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中国与德国科技创新合作对策思考

2020-12-04云南省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安徽科技 2020年11期
关键词:德国科技

文/许 鸿(云南省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一、德国科技发展优势

德国是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拥有结构完善、分工明确、协调一致的国家科研创新体系。截至2019 年,德国获诺贝尔奖总人数达到了108人。在2019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德国排名第9 位,获评全球“最具创新力经济体”。

德国经济科技优势主要取决于工业界卓越业绩及其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能力。德国诞生了大众、宝马、西门子、戴姆勒、拜耳、博世、巴斯夫等世界知名企业,“德国制造”一直被视作质量过硬的代名词。德国绿色技术产业正加速转型,包括“数字化转型”和传统企业的“绿化”。汽车工业被视为“德国制造”的标杆。拥有大众、宝马、大众旗下品牌奥迪和保时捷以及欧宝(通用汽车)等强势品牌的德国汽车工业成为全球交通领域的领头羊。西门子股份公司是全球电子电气工程及工业自动化领域的绝对领先企业。巴斯夫公司在80 多个国家设有390处生产基地,是全球最大的化工集团。

创新德国目标旨在推进德国成为全球创新领头羊。2013 年,德国机械及制造商协会等机构设立“工业4.0 平台”并向政府提交了《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 战略的建议》,被德国政府采纳。2016 年,德国发布“数字战略2025”,推进数字德国的实现。2018年,德国发布“高技术战略2025”,成为德国未来关键几年促进科技创新的指导方针。在“高技术战略2025”布局中,将建设“德国全球健康中心”以抗击全球性疾病,建立国家护理创新中心和护理实践中心,发展健康护理的人机交互尖端技术,到2025 年实现电子病历研究覆盖所有德国医学院。在能源领域,以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和数字化、行业耦合等主题为核心研究推动可持续发展。在生物经济发展方面,启动“工业生物经济”对话平台。在德国城乡一体化科技创新方面,计划将城乡所有地区打造成具有未来能力的可持续的生活区和经济区,重中之重是提高生产欠发达地区经济能力和生活质量,促进数字化转型,加快智能城市建设,建设若干“未来中心”,资助中小型企业能力发展,统筹欠发达地区科研创新资助。德国将以人工智能技术在民用和环境应用为核心,使德国人工智能研究水平保持在世界前列,提出应对数字安全挑战,生产制造、交通、医疗和关键基础设施方面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案。在经济和工业4.0 领域,构建以数据为基础的经济,通过数字质量基础设施项目提升“德国制造”在数字世界的影响力。

德国拥有全球市场化高水平的新型研发机构。马克思·普朗克学术振兴协会、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亥姆霍茨研究中心联合会以及莱布尼茨科学联合会等是德国主要的新型科研机构。马克思·普朗克学术振兴协会旗下有80 多个国内外研究所,拥有5600 名科研人员,其中40%是国际学者,已有18 名研究人员获得诺贝尔奖。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旗下大概有80个研究机构,大约三分之二的收入都来自于与产业界签订合同和公共研究委托项目,协会很多研究人员兼任大学教授。亥姆霍茨联合会在能源、地球与环境、健康、航空航天、交通和材料关键技术六大研究领域进行尖端研究,是德国最大的研究组织。

德国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是享有国际盛誉的世界顶尖大学,该校19 位校友及教职工曾获得诺贝尔奖,特别是在产学研对接合作上成就斐然。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是公认的德国最顶尖理工科大学之一,诞生过“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高分子化学之父”赫尔曼·施陶丁格等世界著名科学家。亚琛工业大学被誉为“欧洲的麻省理工”,其机械工程、经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领域研究成就斐然。柏林工业大学是德国的第一所工业大学,该校大约20%的学生来自于国外,更具鲜明的国际化色彩。

二、德国的国际科技合作概况

德国联邦政府将国际科技合作的意义上升到政治层面,从而确保德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科技竞争力和战略地位。

美国是德国最重要的科技合作伙伴,双方开展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离子体、疾病传播、神经科学和再生医学合作。德国航空航天中心最重要的合作伙伴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空军研究实验室以及美国许多大学。德国是欧盟2020 地平线框架计划的主要成员,欧盟投资德国扩建太阳能电池制造设施。德国还与其他欧洲国家一起建设生物信息学基础设施。法国是德国在欧盟成员国中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双方通过高级专家组成的双边健康工作组机制以及“巴黎- 柏林公共卫生中心”平台开展医疗健康合作,在肺病学、糖尿病和队列数据领域展开密切合作。德俄两国主要开展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以及健康科技合作,并加强基于加速器的光子源开发与应用、光学技术、海洋和极地研究以及生物技术研究合作。德国对印度合作重点是材料科学、生物技术、健康科学、可持续性研究、生产技术和民用安全研究,建立了印度—德国技术推广中心。德国与巴西重点合作领域包括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生命科学和生物经济,目前超过1200 家德国企业在巴西设立分公司。

