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手艺 新物语—手工艺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重构与传承
2020-12-04李长福
李长福 郭 艳
(阜阳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安徽 阜阳236037)
城市景观是城市文化视觉形象主要载体之一,是打造城市专属名片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城市景观设计从形式到内容具有在地性,才能展现城市内涵及神采。地域性手工艺是城市地域文化极具代表性的标本,如将手工艺术的形式及文化重构融合在城市景观设计之中,让城市景观有地域性气韵。以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的手工艺为基础构建城市景观,不仅能让民间区域性的传统手工艺术回归于民间,让手工艺技艺重获“用”之功能,也在与城市景观设计中进行了产业升级和和革新。在新的功能和形式中展现城市区域性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保证民族文化独立性、多样性、多元化的有效途径[1]。
一、传统手工艺中地方性知识及审美亲近
在生产力不发达时代,手工艺起到了推促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如今手工艺已经失去了原有实用功能,但人们仍然很信赖和崇尚从昨天到今天与之相伴而来的手工艺,因为人们对手工艺中的精神文化尊崇并没有随时间的推移而消减。在手工艺术中,殷实的文化内涵在当代仍旧对民众具有影响力—维系在手工艺中的地方性文化因素是一条文化纽带,给予当地民众以归宿感和认同感,能够让其所居住和生活的地方有“家”的味道和感觉。
手工艺术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拥有很强的地方特殊性。它们产生于一个地区独有的自然环境、社会氛围之中,是经过历史沉积而形成的地域性文化物质载体。蕴藏在手工艺中的文化内涵和印忆是被当地的人们所共同认可并记忆。手工艺因人们适应生产、生活需要而产生和存在,始终伴随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记录着制作和应用的行为文化,同时还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并在其中蕴含着人们的信仰崇拜、精神寄托等情感文化。所以说,手工艺汇集了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各异的人文形态等区域特性,具有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手工艺中蕴含着一个地区的天时、地气、材美、工巧。所以,在手工艺的材料、手法、技术、制作以及精神中能全面地解读到其属地的天、地、人、物及生产之间的关系,感受到风土人情、社会习俗。但是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生产力发展、文化交流形式改变,民族区域型传统手工艺受到了巨大影响。我们应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中自主更新、选择文化体系,丰富手工艺中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以民间手工艺为基准构建出契合时代的文化体系,建立起民众对区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是现代城市中的人期待的,也是所希望看到的城市生活形象。
在今天,很多人的观念里,手工艺是陈旧、过时的,但文化的意义不能以新、旧进行评定,而应是以文化价值正确与否进行评判。应该认识到,在时间的浪淘下保留下来的手工艺术往往是具备正确价值观和具有殷实道德内涵的。人们会由衷地热爱它、呵护它,也自然向往与之亲近。在无形中,人们生活、生产已经与这些器物融合为一体,已经在不经意间习惯了它们的成因、形态、气韵。在这一过程中,手工艺品由解决生活中使用的问题到精神的寄托,完成了由“生活”到“文化”的升华,其中的视觉审美和其生长之地的人、物发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倍感亲切的审美情趣、精神寄托和依赖能够唤起人们对这一区域历史文化及日常生活的记忆。在现代生活环境里,城市中的人们还是很渴望重温手工艺中所蕴含的那些熟悉的知识和审美。
二、区域性传统手工艺文化在城市景观中的当代转换
近代城市的建设存在格式化现象,城市中所谓的一些“旧”都一律被推翻和丢掉,然而取而代之的“新”却呈现出模具化的样子。承载城市地域文化、具有传承意义和文化内涵的事和物被冷落,甚至被遗弃。很多城市景观在这样的形势下,趋同现象严重。复制而生的景观是对城市人文风貌和自然肌理的破坏。原本附着于城市空间中的营造技艺、民艺和民俗在消失,城市空间中的文化记忆和功能在消弱,这样让城市的发展出现一时的繁荣之后就后继乏力。所以,当今很多城市为了提升综合实力和扩大影响力,都在主动探究城市地域文化底蕴的挖掘和展现。因此现代很多城市为表达自己的特有的地域文化,开始在城市空间景观中牵手文化,让城市空间具体地表达特定的意义。但是遗憾的是仍旧有很多城市,由于外来文化的侵袭,城市原本的历史传统地域文化在不断褪色,即便是在很多旅游行业发达的特色城市空间中所显现的城市文化也在不断地趋同,差异化在消亡。在国际共通价值泛滥的今天,人们因对同质化的排斥和对差异化的向往而开始关注“地域性手工艺”,因为手工艺本身就是地域差异化的代名词,自然也成为了城市保存自我个性的有力武器之一。在城市景观的设计中推出以具有“地域价值”的手工艺作为切入手段进行营造城市独立、独特的文化空间氛围,在当下是最好的时机。在具体的城市空间物质载体上,在差异化的需求引导下显现区域手工艺术品物质功能以外的非物质方面的价值—区域文化价值是城市和市民作需要的。所以,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地域差异化显现、地域文化的展现需要地方上手工艺的参与。让手工艺术文化在当代以新的、有用的、适合当代人们生活的形式回归能够续存当地文脉,也是城市发展的当代需求。
