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制度优势
2020-12-03包敦典
包敦典 薛 萍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确保人民军队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1]事实证明,坚持党指挥枪,确保人民军队绝对忠诚于党和人民,有力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显著优势。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认识这一基本制度优势,对于坚定我们党新型军事领导制度的制度自信,深化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地位作用,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一、在历史比较中超越军权私有制度,实现了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领导权的高度统一
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制度,是我们在历史比较中的必然选择,超越了军权私有的制度规定。中国近现代推动历史发展的军队先后有三支,一支是清末新军,一支是国民党创办的黄埔军,还有一支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清朝末年,督练新军,军权下移于将帅,兵为将有,新军成为推翻封建清王朝的重要力量,但后来领导权被割裂,军队沦为军阀争权夺利的工具,兵祸四起、军阀混战、生灵涂炭。黄埔军曾经是一支革命的军队,也曾受到人民的拥护,北伐时势如破竹,但是,由于领导权被篡夺,大革命失败,兵为私有,军队沦为蒋家王朝维护大地主阶级利益和镇压劳动人民的工具,最终被人民抛弃。从中国近现代各种军队的发展命运看,领导权掌握在谁手中,关系到国家和军队的前途命运。我国历史上的那些军队,就其成员来看,多数出身于贫苦农民,多数来自人民,但是,由于缺乏先进政治力量的领导,这些军队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军队,最后都背离了人民,溃散消亡。在政党政治条件下,军队为一定阶级和政党所掌控,兵为党有,自然也要服从政党的政治目的。
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建军理论中国化的必然选择,促进了中国军事制度的创造性跃升。军队的领导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建军理论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军队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谁想夺取政权,并想保持它,谁就应有强大的军队。总结巴黎公社失败教训,马克思提出“必须先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其首要条件就是无产阶级的大军。工人阶级必须在战场上赢得自身解放的权力”[2]的著名论断。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实际艰辛探索,创造性建立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一整套思想理论、根本原则和制度体系。回顾历史,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制度,觉醒于大革命失败,开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并在之后复杂的严峻考验中巩固和完善,深深扎根于官兵思想意识深处,成为军队之魂。
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制度,实现了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领导权的高度统一。党的军队是指我军由党缔造,忠诚于党,听党指挥。人民的军队是指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军的唯一宗旨。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是指军队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柱石。“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三者统一于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制度。一方面,党的军队和国家的军队在军队领导权问题上是一致的。任何国家总是在一定政党领导之下,军队作为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必然要在党的领导之下。另一方面,党的军队和人民的军队在军队领导权问题上也是一致的。我们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是通过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来实现的。可见,人民的军队也只有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这种统一是建立在党、军队、国家三者政治属性完全一致的基础上,超越了传统军权私有的军事制度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始终将枪杆子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始终把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作为军队建设和发展的价值追求,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民族复兴的新时期。因此,习主席强调,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关系我军的性质宗旨、关系社会主义前途命运、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二、在使命赓续中注入阶级属性,我军始终以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的形象展现在历史舞台上
军队既是阶级斗争的产物,也是阶级统治的力量保证。迄今为止,世界上没有一支超阶级的军队,没有一支不为政治服务的军队。人民军队从诞生开始,党的基因特质便全方位、全过程注入其中,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规定着人民军队前进的方向,赋予人民军队伟大的力量,使得我军始终能够以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的形象展现在历史舞台上。
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保证了军队建设的正确方向。在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中,从八七会议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到三湾改编确立“支部建在连上”,再到古田会议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在披荆斩棘中,一整套建军治军原则制度逐步定型。岁月积淀,战争熔铸,使这个制度不断巩固和发展,形成了包括军委主席负责制、党委制、政治委员制、政治机关制、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支部建在连上等党领导人民军队的一系列制度体系。这套体系从纵向上看,使党的领导能够从中央直达基层单位,并通过党的基层组织深入到每一个士兵;从横向上看,各级党委(支部)对本单位实行集中统一领导,覆盖到各个方面、各项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又从建军治军根本原则上升为国家军事制度,党的十九大又把它作为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这标志着我们党对建军治军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新型军事制度在新时代的战略性发展,实现了建军治军原则向治国理政方略的提升,实现了军事现代化与经济社会现代化的统筹。正是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证了我军在革命、建设年代的长期复杂斗争中没有迷失方向。正是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证了人民军队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不管什么人、采取什么手段,想拉军队脱离党、搞阴谋,军队都不会听。
在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下,发展了一系列人民战争战略战术,保证了人民军队无往不胜。人民军队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以劣胜优、以少胜多,还在于我们党为人民军队创立发展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培育了建立在高度政治觉悟基础上的革命纪律,从而统一意志、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形成敢战强敌、战胜困难的强大合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提出“游击战十六字诀”,这是我们党军事上的重大创新,它不仅适用于游击战,也适用于敌强我弱条件下的正规战和运动战。抗战时期,针对国内“亡国论”“速胜论”等思想上的一片混乱,我们党提出持久战思想,以卓越的战略洞察力,为抗战胜利强固了信心、指明了方向。抗战结束后,我们党根据人民军队和解放区分布的基本态势调整战略布局,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同时,要求人民军队加速实行军事战略转变,思想上由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向国内革命战争转变,作战形式上由分散兵力打游击战为主向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主转变,编组野战兵力,这样就形成了反击国民党军事进攻的有利战略态势。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日趋成熟,指导着人民军队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人民军队以忠实坚定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形象,成为中国历史舞台最闪耀的光芒。
