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前欧洲针灸的发展及特点研究*

2020-12-02陈岩波马育轩胡妮娜

针灸临床杂志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世纪针灸针刺

陈岩波,方 芳,马育轩,胡妮娜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中外医学交流历史久远,中国针灸最先传到了朝鲜和日本,后来又传到阿拉伯国家,接着又由阿拉伯国家传到欧洲。公元13~14世纪,欧洲有关针灸的信息仅见于零星记载。公元15~16世纪,有关中医、针灸的记载增多。公元17~18世纪,针灸在欧洲流传进入最重要的阶段,大批医生、探险家和传教士等纷纷来到中国,学习汉语,进行文化、医学交流,考察针灸应用。公元19世纪,欧洲各国涌现了一批专门从事中国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的学者——汉学家,他们成立机构、组织,用科学手段研究针灸机理,翻译中医经典,编辑出版了众多期刊用以报道针灸,大大促进了针灸在欧洲的推广。欧洲针灸发展较好、特点较为突出、影响力较大的国家主要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波兰和俄罗斯等。

1 欧洲针灸发展简况

1.1 欧洲针灸的萌芽

公元前4世纪,西方书籍中出现“Seres”(丝国)一词,公元前1世纪,中国丝绸传入罗马[1]。公元166年,大秦(西罗马)王安敦派使臣与汉朝联络[2]。 宋元时期,阿拉伯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把60多种中药传播至亚、非、欧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跟印度、朝鲜等周边国家以及东南亚各国和阿拉伯诸国之间频繁的医药交流更是极大的推动了中医药的对外传播。11世纪,中医通过阿拉伯国家传到欧洲[3]。13世纪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324年)在一封书信中首先谈到了针术[4]。1287年,元朝时期列班·扫马(Rabban S)曾到过意大利和法国,是到过欧洲的第一位中国人[5]。蒙古人西征的队伍中,汉医为基辅罗斯带去了中医药的最初信息[6]。13~14世纪间成书的波斯文医学丛书《伊尔汗的中国科学宝藏》是中国医学名著最早的译本之一,书中分别介绍了中国的针灸、经络、本草、疾病防治与养生内容[7]。该书在欧洲影响很大,欧洲人通过阅读该书,间接的增加了对中国针灸的了解。

16世纪,到过中国的医师即已在欧洲应用针术[8]。1514年,葡萄牙人到达广东,返回时不仅带回了中国物品,也带回了中医信息,包括针灸的手稿。加尔唐(1508—1578年)发表了有关针灸治疗疾病的文章[9]。1575年西班牙马丁·德·拉达(Martin DR)来到福建地区探访,从中国沿海地区购买了大批书籍,他唯一肯定的中国学术是医学,并翻译了其中的《徐氏针灸》一书,被认为是最早介绍中国针灸术的欧洲人[10]。1584年,Lourenco M曾在我国澳门写信,信中谈到日本人一旦生病就用银针刺手臂、背部和腹部等处[11]。

1.2 针灸在欧洲的传播

17世纪,欧洲针灸信息从传说、书信、游记和手稿中的零散记载过渡到翻译出版的专门学术著作的记述阶段。这100年间,欧洲医生、商人和旅行家等纷纷来到中国,学习汉语、研究中医、翻译出版针灸著作,为18~19世纪针灸在欧洲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1647年波兰弥格(Michhael Boym,1612—1659年)来到中国,研究中国文化,翻译中医著作,1658年在撰写《医学的钥匙》前言中,介绍了中医理论,该书中绘有针灸穴位图,为最早以绘图的形式向欧洲介绍针灸的重要著作。荷兰瑞尼(Wilhelm TR,1647—1700年)和德国甘弗(Engelbert K,1651—1716年)他们在日本长崎居住2年。前者为外科医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察,发表了介绍针灸的文章[12]。 165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驻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外科总医师旁特 (Dane JB,1598—1631年)在一部介绍印度自然和医药的书中谈到了针刺术的效果。1675年布绍夫(Herman B,1620—1674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著作介绍艾灸治疗痛风。1684年,荷兰布兰特(Blankaart S)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版《痛风论》,介绍了中国针灸术治疗风湿痛的效果[13]。法国戴莫让《中国针灸医学研究》记载,17世纪针灸已经传到了法国[14]。邓玉函(Johann Schreck,1576—1630年)生于德国康斯坦茨,1618年4月16日启程赴东方。1619年7月22日抵达我国澳门,1621年到杭州,1623年到达北京。他曾介绍:“中国人……用苦艾灸皮肤……用一根长长的针刺入皮肤,扎得很深,并不断转动。 据我所知,它能驱湿治瘤。”[15]1676年吉尔弗西斯(Geilfosius RW)在马尔堡出版《灸术》。1683年,德国的哥荷马(Gehema JA)在汉堡出版了《用中国灸术治疗痛风》。意大利威尼斯的阿尔皮诺(Alpino P,1553—1617年)在东方居住3年,研究当地的疾病、药材和风俗等,还从东方介绍了咖啡与艾灸[16]。

