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导学应用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分析探究

2020-12-02徐小玲

数码设计 2020年11期
关键词:问题导学教学分析高中数学

徐小玲

摘要: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引下,我国教育领域普遍认为,围绕学生的“全面成长”开展教学工作,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解决”为基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地理解。

关键词:问题导学;高中数学;教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29(2020)11-0258-01

1 问题导学应用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势分析

1.1独立性和连续性的有机合一。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强调“一切问题的提出都是为了最终的解决,如果不再具备解决问题的目标和意义,那么提出的问题便失去了价值”。简单来说,问题导学的核心在于“有效提出问题、提出有效问题”,围绕问题展开教学探索过程。因此,“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是问题导学的基石。比如在高中数学中,函数与立体几何所占比重较多,均为教学难点。很多学生对于“函数究竟是什么”缺乏必要的理解,其中y與x、z之间的关系容易使其“晕头转向”,随着知识点的增加,未曾牢固的知识体系中必然存在大量的知识欠缺,最终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产生“厌学”现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过问题导学方式,可以促进“教”与“学”独立性和连续性的有机合一,将复杂问题逐渐拆解成多个层次分明的小“模块”,在逐一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深化理解。以函数为例,在传统教学中,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等,随着难度的逐渐提升,很多学生必然产生“无力感”,特别是在很多教师反复地强调“机械记忆”的时,诸如“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等“规律总结”内容,使学生的思维麻木,遇到相关问题时,无法从问题入手,展开“为了解决最终问题,需要首先解决哪种其他问题?其他问题需要更加基础的求解?还是存在于已知条件中?”如果学生缺乏此类分析过程,解题思路必然面临重大问题。

1.2围绕“预习、课中、课后”构建完整的导学学习体系。

首先,在课堂教学开展之前,高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录制微课短视频的方式,将知识点中的基础部分详细讲解,使学生们充分预习,提前了解课堂教学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应该集中注意力,反复观看,不仅需要“记住”,更需初步了解。此阶段的重点在于发现问题,并进行总结,进入课堂教学阶段后,寻求教师的答疑。

其次,课上解惑。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完全由教师掌握,任何知识点均被详细划分,教师按部就班地“教”,学生只需跟着教师的思路即可。然而此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长期发展。比如为了解决立体几何问题而引入的直角坐标系,如果学生对相互之间的转化过程不甚了解,看到立方体下意识地“建系”,不知其所以然,不清楚问题的关键所在,一旦遇到未曾见过的题型,思维将无法发散。故而课堂答疑解惑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题目要求,自主提出问题,加深对知识理解的同时,更重要的在于掌握导学问题学习方法。

最后,当课堂教学结束之后,学生更应该充分运用问题导学方式,加以巩固,使自身真正掌握知识。

1.3引出导学问题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导学问题模式虽然是一种较为先进的学习方式,但引入导学问题的方式、过程并非固定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通过针对性的方式引出问题。针对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知识体系“整体导入”的方式,帮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针对接受能力一般、基础尚可的学生,教师应该将导学重点放在知识点的巩固阶段,每次提出问题时,应该具备较强的指向性,让此类学生首先牢记并理解单一知识点,具备一定的积累之后,方可逐渐向“知识体系形成”方向扩展。不同的学生本身具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过程,因此提出的导学问题也会存在差异。教师需要做的,并不是促使整体性的导学问题统一,而是应该有所侧重,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从其提问过程中,判断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辅助其他方式,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

2 在高中数学课堂应用“问题导学”的实践分析

2.1围绕未知知识点,引导学生提出导学问题。问题导学的首要观点强调从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围绕未知知识点自主提出问题,结合已知条件,推导出结论。比如在等差数列问题中,课本选取的引入案例为“数学王子”高斯的解题过程,即“1+2+……+99”,由于“1+99”的结果便于计算,从而导出结果为“(1+99)×99÷2”,如果教学过程从此处直接带入到后面的公式,即“(首项+末项)×项数/2”,很多学生虽然会记住该定理,但无法深入理解。正确的教学过程应为:在等差数列(已知的重要条件)中,首项+末项,第二项+倒数第二项,第三项+倒数第三项的结果均是相同的;如果项数为偶数,则共有“项数/2”组;若项数为奇数,则有“(项数-1)/2”组,外加中间项,其结果必然是“每组之和的一半”,在此过程中,所有条件和问题均清晰无误,学生必然能够理解。

2.2以原有知识作为基点,设计过渡性导学问题。在高中数学的代数问题、不等式问题中,很多学生看到相关内容的瞬间即会产生头痛的感觉,尽管对基本知识点的了解程度相对深入,但缺乏有效的问题解析思路。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以原有知识点作为基点,设计出过渡性的导学问题,从而明确解题流程。

3 结语

问题导学是现代教学体系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思路,与“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等观念高度契合。因此,问题导学强调从问题入手,特别是在难度较高的知识点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帮助其增强理解,避免“机械灌输”式的传统教学理念制约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安旺明.高中数学课堂中“问题导学”的实施现状及改善对策[J].学周刊,2020(17):29-30.

猜你喜欢

问题导学教学分析高中数学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问题导学案”的有效实施
浅析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物理教学探究
基于学习任务分析的教学设计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探究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职院校《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