨,其中大部分就是被当成油料或饲料消耗掉的。
怎么样?小小的大豆,担得起“餐桌首功臣”这个称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