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派”内画鼻烟壶艺术研究
——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广庆为例
2020-12-04
鼻烟壶艺术兴起于中国清朝嘉庆年间,迄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由于鼻烟壶自身具有实用与装饰的双重功能而被广大群众和达官贵人喜爱,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价值主要在于鼻烟壶的内画艺术和鼻烟壶的材质。初始是一种装鼻烟的容器,由于体积小巧便于携带的功能,之后慢慢兴盛起来,有时还会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也是因为在鼻烟壶的制作过程中,匠人们为了美感和价值需要使用一些诸如玛瑙、天然水晶之类的高档材料,给这些小巧的制品精美玲珑合理可爱的形状,同时又绘有题材各异的人物、山水、花卉的绘画,故身份倍增,同时也成就了一门新的绘画类别——“内画”。
“内画”,顾名思义,便是在半透明或透明的鼻烟壶坯内壁上,用极细的勾形状毛笔作画,其工艺难度相对较大。由于在创作过程中画家使用的是勾形毛笔,同时在具体的描画过程中常常需要反向用笔,因此,画者必须在脑、手及其所画形象这三个层面上具备十分协调的思维与精细的绘画技法。这显然不同于传统绘画创作过程中在平面的纸上进行来的流畅,而正是由于“内画”在创作过程中传达出的特点及以此方法创作出的作品风格的独特性,内画鼻烟壶逐渐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艺术面貌,并得以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张广庆则作为著名的鼻烟壶艺术大家,是鲁派鼻烟壶艺术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在国内外均享有很高的声誉,被海内外的鉴赏家、收藏家、艺术家视为艺术珍品。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往往因为其艺术作品及其艺术风格体现了丰蕴的内涵和时代性,艺术家的艺术修养与艺术上的思想性无疑均具体体现在艺术作品的表现中。我们从张广庆内画鼻烟壶艺术创作中便可以见到这种丰富有层次的艺术内涵。通过对张广庆鼻烟壶作品的分析,其艺术风格与底蕴也便得以被梳理归纳出来,如此一来,使得我们对鲁派内画鼻烟壶艺术的研究有了标杆性的艺术研究佳例。
“内画”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鲁派内画鼻烟壶艺术也已走过百年的历史。鲁派内画鼻烟壶的创作由于地域文化的影响与鲁籍鼻烟壶艺术家们的努力探索,使得鲁派内画鼻烟壶艺术自成一派,具有相当鲜明的艺术风格。从山东内画鼻烟壶的艺术传播发展的历史来看,目前学界的观点尚有分歧。一般认为,内画鼻烟壶艺术是由北京地区传播至山东的博山,也有观点认为内画鼻烟壶最初是由山东传播的观点,但却没有结论。山东地区内画鼻烟壶艺术的引进、发展,直到形成鲁派内画鼻烟壶艺术风格,在这一过程中贡献最大同时在艺术创作上最具代表性的应是张广庆。因此,我们认为,张广庆的内画鼻烟壶艺术实际便代表着山东鲁派内画鼻烟壶的艺术特点和风格。张广庆出生于孔孟之乡,从幼时起便生活在浓郁的儒家文化教育氛围之中。这一成长环境对于其文化修养而言是一个基础性的奠定,而扎实的文化素养与超脱的艺术气质在其鼻烟壶艺术作品中有着淋漓尽致的展现。
根据内画鼻烟壶的艺术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知道早期鼻烟壶艺术题材上的表现包括花卉、草虫、山水、人物等。其中,在早期的鼻烟壶艺术的作品表现中花卉草虫的题材又相对较多。造成这一艺术题材的有所侧重与其相应的历史背景分不开,或是因为在当时清代达官贵人群体中,他们普遍追求充满闲情逸致和悠然漫踱的生活方式,如此便造成其对艺术的赏析有着独特的气息,使其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以既可以表示自己的品位,又足以表现贵族高雅的小品艺术为主。毕竟,一个寻常的市井百姓在很大程度上不太有可能拥有足够的财富和闲散的雅趣,专门去买一个价格不菲的小瓶子来满足自己艺术情致上的追求,因为衣食的温饱依然是当时下层百姓眼中最主要的问题。
