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在介入超声科管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2020-12-02白海英
白海英
(青海省人民医院 青海 西宁 810007)
介入超声是现代超声医学的重要分支,是在实时超声引导或监视下,完成各个部位组织穿刺活检、超声造影以及抽液、引流管置入、局部注药治疗等操作,以达到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的目的。在一定程度可达到与外科手术相当的诊疗效果[1]。身体各个部位的脓肿,各个脏器的囊肿,积液等疾病的治疗在介入超声有着明显的优势,但患者同时需在体内留置多根引流管,以保证治疗的需要且达到治疗的效果,种类多样的引流管增加了护理安全管理的风险,多种引流管的妥善固定及引流管通畅是手术成功、病人康复的重要环节[2],那么提高介入超声科管道护理成为专科护理的首要任务。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2019 年12 月在介入超声科接受治疗的置管患者,从2019 年1 月至2019 年6 月收治的患者125 例,带引流管184 根设为对照组,男性患者74 例,女性患者51 例,患者最高年龄72 岁,最低25 岁,平均49±10.5 岁。从2019 年7 月至2019 年12 月收治的患者134 例,带引流管251 根设为实验组,采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男性患者78 例,女性患者56 例,患者最高年龄69 岁,最低28 岁,平均(49.3±9.9)岁。两组在性别、年龄、带管种类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治疗前给予讲解置管的目的及心理护理,详细讲解留置管道的注意事项,并给予妥善固定,防止引流管打折、扭曲、受压,使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治疗,护理人员严密观察患者的引流管固定、引流液性质、引流管口周围皮肤及引流管的附加装置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通知主管医生进行处理。
1.2.2 实验组采用持续护理质量改进方法进行患者管道护理。①成立管道护理质量改进小组,由护士长及3 名高年资护士组成,首先查找管道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安全隐患进行讨论分析,制定整改措施;②组织全体护士进行培训,包括专科管道的种类,长度,粘贴方法的改进,使用头脑风暴法收集对管路护理的新方法、新思路,培养护士的预见性思维方式;③安排护理人员轮转介入治疗室,重点掌握超声介入治疗中专科护理配合、管路安全管理、手术中管路放置位置等知识,在临床工作中对基础护理质量严格把关,保证介入治疗的安全和效果。从细节做起,以提高专科安全管理知识;④组织全体护士共同制定管道护理工作流程,使管道护理更加标准化、流程化。护士长及质控组长进行操作示范,并且以分层级带教方式指导低年资护士,考核通过后方可单独操作。具体管道护理的操作方法,介入超声科管道种类多,需遵循一问三看,一问:询问患者主观感受,如有疼痛、不适时及时通知医生给予调管处理;一看管道标识,名称是否与实际相符,贴膜固定是否牢固,二次固定方法是否正确;二看局部情况,有无渗血渗液,管道有无扭曲、受压,引流是否通畅;三看管道外露长度是否与记录相符,如有不符,及时通知医生给予查看并处理;⑤护士长及质控组长定期检查,及时发现管道护理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不断完善工作流程。
1.3 评价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非计划性拔管是指为患者治疗而留置在患者体内的各种引流管脱落,并未到达最好拔管时机,患者不慎将引流管拔出,或其他原因(包括医护人员操作不严谨)造成的插管脱落,又称意外拔管。
2.结果
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前非计划性拔管发生例数为4 例,发生率为2.17%,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后非计划性拔管至发表时未发生。
3.讨论
持续质量改进作为由质量管理演变而来的临床护理管理方法,其目的在于完善护理的各个环节,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3]。介入超声治疗因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见、操作简便可移动、无放射损伤和费用低廉等特点,随着介入治疗经验的成熟,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临床治疗中往往会用到各种管道,然而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为了患者更安全,为减少医疗事故,应当做好护理安全管理工作[4]。介入超声科患者进行置管后,身体活动程度受到限制,对护理质量要求较高,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操作,不断提高专科护理技术水平,使患者受益更多。
在护理工作中,合理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在管道护理工作中形成一个良好的管理氛围,从而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早发现、早解决”,将理论结合实践,将经验积累发挥到极致,避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