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创新名城建设之路及启示
2020-12-04屈丹丹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文/孙 靓 胡 伟 屈丹丹(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一、南京创新名城建设情况
南京是江苏省的教育资源富集地,汇聚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高水平院校,科教综合实力位居国内第3 位,仅次于北京、上海。
近年来,南京创新发展一改过去温吞风格,大动作频频。2017 年底,南京启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即建设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体系。2018 年以来,南京连续三年的新年“第一会”和市委“1 号文件”同时聚焦“创新名城”,先后出台了3 个市委“1 号文件”,围绕创新名城建设的主要环节、主导方向,聚焦“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通过“10+18+18”共46条政策措施,快速提升创新名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力争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3 个“1 号文件”形成了完整的“政策链”,体现了政策的延续性、稳定性、协同性和递进性。
在创新名城的建设过程中,南京紧紧抓住企业这个主体和产业这根主线,强调产业化落地应用,围绕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配置科教资源、部署创新链条,走出一条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城市强的发展新路径。2019 年,南京国家级高新企业数达4590 家,在全国省会城市的排名从2018 年的第5 位上升至第3位。2020 年上半年南京经济总量达6612.35 亿元,增长2.2%,增速位列江苏省首位、长三角副中心城市第1位、万亿俱乐部城市第1 位(与长沙并列)。同时,也实现对天津市的赶超,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进入全国十强,排名第9 位。
二、 南京深入推进创新名城建设的一些做法
目前,南京市依托“市委创新委+科技职能部门+高新园区”为主架构的顶层设计,将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新型研发机构作为创新名城建设的核心任务。持续构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未来产业”的主导产业发展体系,利用城市“硅巷”集聚来自全国各地的创新创业者,打造富有生命力的创新生态系统。
1.厚植“科创企业森林”,培育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
南京市提出打造“科创企业森林”计划,做好培育树苗、老树发新芽、移栽大树这“三棵树”的文章。对初创期、中小型、高新技术以及瞪羚、独角兽等企业分类施策,打造大中小企业梯次并进的创新矩阵。比如,对高新技术企业中新增规上企业给予新增贡献的50%奖励其投入研发活动。通过科创企业森林的成长,为南京市培育大量代表先进科技发展趋势、主导产业优化方向和创新创造价值取向的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为推动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和产业链协同创新夯实基础,加速培育持续创新发展动能。
2.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
聚焦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补齐在关键核心技术上的短板和不足。比如,针对基础性研究中不确定性高、顶尖专家个性作用大等特点,围绕基础性、颠覆性、交叉学科等技术领域,探索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项目非常规评审评价制和经费使用包干制。围绕主导产业领域技术短板,发布攻关榜单,鼓励揭榜攻关,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课题制形式,组织高校院所、上下游企业开展联合攻关。
3.着眼产业链现代化,突出“补链”“强链”措施
着眼产业链现代化,聚焦“创新链”靶向延伸,突出“补链”“强链”,加快产业链提升。在“补链”方面,南京市注重培育创新型平台型企业以及产业链薄弱环节上的企业,规划建设“园中园”“区中园”,以更优惠实效的政策,支持企业加快集聚、做大做强。在“强链”方面,通过服务强链、机制强链、技术强链,齐抓共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2020 年6 月中旬,南京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实施产业链“链长制”的工作方案》,包括五大地标产业链和三大优势产业链,明确由市领导担任“链长”专班推进,实施强链补链专项行动。出台《南京市推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 年将建成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产业链安全高效、产业生态循环畅通的先进制造业体系。
4.加大识才引才用才力度,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开展主导产业人才地图编制,鼓励企业在全球建设“人才飞地”。从企业家发展环境、人才安居环境等方面,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具体措施包括:聘请优秀企业家担任“南京创新名城顾问”“营商环境特约监督员”,并把每个月的第一个工作日设定为“企业家服务日”,充分发挥企业家参与创新、推动创新、引领创新的独特作用,让企业家成为南京创新名城建设的领跑者和主力军。通过“生根计划”“创业南京英才计划”“宁聚计划”广纳人才,增加人才住房实物供给,优化人才住房配置,人才安居工作不断优化升级。
5.推进城市“硅巷”建设,打造都市型产业新载体
完善主城区产业形态和布局,利用主城区闲置空间资源,加快打造城市“硅巷”,制定硅巷建设绩效考评实施细则,组织开展“硅巷”备案,按月调度“硅巷”建设进展,加强板块协同及相互借鉴。截至2020 年8 月,南京市玄武、秦淮、鼓楼3 个板块已累计改造完成80 万平方米载体,全市“硅巷”入驻企业累计达1000 多家,集聚高新技术企业87家。
6.成立高规格“创新委”,打造创新生态系统
设立市委创新委员会,统筹规划创新名城建设总体任务,组织编制战略规划,研究制定重要政策,协调推进重大事项,评估督查重点工作。2020 年5 月6 日,南京市委创新委第一次会议召开。作为长三角地区第一个创新委员会,由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挂帅,极大地优化了创新治理体系,提升了创新治理能力。
三、对合肥科技创新的启示
合肥作为科教资源富集型城市,在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过程中,南京的一些做法和举措如:围绕科技产业配置科教资源、部署创新链条,走一条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城市强的发展新路径;成立高规格的“创新委”,统筹规划、协调、评估、督查创新名城建设,推动城市创新形成合力等,值得合肥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