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胃癌在白光内镜下的特征及其与病理类型的关系分析
2020-12-04徐星榕赵新张晓云曹金滩
徐星榕 赵新 张晓云 曹金滩
(1 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人民医院病理科 甘肃 张掖 734000)
(2 甘肃省张掖市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病理科 甘肃 张掖 734000)
(3 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科 甘肃 张掖 73400)
胃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不仅损害患者消化系统,也可能发生转移,进而影响患者呼吸及肝肾功能等,危及其生命。相关研究报道,早期胃癌的5 年生存率可达到90%以上,而进展期胃癌却不足30%,故对早期胃癌进行科学有效诊治十分重要[1]。传统检查方式是胃镜,可提高胃癌检出率,降低病死率,但目前我国胃镜对早期胃癌检出率与国外仍存在一定差距[2]。其中白光内镜是胃镜检查最常用手段,利用该方式可发现可疑病灶,对早期胃癌检出率十分关键,但目前临床对其研究尚不多见。基于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早期胃癌病理类型在白光内镜下的特征,为提高疾病检出率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收集2018 年1 月—2019 年6 月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收治的101 例早期胃癌患者临床资料,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且临床资料完整、影像学资料清晰。其中男58 例,女43例;年龄31 ~75 岁,平均年龄(52.36±4.02)岁;体质量51~76kg,平均(60.12±1.23)kg;所有患者均表现为恶心呕吐、上腹隐痛以及消化不良等症状。
1.2 方法
在常规白光内镜下,观察早期胃癌病灶形态,根据巴黎分型标准,将早期胃癌内镜下形态分为隆起型,即0-Ⅰ型(0-Ⅰp型、0-Ⅰs 型);平坦型,即0-Ⅱ型(0-Ⅱa 型、0-Ⅱb 型、0-Ⅱc 型);凹陷型,即0-Ⅲ型病变。分析不同形态的早期胃癌病变在白光内镜下的特征,主要包括:病灶色调、是否伴自发性出血、边界是否清晰、边缘部浸润情况、表面溃疡情况、表面是否规则、是否出现白色不透明物质等。
1.3 观察指标
分析早期胃癌在白光内镜下病灶分布、形态、边缘等特征,并分析其与病理类型的关系。
2.结果
2.1 早期胃癌在白光内镜下特征
101 例早期胃癌患者中,75 例(74.26%)色调发红、20 例(19.80%)发白、6 例(5.94%)红白相间;45 例(44.55%)自发性出血;93 例(92.08%)具有清晰边界;40 例(39.60%)可见边缘部浸润;35 例(34.65%)表面溃疡;21 例(20.79%)表面具有白色不透明物质;88 例(87.13%)表面不规则。可见,边界清晰及表面不规则是早期胃癌在白光内镜下的主要特征。
2.2 早期胃癌在白光内镜下的特征与病理类型关系
101 例早期胃癌患者中,有10 例(9.90%)在白光内镜下呈隆起型,88 例(87.13%)平坦型,3 例(2.97%)凹陷型。其中10 例隆起型均具有表面不规则、病灶边界清晰特征;平坦型病变中,以0-Ⅱc 型病变为主,多数呈色调发红、边界清晰、边缘部浸润且表面不规则特征;3 例凹陷型病变均表现为边缘部浸润特征,详见表。
3.讨论
胃癌是常见恶性肿瘤,在我国具有较高发病率,且趋于年轻化,对患者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3]。研究显示,目前胃癌发病机制并不明确,可能与患者生活习惯、环境因素、精神状况及饮食结构等有关,但目前尚未得到证实。临床常根据肿瘤浸润深度,分为早期及进展期,早期胃癌患者一般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等上消化道症状,故分析早期胃癌患者特征十分重要。
随着医疗水平不断进步,内镜技术不断被临床应用于早期胃癌检查中,研究显示,内镜检查早期胃癌具有较高特异度,可提高疾病检出率;另有研究表示,早期胃癌在白光内镜下表现出的特征可帮助临床确诊病理类型[4]。不少研究学者表示,在普通内镜下,借助清晰边界及不规则颜色或者表面结构等,可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本研究结果显示,101 例早期胃癌患者中,在普通白光内镜下的主要特征为边界清晰及表面不规则;早期胃癌以平坦型最为常见,且以0-Ⅱc 型病变为主,多数呈色调发红、边界清晰、边缘部浸润且表面不规则特征,提示在白光内镜下,病灶表面不规则以及边界清晰是早期胃癌主要特征,在进行内镜下检查时,应注意对其观察,并仔细观察凹陷型病变,利于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喻杨等[5]研究学者表示,在白光内镜下,注意观察病灶边界是否清晰以及表面是否规则,有助于发现早期胃癌,对预测肿瘤的病理类型具有重要意义,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中可见多数病灶色调发生改变,可能与肿瘤性上皮取代非肿瘤性上皮,以及血管异常生长等有关,临床可借助色调的改变辅助判断病理学类型情况。
综上所述,早期胃癌在白光内镜下的主要特征为边界清晰及表面不规则,病变以平坦型(0-Ⅱc 型)最为常见,分析白光内镜下早期胃癌特征有利于预测肿瘤的病理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