1.3 欧洲对针灸的认识研究进一步加深

18世纪起,欧洲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为研究与应用针灸提供了条件和手段,欧洲与中国的文化交流迅速发展,涌现了一大批汉学家。欧洲人不但广泛搜集中医药文化信息,对针灸的认识也进一步加深。从针灸著作到针灸器具,从针灸模型到图谱都传到了欧洲。法国巴多明(Dominique P,1663—1741年)1698年11月来华,在中西文化科技交流史上,他以渊博的学识以及为中西文化和科技交流所做出的贡献而名留史册[17]。1730年,巴多明从康熙皇帝介绍的针灸铜人上了解到了经络的存在。 1775年,中国商人王阿东将上面有穴位的人体模型带入英国,可算是针灸铜人最早传至西方的记载[18]。1810年法国医生Corus B提出在针上加电的想法后,随后又有多位医生尝试用针加电的方法治疗一些疾病,这是电针技术的萌芽,随后电针技术传入我国[19]。1813 年法国《箴言报》发表莱柏赫(Lepage M)的《中医历史研究》(Recherches historiques sur la médecine des Chinois)一文,介绍了中国的医药[20]。欧洲对针具材料、针法进行了改进,为了确保针刺安全,19世纪许多医生、科研人员进行了人、动物内脏针刺的观察,对针刺意外、断针和氧化问题也进行了研究。1863年,法国达布理(Dabry P)在巴黎出版了《中国医学大全》,该书介绍了针灸的内容,他还翻译了杨继洲《针灸大成》的部分内容。

2 主要特点

2.1 欧洲医生、汉学家扮演重要角色

18世纪,虽然一些中国医家与西方传教士及医生不乏交流中西医学思想,但并不多见。将针灸传播到欧洲的主体依然是医生、汉学家,特别是传教士医生。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对中医的传播,改变了17~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医学的看法,让世人了解中医学在临床治疗上的时代先进性,加快了中医走向世界的步伐[21]。欧洲医生或具有医药背景的传教士、旅行家等,凭借敏锐的观察和判断力发现针灸的特殊性和应用价值,对传播推广针灸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在介绍西方医学、科学技术的同时,直接看到中国医家利用针灸治疗疾病。他们学习汉语,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搜集、整理和求购针灸书籍,为翻译、传播针灸技术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如此,不但丰富了馆藏,还对中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2 搜集、翻译和出版了大量的针灸著作

欧洲人通过游记、文学和历史等著作了解了一些中医和针灸。早期欧洲记述针灸的书籍,以综合性书籍为主,后期才出现专科性书籍。欧洲不但从中国带回了大量的医书,还翻译、出版很多中医书籍,包括针灸书籍在内。总体而言,20世纪前欧洲出版的有关针灸著述中综合性著作较多,其中法国出版针灸著作最多。见表1。

表1 17~19世纪欧洲出版部分重要针灸著述及相关文献

明代末年至清初,欧洲出版有关中医药图书共约10种,其中脉学3种、针灸学5种、药物学1种和通论性1种[22]。据统计,1700—1840年,西方人翻译并出版的有关中国医药的书籍多达60余种[23]。据王吉民《中国医学外文著作书目》记载,欧洲有不同文种针灸书籍57种,法文、德文、英文和拉丁文居多[24],其中针灸方面47种、脉学5种、临床方面2种、药学方面1种和医学史方面2种[25]。17~19世纪末,欧洲翻译了156部有关中医药的书籍,针灸学占63部,其中54部为英译,其他为拉丁语、法语、德语、荷兰语、意大利语和俄语译著,译者大部分是来华的传教士[26]。 根据马堪温的不完全统计,1840—1949年间西方出版有关中医药的书籍近百余种,其中针灸9种、药学34种、临床7种、脉学2种和卫生9种,其他如传记、法医学、炼丹术和中医典籍翻译等共32种。 可见,欧洲对中医学的兴趣主要集中在脉学、针灸学和药学等方面。

2.3 较早注意到了针刺的不良反应现象,卫生观念和规范操作意识较强

《素问·刺要论》记载:“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虽然中国古代医家不乏对禁忌、宜忌的描写和论述,但长期被医家所忽视,或是避而不谈,或是有限的、零散的轻描淡写。1825年摩汉(Marand)报道了几个晕针的病例,此后葛劳盖(Cloquet J)亦报道了30多例晕针现象,有些医生还观察了严重的局部及全身性的不良反应。伯里奥兹研究了1例断针病例,发现断针滞留在病人体内不但没有引起不良反应,反而治愈了患者的神经性寒热发怅。旦图(Dantu TM)曾观察了3例断针病例,结果发现没有引起任何不良反应或意外[27]。研究发现,20世纪前海外报道针刺的不良反应较多,而国内较少。特别是严重的不良反应、副作用等国内报告有限。