在现代很多人的观念和印象里,片面地认为区域手工艺的“泥土味”“陈旧味”“残缺味”……就是其原始价值,这种臆想让区域手工艺的价值被孤立。在当代应柔化区域手工艺 “独立”的范畴,扩展其“综合”外延,从应用上还原地域性手工艺的实用价值和艺术性这一根本属性。将手工艺术自然地与当代城市景观相互融合,从而实现创新性传承。如在现代城市景观中,借以手工艺的质地材料、功能、图形样式、技艺四个地域性文化属性层面上的元素进行重构营造,城市景观则必然会隐含着地方性民族文化的意蕴。传统的地域性民族手工艺拥有地域性材质本身就是区域文化的自然流露,手工艺的材料一般是就地取材。手工艺之所以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差别,最根本就是因为它形成所依赖的基础材料是由于地区自然环境的不同和人们对材料的认知、熟悉、运用的差别化所产生的。极具地域自然特征的手工艺材料以稳态物质形态经久传承,已经被文化体系中的“我”和“他”认同,这种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也应是现代城市专属景观的设计元素之一;人们对属于他们自己的手工艺品的特定功能需求也是城市历史文脉的一个缩影。生活中对工具的功能需求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功能逐渐由使用功能转化到了文化层面。手工艺的使用功能起到唤起人们文化共鸣的作用。在城市中放置由一些曾经人们日常用的手工艺品形象器物为基础设计出来的城市景观,能够勾勒出城市的前生与今世,引起人们的文化层面的上的追忆,引发对城市文化本源的共鸣。镌刻在人们心中的手工艺上固态化的、类型化的图案样式也是这座城的自然、社会、生活文化的意愿展现,同时也是区域性群体集体审美意识的展现。如若将这些图案移植到城市景观中,那么城市空间就会有人们熟悉的味道,让城市空间给予人们亲近感,产生凝聚力;制作手工艺的手段(技艺)是直接来源于民间生产、生活的元文化(张道一称源自于民间社会生活中的艺术和文化为“元文化”),这些制作手工艺的手段是人们所熟知的。在城市景观设计制作时可以挖掘这些本地特有技术资源,重启本地区手工艺经济,让其传承人有新的用武之地的同时也是传承存于手工艺中的行为文化和工匠精神,打造出符合城市土著民众审美的客观体的同时衍生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区域性文化符号。所以说,手工艺的当代传承需要当代的客观实体进行承载,在其中的地域文化是当代城市打造专属性空间景观宝贵的资源[2]。
在当今大众消费文化盛行的形势下,手工艺的实用功能向装饰审美功能转变,其中的文化功能被放大、强化,区域性民族手工艺仍旧是本地的地方文化标记之一。蕴藏在手工艺中的区域文化仍承担着本地区的“我者”文化与“他者”文化的之间的交流、交融功能和作用,其主要的原因是手工艺品的公有性。手工艺品是得到人们认可的、公有性的美,当工艺品附加了区域性的公有性质,那么其中的美就愈加鲜明了。这是客观之美,也是普遍之美,这种美是工艺美术固有的、具有地区差异化且被广泛认可的[3]。手工艺中这种公有性正是城市景观所需要的特质,从而让都市在发展中不至于丢掉自己的国民文化。城市文化体系中,地域性的国民文化是其根基所在,是现代城市文化的民族性、区域性的保证。所以,在当代城市中追寻民族性的客观存在时,回到地域性手工艺上来是一条捷径,也是手工艺及其文化当代传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以此展现出城市自己的精气神,谋求主动发展。
三、传统手工艺在城市景观中的价值再显与地域性特色文化体系重构
在现代城市中,由于工业文明的进步、市场需求的转变及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变化让手工艺面临被边缘化的境地。生存土壤发生变化,手工艺传承人凋零,手工艺功能需求被工业化产品替代,其实用性的价值被遗忘,文化传播和表达的作用也被圈禁在一个很小的领域中。尽管早在1997年国务院就颁布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之后2006年和2011年又先后出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及保护措施,全社会也掀起了对以手工艺为代表的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传承的热潮。但是这些并没能让手工艺再度繁荣和复兴,因为手工艺原有的社会角色和在生活中的地位都已今非昔比,其价值取向、情感内涵和精神寄托都因时代更迭、环境变化、社会变迁而被稀释。手工艺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逐渐被弱化,甚至有些已经被淡忘。手工艺急需一个让其回归到民间的载体,而作为公共艺术之一的城市景观则是手工艺一个在当代很好的展示舞台。这样,也会让具体的城市景观有了“意”的展现,与民生相连同时串联起城市的古今。人们才能在城市空间中感受到属于城市自己的社会、文化、历史……[4]
