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为歌 齐声战“疫”— 浅谈学习强国平台上的抗“疫”歌曲
2020-12-03栾志弘
栾志弘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侵袭着武汉和湖北各地民众的安危,并逐步向全国蔓延,形成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危害极为严重的一场疫情。面对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社会各界民众众志成城,齐心抗“疫”,目前已取得阶段性的胜利。在残酷的疫情面前,广大文艺工作者们投笔从戎,以艺战“疫”,将内心涌动的真情实感化作一首首温暖人心、催人奋进的抗“疫”歌曲。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每当中华民族面临危难,总会有歌曲等音乐作品应运而生。如现代史上的抗日救亡歌曲,当代的抗洪抢险歌曲、抗击“非典”歌曲、抗震救灾歌曲等,其中的优秀代表作已被载入史册,影响力可谓“声”入人心。这些歌曲时刻提醒中华儿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那么,近期涌现出的抗“疫”歌曲又有哪些特点?是否能够续写出公益歌曲的新篇章?本文将聚焦学习强国平台上的该类型歌曲,对其加以简要探讨。
搜索学习强国平台显示,与“抗‘疫’歌曲”主题相关的结果多达400余条。仅就这一数字而言,诞生于2020年的抗“疫”歌曲在体量上似乎明显多于之前出现的类似公益歌曲。笔者继而对平台上出现的相关歌曲的来源加以研判,发现诸如政府部门、教育机构、艺术团体、行业协会、演艺公司、医疗机构、武警部队、企业及个人都不约而同地积极参与到创演和制作抗“疫”歌曲的公益活动中来。疫情暴发以来,包括武汉及湖北地区在内的全国多数省市先后对该项活动做出了积极响应,其参与人员之多、分布之广,无疑创下了公益歌曲的历史新高。而从这些歌曲出品单位或机构的占比来看,高等院校毫无悬念地成为创制抗“疫”歌曲的重要聚点。许多高校,特别是艺术院校的教师们,纷纷身先士卒,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立德树人的职能,谱写出一曲曲感人肺腑的歌曲。尽管其中不少歌曲是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完成的,但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仍然经得起推敲。值得注意的是,优秀的抗“疫”歌曲不仅能为我们打赢这场艰巨的“阻击战”提供必要的精神动力,并且有可能成为今后大学艺术专业教学与通识类教学课程思政方面的宝贵素材和重要内容。
让笔者心生赞叹的是,青年学生们在此次疫情期间所展现出的才华与担当。以专业艺术院校的年轻学子为例,他们的创作摆脱了一般公益性歌曲重词轻曲的窠臼,善于采用年轻人熟悉和喜爱的当代流行音乐语汇来记录和渲染此次疫情带来的种种感受和感动。如歌曲《都会过去》《宝贝》《明天依然最美》《等到明天以后》,分别由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的学生创制并演唱,四首歌曲在主题思想、旋律架构、和声编配、音乐制作、歌唱演绎等方面均有不凡的表现。
由于大多数抗“疫”歌曲诞生于局势最为紧张的2月、3月,为了能够在第一时间及时通过歌曲对湖北乃至全国的同胞加以声援,部分不具备条件进行创制的单位和机构就只好采用“曲线救国”的形式,对既存的老歌加以翻唱或改编。如辽宁鞍山广播电视台推出的歌曲《真心英雄》,以翻唱知名歌曲来表达对抗疫英雄的颂扬;而山东枣庄某职业院校的师生,则通过改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明天会更好》中的部分唱词来表达心中的美好愿景。但就整体而言,词曲原创仍是此次抗“疫”歌曲的主流,因此大多数在专业上训练有素的文艺从业者更愿意透过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心声。
纵观此次抗“疫”歌曲所传递的思想情感,占比较大的首先是对抗“疫”战士和英雄的礼赞与致敬。如歌曲《最美你的双眼》《逆行者》,礼赞奋战在一线无私奉献的医护工作者;《你是一面旗》《一个党员一面旗》,歌颂所有坚守在前线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党员同志;《忠诚警魂》《平安回家》,致敬在疫情期间做出贡献的人民警察与部队官兵。其次,是对中国必胜的坚定笃信、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这类歌曲的代表有《坚信爱会赢》《经风沐雨更坚强》等。值得注意的是,歌曲的思想情感是否能够做到温暖走心,似乎与词作者是否拥有高超的写作技巧并无很大的关联,华丽绚烂的辞藻有时还不及质朴、真切的对白更为有效。重庆学习强国平台上推送的歌曲《妈妈,能不能不走》就是后者的典型代表。作品的歌词以母女二人离别前的对话展开叙述(女儿:妈妈你能不能不走?你要把妞妞装心头。妈妈:我的妞妞,擦去你眼角的泪流,祖国在召唤,妈妈要去战斗……),朴素真挚的语言道出女儿对即将奔赴前线驰援武汉的妈妈的不舍,展现了医务工作者“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
