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州科技创新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0-12-04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科技 2020年11期
关键词:高新技术扬州南京

文/郭 平 钱 琛(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一、南京、苏州和扬州的科技创新现状

1.南京的科技创新现状

(1)创新能力。2018 年,南京市全社会R&D 投入占GDP 比重3.07%,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9.1%,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7.85%。专利申请总量达9.91 万件,同比增长31.4%,PCT 专利申请量926 件,同比增长92.5%,专利授权总量4.41 万件,同比增长37.46%,万人有效发明专利59.71 件,位列江苏省第1 位。建有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47 家,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88 家,其中国家级31 家,省市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30 家。

(2)创新企业。2018 年,南京市以“1+N”的管理模式在原先83 个科创载体的基础上合并建成15 个高新园区,依法赋予165 项审批权限,集中签约新型研发机构208 个,孵化引进企业951 家,打造创新名城建设主阵地。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3126 家,境内外上市企业累计109家。

(3)创新人才。2018 年,新增3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55 名国内外院士来南京创新创业,斯坦福、剑桥等一批国际一流高校创新团队落户南京,在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别达到45 名和36 名。

(4)创新生态。2018 年,南京市出台“股权投资十条”,组建注册资本50 亿元的创新投资集团,全市股权投资基金管理规模同比增长30%。中国(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正式运行,并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科技部门备案众创空间累计282 家,其中国家级备案53 家,全市知识产权专项经费达到1 亿元,在33 所高校、16 家园区建立创业贷款直通平台,为大学生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共计172 笔,金额达3082 万元。

2.苏州的科技创新现状

(1)创新能力。2018 年,苏州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 比重达2.78%,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5%,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为52.4%和47.7%。全市专利申请量达13.59 万件,同比增长19.5%,专利授权量达7.58 万件,同比增长42.49%,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达1822 件,同比增长16.05%,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3.19 件,同比增长15.58%。建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33 家,省级以上工程中心(实验室)90 家,省级以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60 家,其中,国家级15 家。

(2)创新企业。苏州建立从企业初创、成长到发展等不同阶段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人才、政策、技术、平台等各项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制定出台《苏州市独角兽企业培育计划(2018—2022 年)》,2018 年,遴选首批苏州市独角兽培育企业38家,4150 家企业通过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1665 家企业入省培育库培育,1901 家企业入市培育库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5416 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超1400 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94.6%。

(3)创新人才。2018 年,苏州市国家千人计划人才累计达250 人、省双创人才873 人、姑苏领军人才1291 人。累计支持12 个重大创新团队。全市领军人才超过90%集聚在新兴产业领域,市级以上领军人才企业中,30 多家营收过亿元,34 家主板上市或新三板挂牌,500 多家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4)创新生态。在江苏省内率先开展科技金融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帮助科技企业解决“首贷、首保、首投”的难题,初步形成科技金融“苏州模式”。截至2018 年底,苏州市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规模达到11 亿元,“科贷通”产品累计为4985 家企业解决贷款356.66 亿元,全市拥有各类创投机构300 多家,管理的资金规模1500 亿元,均占全省一半左右。全市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112家,孵化面积458.1 万平方米,省级以上众创空间242 家,其中国家级52 家,各类众创空间共孵育创新团队4000 余个。

3.扬州的科技创新现状

(1)创新能力。2018 年,扬州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 的比重2.5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0.7%,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45.9%。专利申请量达4.12 万件,同比增长26.3%,专利授权量达2.28 万件,同比增长60.4%,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96 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51 件,同比增长27.5%。建有省重点企业研发机构64个,企业院士工作站22 个,国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3 个,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44 个,校企联盟1199 个,省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9 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69 个,省级以上工程中心59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含国家级)34个,专项公共实训基地6 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 个,建成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35 个,其中省级重点实验室28 个,建成省级以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6 个。

