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器传统图案的类型及文化内涵
2020-12-02刘凯超
刘凯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北京 100083
1 历史寻踪——玉器吉祥图案的演变
中国古代玉器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其纹饰中的传统吉祥图案表达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在世界艺术史中,以其优美流畅的造型、复杂多样的纹饰独树一帜。中国古代玉器纹饰的历史演变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1 萌芽阶段
玉器吉祥图案源于原始社会,汉民族的先民们对自然的认知有限,认为大自然具有不为人知的力量,此时,生命的存续和强大是首要需求,图腾崇拜、生殖崇拜、自然崇拜和神灵崇拜成为这一时期人们的祈愿。祈求神灵庇护、趋吉避凶的吉祥观念开始萌芽,产生了与人的生命意识紧密相连的祈福求安的符号,包括各种形状的动物、植物、自然形态图形符号,这就是玉器吉祥图案的雏形。在新石器时期出土的大部分是祭祀用玉,用来祭祀神灵、辟邪驱魔,如玉龙、玉凤、玉琮、玉璧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红山文化典型玉器中的玉猪龙,如图1,整体弯曲呈C形,背部对穿双孔,与传说中的龙的造型相似,头部像野猪,鼻端齐平,故称为玉猪龙。猪在原始社会未被驯化,十分凶猛,与龙相结合,表现出原始先民对神灵的崇拜,以求神力庇佑,其形似人类受孕第四周的胚胎,表现了原始社会对生命诞生的崇拜和庇护新生命的美好希望[1]。
图1 玉猪龙(红山文化)Fig.1 Jade with Pig-dragon pattern (Hongshan culture)
1.2 发展阶段
真正意义上的玉器吉祥图案产生的开端出现在夏商周,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社会分工趋于分化,工艺制作水平快速发展,意识形态领域发生转变,对神的宗教性信仰逐渐淡化,开始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由“尊神”发展为“敬天法祖”,信奉天神、地袛、祖先三位一体“天人合一”的宗教信仰。玉石成为权力、高贵身份和社会地位象征。商代文字的出现,推动了以玉石为载体的身份象征的等级制度,形成宗法玉制。玉器形制多样,包括玉琮、玉凤、玉鸮等礼器,玉斧、玉凿、玉锛等实用玉器,以及玉镯、玉坠、玉笄等装饰玉,并首次出现了玉簋、玉盘等玉容器[3]。玉器吉祥图案多为禽兽鱼虫等动物造型,也有少量以人物造型为主的作品,兽面纹、夔龙纹、云纹普遍出现,纹饰简洁,形体或写实或夸张或具有森严、神秘、恐怖、庄严的凌厉之美[4],强调典型特征,赋予装饰意趣。如图2商代的玉兽面勒,形制呈倒梯形,器身表面刻有兽面纹,以鼻梁为中线,兽角略大,眼鼻突出,双目上扬,外眦略高于内眦,代表着神秘和权力,是通神之物。西周时期,组佩玉、玉佩饰开始流行,图案线条简单、婉转流畅,常用坡阴刻和双勾阴线,凹凸错落,晚期龙纹、凤鸟纹盛行。
图2 玉兽面勒(商代)Fig.2 Jade le with beast-face pattern (Shang dynasty)
《礼记·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行则鸣佩玉。……居则设佩,朝则结佩……凡带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孔子“论玉十一德”等观点的涌现,“以玉比德”,以君子性情的温顺纯粹、宽缓和柔,与良玉“温润而泽”之美相契合,贵族阶层佩戴玉饰,以标榜是“德”的仁人君子。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佩饰开始风靡,包括腰间玉佩和组玉佩。玉器不仅作为一种普通的器物,具有文化内涵、美学内涵,更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人们,尤其是上流社会士大夫阶层,甚至后世几千年中国文人的文化人格和精神内核的构建,成了规范社会秩序的礼器。这个时期,文化百家争鸣,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的解放。各诸侯国的玉器呈现差异风格,龙纹、蟠虺纹、勾云纹等盛行。战国时期,出现玉灯、双连壁、出廓玉、出廓玉璜等新形式,如图3。
图3 龙凤纹出廓玉璜(战国或汉朝)Fig.3 Chukuo Jade huang with dragon and phoenix pattern(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or Han dynasty)
图4 玉龙纹鸡心佩(汉代)Fig.4 Jade jixinpei with dragon pattern (Han dynasty)