英国医生雏魏林(William L,1811—1896年)在华行医达20多年,曾经亲眼目睹中国针刺治疗效果,在对针灸惊叹的同时,也发现了中国忽视针灸卫生消毒的问题。1892年,他撰文介绍:“针灸是神秘而古老的,是大胆的足以令人昏倒的经验的产物……这些针从不消毒,而且很可能已经存放了好几天。但可以用来治疗风湿病、各类体内疼痛、扭伤、关节肿瘤和霍乱、咳嗽与疝气。”[18]1821年法国出版了《灸术与灼烙的内外科试用及其不同的实施方法》,1847年意大利出版了《针术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由此可知,欧洲人较早的注意到了中国针灸在操作中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为了避免感染和传播疾病,他们较早的采取了一些科学的措施,增强了卫生消毒管理。后来这些科学的方法和观念深深地影响了中国针灸的临床实践。

2.4 适应症不断增加和拓宽

虽然14世纪前后,欧洲对针灸有所了解,但是临床应用是从17世纪后才开始的。艾灸早于针刺而传入欧洲,最早应用艾灸治疗的疾病是痛风。1683年荷兰瑞尼(Rhyne GT)在伦敦出版的《论关节炎》中,就提到了一些针刺疗法的有效病种[28],将针刺疗法的治病范围列举出来了20多种。

19世纪,欧洲多国的医学百科全书和医学杂志报道针刺术可以治疗各种疾病。19世纪中叶,针刺应用治疗动脉瘤、水肿、腱鞘囊肿、静脉曲张、角膜混沌和脓疡[28]。 1827年,圣·托马斯医院(St Thomas’Hospital)的埃利厄茨(John Elliotson)发表了针灸疗法方面的论文《针灸治疗风湿病42例的临床观察》,在42例患者中有30例显效[29],这是针灸治疗风湿病最早的观察统计。传教士医生洛克哈特(Lockhart W,1814—1896年)在华居住达25年,1892年他写道:“中国人操作针术很灵巧,可以治疗风湿病、体内深部的扭伤性疼痛和关节肿胀等病。”[30]可见,从最初的痛风、风湿病到内、外、妇、儿科疾病,再到戒烟、免疫调节和精神心理调适等多方面,针灸治疗的适应症不断拓宽。但受西方人固有的观念、思想和科学文化知识的限制,针灸与中药、针灸理论与实践相分离,导致疗效差异较大。

2.5 针刺技术和器具创新,电针、耳针疗法的发明

欧洲最早从日本引进了针具及针法,如打针法、管针法。到了18世纪,电学迅速发展,并产生许多新的发现,为医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研究开辟了新愿景。医学在治疗方法和技术上的最突出的进步是电疗成了新的分科[16]。电疗与针灸结合便产生了电针疗法。经我国学者白兴华考证,1791年意大利科学家Luigi G发表了观察青蛙接受电刺激的实验报告,对电疗法产生了重要影响。电针疗法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此外,德国人还发明了类似罗汉针的鲍希脱氏法(Baumscheiatismus)。19世纪早期,法国Larrey改进了针灸器具,发明了执灸器,使耳针在法国蓬勃发展[31]。经英国乔治医生(George TL)考证,现在临床常用的详细耳图是由法国医生保罗·诺吉尔(Paul Nogier)在1950年最先提出的。

3 结语

针灸在欧洲的传播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和跨越时空之长是人类科学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针灸的传播构成了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15世纪前,欧洲针灸的记述仅见于游记、书信和手稿之中。17世纪起,针灸技术逐步流传开来;18世纪引起广泛关注;19世纪,欧洲针灸进入了科学试验研究阶段,并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病例和治疗报告。欧洲针灸发展经历了从模糊认识、怀疑、接受到正确对待和科学理性评价几个阶段。

在针灸流传欧洲的过程中,欧洲医生、汉学家和植物学家等广泛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搜集动植物标本和中医书籍,翻译出版针灸著作,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虽然最早来到中国的是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并接触到中医、中药和针灸等,但真正把针灸带到欧洲的是荷兰人。法国以其拥有众多的研究者和丰富的科研成果、病例报告等成为欧洲的针灸中心,并由此把针灸传到欧洲、美洲等地区。

猜你喜欢

世纪针灸针刺
清明的雨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世纪赞歌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My School Life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针灸
世纪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