从出台的对于手工艺等传统工艺美术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来看,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得到了重视,并通过不同方式和途径在履行着。在城市景观中践行保护和传承民间手工艺是大势所趋,是城市民生的福祉,也是手工工艺复兴、弘扬传统地域文化的契机。这一观点的起点是经济,通过城市环境的建设,落实以经济消费、文化的构建为目的。将手工工艺中的优势地方性资源以设计的形式转化成城市景观,活化了地方性手工艺产业结构、带动了城市经济事业发展,链接了外来资金,让城市的文化、环境、经济产生互动和衍生,为城市发展、经济繁荣带来动力和机遇。以手工艺中的基因片段移植在民众随处可见的城市景观之中,让手工艺重新在生活中找到其实现应用价值的载体。相对于流于形式的保存,以景观的形式回归生活,让手工艺生态式的存在有了生活基础和现实价值。在城市空间中,这样具有地方气韵文化的具体视觉形象不仅能够服务于民,为人们生活营造了优美的生活环境,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提供了保障和贡献。移植手工艺中天然的美学特色、技艺特征、质地属性等差异化在城市景观中能引发对内的记忆和吸引对外的关注,契合了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当代诉求,促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从而在城市景观中再显手工艺经济价值,与城市建设和发展相融合,共同营造出符合时代气息和需求的地域性城市经济文化体系。
从我国城市发展历程来看,地域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动力,丰厚的文化积淀是城市发展的底蕴,也是城市的存在根本。要以城市地域文化为核心驱动力去建设城市,就要让地方文化展示出来、传播出去。所以用现代设计,以手工艺为元素,用城市景观为载体整合城市各方资源构建城市发展的自我发展体系。同时,在城市地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异质文化间的糅合和交流也是城市地域性文化体系完善和重构的趋势。将手工艺中传统文化以城市景观的形式在民众日常生活中与顺势而来的新文化进行博弈、冲突、融合,进而衍生出城市的当代文化体系。手工艺的文化与当代文化在城市景观上进行交集,不仅能够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城市的地理概念,还能够让人们置身于多义、多元的文化语境,串联城市的昨天和今日,从而让城市的文化内涵发生代谢,同时守住城市文化本源。这样城市专属的当代地域文化与以前的、以后的无数个当代进行拼接和积累形成了能反映出城市当代特征的区域文化,保护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从而在现代城市景观中再显手工艺社会价值,构建立体化、多样化地域性文化传承体系[5]。
传统手工艺中蕴含着手工劳动者的造物智慧,历经长久的积淀和传承让其升华为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和传承精神。手工艺的非物质文化是其灵魂,在手工艺物质材料背后是文化,这种文化是技艺的来源,也是人们精神的所在。在工业文明发展背景下,很多地区手工艺中的这种文化在消失,但城市发展不能没有精神的支撑[6]。手工艺中的智慧与精神在时代需求助推下,在设计工作者的践行中需要在形体上进行蜕变,以适应当前的时代、社会、民生的需求,在城市景观中重构而重现手工艺精神,自然地让这些优秀的文化精神再一次显现在人们眼前和身边。手工艺、景观已经超越了其物质具体形象、功能的存留,更多的是为精神信仰而存在。这些承载城市精神的器物在人们身边入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陶冶着人们,在生活、生产空间中营造出属于城市自己的精神坐标,为城市的发展和进步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能量和活力。它们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还契合了城市自我精神形象塑造的诉求。让手工艺以城市景观这一具体物质形式展现城市当代人对生活的态度和精神需求,让人们体味到城市独有的精神脉动,再显手工艺精神价值,延续城市地域性工艺文脉体系。
结语
保护好城市自己的本源属地文化,才能找到城市的历史和未来发展的方向,才能为新文化、新科技、新艺术等提供丰厚的资源和底蕴,才能建立更多的对外交流的机会和途径。让手工艺在城市景观中重构再生,使城市景观蕴含着对人们对所生活的这方天地的追忆,融合人们对手“做”痕迹的眷念。对地方手工艺的造物技艺、文化符号、形式意向等这些正在逝去的价值重构、再显、放大,使之成为今日城市发展的情感动力和现实助力。以设计联系城市区域性手工艺和城市景观,在城市空间景观中再显手工艺现代价值,重新服务于民的同时提升了城市形象及软实力,助推城市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以此让老手艺在新物语中续存城市地域文化文脉,留住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守住城市的“根”、地方的“魂”、民族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