从演唱形式上来看,此次涌现出的抗“疫”歌曲灵活多样,包含独唱、对唱、重唱、轮唱、小组唱、齐唱、合唱等多样化形式,而在歌曲风格和类型上也呈现出不拘一格的特色。如果说节奏强劲、气势奔涌的进行曲风,易于凝心聚力和鼓舞士气的话,那么,艺术性的抒情歌曲、通俗化的流行曲风,则适于发挥春风化雨、抚慰人心的功效。此外,抗“疫”歌曲中还涉及地域性风格较突出的民族曲风及民谣、童谣歌曲等不一而足,我们甚至能够在四川学习强国平台上播出的歌曲《加油,中国》中听到饶舌段落。就二度创作而言,抗“疫”歌曲在演唱风格上涉及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以及三大唱法相互之间的自由结合。
在歌曲风格和演绎方面,让笔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首名为《生命花开》(田延友词、陈挥之曲)的粤剧歌曲。该作品由广东粤剧院出品,由院长、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曾小敏倾情演绎,是一首风格新颖、格调雅致的戏曲歌曲。歌曲巧妙地融合粤剧花旦唱腔、戏曲老生的念白、清新质朴的粤语童声说唱于一炉,编曲上则以中国乐器高胡、古筝、竹笛为主,辅以西方弦乐器和钢琴,有效地烘托出作品的思想主旨—大宇圆融,多难兴邦,上下齐心,国泰民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和蔓延主要集中在汉族聚居地区,众多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也通过歌曲的形式积极地为汉族同胞祈愿祝福。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有藏族同胞演唱的歌曲《疫情结束后欢迎来珠峰》和内蒙古兴安盟民族歌舞团推出的歌曲《明天会更明媚》等。这些歌曲普遍展现出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音乐语汇。
2020年的抗“疫”歌曲还具有两个与时俱进的崭新特色。其一是在疫情相对严峻的一段时期内,为防止病毒传播扩散,有相当数量的抗“疫”歌曲的筹备、创作、演唱、录制是在互联网云端完成的,比如歌曲《明天依然最美》就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由32人完成的“云合唱”。其二是由于近年来文创产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影响,使得此次抗“疫”歌曲音乐短片的制作不再囿于真实画面和影像素材,而是可以选择融入以抗“疫”为主题的各种新的文创形式。比如在歌手张艺兴作词、作曲并演唱的歌曲《会好的》的音乐短片中,就是通过漫画的特殊视觉呈现方式来展现疫情期间曾感动过我们的那些人和事。
同样令人感动的是,学习强国平台上出现不少国外友人用歌声声援中国的案例。比如89岁高龄的新西兰音乐家莱昂尼·劳森女士,她不仅创作了中文歌曲《心手相连》,还亲自指挥奥克兰少女合唱团加以演绎,数十位美丽的新西兰女孩用她们仿若天籁般的歌喉和纯真笑脸表达了对中国的支持和关爱。又如埃及音乐家伊哈布·哈米德与诗人艾哈·迈德共同创作了歌曲《东方的太阳》,透过错落有致的节奏和富有阿拉伯韵味的旋律,完美地诠释出唱词中所蕴含的力量和温暖。此外,也有不少在中国境内的外国音乐家积极参与这次的“战疫”活动中,用歌曲表达他们的祝福,如多位乌克兰音乐家与张家界爱乐乐团的演奏家们共同演绎的歌曲《天使的身影》,就在湖南一带引发强烈的关注。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优秀的文艺作品反映着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和水平。尽管就此次抗“疫”主题歌曲创作的初衷而言,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每一位创演者的意图都是充满善意和有担当的表现,绝对值得为其点赞;但从歌曲形式的表达和歌词所传达的思想内涵来看,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高下之分和鱼龙混杂的现象。如前述粤剧歌曲《生命花开》不仅在歌词上有深度且格局较大,曲调上也韵味十足,并且具有形式上的创新,是一部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能够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再比较另外两首抗“疫”歌曲,高下可见。一首是名为《我是小小防疫员》的歌曲,作品通过打油诗式的平民化唱词和口水歌式的轻快韵律来赞颂社区工作人员在疫情期间的辛勤劳动,尽管艺术格调本身不高但在内容上还算得上接地气。与此同时,由湖南某文化馆出品的抗疫歌曲《绣花坎肩》,则不论在唱词、音调甚至于音乐短片中的画面展示上似乎更加倾向于渲染男情女爱之嫌,与抗“疫”的主题相去较远。好在类似的作品,目前在抗“疫”歌曲的阵营中占比不大。
大量优秀抗“疫”歌曲的涌现和广泛传播,无疑是新年伊始至今最值得关注的文艺现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一书中所指出的:“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应该说,中外广大文艺工作者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不辱使命,透过抗“疫”歌曲的创演书写真善美,传播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彰显信仰与崇高之美,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笔者坚信,这些歌曲将会继续鼓舞全国人民抗“疫”到底,直至取得最终的全面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