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执著敲瘦骨 铿锵金石声

2020-12-02文汗青朱学才黄荆

现代艺术 2020年3期
关键词:安信散文艺术

文汗青 朱学才 黄荆

鞍信

当代作家,诗人,美术理论家。1952年10月出生,陕西扶风人。西北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文学硕士,长期从事新闻与出版工作,现为一家出版社编审。1972年开始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曾用寒是、秦男、晓马、虚谷、安然等69个笔名发表作品,迄今已发表各类文学作品及文论、画论等1200余万字,获国家、省级以上文学奖项42次。

主要作品有《红枣歌》《草原的故事》《法门寺恋歌》《公仆》《西岭英魂》等抒情叙事长诗集26部;《雪爱》《梦蝶》《满帘幽梦》《马安信十四行情诗精选》《马安信十四行情诗自选集》(四卷)等抒情短诗集29部;《马安信散文精品选》《听雨到黎明》《诗梦书斋夜话》等散文集9部;《生命圣水》《水的呼唤》《土地的呼唤》《森林的呼唤》等报告文学集8部;《缪斯的启示——关于诗的随笔》《马安信序跋集》《马安信文论选》《文心紫韵》《壶开生面(八集专题艺术片)》《安信砚语》等文论集16部;《中国画家十人谈》《中国画家50家》《李忠纯山水画论》《墉人物画论》《马安信中国画艺术研究文集》(上下卷)《诗梦书斋诗书画》(上下卷)《安信画语录》(上下卷)等国画艺术文论集15部;《马安信文集》(八卷)1部。曾四次在国内召开作品研讨会,部分作品被国外翻译出版。

诗人、作家、美术理论家,他们应该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人如是抒写:“他们对于苦难中挣扎的生命,是超度的牧师;对于沉沦时啜泣的生命,是警醒的鼓师;对于岐路上徘徊的生命,是领航的导师;对于天堂里欢愉的生命,是助兴的乐师。”他们时而引亢高歌,时而悄声低吟;时而锦上添花,时而雪中送炭;时而激情歌诵,时而针砭时弊。“他们用一枝纤笔摇荡大千世界,卷起天风海浪、惊天地、泣鬼神。”“他们这枝笔像蜡烛,燃烧自己生命的膏油,照亮世界漆黑的苍穹;或许更像火炬,引导人类穿行于茫茫的原野,从蒙昧到文明,从远古到现代,从失望到希望,从物象到心灵,从黑暗到光明,向理想的地平线一路呼啸前行。”著名诗人、作家、美术理论家马安信先生就是当代这样一位鲜活灵动的艺术人物,他在由生活到艺术的征途,上,成功地实现了一个真实生命与审美生命的对接。我们在他注人了灵气、赋予了思维、成就了艺术审美的真实生命中,读出了一个既真实又虚幻、既平凡又伟大的艺术形象。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马安信先生,我们将会看到些什么呢?

