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
2020-12-03心阁工作室
橙 柚/文 心阁工作室/图
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①矣,余拏()②一小舟,拥毳()衣③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④,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⑤、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明·张岱
注释
①更定:也叫定更。古时一夜分五更,每更两小时。更定是一更开始,相当于现在的晚上八点钟。
②拏:牵引。
③毳衣:细绒毛的厚大衣。毳,鸟兽的细毛。
④雾凇沆砀:寒夜的雾气白茫茫一片。雾凇,天气寒冷时,空气中还没凝结成冰的雾气;沆砀,白色雾气弥漫的状态。
⑤芥:小草。比喻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弱、细小。
⑥毡:毛毯。
⑦大白:大酒杯。白,古代罚酒时用的酒杯,后来也泛指普通的酒杯。
⑧客此:在异乡旅居。
⑨舟子:船夫。
译文
崇祯五年的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上。大雪纷纷扬扬地下了好多天,湖边人声、鸟声都没有,无比寂静。这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艘小船,穿着毛皮大衣,带着小火炉,独自一人去湖心亭看雪。湖面上雾气弥漫,天和云、山、水仿佛连在一起了,上下白茫茫一片。能从湖面上看到的影子,只有一段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以及舟中的两三个人影。
到了湖心亭,我看见已经有两人在铺好的毛毯上相对而坐,一个小孩在用炉子热酒,酒正烧得沸腾。他们看到我非常高兴,说:“没有想到还能在湖中遇到像您这样有情致的人!”他们邀请我一同喝酒。我竭尽所能地喝了三大杯酒,之后就和他们告别了。闲聊中我曾询问他们的姓氏,他们说自己是金陵(今南京)人,现在旅居杭州。在我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说道:“不要说您痴,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呐!”
作者简介
张岱,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史学家,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字宗子,号陶庵。
张岱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父亲、祖父都曾在朝为官,曾祖父还曾高中状元,官居二品。青年时期的张岱生活富足,也培养了很多兴趣爱好。因此,他的作品有很多都记录了晚明社会的生活图景,他本人也十分擅长用简练的语言描写富有个人情调的游玩赏景类文章。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集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这两本都是小品文集。
小品文是对篇幅较短的散文的统称,书信、游记、随笔等都可以归入小品文。《湖心亭看雪》便是一篇来自《陶庵梦忆》的小品文。张岱还享有“小品圣手”的美誉。
解析
《湖心亭看雪》全文只有短短二百余字,却给读者描绘出一个充满雅趣的雪夜湖景图,非常具有美感,令人身临其境。
文章第一段中的景色描绘着墨不多,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其中丰富的层次感。
第一层,是从听觉到视觉的转换。在文章开篇,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雪后景色如何,而是先从声音着笔——“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用一个“绝”字,强调环境的寂静。接着简单交代了一下自己的准备——“毳衣炉火”,而后才开始描绘眼前的画面“雾凇沆砀”。有趣的是,第一段文字没有出现“寒”字,却句句都透出一种万籁俱寂的森森寒意。
第二层,是从远景到近景的转换。“上下一白”一句生动地写出了天空、大地、湖面之间全都被白色雾气笼罩的画面,加之又是夜晚,更加难以辨认眼前的景象。此刻张岱的视线也从远处的苏堤、湖心亭,一步一步地移到自己所乘的小船和船上的人。
第三层,是层层递进的渺小感。“一痕”长堤、“一点”湖心亭、“一芥”小船、“两三粒”人影,这几处量词的使用,既是对眼前景物看得不真切的比喻,也准确地写出一种距离感。张岱仿佛是用一个高空俯拍的镜头感知这些画面,并且这个镜头越拉越远。可以说用这样的视角写景,已经不仅仅是在写景,我们很难不跟随着张岱的视角,体会到一种融于茫茫浩瀚空间里的人的渺小感。张岱笔下的西湖雪夜,是梦幻一般的诗画组合,也给读者一种不真切的虚空感。
作者到达湖心亭时,已经有人在此饮酒赏雪,这使得原先一直静止的画面出现了动态感。同时,酒的温热和遇到赏景知己的快乐,也给这冷寂无人的情境增加了些许温暖。
拓展阅读
张岱为什么写《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一共有八卷,每卷由十几篇小品文组成,有的写山水风景,有的写美食酒楼,有的写养鸟种花,有的写庙会赏月……还有对当时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时节的描绘。总之,几乎涵盖了明代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涉及的内容广泛,这本书也成了后人研究明代人文风俗的重要参考文献。
百年前,清兵踏破明朝的边防,随着明朝的终结,江山易主,张岱失去了入仕的机会。
张岱写下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书,都含有一个“梦”字,这是他对如梦往事的追忆。以中原汉族为中心的明朝统治彻底崩溃,也意味着构筑张岱往昔生活的基石彻底崩塌,前后人生阶段的巨大反差,沉郁在他的心中,使得张岱不得不通过写作来抒发心中的悲思。
《陶庵梦忆》里最有名的文章除了这篇《湖心亭看雪》,还有一篇《西湖七月半》,讲的是七月半这天,去西湖看月的人和人们看月时的情景,读起来,也如身处其中,仿佛正和作者一同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