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节能常用保温材料检测方法之探究
2020-12-03檀彩玲
檀彩玲
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厦门宏业有限公司,福建 厦门 361000
1 建筑墙体新型节能保温材料的优势
建筑外墙墙体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40%以上,对建筑物的节能保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强化对建筑外墙节能保温材料的检测,可以确保材料的品质符合要求,避免假冒伪劣材料进入市场[1]。
由于建筑外墙常用保温材料的价格较低、保温效果更好,所以在市场上被广泛应用。建筑外墙保温材料主要使用在建筑物的外侧,并不会挤占原本的建筑空间,从而有效避免保温施工而造成的室内空间损失;在节能保温材料制作的过程中,通过运用蓄热结构层既可以有效吸热,又可以有效放热,确保室内温度更加的平衡,具有极高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建筑外墙保温节能材料施工不需要投入过多,只需要对工人进行适当培训既可以进行施工,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新型建筑外墙节能保温材料的优势非常突出:如材料自身的导热系数低可以有效消除热桥效应,材料刚度和强度较高,在遇到外部撞击时也可以有效抵消,确保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整体延长。
2 建筑墙体节能保温材料检测存在的主要不足
2.1 建筑检测标准不完善
我国地域辽阔,建筑墙体保温材料检测标准还没有做到统一,各个地区检测重点各不相同。目前建筑工程检测主要根据工程质量管理和验收标准等进行,还有部分区域制定了地方标准来进行产品检测,由于各个标准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会造成实际检测工作开展效果不理想,严重影响检测效率。根据我国现行常用保温材料判定检测参数分析来看,在节能施工质量验收中,检测参数主要包括吸水率、蓄热系数、抗拉强度、压缩强度和导热系数等。对绝热用模塑聚苯乙烯塑料检测规程中则没有抗拉强度检测的标准[2]。
2.2 检测方法不一致
由于新型节能材料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流程各不相同,所以有许多不同的检测方法,在试验周期和试验制备方面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即便是针对同一种保温材料,由于所使用的检测方法不一致,也会导致测试结果不一致,而且不同检测方法检测出来的最终数据也不具备可比性,无法对建筑节能材料的最终质量进行准确判断,这样就导致材料检测方法无法发挥真正的优势。
例如,我国现行的常用保温材料检测标准主要包括《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系统》(JG/T158)、《耐碱玻璃纤维网格布检测标准》(JC/T841)等,所列出的耐碱断裂强力检测试样制备及检测方法不够统一,对最终检测方法的选择也会产生一定影响。不同标准规范对耐碱断裂强力检测方法对比见表1。
表1 耐碱断裂强力检测方法
2.3 检测人员自身能力不足
在建筑工程墙体保温材料检测的过程中,检测人员的自身水平对整个检测结果具有直接影响,检测人员作为整个检测过程的主体,必须要依照相关的检测标准、检测规范和检测方法,对建筑墙体保温材料的相关系数进行全方位检测,及时发现材料的质量问题。在实际材料质量检测方法选择的过程中,如果技术人员自身能力而选择了错误的检测方法,也会导致最终的检测结果不准确,无法指导工程施工。
3 常用保温材料检测的质量控制措施
3.1 制定完善的建筑材料检测标准
为加强常用保温材料的质量检测水平,必须要制定完善的检测标准,为检测人员提供详细规范的检测依据,有效解决在检测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管理部门必须要加强对常用保温材料市场的规范检查力度,确保检测的应用范围为整个建筑工程墙体保温质量提供保障。应该对现有的建筑检测规范和标准进行优化,细化材料检测指标和检测方法,为整个建筑材料检测工作提供规范的检测依据[3]。
3.2 统一材料检测的具体方法
由于同一种材料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会得出不同的检测结果,所以在新时期要针对不同保温材料的不同检测方法进行合理控制,为实际的材料检测工作提供具体的参考标准。
例如,在针对胶粘剂和抹面胶材检测时,一定要注重耐水拉伸粘结程度,并且要加强对这些材料的养护条件分析,最终提高指标检测能力和准确性。检测人员在实际检测的过程中,应该在水泥砂浆底板上涂抹一层胶粘剂,保证胶黏剂的涂抹范围为40mm×40mm,涂抹厚度在3mm左右,经过一定时间的养护之后,利用十字搭接的方式进行粘接,等到整个胶粘剂干燥以后,需要浸泡在水中48h 以上,,最终判断胶粘剂的耐水拉伸粘结性能。
3.3 加强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
通过对检测人员进行资质培训,并发放证书,做到持证上岗,确保整个检验流程检验方法和检验结果真实有效。管理部门必须要对检测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检测人员的综合能力,为后续的工作开展提供重要保障[4]。
4 结束语
由于建筑保温节能材料对整个建筑的使用寿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必须加强对常用保温材料的检测技术进行深入探究,全方位增强建筑节能检测的重要认知;国家、行业以及地方标准的编制人员应在编制标准规范的时候,严格参照现行相关标准并评估参数检测方法的协同性,提高不同地区检测方法的可执行和可操作性,具体检测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流程进行节能检测,并不断研究和创新检测方法。推动节能材料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