(2)创新企业。截至2018 年底,扬州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004家,这些高新技术企业主要集中在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新能源及节能、电子信息等领域,与扬州产业结构的契合度非常高。

(3)创新人才。2018 年,扬州累计引进本科以上毕业生18493 人,海外留学回国人员172 人,海外高层次人才167 人,新增在扬就业创业本科以上大学生1.5 万人。

(4)创新生态。建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1 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 家;建有科技创业园、大学科技园、软件园、创业服务中心等各类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25 个。建有省级留学人员创业园6 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 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 家。

二、扬州与南京、苏州主要创新指标的比较

2018 年11 月,根据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在“创新北京”国际论坛上发布的《构建创新之城——中国创新城市TOP10 的启示》研究报告对创新城市排名,南京和苏州分别排第5 位和第7 位,扬州相对靠后。从表1 的主要科技创新指标中可以看出,扬州与南京、苏州在高技术产业发展、研发经费投入、科技产出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

表1 2018 年南京、苏州和扬州主要科技创新指标

1.南京、苏州的研发经费投入水平高于扬州

从R&D 经费支出占GDP 的比重来看,2018 年南京R&D 经费支出占GDP 的比重为3.10%,苏州比重为2.27%,扬州比重为2.55%,南京明显高于扬州,扬州虽然与苏州占比相当,但是绝对值相差较大。

2.扬州创新产业发展能力落后于南京、苏州

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来看,截至2018 年底,南京有3126 家,苏州有5416 家,而扬州只有1004 家,从数量来看,仅分别是南京、苏州的30%、20%左右。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来看,2018 年,南京、苏州、扬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比例分别为9.99%、27.94%和5.60%,扬州仅为南京的50%左右,苏州的25%左右。

3.扬州创新成果产出不及南京、苏州

从专利授权量来看,2018 年,南京发明专利授权量为1.1 万件,苏州7.58 万件,扬州0.13 万件;百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南京为59.71 件/ 百万人,苏州为53 件/百万人,扬州为12.51 件/百万人。南京技术市场交易合同金额403.81 亿元,苏州275.27 亿元,扬州10.94 亿元。以上数据均说明扬州市的科研产出数量和市场应用水平不及南京和苏州。4.扬州创新资源不及南京、苏州扬州人才拥有量偏低,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数量也偏少,总体来说扬州科技创新资源不足、科技创新平台支撑不够。

三、苏州、南京科技创新对扬州的启示

1.引进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科技创新资源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虽然近年来扬州实施“绿扬金凤计划”“扬州英才培育计划”“名师工作室”等人才培养工程,影响力逐年扩大,领军人才项目投入也不断增加。但是扬州相较于南京和苏州高层次人才仍较少,扬州没有南京雄厚的科教资源,与苏州相比在区域位置上也不占优势,所以更需加大人才引培力度,完善创新发展的政策机制,优化科研配套以及对人才工作和生活全方位的保障,吸引更多高等学校毕业生、海归精英到扬州市创业发展,提升扬州市科创名城的发展战略空间。

2.加强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科技创新平台是集聚科技资源、服务科技研发的重要平台,是支撑创新活动的载体。南京和苏州的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数量远超扬州,扬州应该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加大对研发服务平台、新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建设的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创新积极性,同时也要加强对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和应用。

3.构建科技创新融资体系,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扬州市企业大都以中小企业为主,中小企业自身实力有限,难以支撑科技成果转化需要的大量资金。目前,扬州市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为银行,融资主体较为单一,无法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可以学习苏州的科技金融模式,政府、银行、担保、保险、创投全面参与,通过政策推动将科技和金融紧密结合,加强科技创新融资体系的建设,为科技性型中小企业构建绿色融资通道。

猜你喜欢

高新技术扬州南京
“南京不会忘记”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南京大闯关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高新技术在跨境并购中的价值评估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贵州省2019年高新技术企业增长40%
全省前三季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1.6%
“扬州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