党的绝对领导培育了人民军队特有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保证了我军性质宗旨永不变色。一支军队是否先进,关键取决于它的领导力量是否先进、秉持什么样的性质宗旨。我们党从建军开始,就明确规定红军是执行阶级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必须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这就表明,我们不是流寇,不做土匪,不做草头王。鲜明的政治属性,让每一个官兵都知道我们为谁扛枪、为谁打仗,军队有了明确的政治使命,就是为工农求解放;军队要始终不渝听党话、跟党走,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将人民军队深深融入人民,军队有了根,有根的军队才能成长壮大。毛泽东同志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3],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是人民军队战斗力的力量源泉。历史表明,我军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和全力支持,是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新时代我军在复杂斗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继续取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制度,是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顶层战略设计,奠定了人民军队成为民族复兴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上升为党的基本方略,提升了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在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顶层决定性,尤其是突出了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在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中的顶层决定性,这是这一基本制度最大的优势,它凸显了这一基本制度在富国与强军相统一中的关键。在战略设计上,强调这是党的最高政治法规,各级要无条件地贯彻执行,建设军队不仅仅是军队的事情,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也要严格执行和贯彻落实好这一最高的党规党法,支援军队现代化建设;在战略安排上,表明强国必须强军,强大的人民军队始终站在历史的舞台上,成为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忠实捍卫者,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提供坚强力量保证。
三、在制度设计中坚持科学原则方法,使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制度始终与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相适应
从制度适应角度看,在国防和军队改革中创新了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制度的实现形式。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实现形式,是指一切有利于这个基本制度实现的组织架构和制度安排。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也实现了革命性重塑。军委管总,强化了军委对武装力量的集中统管,使最高领导权指挥权更好地集于军委、掌于主席,实现了军委领导掌握部队和高效指挥部队的有机统一。战区主战,从职能上把军政和军令部门分开,把行政管理和作战指挥两大职能分开。军种主建,让军种从集管理、指挥一身的全能型向专职管理型转变。在这个总原则下,军委四总部体制改为多部门制,设15 个部(厅)、委员会、直属机构,把七大军区调整划设为东部、南部、西部、北部、中部五大战区,组建陆军领导机构,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形成了军委—战区—部队的联合指挥体制和军委—军种—部队的建设管理体制新格局。这样就把政治建军的原则要求和制度设计融入组织形态和力量体系重塑全过程,使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有了更加坚实的组织依托和体制保障。
从制度变迁角度看,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制度形成、发展、定型、完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主导着党与军队关系的实现形式。人类创造的军事制度如同它创造的国家制度一样,总是随着科学技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它不会永远停留在某一个阶段上。自我们党创立人民军队以来,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制度也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它完全是适应当时的客观环境,适应武器装备发展水平、军队体制编制和战斗力水平,在斗争中逐渐探索和完善得来的。因此,这一基本制度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党与军队基本关系的一般规律的正确反映,又是对我军建设特殊规律的客观反映,主体上属于我们党供给主导变迁,程序上自上而下,党的选择始终影响着制度变迁的进程。这种制度变迁的优势在于,它能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快的速度推进,并以自己的强制力降低变迁成本。
从制度设计角度看,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制度设计体现着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习主席指出,看一个制度好不好、优越不优越,要从政治上、大的方面去评判和把握。这为我们认识把握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制度优势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一是坚持笃定前行的制度目标设计与稳步渐进的阶段方法相统一。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制度设计与实现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以契合目标的客观标尺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制度,体现了我们党的宏图大略,更体现了我们党善于运用历史思维分析现状、认清趋势、把握未来的历史眼光和深邃智慧。二是坚持直面问题的胸襟勇气与科学务实的风范作风相统一。不断分析矛盾,不断提出问题并研究解决,是制度不断完善的基本方法。“直面问题的胸襟勇气”与“科学务实的风范作风”相统一就是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对立统一关系。曾经一个时期,我军存在着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等突出问题,面临着变质变色的严重政治风险。一些官兵对敌对势力诋毁党的领导缺乏政治警觉,一些同志对党指挥枪原则缺乏深切体验和认知,对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制度不真懂、不会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先后组织召开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军委党的建设会议、军委基层建设会议等,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以整风精神推进政治整训、重振政治纲纪,使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制度更加完善,有力地指引着新时代人民军队建设发展的方向。这是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积极继承和充分发扬,是对矛盾规律的灵活运用和发展。三是坚持历史比较国际比较的视野与强军兴军制度自信的有机统一。这是基于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世界眼光,体现了辩证思维在军事制度实践中的科学运用。坚定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制度自信相比于以往任何军事改革所表现出来的优越性,不是一个描述事物表层的经验性概念,而是一个反映事物本质的规律性概念。21 世纪世界新军事革命快速发展,世界各国军事制度也在快速发展,学习借鉴外军军事变革的有益经验,是以历史比较国际比较的视野借鉴人类军事制度发展有益成果的现实需要。我们要善于学习借鉴外军军事制度创新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军实际和特点创造性加以运用。但更要充分认识到,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为了更好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改革不是改向,变革不是变色。我们必须坚定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制度自信,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
注释:
[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35.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19.
[3]毛泽东选集:第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