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养蜂产业扶贫路径探析
2020-12-02蒋得德蔡雪梅卿秋萍
蒋得德,蔡雪梅,卿秋萍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七坡林场,广西 南宁 53022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近年来广西全面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视察广西讲话及题词精神,面对严峻的脱贫压力,为实现每年100 万贫困人口脱贫目标,大力开展产业扶贫,至2018年,广西产业扶贫覆盖率达80%以上。养蜂扶贫作为生态产业扶贫优选项,受到广西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政府大力在边远山区开展养蜂扶贫。据统计,至2018年12月,全区蜜蜂种群已经突破100 万群,仅中华蜜蜂就有60 多万群,养蜂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边远地区农民脱贫的主要产业。然而,养蜂又是一门技术含量高、对资源依赖性强、需要规范管理的产业,若对养蜂没有科学的认知,盲目发展养蜂,养蜂扶贫很难扶稳走远。为此,笔者结合自身二十多年的养蜂经验,综合分析广西开展养蜂扶贫存在的优势、面临的困难,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广西发展养蜂扶贫的具体对策,旨在为广西开展养蜂扶贫提供合理化建议,让甜蜜扶贫扶出成效,为打好广西脱贫攻坚战助力。
1 开展养蜂扶贫的有利条件
广西气候多样,夏长冬短,雨热资源丰富,立地条件复杂,物种多样,森林覆盖率居全国第三,长期以来就是蜜蜂的“理想王国”,是全国少有的同时在野外生存有小蜜蜂、大蜜蜂、中华蜜蜂的省份之一,发展养蜂具有其他省份难以比拟的优势。
1.1 良好的蜜源资源
与其他省份相比,物种多样性带来了广西蜜源的广泛性,华南地区几种重要的蜜源在广西都有分布。桂北柃属植物分布广泛且品种多样,柃蜜为全国蜜中上品;桂南龙眼、荔枝丰富,其蜜香甜可口,是岭南人的最爱;桂西盐肤木蜂蜜、荆条蜂蜜、油菜蜂蜜蜜质优良,口感独特;桂东鸭脚木蜂蜜深为“两广”人喜爱;桂中的九龙藤更是全国少有。以南宁为例,一年中仅主要蜜源就有鬼针草、篱栏子、荔枝、龙眼、乌桕、黄花梨、鸭脚木、飞龙掌血、桉树、野漆、乌榄、瓜类、人面子等十余种。丰富的蜜源资源为广西发展养蜂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1.2 良好的气候条件
广西大部分地区尤其是桂东南地区,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雨热资源丰富,受纬度与季风影响,冬季大部分地区温度在0℃以上,且桂南地区冬季以晴天为主,气温常在10℃以上,7~9月受海洋季风影响,多雨,无极端高温天气,在蜜源丰富的情况下,蜜蜂常年都处于繁殖状态,无明显度夏、过冬断子期,极有利于蜜蜂繁殖。
1.3 丰富的蜜蜂资源
因蜜源丰富,气候适宜,大蜜蜂、小蜜蜂、中华蜜蜂长期在广西生存,桂南部分地区一年四季蜜蜂都处在繁殖分蜂状态,几乎村村都有野生中蜂存在,为发展养蜂扶贫提供了可靠的种源。加上近几年来广西浦北等地已经形成蜜蜂种群供应链,每年可向广东等地提供大量蜂源,蜂群价格比同期其他地方要低一半以上,贫困户不仅可以通过上山寻蜂、诱蜂等在野外找到蜂源,也可以通过低价购入种群,可有效降低养蜂扶贫成本,便于养蜂扶贫工作全面推广。
1.4 较好的养蜂基础
因蜜源丰富,外地放蜂人会经常转入各地放蜂,加上本地野蜂资源丰富,大多数贫困户都有过养蜂经验,对蜜蜂无恐惧感,对蜜蜂习性有一定的了解,对养蜂有一定的兴趣爱好,养蜂扶贫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易于让群众接受,有利于养蜂扶贫的全面推广。
2 开展养蜂扶贫面临的困难
广西虽然与其他省份相比具有良好的养蜂环境,但养蜂情况各地迥然不同,就目前广西发展养蜂扶贫情况来看,广西养蜂扶贫面临以下一些困难。
2.1 蜜源资源分布不均
广西区内虽有很多大宗蜜源,但就局部地区而言,蜜源资源季节分布并不均匀,加上广西速生丰产林、柑橘等经济林面积大,大量施用除草剂,对本地的蜜源植物多样性破坏严重,往往大蜜源后立马进入长期的枯蜜期,会严重影响蜜蜂的繁殖与发展,以南宁为例,龙眼花谢后,在没有小叶桉的地方,5-8月有长达3 个月的枯蜜期,加上高温,若经营不善,常会造成蜜蜂飞逃,给养蜂提出了更高的饲养要求。
