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新秋:点亮学生心灵之窗
2020-12-03彭静
彭静
■名片
唐新秋,男,1962年7月生,株洲市醴陵人。中共党员,现为醴陵市第二中学(下称“醴陵二中”)教师。他坚守农村教育I作39年,主持和参与的多个课题获省市教育科研成果奖,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0多篇,其中有两篇发表于国家级核心刊物。主编的校本教学资源获株洲市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曾获湖南省特级教师称号。2020年8月,荣获首届“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
开学第一周,醴陵二中高一2002、2007班学生领到了他们的第一个英语学习任务,牢固掌握48个国际音标。“醴陵二中地处农村,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唐新秋说,新生入校,掌握音标,是做好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的基础。
学习音标、拼读单词、积累词汇、学习句型……英语学习循序渐进。唐新秋给学生罗列出英语学习几大阶段,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不少学生畏难。
醴陵二中青年教师付敏曾是唐新秋的学生。2015年读高三时,英语是弱势学科,成绩一直在及格线边缘徘徊。唐新秋分析她存在的问题:阅读理解失分最多;考试时间管理不科学,120分钟考试,花了50分钟修改答案。唐新秋给她对症下药:读简短的英文原文,再用自己的话复述,从情境中学习句型,掌握语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特制试卷,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经过一年的努力,付敏高考英语考了119分。
课余时间,唐新秋的辦公室桌前,总有学生前来寻求指点。
学生廖恒惕英语词汇量缺乏,不敢开口表达,写不好作文。一说起英语学习,他就十分抵触。发现他爱好读书,唐新秋送给他一本英语原著《男人、女人和孩子》,在阅读中,他发现,不死记硬背也能记住很多单词了。他逐渐有了学习兴趣,将书精读深读,还经常跟唐新秋讨论书中有趣的片段,口语得到提升,人也变得自信起来,英语成绩直线上升。
学生学情不一,要实现精准辅导,老师“必须得有两把刷子”。唐新秋常年订购教育教学杂志和书籍,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他把一些复杂难懂的语法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经常根据考试标准原创练习题和考试题,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在历年学校进行的教学情况调查反馈中,学生对他的满意率总是100%。
“是良师,更是益友。唐老师经常陪伴我们,开导我们。”这是大部分学生给出的满意理由。
1985~1992年,唐新秋在醴陵市大障中学任教,1988年,他接了老师们不愿接管的初二65班。“不抛弃不放弃”“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唐新秋引领孩子们看到自己的长处,在课间、午休和放学后,无偿辅导他们英语、数学和物理。慢慢地,班风变好,学风变浓。两年努力,65班毕业成绩从当时大障区四个乡倒数第一名逆袭到第一名。
阿建(化名)读高三时,班主任综合分析以往的成绩,认为他“考二本难度比较大”,他内心受到打击,每天依赖药物维持睡眠。唐新秋了解情况后,每天都会抽时间带他在操场散步,陪他聊天,告诉他“你很棒”,并鼓励他在睡前多想想自己的长处。他逐步卸下心理包袱,戒掉药物,安稳入睡。当他得知高考分数接近一本线时,第一时间给唐新秋报喜。
“不负韶华,做最好的自己。”这是唐新秋一直以来灌输给学生的思想。在他的用心和关心下,一批又一批“学困生”“后进生”有了转变。2008年,唐新秋带高三艺体班257班,经过一年的努力,高考时有28名学生上二本,创造了当时醴陵二中文科班二本上线之新高。
跨越一个一个新高度,同事们纷纷对唐新秋竖起大拇指,青年教师马婷将唐新秋作为学习的榜样。“他不仅带班教书倾尽全力,资助学生也是不遗余力。”
高三1810班学生文宇希,家住农村,父亲是盲人,全家靠其母亲养鱼赚取的微薄收入生活。唐新秋家访了解情况后,即以奖励的方式每月给文字希200元的伙食补助。
“唐老师是一个做好事不留名的人。”醴陵市枫林镇蒋家桥小学教师刘普明告诉记者,他是个孤儿,仅当过唐新秋一个学期的学生。在他就读株洲师范期间,唐新秋有一次特意到学校看望他,“我带点生活费给你,我还有事先走了。”简短的两句话充满关怀,让刘普明感动至今。如今,刘普明加入了株洲当地几个大型公益组织,传承唐新秋的大爱情怀,照亮更多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