玉器吉祥图案在秦汉时期受到儒、释、道的影响,各种神话故事和传说纷呈,题材广泛,内容相互交融,被大量运用到玉器中。这个时期,国力强盛,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社会稳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日趋繁荣,人民谋生能力增强,人们的吉祥观念脱离图腾崇拜转向祖先崇拜。文字作为一种特殊的图案大量使用,如“延年益寿”、“富贵万岁”、“福星”、“宜有千金”、“千秋万世昌”、“大益子孙”等大量出现。“福”、“禄”、“寿”、“喜”等真正意义上的吉祥图案已经逐渐开始成形[7]。儒家“玉德”思想促进了如玉笄、玉带钩、玉剑饰等装饰用玉的发展,组玉佩基本不见,出现龙形佩、鸡心佩等,如图4。玉器图案除了战国常见的螭纹、凤纹、涡纹、谷纹、蒲纹以外,出现了“四灵”纹,如图5。
图5 和田青玉四灵纹龙纹出廓大玉璧(汉代)Fig.5 Chukuo jade bi with four spirit and dragon pattern (Han dynasty)
图6 青玉阴刻螭虎纹剑珌(魏晋)Fig.6 Jade jianbi of incised carving with chihu pattern (Weijin Period)
玉器吉祥图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低潮期,由于战乱频繁,时局动荡,资源流通不畅,和田玉稀少。受道家“贵生”思想及玄学的影响,人们逃避现实,追求益寿延年,长生不老,食玉之风流行,是玉器发展的低潮期。道家的返璞归真思想,人们重实用性和功能性,轻装饰,这个时期的玉器整体粗糙,多见光素无纹或简约的线刻,如图6的青玉阴刻螭虎纹剑珌,为实用器,表面仅有螭虎纹的简约线刻。玉盏、玉杯首次发现。
1.3 成熟阶段
玉器吉祥图案成熟于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统一,制度完善,对外交流日渐频繁,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空前提高,所以世俗生活成为玉器图案的重要题材。人们不再对上天充满敬畏,这一时期的吉祥图案褪去神秘恐怖感,更加贴近自然,富有生活气息。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人物等纹饰开始被大量使用,自然纹和几何纹都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玉器吉祥图案趋于繁荣。同时,吸收西域各族的艺术形式,玉器图案融入了带跨胡人、飞天、文将、武官、童子等,如图7青玉童子骑象。
图7 青玉童子骑象(唐代)Fig.7 Jade of child riding elephant (Tang dynasty)
玉器吉祥图案在宋元时期步入高潮期,城市工业迅速发展,科举制度改变,官方重文轻武,重艺术轻实用,整个社会讲究人文气息。在画院及文人气质的影响下,融合绘画技法和观念,构图复杂,纹样清新淡雅、典雅秀丽,具有浓厚的绘画趣味。完成了玉器由工艺性、雕塑性向绘画性、书法性的转变。在市井文化与商品化的影响下,传统图案开始带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和浓重的生活气息,如图8玉鸭衔莲纹佩,一宝鸭衔莲,线条流畅,端庄古朴。玉器吉祥图案在平民的日常生活中得以普及。
图9 青玉马上封侯把件(清代)Fig.9 Green jade handgrip with mashangfenghou pattern (Qing dynasty)
1.4 鼎盛阶段
玉器吉祥图案空前的鼎盛之期出现在明清,形成图尽美、意尽善的局面。这个时期,处于封建社会高峰期和末期,雅文化转向俗文化,民众文化心态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强烈的变化,要求满足物质及精神需求。在这个中华民族吉祥观念集大成的时代,玉器传统吉祥图案呈现空前的繁荣景象,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应用十分普遍,形成“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设计思想,在玉器中体现尤为明显。这个时期的玉器图案包括了神话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文字、纹样等构图元素。如图9青玉“马上封侯”把件,猴子骑于骏马上,“猴”谐音为“侯”,“马上”为即刻的意思,侯泛指爵位权贵,寓意为即刻加官晋爵。同时因世俗化观念、人们对吉祥寓意的无限追求以及匠人对雕工、技法的迷恋等因素,最终导致了吉祥元素的堆砌、吉祥图案的繁复,正如17~18世纪欧洲巴洛克时期对装饰的过度追求,已经偏离了对艺术本身的追求,而带上了矫饰的意味。
