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漳台民间家训的内容、理念及当代意蕴

2020-12-02

关键词:家训

紫 玮

(闽南师范大学 闽南文化研究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我国家训的历史源远流长,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宗旨,历来受到人们重视,在我国教育史,尤其是家庭教育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华传统文化极具特色的表现形式之一。“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民间族谱以“生以表年,没以知寿,葬以着地,娶以明配,子以重传,女以大婚,有则书之,无不妄补”为传统,作为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所蕴含的核心理念是儒学思想,更是集中体现了儒学的仁义思想和中庸之道的行事原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强调“敬祖宗、敬宗长、禁犯上、睦宗党、重师友、重祭祀、重血脉、安灵墓、凛国教、恤患难、急相助、禁欺凌、禁乱伦、禁争讼、惩小忿”[1](P56)等内容。家训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对后人安命修身、齐家治国都具有良好启迪和示范作用。明清时期是我国传统家训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的漳台民间家训多依谱而生,内涵丰富,思想性较强,涉及个人立德、立身、立命、立言、立功等诸多内容,彰显出国家与社会、个人与家族之间的良性互动,构建了完整的内在社会逻辑。

一、漳台家训的主要内容

明清时期漳台地区的家训体例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其中帝王家训得到广泛流传,士大夫和官宦家族更加重视家训的编撰与修正。上行下效,此时产生了大量平民家训。明清时期漳台社会各阶层都秉持以“孝为本德为先”为内核的家训,立足宏观在“立德”“处世”“立命”上提出了“持身之道在立德,处世之道在宽容,立明之道在达观”的人生哲学和实践原则。具体而言之,明清时期漳台民间家训在人伦观念、治生观念、训女观念、教育观念、职业观念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一)人伦观念

《孝经·开宗明义》篇中讲:“夫孝,德之本也。”[2]“孝”字的汉字构成,上为老、下为子,意思是子能承其两亲,并能顺其意。孝的观念源远流长,殷商的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孝”字。国风之本在家风,家风之本又在孝道。我国传统儒家向来认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亲亲而后仁民,故孝道乃百善之先,人伦之始,德业之基。”成谱于清光绪年间的《福建诏安秀篆大坪头李氏家谱》认为:“从来世家巨族必有家法,以示子弟,以警后人。所以敦雍睦而全族谊、讲孝友而重人伦者,此也。五伦之中,孝弟爲先,爱亲敬长天性然。父母恩深罔极,伯叔义重天伦。倘有不行孝弟,辱宗玷祖者,族房处治。重则吁法三章,毋容姑纵,致伤风化。孝爲百行之原,罔极深恩,何道能报。继母庶母,亦当推父之爱,敬承无慢。其出继爲人后者,须念其乏嗣之苦,生事死葬勿菲薄也。毋曰非我所出也,彼产业之贻,尔能安享之乎。父母亡而有祖父,则当代父母申子职,毋曰重庆稍隔也。伯叔之非父子手足耶,兄弟非尔之手足耶,见伯叔当如见父也”[3]。

中华文化强调人伦之道,重视家庭的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如夫妻、父子、祖孙、母女、兄弟姐妹等,这些关系建立于仁义基础之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仁妻义。孔子曰:“父子笃(父子相亲),兄弟睦(兄弟相睦),夫妇和(夫妇相和)家之肥也。”所谓“肥”即健康、和谐、融洽之意。《台湾重修五美派心田卜隆系赖氏家谱》认为“世人若不孝父母,不友兄弟,负其旧交,虽与我暂时相善,切当谨防,不可深交。诗曰,善恶分明谱有载,吉凶异报天无知”[4]以孝为核心的人伦观念在明清漳台民间家训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孝”不单纯是指孝顺父母,对家族内部的叔伯、继母庶母等于己有关的人员也纳入尽孝的范畴,达到“讲孝友而重人伦者”的目的。

(二)治生观念

明清时期漳台民间家训较为重视治生,成谱于清雍正年间的《福建漳州圭海许氏世谱》认为:“本处泥泊,即上祖遗泽也。岁有船只脩造顿柴木等税,若背地而私肥之,实酝酿争端矣。自今起,凡泥泊等税,不论多寡,当年者限同公取充爲祠中什费,须逐一报明,毋踵前弊,察出倍罚。有慢不催取者责在当年,公估倍偿。各须任劳,增光世泽”[5]。《福建诏安秀篆大坪头李氏家谱》认为:韩子云,业精于勤,荒于嬉。以勤爲无价之宝。夫士习勤读而穷通自善,农勤耕耨而米粟自多,工商勤营作则资财日益,妇女勤纺绩则布帛日盈。是人生财利,必从勤苦中得来者,方能享用久远也。设使佚游宴乐懒惰者,自甘终受饥寒冻馁之苦,少壮不力,老大从伤,殊可惜耳。凡我族人,勉旃”[3]明清时期漳台地区经济繁荣,传统职业观日益受到冲击,重商重利观念较为普遍,从谋划家庭或家族生计到择业从商,甚至于从事海上贸易的家族或家庭亦不在少数。