1969年2月,那年马安信不足17岁,便从陕西省扶风县一个贫穷的村庄走出,步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野战部队。他没有一副伟岸的身躯,无论站或坐在哪儿,都十分容易被人忽略;但他的文雅、厚樸、善良,慢慢地让他赢得了人脉,特别是他好学习、悟性高、肯吃苦、敢人先的品格很快得到部队首长的青睐。从部队提千以至调人成都军区机关任职,到后来进《战旗报》社当编辑,进西北大学读本科,继而读研、取得文学硕士学位,再到后来转人地方某出版社任编辑,路风风雨雨走来,,路播撒着自己或深或浅的足迹。从1972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迄今,马安信先生曾用寒是、秦男、虚谷、左人言、楚南慧等69个笔名发表作品,现已发表、出版各类文学作品及文论、诗论、画论等1200余万字,获中国作协“庄重文文学奖”等国家、省级奖项42种。其主要著述有《红枣歌》《草原的故事》《边界,有一轮残月》《马安信长篇叙事诗自选集》《廉政中国》等抒情、叙事长诗集26部;《彩霞万里》《马安信十四行情诗自选集》(四卷)等抒情短诗集29部;《诗梦书斋晨语》等散文集9部;《土地的呼唤》等报告文学集8部;《缪斯的启示——关于诗的随笔》《女神的爱恋关于诗的随笔》等文论集16部;《卜敬恒花鸟画论》《生命的追问——尹大德国画艺术论》《峻岭嵯峨——孟夏山水画散论》《中国画讲稿——笔墨论》《中国画讲稿——形神论》《文心紫韵》等国画艺术文论集15部;《马安信文集》(八卷)。可以毫不溢美地说,著述比肩的马安信先生是一位令人感动、叹服、敬佩的人,他的人生态度、学识修养、精神境界着实非常人所比。诚如他的学生们所言:“读马安信先生的生平和他的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以至中国书画艺术的研究文论,我们真的常常被感动,这感动不仅仅是先生所经历的坎坷生活,更多的是他在任何磨难面前都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执著。这执著来源于他视艺术为生命的真情,来源于他视艺术为己任的怀抱,来源于他呕心沥血的上百部著述。”“先生是一位挚爱亲人,苦恋家园、扶植后学、痛恨虚伪,有着凛然正气的诗人、作家、中国书画艺术评论家,他带给我们那么多严谨、朴厚、美丽且富有内涵的作品,如同带血的鸡蛋,滋养着我们。”“谁也不能忘记,更不可否认,先生是用自己的心血在创作,他是把真诚牢牢地焊接于自己所钟爱的创造美的事业上,把生命献给了中国诗书画艺术,他的作品就是他的生命!”

痴迷,让他步人诗之殿堂

马安信先生痴迷于中国诗歌艺术创作。他在《我与诗》中深情地写道:“我爱你——诗之女神!我爱你爱得专心致志;爱你爱得如痴如醉;爱你爱得精疲力竭……呵!诗之女神-我的心灵为你打开。是你从我一个士兵的唇边默默地偷去微笑,将它舒展在青春的生命里……(马安信:《诗梦书斋夜话:我与诗》)事实正如其言,他对“诗之女神”的爱恋是执著的、深沉的、纯粹的。当战士那时,别人也许正做着将军梦,可他却轻哼着父亲教给他的那首散发着故乡泥土味儿的“诗”:“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赶牲口……开始了自己用生活与灵感编织的诗的花环,用勤奋与智慧追逐着“诗人”之梦。

