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怀胎
2020-12-04◎
◎
“十月怀胎”这是一条几乎人人皆知的俗话成语,它反映的是女性从怀孕到分娩的全过程,是人们从长期实际观察中总结出的经验之谈,之后又逐渐上升为科学的生育理论。母亲经受十月怀胎之苦,再分娩生孩子确实不易,故后世用典中还包含有以此教育子女成人后要孝敬父母的含义在内。
中医学认为,阴阳和合是谓人,生命是父精母血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关现代生育科学的研究证明,这一认识是非常正确的。由一个重不过百万分之一克的单细胞,发展成拥有100 万亿个细胞的、功能齐备的人体,十个月间神奇般地孕育出了一个新生命。女性怀孕的第一个月,胚胎开始形成。这个胚胎是一个形如桑椹般的细胞团,故名“桑椹胚”。胚胎的绒毛与女性的子宫内膜共同为胎儿构筑了适宜的温床——胎盘,从此把母与子的血脉紧密地连在了一起。俗话说“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肉”,这块心肝宝贝似的肉圪塔就是从此时此地开始,一分一秒从母体上长起来的。不管孩子未来带给她的是自豪还是寒心,她都会尽心尽力、乐此不疲地为这块“肉”做出无私的奉献,难怪人们总是赞叹母性的伟大!怀孕的第二个月末,胎儿已初具人形。首先成形的是大大的脑袋,眼、耳、口、鼻等面部器官和四肢的肢芽都显现出来,心脏的搏动也开始了。怀孕的第三个月,胎儿开始迅速发育,不仅有了7~9 厘米长的身躯、20 克的体重,并且有了性别之分,有了心、肝、脑、肾的活动。怀孕的第四个月,胎儿的活动能力增强,大部分脏器具备了一定的功能,呼吸肌开始运动,孕妇有胎动的感觉。怀孕的第五个月,胎儿全身长满绒毛,借助听诊器可以听到胎心的跳动。怀孕的第六个月,胎儿身长已长至30 厘米,体重700 克左右,各个脏器的功能已趋于完备。怀孕的第七个月,胎儿长出了皮肤、头发、指甲,有了一定能力的单独生命力——即分娩后具备成活的可能。俗说“七成八不成”(7 个月降生的胎儿能够存活,8 个月降生的则不能存活),这就是“七成”的道理所在;八个月胎儿的生命力更强,所以,“八不成”是毫无根据的说法,没有科学道理。怀孕的第九个月,胎儿进一步发育成熟,迎接他的已是黎明前的曙光。怀孕的第十个月,胎儿身长大约50 厘米,体重约3000 克,身体各部位功能均已发育完备,水到渠成,瓜熟蒂落,预产期一到,一个完整的小生命就呱呱落地了。
十月怀胎,作为孕妇的准妈妈,吃不好饭,睡不好觉,走不好路,操不完心,这是所有人都能看到的表象,而对胎儿的教育——胎教,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却都在实实在在的进行中。有研究说,3 个月的胎儿就喜欢听音乐和故事,有分别音调抑扬顿挫的能力。其中也包括特殊的音乐——母亲发出的各种声音,这也正是新生儿首先能辨认出母亲声音的奥秘。让胎儿经常地听音乐、给他讲有趣的故事、与他谈心,是胎教的重要内容。出生10 年后,教育的效果就显示出来了。经过这些教育的儿童中,1/4 的人具有音乐天赋,其他3/4 儿童的学习成绩也很好,且很少有不良行为的。5 个月的胎儿对光有了反应,眼睛开始练习开合,用柔和的光照射母体的腹壁或子宫壁,胎儿的活动显得异常活跃。6 个月的胎儿有了对各种味道的感受,苦、甜、酸、辣的滋味都能够分辨出来,尤其对甜味情有独钟。对于突如其来的辛辣刺激,他会用做鬼脸来发泄不满。此时,他虽用不着为掌握吃饭技术发愁,但还是早早地开始了锻炼——吮手指,以为日后的独立生活打好基础。所以,吸吮手指是胎儿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无法制止的。9个月的胎儿有了记忆,用超声波测定前后几次对母体的刺激,显示出胎儿的短期记忆起码有10分钟,长期记忆达24 小时,有的甚至会终生发挥作用。英国胎儿心理学会会长米歇尔·克莱门特说,把怀胎6 个月时母亲的歌声录音放给出生后的婴儿听,他会“十分激动”。加拿大著名交响乐团指挥布罗特,在指挥其母亲胎教时用过的曲子时,不用翻页就知道了下页的曲式,胎教留下的记忆痕迹立刻会浮现在脑际。胎儿还会认真体会母亲的情绪,并随着孕妇情绪喜、怒、哀、乐的不同变化,表现出相应的姿态来,或激动不安,或怒气不息,或忧郁沉闷,或兴奋不已。可见孕妇控制自己的情绪,对有意识地培养胎儿的性格何等重要!有研究表明,儿童性格的形成,往往与胎儿期母亲的情绪一脉相承。
中国人对胎教的重视是一贯的,这在医学及其以外的相关著作中都有反映。《黄帝内经》中把“癫疾”界定为“胎病”,指出“此之母腹中,其母有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这一论断在现代研究中已得到证实,显示出祖国医学认识之超前。
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专列“养胎论”一章,不仅向孕妇教授了要“居处简静,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弹琴瑟,调心神,和情性,节嗜欲,庶事清静”的养胎之法,而且提出了“妊娠期间要忌毒药”的告诫。其他如《济阴纲目》中提出的孕妇要“寡愁、节劳、息怒、戒酒、慎味”,《女科集要》中提出的受孕之后,宜令镇静,“内远七情,外薄五味,大冷大热之物皆在所禁”等论述,无不体现出我国古代医家对胎教的科学认识和重视。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提出了“太伍有妊,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的要求,把胎教写进了另世人刮目相看的“正史”。《大生要旨》发展了这一思想,进一步要求说:“凡妇人受妊之后,常令乐忌忘忧,运动气血,安养胎儿。早当绝去嗜欲,调节饮食,内远七情,外避六经,心宜静而不宜躁,动而不宜逸,味宜平而不宜热,食宜暖而不宜寒。”可以说,与胎教有关的社会、精神、心理、饮食、起居因素,古人几乎样样都提到了,就是现代人能做到这些,也应该算得上比较高的标准。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先人们创造的以“虚岁”计算年龄的方法,把出生前的1 年也计算入人生的年龄,把胎儿当作正式的“人”对待,应该说这是颇具道理的。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母亲含辛茹苦的10 个月终于有了收获:割下了一块“肉”,放下了一颗心,催化了一个生命,有了正式“妈妈”的名份。然而,慈母心,从此更辛苦,她又得做好了新的牺牲准备——为儿为女无尽期的操劳,直至自己生命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