“17世纪前后,中国的商船曾遍布南海各地,从事各种贸易,执东西洋各国海上贸易之牛耳。嘉靖前后,闽粤沿海经商者众多,且分布相当广大。”[6](P63)这些经济活动在当时的家训中都有一定程度的体现,这反映出随着时代变迁,漳台地区人们的经济观念及其实践显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三)训女观念

《易经》中指出女性对于家庭乃至国家的重要作用:“一妇正,一家正;一家正,天下定矣。”通过对家训中有关女训内容的梳理,可以发现明清时期漳台地区女训表达形式进一步丰富,贞烈观念进一步强化,虽然也有一些支持女性解放的观念存在,但从总体上来看,对女性的歧视、禁锢甚至是迫害却是有增无减。

成谱于清乾隆年间《福建漳州漳泉何氏族谱》认为:“女子十岁以上,教以内外之别。不得随母归宁,亦不可亲授受以远别。凡织絍中馈蚕绩针线,并令习之,毋得越踰阃阈,相与嬉游谇语。时遇演戏,戏台前类多男人杂处,如以女流混之,甚非故家所宜有也。至于元霄玩赏,虽俗称不禁夜,但市呼巷舞,蹑足摩肩,虽了婢尚宜敛迹,矧深居阃内者乎。切戒之。一与之配,终身不改。而妾妇之道,以顺爲正,四德三从,古训明备。馈蓄是司,恪守中闺,纺织爲工,勤修内职。毋傲公姑,毋怨寒俭,毋治容诲淫,毋长舌阶厉。牝鸡索凛家之诚,和熊成教子之功。如或艰嗣,必须螽斯逮下。不幸失偶,尤当柏舟矢节。他如非节非烈,而轻自缢颈投河,或因忿争讼质,有夫有子而竟行抛头露面,此等泼贱下流,最爲伤风败俗,吾族所必斥也。女子德性,婉娩温柔。事无大小,禀命而行。不宜刚强扶老执幼。纺织女工第一要务也。八岁学作小履,十岁以上即令纺绩,十二以上习茶饭酒酱醋,十四以上学衣裳织布,凡闺门之事,无所不精。至于描刺挑绣,虽终身不会,不害为女子。女子之言,安详沉重,不可烦琐,不可粗暴,不可高大,不可花巧,张皇伪妄。女子先策懒惰,懒惰最易贯身。以积惰之身值佐勤苦之家,废时失事,保以事舅姑佐鸡鸣之夫子乎。女子先要慈悲宽大,此是积阴德福子孙之人。难事之女,性如烈火,惨刻暴戾,小女奴身无完肤,天理心亡,恶怒横逞,不但寿命不长,将必子孙必绝。故择妇先善良之家,如此性行,切无与昏。”[7]《福建漳州漳泉何氏族谱》中有关女训的言辞在明清时期的漳台家训中较为普遍。三从四德是女性的基本行为准则,严格束缚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要求女性必须从孩提时期就要树立明确的性别意识和强烈使命意识,通过学习纺织,操持家务,伺候丈夫和舅姑公婆、哺育后人,竭力成长为封建社会和宗族认可的传统女性。

被誉为“经世之良才,吾道之羽翼”的蓝鼎元所著的《女学》,共六卷,主要内容分为: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等篇章,其中有强调女性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的论述,难能可贵的是,鹿洲先生倡导女性读书。其云:“妇人终老深闺,女红之外,别无事业,然耳目见闻,不能及远,则读书明理,其大要矣......学乃能变化气质......若通经学古,著书垂训,有关名教甚大,则君子贵之矣。”这些颇具见地的观点都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明清时期漳台地区女训的时代特色。

(四)教育观念

明清时期漳台地区的民间家训中,将对子弟、晚辈这样的个体锁定在家国交织的伦理网结中,使他们在上下、内外、家国等伦理关系中,以修身齐家为依托,以治国平天下为终极目标,形成这样一种连带的价值实现体系,在这种连带的人生发展轨迹中,“个体的价值和生活意义只有在履行对家庭、社会、他人乃至白然的责任和义务中才能实现。”它启示今人,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不要忘记应尽的义务,恪守祖先遗训,实现先祖光前裕后之希冀。“......其间备赏辛苦,数十年创业维艰,克勤克俭,始终如一,稍尽职,孙支未艾,家道乃昌。此吾族之精华,实先人之遗德,而教育之渊源由来。尚望子孙继续父母友子,兄弟夫妇相和,朋友相信,长幼有序,勤剑克己,博爱及家,睦族和乡,不偏不倚,一步一趋,循规蹈矩,子之孙孙世济厥美也。”[8]这种教育观念在明清时期漳台家训中较为普遍。先人的人生经验、生存智慧、处世哲学、读书进仕的心得以及对家族未来发展的希冀等,诸如此类都被写进了家训,后人奉之为圭臬,在经年累月的坚守中,家训在无形中演化成这个家族的精神力量和价值取向,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勉励后人奋发图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努力在立德立言立功方面有所建树,在实现个人人生理想和抱负的同时以期光耀门庭,以不负先人之教诲。