总之,中国玉器图案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历经不同时期的修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精神内涵。纵观其发展历史,历经原始的萌芽、发展、成熟,到明清达到鼎盛时期,其表达内容广泛、题材丰富,处于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过程,对中国传统玉器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 方以类聚——传统玉器图案的类型
玉器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众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具有趋吉避凶寓意的玉器吉祥图案,常见玉器吉祥图案的素材包括植物类、动物类、人物类、文字类、器物类、纹样类和祥禽瑞兽类,它们之间常以组合的形式进行表现,通常借用谐音、象征、比拟、寓意和借喻等手法表达寓意,寄托人们的期冀。
据不完全统计,各类玉器吉祥图案构成元素如表1。
表1 玉器吉祥图案分类及其构成元素Table 1 Classification of auspicious patterns of jade and its constituent elements
植物类:植物类纹样在春秋战国就已经出现,属于玉雕作品中受欢迎的题材,同时深受文人喜爱,其中葫芦、石榴、松、竹、梅、牡丹等最受青睐,它们通过谐音、比拟、象征等手法表达对生命繁衍、高贵品质、福气幸事、财富权位的追求,常常构成的吉祥图案为:福禄双全、榴开百子、竹梅双喜等。
动物纹:动物类纹样在玉雕中运用广泛,常见的动物元素包含鹤、蝙蝠、鱼、蝴蝶、羊、鹿、狮等,其中运用了大量的谐音手法进行表义,例如蝙蝠、蝴蝶、猴、鹌鹑谐音为“福”、“耋”、“侯”、“安”等,以表达对于祈福、长寿、仕途的愿望。
人物类:玉雕中人物主要包括佛像、老人、女子、童子,包含求吉辟邪、镇妖题材的福神、八仙、关公、钟馗、财神、寿星、麻姑、刘海、送子观音等[14]。
器物类:器物类包括爵、鼎、璧、卣等礼器,古钱、元宝等货币,琴瑟、磬、笙等乐器,棋、书、画等书房雅物。
图10 玉谷纹勒(战国)Fig.10 Jade le with grain patter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纹样类:纹样是玉器吉祥图案中最为常见的内容,常常将一些动植物的自然属性、特性等加以引申以表达吉祥寓意。包括双喜纹、卍字纹、八纹卦、祥云纹、勾云纹、蔓草纹、回纹、缠枝纹、谷粒纹等,都是常见的吉祥纹样,如图10玉谷纹勒。
文字类:自秦汉以来,汉字以图案的形式直接运用在玉器中,其中多为具有吉祥含义的的文字,如图11白玉喜字纹佩直接使用喜字作为图案使用,其他文字有福、禄、寿、财、吉祥如意、万寿无疆、长命百岁等。
图11 白玉喜字纹佩(清代)Fig.11 White jade pendant with xizi pattern (Qing dynasty)
祥禽瑞兽类:传统祥禽瑞兽种类繁多,不同的祥禽瑞兽具有自身的特点,具有不同的寓意,包含了不同的人文思想。龙,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在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被视为神圣祥瑞之物。玉器中龙的形象更是数不胜数,关于龙的题材包括龙凤呈祥、双龙拱珠等多种题材。凤凰是百禽之王、百鸟之首,为瑞祥之鸟,常为吉祥和谐的象征,常见的形象如凤凰齐飞、龙飞凤舞等。
在玉器传统图案中,常以一种或几种祥瑞的元素(包括植物、动物、人物、文字、器物、纹样和祥禽瑞兽等),按照特定的逻辑集中在一起组成图式。隐喻、象征、比拟等手法拓展了吉祥寓意的表现维度,更好地表达了求吉的寓意。
3 意味深长——玉器传统图案的文化内涵
玉器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材质,玉器图案作为一种比文字更为直观的留存方式,记录着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图景、文化结构、民族心理、思想状态,呈现出多元思想的文化特征,究其心理认知机制是远古人类对自然界和神灵的信仰经过不断演变至今形成趋吉避害的民族心理。在其发展历程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成为玉器吉祥图案的思想基底,其中包括传统文化中儒、释、道思想对人类的民族素质和文化心理形成的巨大影响,在玉器图案中均有所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在传统造物领域中一直占据重要位置,其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世间万物为一体的整体观,对玉器传统吉祥图案的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种影响下,形成玉器吉祥图案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