实际上,制作精美的内画鼻烟壶乃集合艺术与实用为一体的物件。在创作上的内画题材的选择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的是达官显贵、官僚士绅的生活价值观和审美心态。从一枝一叶一花一虫的艺术表现上寄托贵族的审美观念,将文化心态乃至社会地位寄托在一个小小的内画鼻烟壶上。鼻烟壶的壶制虽小,但在特定的社会场合下其恰当而生动地传达出了一种特定阶层引领下的社会信息与生活品位,并很好地契合了特定时代背景下达官贵族们所追求的社交场合和实用功性的双重动能。鼻烟壶的这种对实用观赏的追求可追溯到商周礼器的延续与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的艺术价值是一脉相承的。当然,内画鼻烟壶在材质上也有发展。因为一个鼻烟壶所使用材料的贵重程度同样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本来若单纯的为使用鼻烟,那么这个小小的容器在当时实际上完全没必要用价格昂贵的如水晶、玻璃等材料进行制作和装饰,而恰恰是在鼻烟壶制作过程中所利用到的这些高档材料,其所具备的内涵与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是使用者的一种不动声色的身份象征,是带有炫耀性质的和尊贵身份的一种无声表达。
鼻烟壶艺术家张广庆在延续前辈绘画内容基础上在鼻烟壶艺术的艺术素材种类上进行了较大的增加,在内画艺术表现的画面上出现的人物和名山大川等,通过精心的构思与刻画,较好地把握了内画鼻烟壶的观赏性,进而将小小的实用器皿上升到了精美的艺术品的层级上,在实用之余具有丰富的艺术欣赏的内涵。而内画鼻烟壶在表现内容的丰富性上的扩展,使得喜爱该艺术品的欣赏者不断增加,这实际上也渐渐提高了张广庆的社会知名度和内画鼻烟壶艺术的影响力。如此一来,张广庆的内画鼻烟壶艺术为祖国传播传统文化与弘扬民族艺术做出了贡献,同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通过对不同质量材料等层面的布局设计及精心刻画,使其在内画鼻烟壶艺术实践道路的探索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张广庆内画鼻烟壶之所以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热爱、追捧,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其艺术修养和高超技艺的高度统一,这一层面也奠定了山东地区鲁派内画鼻烟壶的艺术特征与艺术内涵。宏观来看,虽然内画鼻烟壶的内容中没有尺幅巨大、宏伟巨制的表现题材,而且似乎也没有在美术史的研究中获得必要的关注,但我们不能忽略,鼻烟壶艺术以其小巧精良的绘画技艺与特殊的形制特点,同样可以使得内画鼻烟壶作为一种特色鲜明的艺术品取得相应的艺术地位与社会认可度。内画鼻烟壶是一门艺术性非常强的艺术类别,这实际得益于内画鼻烟壶在艺术表现上运用了精良的绘画技法,同时依靠其独一无二的艺术载体,以及得益于在借鉴传统工艺上对艺术表现方法的创新与探索。
张广庆在进行内画鼻烟壶的艺术创作中,充分体现了其对鼻烟壶艺术表现的独立认知与深刻思考,其制作的鼻烟壶艺术作品是他在传统与当代文化的结合上进行的统一。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张广庆内画鼻烟壶作品中所表现的人物、山水、花卉等不同题材的创作中体会出来。张广庆的内画鼻烟壶是以描绘人物见长的,在他制作的鼻烟壶作品中,其人物的表现强调了用大的形体动作来刻画体现人物的精神状态,擅长以对人物形象不同的动势刻画来体现人物的内在情感。于是,在狭小的空间面积上他能够自如地表现人物衣纹的变化,用线却又飘逸洒脱,并不拘泥于传统工笔线自身的特点,强化了线的速度和力量。从这种意义上讲,张广庆在表现工笔画的用线上用了些小写意的方法,因此他的内画更显洒脱。人物形象在他这种用线表现的基础上,强调了面部的结构形态,并且运用了一些西画的明暗造型法,画中人物更显活泼自然而生动。
张广庆在艺术创作中对画面的处理有他的独到之处。为了实现所画题材的生动性,他在人物与景物气氛的营造上动了不少心思,做到了人、景的浑然一体。不同的表现内容,经过精心的刻画与布局,在相互的衬托下使得表现题材与画面更贴切。画中的树木山石均做了与题材相适应的处理,相得益彰,十分耐人寻味。张广庆在处理人物和与之相适应的景物上有着自己的理解。他改变了中国画散点、多点透视的视觉方式,而采用了有西方透视学方法的平远的透视结构,使画面具有了三维的空间深度,在小小的鼻烟壶内表现了山水人物的大风景,实属不易。在这种小的方寸空间展现了张广庆大的艺术格局。
张广庆的内画壶中最让人动情的是他对壶中山石、河流、树木等多种自然物象的描绘,是以小见大的典范。例如,其作品《三顾茅庐》就非常生动地表现了刘备、关羽,张飞在拜见诸葛孔明的路上那种急切、真诚的心情。画中前面的刘备紧裹大袍,低头迎着风雪艰难前行,关羽则拉着在风雪中不愿前行的马匹,张飞断其后推着马。三个人不同的动作较好地表现了飞雪、冰冷严冬的气候特征,表现三人一路上的艰辛,以此说明三人急切和求贤若渴的情绪。大面积空白的地方画上了一排重色的雪窝,而形成了点与面、深与浅的对比,在对比中让观众感觉空白处是晶莹的白雪。关羽披起的战袍很好地表现了山野中大风的天气,前行的刘备低头的动势与关羽飘起的衣物相互照应,强化了画面的气氛。张广庆在表现这个题材上用构图、人物、动势、气氛渲染了作者对这个题材的理解。