有梦的日子是丰满的、多彩的,追梦的日子是艰辛的、幸福的。和众多习作者有着共通的遭遇,多少次虔诚的投稿、无数次无情的退稿,加之“我们部队要出李白了”与“他若能成为诗人,除非我家床底下能出太阳”的热嘲冷讽,均齐刷刷地泼在头上。面对如此窘态,马安信非但没有熄灭心头熊熊燃烧的诗之火焰,反而让它成了一种助燃剂,使他心中那团诗的火焰越烧越亮,愈燃愈旺。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那个时段,正值“文革”浩劫,中外文学名著几近查禁,无缘阅读;国内文学书刊寥寥无几,诗集诗作更少。况且,作为一个提升不久的部队干部,他微薄的津贴已大部份寄给了父母,亦无钱书可购书。于是,所有的节假日,马安信都身背装满馒头的挎包和水壶,从早到晚都泡在了成都图书馆。几乎每次都是第一个进人、最后一个走出馆区。他读啊,抄啊,就像一头饥渴的壮牛闯人了水草丰美的园地。期间,为了读到更能让自己受益的优秀作品,必须从馆区藏书有限的“外借室”步人藏书量较大的“内借室”。从此,他每次进馆携带的东西中多了一把条帚,一块抹布,每次都主动地帮助馆内工作人员扫地、抹桌子、整理图书等。他勤奋学习、乐于助人的行为,使大家深受感动。因此,他从外借室步入了内借室,借到了比别人多出一倍的书籍。为了能反复阅读到中外一些优秀的诗作,他除了节假日在馆内整天抄写外,还将借得书拿回军营抄写,长时间的抄写使得他的右手中指关节多次化脓,以至变形。然而,节假日他依旧没有收回去图书馆的脚步,没有停下抄写优秀诗作的笔。“诗之女神”的微笑甜美迷人,马安信的艺术追求一往情深。十多个年头里,他抄满了600多册笔记本。终于,他从迷糊到半解、从半解到清醒,从清醒到感悟、从感悟到创作。怀揣满腹关于诗之思考与习作,马安信曾陆续叩开了诗人臧克家、戈壁舟、雁翼、傅仇、高缨、梁上泉、陆榮、流沙河等众多前辈诗人的家门,并向安旗、尹在勤等不少诗歌评论家请教。不久,他的不少诗作陆续变成了铅字,在《文学报》《四川文艺》《四川日报》《战旗报》等十多家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马安信诗歌创作的井喷期。从1972年《文学报》发表第一首短诗《从哨所采来的绿叶》,1975年7月成都军区宣传部内部出版第一部长诗《拆地狱的人》,1977年2月、8月陕西人民出版社第一次分别公开出版发行抒情短诗集《彩霞万里》、长篇叙事诗《红枣歌》,他迄今已发表诗作6000余首,出版各类长、短诗集55部。在此期间,成都军区政治部、陕西省作家协会等多家单位曾4次为其召开了“马安信作品研讨会”。人们不会忘记,1991年3月在乐山五通桥由成都军区政治部、《战旗报》社、四川美学学会等单位联合召开的为期七天的“马安信作品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的作家、诗人,学者王愚、文大家、陈忠实、贾平凹、何开四等70余人带来了近百万字的论文进行了交流,对其诗歌创作给予了热情洋溢的肯定与总结。学者常智奇、曹斌、李晓峰还在之后写就了《历史与描描与定点分析——论马安信的长篇叙事诗创作》著述,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之后的日子,诗人马安信的诗创作更是一发不可收拾,长短诗作在生活的浸泡中裹着自己的激情一如溪水汨汨流淌不息,《西岭英魂》《廉政中国》《廉政成都》《马安信十四行情诗自选集》等一部接一部公开出版发行。以《当代文坛》为首的众多国内重点文学评论刊物也陆续刊出了多篇研究论文,文学评论家吴野先生撰文说:“他从秦川走来,落脚在巴蜀之乡。‘黄土高坡,巴山夜雨(《我的自白》),一路走来,一路苦吟,出版了厚厚实实的一大摞诗集,却依旧守着寂寞与孤独,醉心于清夜听雨。‘一叶叶,一声声,夜夜听雨到天明……”“清贫、刻苦、夙兴夜寐,永不满足,其自我苛求的程度,几近自虐。读他的诗,你会感叹,人生苦短,何必自苦如是。他在诗艺的求索路上,走得很苦,走得很久。”诗坛泰斗臧克家读罢《马安信十四行情诗精选》后盛赞:“读其文句,觉精炼;阅其字词,感洁净;品其意蕴、得美味。”文坛前辈艾芜先生亦题辞鼓励:“言士兵之志,土兵之情,唱士兵之歌,作士兵诗人。”

是的,马安信就是这样一位令人敬重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之所以被视作一种“马安信现象”,这不是因为他的作品接踵而至,在诗坛上引起了较大反响,而是因为他执着于“用自己的色泽、自己的音响、自己的情怀、自己的发现去表现生活与艺术之美”;是因为他坚持“站在今天展望明天,不断认识自我,不断升华自我,不断超越自我”(马安信:《寻找自我,超越自我》),以自己燃烧着的火焰般的激情把读者的心灵之火点燃所致。他的不少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走出国门,情润海外就是一个例证。