3.1 求吉避害的民族心理——玉器吉祥图案产生的基础
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氛围,孕育出不同的民族观念。它反映在民族的宇宙观、人生观、道德观、宗教观、艺术观、哲学观乃至整个民族信仰中[17]。其中,求吉避害的吉祥观念体现出汉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民族心理,这种吉祥观念主要利用汉民族的比附思维方式将纷呈的事物分门别类,加以梳理,从而以想象为媒介,将某些事物与吉祥征兆相关联,认为这些事物能够带来祥瑞吉祥,免灾去祸,因此给予它们多种表现形式,其中就包括了玉器吉祥图案。吉祥二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当时以“吉”、“祥”二字分列形式表现。《说文解字》:“吉,善也。从士口”,意思为士口所出为吉。由此可见,“吉”的本义是指无兵灾,吉善之事,将其加以引申,指由士人口中所出的善言。《说文解字》:“祥,福也”,同样可以引申为有福之意。“吉祥”二字同时出现,最早见于《易·系辞下》:“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指吉事来临之前肯定会有祥瑞之兆,我们观事象以知情况的变化。在众多古籍中对吉祥都有所释义,如表2。由此可见,对于吉庆之事、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的吉祥观念从有文字记载之前就已经有所发展了。这种“求吉避害”传统文化心理源自原始社会,先民们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受限于能力不足,受到自然灾害、凶猛野兽等各方面的威胁,他们认为这是由于超自然力量所支配,并将这种力量具象为神、鬼、兽等。面对这样的情况,人们寄托于祈求神灵的庇佑,通过巫术、祭祀等行为以威胁、恐吓鬼神远离人类,不迫害人间;或讨好、祈求、供奉鬼神以求平安顺利、风调雨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发展中,求吉避凶的形式不断改变、拓展,由巫术占卜、祭祀、丧葬、鬼神传说等,逐渐外化为各种丰富多彩的吉祥图案[18],搭载玉器、书画、青铜器、陶瓷、瓷器、漆器等众多种类载体,成为求吉避害意识的外在共鸣表现。直至今日,虽然众多吉祥图案已经不再使用,但是强烈的吉祥观念和求吉避害的心理意识未因时代的发展消逝,对吉祥的追求依然闪烁着光辉,是现代生活中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主导愿望。例如,龙凤纹、双喜纹等仍是婚庆中喜闻乐见的代表图案,如意、福字常用于追求幸福平安生活的象征,寿桃、寿字等作为长寿的标志用于生日诞辰中。这种普遍而广泛的求吉避害心理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中国人共同的心理意识与精神财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重要价值。求吉避害心理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本能意识,是追求理想生活的精神力量,是催生出玉器吉祥图案文化的最根本的源泉。
表2 吉祥的释义Table 2 Interpretation of auspiciousness
3.2 儒、佛、道学说——玉器吉祥图案的思想基底
在儒家思想中,“孝”是其在早期对社会秩序的伦理设计,具有维护社会秩序和治理天下的政治作用[19]。伦理孝道占据重要地位,将宗族的繁衍,生命的延伸放在首要位置。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男女和好之喜的主要目的为提倡孝道,重视传宗接代,对于子嗣的期望渴求来源于先民在原始社会中的生命意识,保护和延续生命为主要的生命主题。正因为如此,出现关于送子题材的玉器。如图12“瓜蝶佩”,由瓜果和蝴蝶组成,取瓜果的“瓜”与蝶的谐音“瓞”,寓意为“瓜瓞绵绵”,祝颂子孙昌盛。儒家思想,实现了神权向人权的转变,建构了人生价值体系,其“入世思想”提倡“仁义”,重视“德行”。管子、荀子以玉比人,以玉载德,提出“玉九德”、“十一德”等玉德为玉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20]。在这种比德观念和“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下,“君子比德以玉”成为君子道德修养的标准。由此,在玉器图案中有大量关于崇高品质的题材,如图13松、竹、梅,以枝叶常青的松柏、经冬不凋的竹子和傲霜开放的梅花象征苍劲伟岸、虚怀亮节、高蹈脱俗的品质。儒家的等级观念认为,人伦关系不外乎“五者”之关系,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在《举贤良对策》中,董仲舒提出的“道之大原盖出于天”的命题,把伦理纲常中君与臣、父与子、夫与妇的伦理道义归于天的选择,从而使人们遵守“礼法”,遵守“道义”,为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提供天道的根据,形成宗法玉制[21],具有严格的礼玉制度,引导人们重封建等级秩序和强化儒家的道德规范。