2.2 蜜蜂病虫害全年高发
因广西气候适宜,蜂群全年都处在繁殖状态,未能有效断子阻断传染源,加上野外小蜜蜂、大蜜蜂、中华蜜蜂大量存在,各种蜂群之间交叉感染问题突出。2010年笔者曾在南宁市明阳农场对10 群小蜜蜂进行观察,受本地中华蜜蜂影响,10 群小蜜蜂全部感染欧洲幼虫腐臭病飞逃。加上外来蜂群转入,广西无论是中华蜜蜂还是意大利蜜蜂,病虫害都要高于全国其他地方。病虫害高发对养蜂提出了更高的防治要求,传统的土法养蜂,90%会因病飞逃,这也是造成广西大多数地方养蜂扶贫扶不久远的主要原因。
2.3 农药滥用普遍存在
广西中部、南部地区,因地势平缓,有利于机械化耕种,为便于经营,往往种植大片单一的经济作物,加上为减轻劳动力成本,大量使用百草枯等除草剂,对本地其他蜜源植物造成灾难性破坏,蜜蜂发展严重受限。尤其是近几年来,广西成为全国最大柑橘、西瓜供应地后,农药滥用现象更为突出。以广西沃柑为例,目前柳州、南宁等地基本被沃柑包围,在开花期每个星期喷一次对蜜蜂有害的高毒农药,本是蜜蜂的养命树,变成了蜜蜂的送命花,本地蜂农看到成片蜜蜂死亡往往是欲哭无泪。
面对这些问题,对养蜂扶贫来说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3 养蜂扶贫存在的问题
养蜂扶贫是政府主导的产业脱贫项目,易受扶贫者的态度左右,而大部分扶贫者对养蜂了解较少,对养蜂必须具备的条件摸不准,对养蜂必备知识掌握不全面,对贫困户养蜂意愿调研不仔细,概括起来扶贫者在养蜂扶贫项目上存在5 个“认识不充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广西养蜂产业扶贫的发展。
3.1 对当地的蜜源认识不充分
很多扶贫单位认为,广西山清水秀生态美,有树便有花、有花便有蜜,便适宜养蜂。而不对一个地区的蜜源情况做全面的了解,在没有掌握蜜源种类、蜜源流蜜特点、枯蜜期长短、蜜源资源的丰富程度的前提下,便一花障目,被眼前的花花世界所蒙蔽,大干快干地开展养蜂扶贫工作,因对蜜源不了解,自然蜂群管理也跟不上,其扶贫结果自然不尽人意。如近年来广西部分区直单位在广西百色隆林扶贫,一方面大力发展油茶产业,而另一方面又不切实际地认为油茶蜜多,而开展养蜂扶贫,因附近蜜源不佳,油茶开花季节蜜蜂因油茶蜜中毒而全部失败。
3.2 对当地的蜜蜂习性了解不充分
每个地方有其独特的蜜源资源、气候条件、病虫害流行特点,蜜蜂在长期的适应过程中会形成独特的习性,若对当地的蜜蜂习性不了解,很难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比如南宁地区因夏季气温较高会在6-7月度夏断子,很多人因不理解会认为是少蜜断子而加强饲喂,结果蜜蜂育出的子很不理想,反而会加速工蜂老化,减弱秋季蜂王产卵能力,从而会影响蜂群的繁殖。再比如南方中华蜜蜂因受高温影响,常会起分蜂热而成不了大群,很多蜂友认为只要从其他地方购入蜂王便可养成大群,于是花高价购蜂王,其结果却很不理想,这些都是对当地蜜蜂习性了解不足造成的。
3.3 对蜜蜂管理的复杂性认识不充分
很多扶贫者对蜜蜂行为学、管理学知识的储备不足,认为只要勤分蜂少取蜜蜂群便会很快繁殖,只要多放框蜂自然就大群,只要是土养自然繁殖得快等,而对养蜂需要很强的专业技能认识不足,常粗放管理、得过且过,蜂来去自由,花来了蜂没了,或者是花开了蜂弱了,或者是花来了蜂分了,或者是蜂病了跑了,一年到头没得到实在的经济效益,严重影响了扶贫的积极性。
3.4 对贫困户的养蜂意愿认识不充分
养好蜂的前提是要对蜜蜂有兴趣,只有对养蜂有兴趣,才会想蜂之所想,才会不断探索提高养蜂水平,才能养好蜂,有些扶贫单位没有对贫困户的养蜂意愿进行调研,而是见贫就放蜂扶贫,结果所发放的扶贫蜂贫困户从不打理,蜜蜂自然很难发展壮大,养蜂扶贫也很难扶长远。
3.5 对蜂蜜销售的艰难性认识不充分
很多扶贫者认为蜂蜜是自然的精华,价格很好,应当很好销,而实际上蜂蜜销售的圈子非常有限,因假蜜太多,不好区别,在中国很少有人向不熟悉的人购买蜂蜜,加上贫困户大多交际圈小,销售途径单一,很多贫困户出现蜂养好了,蜜丰收了,却售不出去的困境,常见蜜不见钱。
4 养蜂扶贫模式探讨
通过对广西蜜源、蜜蜂特性、气候条件的综合分析,结合广西各地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广西发展养蜂可以走以下几种扶贫模式。
4.1 蜂花游模式
