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设计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2020-12-02王志英古风今韵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王志英 古风今韵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1 前言
对于当代建筑设计体系,古建筑设计是一座巨大的矿藏[1]。为此,建筑设计人员在深刻理解古建筑设计内涵精髓的前提下,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合理贯穿融合古建筑设计因素,发挥古建筑设计应用价值,实现古今建筑风格的融合,并为当代建筑赋予新的活力,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2]。
2 应用价值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建筑风格也在不断扩展丰富。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包含较多的建筑理念与因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体系中注重发挥古建筑设计理念的优势,为设计更高质量的建筑作品提供更多的支持和灵感是大有裨益的。
2.1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古建筑的存在不仅仅在于建筑本身,通过建筑能够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古建筑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因素的载体,人们在参观古建筑、或者在古建筑中行走就可以联想到当时建筑内的生活场景以及主人公的生活状态,甚至于将自己想象为建筑曾经的主人,达到设身处境的效果。建筑内的座椅布局、地砖斑驳,甚至一砖一瓦都是灵动富有生命的,通过建筑内的每个事物都能够贯通古今,涵盖了丰富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是当前能够完整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可谓是少之又少,因为种种原因被破坏甚至完全毁掉的古建筑不计其数。即便是在当代生活中,也常常发生古建筑与城市规划相冲突、导致古建筑被拆除的事件。应当说古建筑的生存环境还是非常严峻的,很多优秀的古建筑只能永远停留在历史文字记载或者人们残存的记忆中。人们必须通过网络资料、建筑博物馆等特有方式感受诸多古建筑的魅力,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全社会古建筑保护意识逐步增强,越来越多的古建筑得到应有的对待和保护;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为古建筑文化的宣传与传承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方式。通过对古建筑的保护能够保证古建筑精华因素的顺利传承,并在建筑设计工作中可以充分利用富有代表性和实用价值的中华传统文化因素,通过现代化建筑方式再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以通过现代建筑设计理念与古建筑因素的碰撞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之处,从而提升建筑设计的内在魅力。
2.2 体现中华民族精神
我国古代建筑的布局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佳体现,通常我国古代建筑采用方正的布局模式,中轴线在古建筑布局中格外突出,因此古建筑自身呈现出强烈的对称性;与此同时古建筑还具备功能性强的特征,不仅是当时民众生活方式和生活需求的体现,同样体现民众的精神生活向往。例如我国古建筑设计中常见的亭台楼阁以及曲径通幽的园林景观,实质上反映出我国古代民众在精神领域的生活追求。古建筑设计中能够体现民族精神的元素还有很多,比如在古建筑的门廊、回廊等部位经常看到镌刻的童子、八仙、菩萨等意象,每种意象都是包含有深刻中华民族精神的,通过建筑物结构中的各种意象感受到古代人们对生活、家庭环境的美好向往,本质上是一种和谐稳定、积极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在现代化思想文明建设体系中同样体现明显,也是新时代社会发展主题的体现。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祈求风调雨顺、修身养性因素在古建筑设计中也有所体现;在古建筑设计中常见的梅兰竹菊意象则充分体现古人在精神领域的向往和追求,部分建筑中还体现有琴棋书画雕刻因素,同样也属于中华民族精神范畴。当代建筑设计中完全可以借鉴古建筑设计中的思想精神元素,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融合古今设计理念的建筑设计作品不仅满足当代人对生活的基本追求和要求,同时也能在建筑设计中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蕴含的精神因素。
2.3 拓展当代建筑设计思路
国内外在建筑领域的不断沟通和交流促进西方建筑文化在我国的传播,实质上对我国建筑设计思路造成显著影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流行的筒子楼则是苏联设计思想的体现,改革开放以后诸多建筑的设计风格也有着明显的英美化倾向。不可否认的是国外建筑风格在一段时间内起到积极性作用,但是在建筑设计中过于倚重国外建筑设计理念则间接促成本国古建筑设计思想的逐步式微。众所周知,我国城市建设呈现出千篇一律的特征,根本原因在于在当代建筑设计体系中大量集中使用国外的建筑理念,而国外建筑理念本身并不具备丰富的精神内涵且多样性贫乏,建筑设计成果千篇一律自然是难以避免。长此以往对我国当代建筑设计体系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同时会严重限制建筑设计人员的思路。近年来我国在建筑领域有意识的增加古建筑设计理念的应用范围和场景,不仅达到保护古建筑设计思想的效果,对于拓宽建筑设计人员思路也是大有裨益的。建筑专业人员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灵活应用古建筑设计理念,不仅使得建筑设计成果妙笔生花,同时有效避免国外建筑设计理念单调、千篇一律的弊端。
