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人才思想引领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
2020-12-04马晓君张则李春江赵宝江佳木斯大学
马晓君 张则 李春江 赵宝江 (佳木斯大学)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供给侧结构改革、智能制造等发展战略,高等工程教育面临“新常态、新模式、新技术、新产品”等新经济模式,服务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需要我们进行高等教育改革,而构建科学合理的工科专业的课程体系是高等教育改革重要的一个环节。新工科背景下,制造业急需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但现状是我国目前高等院校的毕业生虽然数量巨大,但满足不了新的经济发展态势下对人才的需求。如何培养出具有高素质、可持续发展的高端技术人才是当前各高校的紧迫任务。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强化思想教育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德学兼修,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并实现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精准对接。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强化工程教育理念,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工科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探索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一 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体系的构建
地方高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工科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培养工科人才创新创业思维、能力、素养,塑造工科人才的“工匠精神”,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德学兼修,培养国家建设的合格工作者和可靠接班人。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就业质量,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产业升级提供人力资源和支撑,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与方法。新工科背景下,高等学校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工科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面向产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四有高层次人才,使学生树立家国情怀的崇高理想和创新创业意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培育创新创业环境与内生动力,厚植深耕全员创新、全员创业,将创新创业推向新高度、更大范围、保就业。以佳木斯大学为例,学校强化工程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立德树人、德学兼修根本任务,构建集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质量监督体系等融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育人体系,如图1所示。
二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为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新常态,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智能发展战略,涵盖高端制造、信息技术、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十大领域,培养信息技术产业人才是当务之急,虽然高等教育规模化得到快速发展,培养大量的信息技术产业人才,但据统计,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950 万人。如何培养出能够面向产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是高等工程教育面临艰巨的使命。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亟待革新,固本求新、立德树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面临新历史环境,高等工程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以“CDIO 工程教育模式”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即以培养学生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以“CDIO 模式”的产品构思、产品设计、产品实现、产品运作作为载体;构建科学合理的可开拓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三 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实施路径
在新工科背景下以佳木斯大学为例,学校为黑龙江省首批创新创业示范改革高校为契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以能力为本、学科交叉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课程体系。多年来,工科专业传承原佳木斯工学院的工科底蕴,经过70年的发展建设,尤其是学校合并以来,工科专业的环境与条件得到不断改善。现有实习基地202 个,5个工程类校内实习基地。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8000 多万元,先进设施保证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建立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创客空间、科技孵化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场所与技术支持。
1 增设“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新内容
将层级式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实践训练课程,增设第二课堂、夏季学期等“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新内容,具体建设路径与方法如下:一是设立创新实践学分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创新创业活动积累与学分转换制度;二是设立创新创业基金项目;三是建立创新创业兼职导师库,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指导教师;四是建立“通识培养—专业培养—实践培养”层层深入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五是推进多平台促进跨专业团队建设;六是有效利用科技园,扶持创新创业基金项目落地孵化。
2 设置“夏季学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新载体
实行三学期制,减少理论学时,增加实践学时,专门用于全校各专业的实践教育。夏季学期分别安排在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的暑期,共计10 周。通过开设实验、课程设计、社会调查等实践类教学课程,以实验室开放为载体,引导学生走进实验室,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实践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创作等。
3 拓展“以赛促学”实践教育新途径
通过以赛代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专业技能,鼓励各专业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专业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以赛促学”,促进学生素质提升、教师能力增长。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竞赛环境与条件,提升创新创业的能力与视野。
4 以基地为平台,开展“五自三结合”科技创新活动模式
以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基地平台为载体,开展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科技创新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愿加入,自主制定基地活动计划和内容,自发组织开展基础培训、科技讲座、学术报告、专项培训、竞赛集训、研讨总结以及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活动,活动内容采取“五自三结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新创业潜力,培养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5 以过程为导向,改革考核内容和方式,强化综合能力培养
为全面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以及学业水平,全面实施形成性评价改革,以过程为导向,改革考核内容和方式,制定《佳木斯大学本科生考试管理办法》《佳木斯大学关于实施课程形成性考核的指导意见》等制度,形成性评价内容涵盖,记分作业、教学实践活动、课堂评价、专题讨论、阶段测试、小组学习、学习笔记、文献调查、网络答疑等。
四 结语
新工科建设是高等工程教育适应新经济、新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与部署。地方高校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支撑作用,在国内统筹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进程中,地方高校全面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强化工程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路径与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改革教学方式,重构与新科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坚持正确的导向,以思想教育为引领,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工科人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深度融合,提升学生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