扶贫单位应当认真调研本地的蜜源情况,合理引导改变当地的经营模式,在枯蜜期灵活人为补种蜜源植物,为蜜蜂提供蜜源,实现当地定地养蜂蜜源不断,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促进蜂蜜销售。如云南罗平、江西婺源,近年来油菜花蜂花游模式就给当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广西可以从改变油料作物开始,开展蜂花游扶贫模式,比如在南宁用油菜、油葵代替花生,便可解决早春、度夏无蜜源的情况,又可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实现贫困户定地养蜂、就业,增加收入。
4.2 借鸡生蛋模式
有些地区蜜源单一,在蜜源后有很长的枯蜜期,定地养蜂成本大,比如广西灵山等地,荔枝成片,但其他蜜源不足,对于这种地方养蜂扶贫应当走“借鸡生蛋”的养蜂扶贫模式,就是在蜜源期前,由政府主导集体购置蜜蜂分发到贫困户,由贫困户在蜜源期取蜜增加收入,蜜源结束后再由政府统一销售,所得资金专项管理,用于来年再次购蜂。此种模式对养蜂者的养蜂技能要求不高,易见成效,也有利于贫困户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4.3 合作社小转地模式
因贫困户所养蜂群不多,资金有限,不便于转地工作开展,政府可将当地的养蜂扶贫户组织起来,形成养蜂合作社,统一组织转地放蜂,可大大增加养蜂收入,也可降低转地和管护成本,实现蜂农增收。比如广西博白部分村就形成养蜂合作社,由七八户蜂农自愿组成,养蜂户轮流值守,集中取蜜,大大降低管护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5 建议
养蜂户是弱势群体,而养蜂又是一种资源依赖型事业,为了让养蜂扶贫扶长走远,笔者认为广西在养蜂扶贫上应当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5.1 加强对蜜源的培育与保护工作
蜜源是蜜蜂存在的前提,近几年来受经济效益的驱动,广西大部分地区开始成片种植桉树、柑橘等,这些本身也是很好的蜜源,但是因经营管理不科学,大量施用除草剂与炼山,造成当地其他蜜源植物锐减,比如南宁柃木、鸭脚木蜜源因种桉树基本消失。这对发展养蜂业极其不利,也不利于生态保护,建议政府把蜜源植物保护同国家储备林、珠防林、金山银山工程等结合起来,在造林时培育蜜源绿化植物,保护乡土蜜源,丰富植物多样性,为发展养蜂提供物质保障。
5.2 加强养蜂技能培训
养好蜂的关键是技术,只有掌握养蜂技术,授之以渔,养蜂扶贫才会实现自身造血,才可扶长走远,形成产业致富。为此,政府应当加强对扶贫户的技能培训,组织技术专家下乡讲课,现场处理养蜂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帮助养蜂户解决养蜂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逐渐提升养蜂人的水平,让养蜂人真正掌握一技之长,自觉把养蜂产业发展壮大,脱贫致富。
5.3 引导改变不合理的耕作方式
加强对农民农业知识的培训,主动示范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提倡合理施用针对性强的农药,或者开展天敌治虫,不仅可防止农药滥用给养蜂造成损失。又可通过蜜蜂授粉增加作物产量。比如防治水稻螟虫可改变施用敌敌畏等对蜂高毒的农药,而改为氯虫苯甲酰胺喷治,不仅可提高防治效果,延长药效期、降低用药成本,也对蜜蜂无毒。引导农民改变花期施药的用药习性,改为花前期与后期用药,不仅可提高授粉率,而且也可降低用药成本,保护蜜蜂安全。
5.4 加强本地蜂种的保护工作
近几年来,外地来广西转地放蜂的人员逐年增多,外来蜂种对本地蜂种影响特别突出,对本地蜂种的特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受江浙黄色蜜蜂的影响,近几年来广西双色中华蜜蜂高发,不仅产蜜量大大降低,抵抗病虫害的能力也显著低于本地蜂种,这对保护本地蜂种极为不利。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利用广西国有农场、林场、自然保护区等,建立中华蜜蜂保护区,保护当地优良蜜蜂种源,为开展养蜂扶贫提供良好的种质资源。
5.5 进一步加大养蜂扶贫的宣传力度
利用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生态养蜂扶贫的成效,提高养蜂扶贫的关注度,利用认领、认养、认购、众筹等方式,为农户打通蜂产品销售渠道,组织引导形成蜂蜜产业链,提高蜂产品附加值。真正实现蜂农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