酷爱,使他文思如泉喷涌

马安信先生爱诗、读诗、写诗,也爱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尤爱那可以直抒胸臆、无虚伪之气溢于楮墨之表的散文。正如他所言:“我的颜色并不单调、疆域并不狭窄……”真的,他像一匹撒缰的骏马,在辽阔的散文大草原上任意驰骋;更像一位勤勤恳恳的园丁,在姹紫嫣红的散文百花园中精耕细作。几十年间,作家马安信发表了数百篇、上百万字的散文作品,先后出版了《诗梦书斋晨语》《诗梦书斋夜话》《马安信散文精品选》《听雨到黎明》等9部散文集。

读马安信的散文作品,读者总会在感叹中驻思:先生原本是诗人,其散文作品本身就是美文学,就是“诗”啊!看吧,它篇篇伫立着诗之形,节节流淌着诗之韵,处处洋溢着诗之美。其散文作品的重大突破是能自成一家,它挣脱了几十年来散文那又大又重的枷锁。散文戴着枷锁,或直而露地宣示某一现成思想,或记述某些先进人物,或写一写江山的壮美,风景的秀丽。多年来的大分部散文,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是单一的,定型化的。而马安信的突破,首先是对这种单一而普通的(即人们通过别的教育途径已接受过了的)思想内容的突破。他的散文有着广阔的内容天地,举凡是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微妙情绪,激荡子胸中的爱与恨,对自然造化美的精微感受,偶然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是他散文所写内容。再者以其精警动人、激情四溢的“诗”的语言形式叙之,比起以前的散文来,更具有其极强的审美素质和更浓郁的美文品格。这样的突破,是对散文创作一种从精到神形式的根本变革,为当代读者呈现了散文全新的精神面目和艺术形式。

读者十分清楚,马安信先生的散文作品是一种诗化的散文。有读者如是说:“读马安信的诗,像端大杯饮美酒,既美味又醇厚;读马安信的散文,像端大碗喝美酒,既享受又沉醉。那杯里碗里盛的都是情,都是真,都是意,都是美!”是的,他的笔管里注满了诗的哲思、诗的柔情、诗的心语,其写出来的散文似乎不带诗味都不行,更何况他以诗人之心、诗人之情所孕育的散文之苗,哪能不长成诗思悠长的大树,不收获诗意浓郁的佳果呢?诗思、诗意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诗的思悟、诗的意境、诗的蕴藏。它要求作家“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也就是说,要做到情景交融,形神兼备,主观之“思”“意”(情与理)同客观之“景”“境(形与神)和谐统,作家的散文必须达到对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启示力。诚如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之语:“真正的散文是充满着诗意的,就像苹果饱含着果汁一样。”(《散文的诗意》)马安信先生的散文作品,不正是这饱含着诗思诗意“果汁”的“苹果”么?

著名前辈作家孙犁早在1982年3月5日给马安信的信中如是告诫:“我不敢说‘阅人多矣,更不敢说阅文多矣。就仅有的一点经验来谈,文艺之途正如人生之途,过早的金榜、骏马、高官、高楼,过多的花红热闹,鼓噪喧腾,并不一定是好事。人之一生,或是作家一生,要能经受得清苦和寂寞,忍受得污蔑和凌辱。要知,在这条路上,冷也能安得,热也能处得,风里也来得,雨里也去得。作为一位部队的士兵作家,坚信你能解我信中之意。”从此后,马安信“夜夜听雨到黎明”,在雨夜里,他徘徊窗前,默默倾听,倾听着“一种天籁地籁之妙音”。著名文学评论家在其散文集《诗梦书斋夜话》的序言中深有感悟地说:“……其实,这便是一种心之境界,也是一种人生选择。马安信当过兵,在部队度过了近三十个春秋,期间做过多年的记者、编辑工作。论仕途,凭自己的干练与敬业,他满可以谋上一官半职;论‘钱途,他也有能力聚敛财富。但他于此二者殊无兴趣,偏偏要沉溺于诗艺的无休止探求。凡接触过他的人,都会留下一个鲜明的印象:单薄的身躯,文弱的气质,热情却显得有些术讷,儒雅而略带点‘迁气。都只怪,‘诗是贫家事,要‘把人生寄托在自己所挚爱的事业上,就只有远离尘嚣,‘在体悟寂寞与孤独中,以一种平静的心态面对自己,面对世界'(《寂寞与孤独》)。同时,“诗门一入深似海,诗海无边,探索何时有止境。于是,他只好心安理得地守住寂寞,自个儿‘夜夜听雨到天明。”