3 应用古建筑设计的不当之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者将古建筑设计理念应用到建筑设计工作中,在当代建筑设计成果中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魅力。然而,也需要注意到当代建筑设计中对古建筑理念的应用也存有不当之处,不利于古建筑理念发挥其应有价值。
3.1 古今设计元素融合不当
建筑设计要遵从和谐美观的理念,各种设计思想在建筑设计作品中完美融合方可体现古建筑设计的价值。但是古建筑设计客观上受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影响,虽然具备丰富的特征,但是也具备一定局限性。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盲目使用古建筑设计理念往往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在建筑设计中要综合考虑实践、科学等因素,在没有充分了解古建筑设计内在含义的情况下生硬融合两类设计理念,建筑设计作品的实际效果也是大打折扣,不仅无法体现古建筑设计的内在价值,同时会降低建筑设计作品的实用价值。
3.2 古今设计理念冲突
我国古建筑设计整体呈现出多对称布局、中轴线明显的特征,其中一大重要原因在于古代建筑土地相对宽松,古人有充分的土地资源进行建筑布局,因此古建筑设计中空间约束因素并不明显,建筑整体呈现出大气恢弘的特征,有助于古建筑设计中精致布局、进退有度格局的形成。但是空间因素是当代建筑设计中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当代建筑设计中往往不具备丰富的可支配土地、空间因素,与此同时土地使用成本的逐步提升也在促使人们更多关注单位土地或空间的使用效率。可见在应用古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关注到两类设计理念的差异,如果在当代建筑设计中没有充分认识到古建筑设计的局限性,建筑设计结果通常无法满足人们对使用效益的要求,古建筑设计理念的优势无法充分体现。
4 在当代建筑设计中有效应用古建筑设计的改善措施
4.1 发挥特色古建筑设计符号的优势
众所周知古建筑设计中包含众多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要素,现代化建筑设计中有效融合古文化符号有助于古建筑设计价值的体现。在当代建筑设计中要树立对古建筑文化符号的合理应用观念,将古建筑符号与当地建筑设计成果相融合,突出古文化建筑符号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恰到好处的体现古建筑符号的真正价值。例如在诸多当代建筑设计作品的空间体系中合理安排古建筑要素,使得古建筑要素成为建筑设计作品的亮点之一。现代建筑整体结构的设计也可以应用古建筑符号,例如进口博览会中国馆以及各个省市的展馆结构设计则分别体现各地区的古建筑特色,设计者在充分领会各地区建筑设计特征的基础上感受文化的内在含义,进而在当代建筑设计中体现各个地区古建筑符号的优势。
4.2 灵活应用古建筑设计理念
对于古建筑设计而言,其拥有一套成熟的体系,在当代建筑设计中不能完全照搬古建筑设计理念,也对当代建筑设计从业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在领会古建筑设计内涵的基础上将其精髓与现代建筑设计体系完美融合成为摆在设计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古建筑设计融合了诸多因素,通常是中国古代历史、社会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如果设计人员不能充分领会古建筑设计的精髓所在,自然无法深刻领会古建筑设计的灵魂,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应用古建筑理念自然是无从下手。建筑设计人员在构建当代建筑设计作品时要秉承“形神兼备”的原则,不仅要利用好古建筑设计中的“形”因素,更要捕捉好古建筑设计中的“神”因素,在设计中充分体现古建筑设计的“形”“神”理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设计思想交融。事实上我国诸多地市的博物馆、文化馆等专业机构馆的设计方案体现灵活应用古建筑设计的思想,苏州园林闻名于世,也是我国古建筑设计体系中的无价瑰宝。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工作也充分体现园林古建筑的相关思想;博物馆的门窗、门廊等结构体现“虚”的设计理念,博物馆的墙体则体现“实”理念,因此整体设计则充分体现当代建筑设计中的虚实结合理念。
另一方面,博物馆中的中庭空间、院落等布局无时无刻不在显现园林文化的内在特征;文学创作中常见有“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当代建筑设计中对古建筑理念的应用也可以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每一部分古建筑因素都具有各自的特征,在博物馆内走动的过程也是对古园林建筑文化不断接触、不断碰撞的过程,并从中感受到这种建筑文化丰富多样的内涵。苏州博物馆内的整体布局也凸显古建筑设计中的园林布局理念,真正实现园林设计思想的传承。苏州博物馆的设计是古建筑与当代建筑设计理念的灵活结合,进而更加凸显古建筑设计理念的魅力。
4.3 寻找古今建筑设计的共同点
两类设计理念虽然根本上差异较大,但是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点也是存在的。当代建筑设计中的一大关键之处在于快速定位两类设计文化的交汇点,例如古建筑设计中充分体现方正观念,本质上也是中华传统文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理念的体现,而这种理念的影响力一直贯穿至今,也为当代建筑设计提供了很好的着力点。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当代建筑时也需要认识到古建筑设计中传承至今的各项理念,结合当代建筑设计任务的具体要求,将历代传承至今的建筑设计文化融会贯通,在保证当代建筑设计基本效果的同时发挥古建筑设计中的核心要素优势,通过共同点搭建两者之间的桥梁,进而在现代化建筑设计中发挥古建筑因素作用。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古建筑设计的价值已无需赘述,合理应用古建筑设计对于优化当代建筑设计意义重大。建筑设计人员应当正确认识古建筑设计的意义,有效发挥古建筑设计的积极作用,为当代建筑设计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