张广庆的作品《赤壁赋》是一件视觉感染力十分强的内画作品。在这件作品的表现中,张广庆一改中国画用笔用色的表现方法,借鉴采用了西画中用色调烘托内容的绘画形式。整幅作品用红色调为主,用红色中冷暖、深浅的变化表现赤壁的气势和作者那种热烈壮美的浩然正气。画中的人物虽小,但却如眼睛般重要,在面积与形状的比较中替换作者的文人心态。张广庆善用类似的语言形式来构造画面的结构,构造一个不同于传统内画语言的方法。
《十罗汉图》这件作品依然是一件十分精美的令人感叹的作品。作者十分巧妙地选用了名曰绿幽晶的这种材料。绿幽晶,学名为绿幽灵水晶,简称绿幽晶,该宝石色泽稳重,且又绿而不艳,通透晶莹,内部有自然水晶石形成的水纹变化,神秘奇妙,是极好的制作高档艺术品的材料。张广庆利用自然材料的特点,在绿色部分做了树丛与杂草灌木的大面积处理,表现了树丛深邃的空间维度,给画面以神秘感,并利用材料小面积的亮色部分形成了亮与暗的对比。亮部的人物动势有动有静,使画面十分耐看。
从这些作品的表现中,我们大致可以对张广庆内画鼻烟壶艺术的一些特点和规律有着初步的把握,即张广庆善在人物景物的处理上利用材料、构图和人物动势,运用造型的各种表现手段,借鉴西洋画的某些表现手法,最大可能地释放自己对艺术追求的理念,用娴熟的技术完成对美的表现。因此,我们可以说,张广庆在内画鼻烟壶作品的制作中无疑开辟了一条具有儒家文化内涵的内画鼻烟壶道路,形成了一种个人艺术气息和特色比较鲜明的艺术表现方法,这极大影响并发展了鲁派内画鼻烟壶的发展进程。
其实,中国许多优秀的传统艺术在传承、发展、创新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心路几乎是相同的。张广庆在继承前人的内画作品上,由传统到发展创新仍然保持了中国画对气韵、章法、赋色、传神的描写。鲁派内画鼻烟壶的艺术特征也就是在极小面积上能描绘出中国画博大雄浑的气势,在小的面积上体现中国画的精神和中国优秀文化的面貌。张广庆内画鼻烟上的人物也是形成鲁派内画鼻烟壶形式语言的符号。他在传统工笔画、写意画的技法中寻找并实践了一条张广庆式的表现方法,一种有工笔技法兼有写意意境的画面效果。既有细微部分的丝丝入扣,又有洒脱轻拙水墨味道十足的表现,使得画面生气勃勃,特别是人物画的形神兼备与景物之间相互映衬,恰如其分地表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协调,犹如身临其境。
张广庆在借鉴西方绘画的暗色调的表现中采取了十分智慧的方法,并没有一味去强调西方绘画中理性科学的部分,也没有去追求所谓的景物的客观因素,而将色调气氛和明暗关系的变化变为烘托题材气氛,表达绘画意境的手段,形成了张广庆式的色彩与中国画相得益彰的视觉结果,并因此丰富了内画鼻烟壶艺术的绘画语言形式。在探索民族艺术与外来文化中去借鉴、去丰富民族艺术的视觉生动性,尤其是在内画鼻烟壶这个特殊技艺的传统创新中走出了张广庆式的鲁派内画鼻烟壶的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是张广庆潜心民族艺术的研究,并不断博采众长、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优秀范例。在保护挖掘发扬民族文化和继承中国优秀非物质文化的今天,以张广庆为代表的鲁派内画鼻烟壶的艺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何发展这种内画鼻烟壶的事业,如何保持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艺术形式,采取拿来主义,以丰富民族艺术形式的表现力,同时坚定民族文化发展的道路,显然,鲁派内画鼻烟壶的代表张广庆给我们在弘扬民族文化的道路上做了表率。我们如何从张广庆内画鼻烟壶的艺术形式得到启发和思索,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艺术的民族形式在不断的发展中得以存在,并在存在中创新发展。保持中国民族文化的鲜活,如何在保持其技艺精湛的条件下又能具有当代的文化意义是个非常严肃的课题。张广庆之所以可以称为大师或者一个艺术流派代表,是有着某种指导意义的。但由于商业模式的市场吸引,或多或少地偏离了保护与发扬中国民族文化的初心,这一点确实应当警惕。张广庆的鲁派内画鼻烟壶带给我们的启发是值得深思的,我们应该由此进行反思,无论是艺术上还是艺术市场的发展,都应该在传统与当下的良好互动中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