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安全视角下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探讨*
2020-12-04吴德军肇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吴德军 (肇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而欧美国家依旧内部矛盾重重,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总体是稳定可控的。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进入深水期和攻坚期,容易引发各种社会思潮的激荡和利益的冲撞。中国不断向上发展的态势势必改变世界力量的格局,这必然被世界各种势力高度关注,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出于对中国发展可能威胁其地位和利益的恐惧并转嫁国内矛盾的需要而加大了对我国的挤压和渗透。这意味着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我国都要面临某些势力的强大压力,所以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可能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特别是西方世界的“民主”输出、文化霸凌和渗透、网络舆论的双标操作、宗教渗透等,从而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严重挑战和威胁。
一 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
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就明确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着重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明确指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意识形态工作是否做好,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事关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20世纪的苏东的历史经验和21世纪的颜色革命都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意识形态上出了问题,一切都会前功尽弃。我国正处在发展的新阶段、社会转型的矛盾复杂期和改革攻坚期,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叠加着集中呈现,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更加多元化。因而当今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愈加复杂,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更加严峻。面对风险和挑战要求我们党必须抓紧抓好意识形态这一“极端重要”的工作。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搞不好经济工作会出大问题,搞不好意识形态工作也一样会出大问题。
对于任何国家和社会来说,意识形态都关乎长治久安,关乎旗帜道路,关乎国家民族的未来。意识形态工作是维持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作。高校是知识、人才尤其是青年密集的地方,历来是不同意识形态争夺的重点,是我们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党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坚持和增强四个自信,坚持对错误思潮不断斗争。但敌对势力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不断进行渗透和争夺,同时价值观念的多元并存和相互碰撞,容易让一些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困惑,从而对他们过去信奉的价值观念产生怀疑,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而高校是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阵地,因而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搞好意识形态工作,决定着高校能否培养出具有合格的政治素质和培养质量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培养出一批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事关社会稳定和民族复兴。
二 “形势与政策”课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培养的人才为谁服务,是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形势与政策”课是一个关键的渠道和阵地,在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在革命和建设的时期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社会的巨大变革和飞速发展,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广度和深度上都面临新的挑战,必须根据新的形势的要求,切实加强对全社会特别是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主流意识形态是国家和民族的共同思想基础和稳定基石,“形势与政策”课作为时效性最强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必须在建设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及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认同方面发挥其最大效用,为巩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贡献其应有的价值。
我国高校是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灾区,必须持之以恒地加强和改进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宣讲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国内国际形势的课程,其教学内容是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国际国内形势紧密相连,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现实性,一般都是大学生关注度较高、社会影响较深远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塑造具有重要影响。大学生思想活跃,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意识,移动网络的社交软件、新媒体是大学生关注和联通世界的主要平台。大学生在面对热点和难点问题时如果没能获得正确的解释和引导,就可能对某些问题形成片面化认识和理解,甚至错误的判断,严重的可能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产生怀疑和误解,从而影响到大学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因此高校要持之以恒地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意识形态安全意识。
大学生思想活跃,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塑造期。在社会飞速发展、思想碰撞剧烈的形势下,他们的发展也难免出现一些不协调,如对新生事物和热点问题反应敏锐但是非辨别能力不强、政治大局观较弱;重书本知识而思想修养不足、社会经验欠缺等,极少数大学生更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缺乏对我国国情和历史的了解以及对西方世界的认识,对敌对势力的宣传盲听盲从,从而盲目崇拜和向往西方所宣传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理应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帮助大学生明确是非、澄清模糊认知。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发展和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和信仰。要切实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帮助大学生正确而全面地掌握当前形势、认清国情和世情,培养和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既要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也要对形势政策以及重大事件进行理论阐述,同时又针对大学生思想实际进行引导,帮助其正确认识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分清是非的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坚定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三 充分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
青年特别是大学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其政治立场和信仰可能决定着一个国家未来的政治方向,因而我国的高校历来是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争夺意识形态主导权的关键场所。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意识形态的斗争日趋激烈,高校必须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掌控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要通过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时效性和运用新媒体教学等措施来充分发挥“形势与政策”课意识形态教育的功能,帮助大学生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目标,构筑起我国意识形态上的钢铁长城。
充分发挥“形势与政策”课意识形态教育的功能,首要在于教师。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施、教学方式的选择、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目标的能否实现和教学的效果,影响着其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的效果。首先,从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真懂、真信、真用,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事教学工作。教师要以认真的爱岗敬业精神、良好的学识、优良的师德形象去影响和感染广大学生,从而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其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从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教师不仅要精通自身的专业知识,还要及时掌握国际国内的形势,熟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并能把掌握的相关知识融入教学中,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回答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释疑解惑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观念。“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各个学科的知识,除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社会科学等知识外,往往一个专题的内容还会涉及自然科学知识等,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形势与政策”课对授课教师的要求往往相对于其他课程对教师而言要求更高,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更加重视。最后,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方法、思想和观念。教师面对的是成长在中国日新月异发展中的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他们性格独立、思想活跃且善于接受新事物。我们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掌握时代的话语体系和把握住当代大学生的脉搏,使教学有的放矢,从而不断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不使“形势课”变成了“形式课”,真正有效地发挥出“形势与政策”课意识形态教育的功能。
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需要在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上下功夫。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本质是意识形态教育,因此“形势与政策”课既要向学生讲授当前国际和国内的形势和趋势,更要承担起意识形态教育的责任。“形势与政策”课要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切实强化对大学生的唯物史观的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积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大学生树立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这样才能确保大学生政治合格,从而自觉地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发奋学习和努力工作。在增强教学时效性上,“由于‘形势与政策’是一门针对性和时代感非常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因而主讲教师每学期都应该针对大学生自身的思想特点和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讲授,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感染力”。也就是说教师要具有较强的敏锐感,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其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计和讲授。要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和时代要求出发去直面大学生所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性问题,既不有意回避热点和难点问题,又要在教学中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向学生解答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真正做到让学生因信而信,因信而立。
教师要不断提高互联网时代新媒体运用的能力,以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意识形态教育的功能发挥。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改变乃至颠覆着人类的经济模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互联网新媒体的大众化和快捷性,使其成为各种资讯和思潮的汇聚点和扩散点,冲击和改变了意识形态斗争的传统模式和格局,意识形态较量的主战场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加速迁移。形形色色的资讯和思潮通过网络新媒体飞速扩散,西方国家凭借其技术优势和网络霸权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逆向封锁,加大了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难度,对意识形态工作形成巨大挑战,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产生极大的威胁。微博、微信、抖音等是国内信息传播的主要网络载体,是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主要新媒体,如果教师不去运用这些新媒体发出声音,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实际上就是把我们的意识形态教育很重要、很关键的一个讲台给放弃了,这样我们也很难站稳教室中那有形的三尺讲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有些人企图让互联网成为当代中国最大的变量”,“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意识形态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里重点就在哪里。所以广大教师要顺应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加强微博、微信等网络自媒体在“形势与政策”课中的作用。通过有效使用微博等第一时间抢占学生的思想阵地,建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解答学生随时可能提出的社会热点问题,把潜在的风险和负面舆论消解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