马安信的散文作品,真的“处处有着饱满充沛、春意勃发的情感在奔腾咆哮,有着多少湿漉漉的意象在满天飞舞,如天女散花,缤纷多彩;有着多少情真意切的歌唱响彻天地,使人不能不为之动容”。(吴野:《清夜听雨苦吟诗一读诗人马安信的心灵自画像》)不是么?你看看《听雨》:“我喜欢雨夜听雨。每每雨夜听雨,我都会醉人一种的氛围,醉入一种情景,醉入一种享受,深深地体悟出万籁俱寂与悄然流淌的和谐统一,那久蓄心头的诗情也会让我这深情幽凉的雨琴蓬勃。”“雨夜窗前听雨,我曾捕捉过‘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荷叶的音符,亦看到了朱自清先生半个多世纪前描绘的美景,还曾走进了戴望舒那条闻名遐迩的雨巷……受到了人世间的‘密密斜织着的凄风苦雨。”再看看《外婆》:“外婆走了,默默地走了,走得那么匆忙,走得那么揪心。”“外婆走时没能见着我,她带着最后的遗憾走了,而她的形象却深深地烙在我的心头。离家从戎的那个早晨,不是她拄着拐杖、迈着一双小脚从故乡的苜蓿地里穿过,堵住了送行的唢喇队,颤微微地硬塞进一元零七分钱于我的手中么……”读这样的“诗化”了的散文,读者的心绪怎能不会被“夜雨”化开?心中能不珍藏外婆那“一元零七分钱”?像这样的短散文他写得太多太多,不胜枚举。笔者赞誉诗人、作家马安信先生的散文是有根据的,他的作品有着丰沃的生活基础,同时他既有恒心又能恒产。句话,迄今为止,马安信已有了大量优秀的散文作品问世,然他在自己的艺术耕地。上依旧广取博采,仍然是勤勤恳恳,毫无怨言,不失信心地耕作着;在自己开辟的道路上,仍然不断攀登,稳步前行。

书画,使他搭起人之桥

“当代那些为数不多的艺术家,忘记了自己神圣的历史使命与社会担当,仅把眼睛盯在了票子、房子、车子、妻子、儿子,甚至孙子身上,谁人还能创作出心灵干净、有补于世、启迪人生的佳作呢?然而当今中国画坛,依然有胸怀若谷、正气凛然、执著追求,有着责任与良心的真正称得上艺术家的人!他们深谙:中国强,文化强;中国兴,文化兴。艺术家素质和作品质量的提高,与国家在國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有着积极的作用。更深谙:艺术家们应当以严肃、严谨的专业态度进行艺术创作,惟有如此,方能不辜负欣赏作品的大众,不辜负艺术本身,不辜负艺术家自身。所以,要坚持中华民族传统文脉,就要让我们的艺术家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正懂得中国艺术的伟大和美感在于要看到事物的灵魂并且对此深信不移。你们采访我,报道我,不如去宣传、彰显那些战斗在‘中国书画艺术前沿的真正称得上‘艺术家的人。我只是一个诗人、作家,一个终年为他人做嫁衣的编辑,或者说只是一个中国书画的爱好者,一个走进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领域十多个春秋的批评者。更确切地讲,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学人,就像印度人喜欢说的那样,是恒河中的一粒沙子。我在中国书画艺术界只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工作,真的值不得兴师动众地去彰显……”在采访马安信先生之际,他向笔者说出了这么一段长长的心语。