三、德国与中国的科技合作概况

2014 年习近平主席成功访问德国,两国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开创了“创新对话模式”,建立中德科技创新政策平台。中德创新大会已经成为中德两国间规模最大、涉及领域最广的科技创新合作交流机制。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德国科学基金会双边合作渠道及共建的“中德科学中心”,推动两国大学、科研机构、青年学者合作。中德两国在水处理技术方面深入合作,覆盖水供给、污水处理、水净化等众多领域。双方共同建立了中德电动汽车联合研究中心,来自两国的15 所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19 家企业参与其中,取得大量成果。中国积极推进“十城千车”示范项目,中方已经与北威州、不莱梅和汉堡等共同打造电动汽车互动示范平台。双方共同研发生产的四驱电动汽车已经在上海车展亮相。中国生产的纯电动巴士已在汉堡投入使用。双方启动了中德生命科学创新平台,共同举办中德生物科技合作研讨会,支持联合创新项目,重点领域包括生物医疗、生物制药、新型生物材料等。中德区域合作热情日益高涨,两国集聚双方产业和创新资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合作集聚区。江苏太仓先进制造国际创新园和沈阳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等中德合作园区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不断扩大,吸引多家德资企业落户,形成了精密机械制造、汽车零配件制造和风电设备制造产业集群。

中德两国产业关联日趋紧密,企业创新的双边投资快速增长,在产业合作和新兴产业领域存在巨大的合作空间。德国企业持续在华投资,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在华建立研发中心,宝马、奔驰、巴斯夫等德国著名企业在华建立了规模庞大的研发机构,拜尔化学在上海的研发基地甚至比在德国总部的还要大。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德国投资大幅增长,研发合作是中国在德投资的重点。国家电网、中车、华为、中兴、三一重工等一大批中国企业在德建立研发中心,一批中国企业集聚海德堡建立中德科技创新园。

四、加强中德科技创新合作的建议

1.深化中德政府科技创新合作对话机制

我国应积极与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等深化科技创新合作对话机制,通过中德联合研究基金,支持双边重点科技创新合作项目。充分参与并利用中德创新政策平台为载体的中德创新大会,积极探索中德科技创新合作议题,将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生活目的地、数字经济、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重点关键技术纳入合作范围,并推动中国面向德国和欧盟等创新合作网络的扩展。

2.推进中德科技创新园建设

围绕建立中德绿色食品科技创新园、中德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科技创新园、中德绿色能源科技创新园、中德先进制造科技创新园等,通过国家高新区、科技园、工业园等主要创新载体与德国海德堡科技园等一批德国合作伙伴集聚中德双方产业和创新资源,加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德科技创新合作集聚区,吸引德资高科技企业落户中国,并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中德创新高地,推动我国产业向开放型、创新型和绿色化、信息化、高端化方向转型发展。

3.加快建立中德技术示范推广中心

针对我国“十四五”关键共性重点技术清单和中国科技创新合作技术需求清单,加快建立多个专业化中德技术示范推广中心。该中心重点支持应用导向型、创新型项目合作,参与者主要包括中德骨干高新企业和中小型明星企业,旨在促进德国先进技术和理念在我国孵化。通过建立中德技术示范推广中心,进一步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示范辐射推广,大力促进我国骨干高新企业和中小型明星企业走向“一带一路”科技大市场,并带动德国企业在华建立更多的研发中心。

4.加强与德国高水平新型开放科研机构合作

马克思·普朗克学术振兴协会、弗劳恩霍夫协会、亥姆霍茨研究中心联合会以及莱布尼茨科学联合会等是德国主要社会民间新型开放科研机构,具备世界一流的科研水平,产学研水平蜚声世界。我国可加强与德国高水平新型开放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大力推进产业技术合作和成果转化应用,如与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系统研究所合作开发清洁能源等。

5.强化双方在水处理生态技术方面的合作

德国水处理技术成熟先进,中德双方在水供给、污水处理、水净化等方面已经有了深入合作。我国宜在已有的设备技术引进基础上,继续加强与德国在水处理技术尤其是湖泊污染治理方面的合作,进一步引进专业人才,对水污染源进行研究,优化利用污水处理技术以及水循环技术,进行水质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

6.深化中德先进制造、信息产业和数字技术合作

我国先进制造装备水平总体偏低端,正加紧实施数字经济和“两型三化”产业建设。当前,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蓬勃发展正逢其时,亟需抓住历史机遇,主动融入中德科技合作和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加强与德国在先进制造、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和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的互助合作,推动我国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

7.促进中德科技人员交流合作

尽快促进中德科技创新人员交流,形成紧密的人员交流网络。支持双方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大学生、青年科学家、青年技术人员,利用双方科技创新资源,如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孵化器、众创空间、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开展创新创业。包括支持我国青年科研人员赴德国的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开展科研合作,支持青年创业人员在对方众创空间(中心)、科技园区等开展创业合作。

猜你喜欢

德国科技
笔中“黑科技”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德国调解制度
德国绿色增长何以持续
在德国喝啤酒
科技助我来看云
“梦梦”“娇庆”德国行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