图12 白玉雕瓜蝶佩(明代)Fig.12 White jade pendant with melon and butterfly pattern (Ming dynasty)
图13 青玉浮雕松竹梅鹤图花插(清代)Fig.13 Green jade flower vase of embossed with Songzhumeihe pattern (Qing dynasty)
道教在中国古代神灵崇拜基础上,以中国古代方先道、黄老道等思想为基石,吸纳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以及巫术形成。基于自然主义的原则,用自然的“道”来阐释“与天为一”。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认为天地万物与“我”是统一和谐的有机整体[24]。因此,道家将玉德理念比附到神圣先人的身上,追求延生养命、长生不老、羽化成仙,追求“乐生”、“贵生”、“重生”[25]。在道教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开始脱离了礼玉制度,着重于人本身和自然。道教崇玉的思想,崇尚玉的神秘性和实用性,由此,玉器成为道教“仙道贵生”思想信仰的表达载体,其融合了现实生活和宗教思想的意识形态,成为人们在战乱生活中益寿延年、攘除灾祸的生活理想,满足了人们惧死乐生、希望得到飞升的渴望。玉器中有众多关于祈寿和神仙人物的主题,如图14玉寿星翁,一鹿卧地,寿星坐于鹿背,寿星形作长头、大耳、尖鼻,长髯飘于胸前。寿星代表长寿的寓意,鹿谐音为“禄”,二者寓意为福禄。其它图案有寿字纹、寿字、八仙等。此外,玉器图案中出现大量被赋予道教教义的作品,如“福禄寿喜”、“吉祥如意”、“吉星高照”等,表现了道家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佛教从古印度的传入是中华文化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外来文化的输入,在其发展中,儒道的排挤刺激了佛教的发展,使佛教融合了中华民族的信仰和思维习惯。经东汉、魏晋、南北朝的兴盛发展,形成浓厚的尊佛氛围。根据中国人的尚玉观点,人们将玉石看作人与神之间进行交流沟通的媒介,将人的愿望、祈盼、信仰传达于神佛,以获得庇佑。因此佛教在玉器中具有显著的影响,雕刻玉佛之风盛行,出现了大量关于佛教题材的形式各样、异彩纷呈的作品。如玉石雕刻的观音、弥勒佛、弥陀、释加牟尼、佛像、飞天等与佛教典故相关等宗教人物形象,如图15。佛教倡导与人为善、生死轮回、因果相报、般若空性、积攒功德和积善修行,提出了“天人合一律”的“天人合一”观,认为人与自然、宇宙是一体的,其来源于本性,需通过修行回归本性,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27]。
图15 和田玉雕座莲佛像(唐代)Fig.15 Hetian jade statue with lotus buddha (Tang dynasty)
3.3 形神兼备——玉器吉祥图案的表现形式
中国玉器吉祥图案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吉祥图案逐渐以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和深刻的含义强化了其文化意蕴,展现了我国民族文化群体的本源宇宙观、价值观、美学观、心理情感和民族精神,呈现出了独特的形式特征[29]。中国玉器吉祥图案具有形象性和表意性结构,“形”主要是指外在形象与组织结构,“意”表现为玉雕吉祥图案承载的寓意,“形”与“意”相辅相成,巧妙结合。“形”包含了异彩纷呈的视觉元素,取自世间万物,极具气韵,使玉雕吉祥图案的“形”凝结天地灵气,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意”通过“形”进行表义,因物喻意,物吉图祥,将“形”、“意”融为一体,是吉祥图案的灵魂所在,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历史长河中深受世人喜爱。在玉雕吉祥图案中“形”与“意”的表达常借助多样统一、对称均衡、反复节奏、具象抽象等造型艺术展现,这种追求和谐、均衡、韵律的艺术效果,与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追求和谐性、整体性相一致,从而“形”与“意”自然交融,使玉器吉祥图案形神兼备。