可在我们的心中,马安信先生是一位令人信服、令人敬重的诗人、作家、美术理论家。近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他曾在诗、散文、报告文学等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亦出版了《诗美二论》《马安信文论选》《缪斯的启示一关于诗的随笔》等多部文学艺术论文集。然而,他投身于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领域却是2000年的事了。众所周知,自古以来,诗画同源,诗画同理,诗画一律。清代方熏云:“诗文书画相为表里矣。”(《山静居画论》)宋代张舜民又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画墁集》卷一.跋百之诗画)马安信作诗、写散文已广为人知,而其从推荐当代中国实力派书画家入手的中国书画艺术之研究,人们却显得有些生疏,但令广大读者眼前一亮的是,近十多年间,马安信先生先后公开出版发行了《林墉人物画论》《中国画家五十家》《中国画家十人谈》等十多部著述,总字数已逾800余万字。

在深入研究中国书画艺术的过程中,马安信先生呕心沥血的不仅仅是一头扎入书堆里,而是把研究的“生命点”定在“雪中送炭”的扶植当代实力派画家这个坐标上。尹大德是一位特立独行、卓然不群的中国西部人物画家。30多年来,他走遍了中国西部的西藏、四川、贵州、云南的山山水水,特别是极地西藏雪域遍布着他的足迹。一次偶然的丹景山之行,马安信结识了尹大德,并阅读其大量的西藏风情人物画,许是画家搜山水形影、阅人间情态,借丹青抒发内心之情,用笔墨画“生活”之魂的作品震撼了他,他便力排众议,奋笔写下了数十万字言之专论研究、推荐画家,从而使画家的作品与广大读者见面。评论家吴野在为其《生命的追问尹大德国画艺术论》的序言《为一个不同凡响的画家立传》中如此评述:“尹大德的经验不仅是他个人的,他的经验证实着也在丰富着艺术美学的原理。同样马安信为写这本书所付出的辛劳,其价值也不局限于对个别画家的推荐。通过对这一个案的深人剖析,通过他那充满诗意与激情的论说、辨析,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美学的璀璨霞光。它独具的强大魅力与吸引力,正召唤着年轻的读者奔向真善美的彼岸。”女画家孟夏是陪子学画“陪”出来的画家,二十多年来一直无怨无悔地勤谨耕耘于中国山水画坛,她的作品力求一种凝重、朴厚、雄浑大气、苍莽静穆的艺术气象,在四川乃至全国专业美术大展中多次夺得殊荣。其代表作《峻岭嵯峨》在由中国美协主办的“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大展”中荣获金奖,《幽谷凝云》《覆荫千载》《沽酒坐松荫》等多幅作品亦分别荣获家与省级“一等奖”“优秀奖”……如画家从第一部画集出版以至后来的推荐与评述,马安信先生均给予了无私的帮助。同样,学养丰瞻、虚心低调的马安信,每每发现一个书画家或读到他们的佳作,总会欣喜若王。就他发现、推荐、出版第一部作品集的当代老中青书画家就数以百计,诸如李忠纯、邹文正、耿继斌、卜敬恒、尹大德、周吉耻、刘学伦、孟夏、李国生、熊明、林峤等。面对马安信先生对中国书画艺术做出的卓越贡献,时任四川省评论家协会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文学评论家、《当代文坛》主编何开四先生,曾在题为《诗画一律与以诗入画》的文章里这样写道:“无庸讳言,和文学批评相比,艺术评论相时薄弱。我国作家论风起云涌,书画家的专论却寥若晨星。马安信能在他从事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文体创作的同时完成这一部部厚重的著述,绝非偶然,若究其因,盖有三焉:其一,马安信是具有兼学人和作家于一体的优势。各类文体的写作使他对创作的甘苦深会于心,能与书画家灵犀相通。同时他又通晓中西美学及艺术理论,特别是他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自西北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更是学养大进。这两方面的整合,奠定了他“书画论”的基础。其二,马安信多年浸淫于中西绘画,深得其要。尽管他谈不上是个收藏家,但是历久经年,也收集了不少书法、绘画珍品,朝夕揣摩,与书画不隔;且他醉心丹青,颇得画家其神,画论精警动人,情意深切,读之耐人咀嚼。其三,马安信是一个勤奋好学、努力刻苦、勇于接受挑战的人,颇具胆识,他新奇而真实,有独创一格之妙的写作历程即是证明。”西北大学秦若蓝教授在《安信画语录》序中亦由衷感叹:“真的,在当代中国文坛,难得有人像马安信先生一样,总给人以大气内敛、大巧若拙的感受,于艺术审美中呈现如此特别的气质。他几乎从来不取巧智,总是全力以赴,认知凝重深邃。”

“我忘不了自己的恩师臧克家,作为中国诗坛泰斗的他,曾告诉过我一句话:‘艺术的天地间,大狗可以叫一叫,也应允许小狗跳一跳。我换句话说:‘艺术的百花园里,你牡丹花可以姹紫嫣红的盛开,也应允许我狗尾巴草在凛冽的冷风里瑟瑟地颤粟。作为一个中国书画艺术的研究者,为了真正摸准书画艺术家创作的构思以及笔墨践行的脉跳,我便在不断研习中国书画艺术理论的同时,也忙里偷闲习书习画。”这是笔者在采访中,马安信所说的一番话。看来,这与之前先生散文中的表述如出一辙:“我总在为诗为文的创作实践中,将自得神韵、不可分离的‘味外味、意境融人那些以其独立的视觉美感的物象之中,亦试造通往天上的桥,从具象通灵性的桥……我想习书习画,书出自己的人品,画出自己的灵魂,就像我的为诗为文。”(马安信:《诗梦书斋夜话.我想习书习画》)马安信是如是说的,也是如是做的。正是他在习书习画中摸准了书画艺术家之甘苦、之得失、之脉跳,方写出了“情致绵绵,论说精妙,无论是景是情,是叙是议,都经由诗人心之所感,而融入评析的字里行间,真如善解人意的导游,在如珠妙语中使人于青山丽水间乐而忘返,着实让人在其深意叠出、独标新警的赏析中不能再说什么”的著述来。(吴野《胆略才识总关情一马安信《李忠纯山水画论》序)可以通俗地讲,评书画,就是对书画作品、书画家进行评述。它的任务主要是分析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探索书画艺术的规律;评论书画家创作的得失,帮助书画家总结绘画经验,提高理论素养和创作水平;引导读者读书画、赏书画,提高美术鉴赏能力,培养健康的艺术情趣,从而促进书画艺术事业的不断发展。从广i义上说,书画评论也是一种读后感。因为评论者具有具体的感觉和评论对象,这种感觉和评论都是缘于书画作品本身的激发。所以,这种读后感重在讲出书画作品对评论者的感觉、启迪,以及所引起的感受,所展开的联想。读马安信先生的书画艺术研究文论,有些书画家说:“马安信评论书画,不是站在你的身旁评说,而是钻进了你的心里评说,进入了你的书画里评说。”有些书画家说:“马安信论书画,师古而不泥于古,论书画而不囿于书画,说理不空,言技不俗,懂书画而不傲,评书画而不妄。”而我们的结论是:作为诗人、作家、美术理论家的马安信先生,他有着诗人的聪颖、灵性,有着作家的睿智、慎密,更有着一个艺术评论家的博学、谨严。他的诗、他的文、他的书画文论就是他的生命,他的碑文。这也是我们在采访他半年前读其作品之后的深切体悟。

比起当代艺术中的许多佼佼者,马安信先生写的更加朴实率真。像一切生命力极为旺盛的人一样,到了晚年依旧在艺术创作中勤谨耕耘,以更加活跃和不安的灵魂抵挡着背叛的肉体。他一就是著名诗人、作家、美术理论家马安信!他——酷似一匹执著的瘦马,为了神圣的担当而前行!他——就是我们介绍的“恒河里平凡的沙粒”般的一个真实的人,一个执着于艺术,以艺术为生命、以生命献身艺术的优秀艺术家……

猜你喜欢

安信散文艺术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