多样性体现在玉器图案中各构图元素的大小、高低、长短、方向、曲直、疏密、色彩、简繁、形态以及造型之间的对比,从而产生视觉上的差异效果,比如,高与低之间配置不高不低物,使高与低强烈对比之间形成调和。统一体现在玉器图案中各构图元素的大小、高低、长短、方向、曲直、疏密、色彩、简繁、形态和造型之间的相似性,利用相似元素使整体图案更加协调、统一,增强整体感。多样与统一是玉器吉祥图案构成法则的具体表现之一。如图16碧玉鱼凫龟纹三兽耳活环扁壶,使用了鱼、凫、龟、兽面纹、卷草纹、蟠螭纹、几何纹等多种纹样,增强多样性,以平行排列的方式将不同形态图案间的对比形成调合,强化作品的统一性。
对称性是指玉器吉祥图案中在某条中心线两边以相等权重的方式安排构图元素,使之形成上下或者左右同等同量的美学形式。如图17,良渚文化出土的玉鸟,以左右两边一样的形式表现。均衡意味着视觉的平衡性,是一种等量不等形的美学形式,构图元素排列自由,大小多样、数量不等,常使用大小、高低、长短、方向、曲直、疏密、色彩、简繁、形态、造型和亮度等进行视觉力量平衡与调和,达到一种既灵动又相对稳定的心理感受。如图18,红山文化中的玉凤,左右上下并非等形,凤尾面积大,视觉力量重,凤头小,视觉力量小,其以凤尾向右下内扣和凤头向左上内扣的造型减弱凤尾的视觉重量,加大凤头的视觉重量,从而达到视觉上的平衡性,增强作品的视觉稳定感。
图16 碧玉鱼凫龟纹三兽耳活环扁壶(清代)Fig.16 Jade flat kettle of three beast ears with fish、mallard and turtle pattern (Qing dynasty)
图17 玉鸟(良渚文化)Fig.17 Jade bird (Liangzhu Culture)
图18 玉凤(红山文化)Fig.18 Jade Phoenix (Hongshan Culture)
反复是指在玉器吉祥图案中特定的线条、图案、形状等构图元素重复出现;节奏是指构图元素在大小、高低、长短、方向、曲直、疏密、色彩、简繁、形态、造型方面具有周期性或者连续性的动态变化规律,使人产生视觉节奏感。如图19,在良渚文化出土的神人兽面玉琮中,神人兽面纹重复出现,并且以两排八列的形式进行排布,神人兽面纹以一大一小交替分别围绕在玉琮的方柱形体和圆柱体上,使其具有周期性的动态变化规律,加强秩序感和节奏感。
图19 神人兽面玉琮(良渚文化)Fig.19 Shenren shoumian yucong (Liangzhu Culture)
具象通常指未经提炼加工的原型,即使用自然形态的艺术表现形式[34]。在玉器吉祥图案中有大量自然形态的具象体现,包括人像、动物类题材。如图20,商代妇好墓出土的圆雕跪坐玉人,玉人身体、衣饰、发形的雕琢一丝不苟,近乎写实。抽象通常指忽视自然形态中非典型的特点,强化其中某一典型性特性或特点加以简化提炼、变形、夸张和组合形成的艺术表现形式。例如玉器吉祥图案中的几何纹、蔓草纹、缠枝纹、蟠虺纹等都是对于动植物的自然属性进行归纳引申而来。如蟠虺纹,是对蛇形象的提取,抽象为卷曲长条形,头部简化为三角形或圆三角形,圆眼突出,如图21战国时期的玉蟠虺纹勒。
图20 圆雕跪坐玉人(商代)Fig.20 Jade of round-sculpture with kneeling man (Shang dynasty)
图21 玉蟠虺纹勒(战国)Fig.21 Jade le with panhui patter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4 结论
纵观玉器传统吉祥图案的演化历程,它源于远古时期的求生意识,历经萌芽、发展和成熟期,鼎盛于明清,其图案题材不断拓展、融合,处于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过程,创造出众多以植物类、动物类、人物类、文字类、器物类、纹样类、祥禽瑞兽类及组合类吉祥图案,借用谐音、象征、比拟、寓意、借喻等手法,以形载意,因物喻意,物吉图祥,二者相得益彰,将趋吉避害的民族心理、儒释道学说和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之间融汇贯通,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精神文化内核。
玉器传统吉祥图案内容博大精深,造型华丽丰满,具有广泛的题材、多样的形式、深厚的内涵和经久不衰的鲜活魅力,融合鬼斧神工的玉器雕琢技艺,直至今日仍绽放于世界艺术之林,对后世玉器图案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明清的玉器设计对吉祥图案形式与雕工的追求达到了顶峰,但受世俗化的影响、人们对吉祥寓意的无限追求以及匠人对雕工、技法的迷恋,最终导致了吉祥元素的堆砌、吉祥图案的繁复,正如17~18世纪欧洲巴洛克时期对装饰的过度追求,已经偏离了对艺术本身的追求,而带上了矫饰的意味。黑格尔曾经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人们只有深耕于本民族文化土壤,并系统地探究玉器传统吉祥图案深层的形成与演化机制,才能借古鉴今,在设计中对传统文化实现有效的创造性转换,真正的继承并发扬吉祥图案全新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