(五)职业观念

明清漳台地区的家训禁止子弟从事“贱业”,沦为“贱民”。清初文人张履祥在《训子语》中指出:商贾近利,易坏心术。子孙虽使饥寒,不可流为方枝,败坏心术,卑贱人品。”在族谱家训中,对从事“贱业”的后人有相应的惩戒措施。《福建台湾书山萧氏族谱》认为:“凡生业不可少废。子弟至十五以上,择其聪明者责之儒业,而赀其费,俾得专业。又必择贤师益友,以正其从违。庸下者,则令其或务乎农,或精乎工,或经营于商贾,各占一业,务其成效。妇人则专纺绩,以供衣服。其或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以至老死牅下,终无一善成名,岂不惜哉。凡其所图生计,又要一一循乎天理,否则今日虽得,异日必失之,可不慎欤”[9]又如《台湾简氏族谱》曰:士农工商谓之四民,子孙必居其一,不可徒爲白丁。然居其一,又当克勤毋怠。士其业者,心至于登名。农其农者,必至于积榖。工其业者,必至于精艺。商其业者,必至于盈赀。如此则于身不弃,于人无愧,祖父不失其贻谋,子孙不沦于困辱,庶可以称成人之名[10]。简氏家族对家族子弟在职业选择方面的要求较为宽泛,只要是在“士农工商”中选择一种即可,但是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尽职履责,唯有如此方能“于身不弃,于人无愧,祖父不失其贻谋,子孙不沦于困辱,庶可以称成人之名”。通过对以上家训对子孙职业的态度可以发现,明清以降民间家族对子孙职业选择的态度上逐步开明化,不再把从事商业的子孙视为大逆不道,而是要求子孙在士农工商中择其一业,用心着力,以其有所成就,这与明中期以后漳台地区海上贸易开始兴起有关。同时仍把读书进仕作为首业,也反映出此时漳台地区文化较为昌盛。

二、漳台家训标榜的理念

漳州地区是台湾居民的重要祖籍地,两岸血脉相连,亲情永在。漳台之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自明清以来无论在地方乡族组织、民间信仰、文化教育等方面漳台之间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漳州为朱子过化之地,理学思想广泛流传,明清以降,大批漳州人移民台湾,依谱而生的家训文化也在台湾落地生根。漳台民间家训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体现出高度的同质性,都以“敬祖宗、敬宗长、禁犯上、睦宗党、重师友、重祭祀、重血脉、安灵墓、凛国教、恤患难、急相助、禁欺凌、禁乱伦、禁争讼、惩小忿”等理学思想为主要内核,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以家族为本位的特征。

(一)以文继世的人生哲学

明清时期,漳台地区文风昌盛,绝大部分家族把读书作为绵延家风、修身养性的不二法门,因此家训中关于读书治学的内容占据了相当的篇幅,主要对读书的意义目的、内容、方式方法进行阐述,客观总结先人的读书经验,以启山林。如清代大儒李光地在家训中指出:凡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盖手动则心必随之。虽览诵二十遍,不如钞撮一次之功多也。濂江林氏家训中指出:汝辈惟和顺,惟读书,惟守分循礼,以无玷祖宗。

成谱于清乾隆年间的《福建漳州漳泉何氏族谱》认为:“读书三要,心口眼到。心一散乱,空劳千遍。今人常言,念书展书无湿指无撮甲。书常远身六七寸,无卷边无年角,无污痕无乱批点。读过之书如新,可买亦可以观,学习之所养矣。看书先要读正文一过,便想此书是甚意思。次将朱注细贴一遍,仰而思之,得一分空窍可人,方听先生讲说,讲毕退而再思师说,不合再问。句句字字,都向身心上体贴。今人未理会书,便将坊间讲章摊满案上,眼界一被遮瞒,聪明尽成障蔽,终身离他不得,只是个瞽者,可爲痛恨。盖理从心思得,不自耳自入。世间多少聪明才辨之士,都中此毒,从处与他说起,此真苦口教人度世金丹语祥,每举告人都不信。甚哉塾师自误悮人也。与初学讲书,理会一遍,方与讲解,如市井说话一般,僮仆炊妇一听亦手舞足蹈,方是真讲书。深文与理童子理会不来,强聒反滋其惑”[7]《福建台湾书山萧氏族谱》云:凡子孙而能言行之时,即教之以安详,恭敬。至七岁以上,使之出就明师,读文公《小学》,务要请解明白,使其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事。其禀性聪明者,加读四书五经,古文左史无不习读,此志远大者,所当然也。否则一书用之不尽,要必得之于心,体之于身,无为句诵词章之学可也。若夫女子,则自幼教于妇德、妇言、妇工、妇容。其品貌天性若有过人者,使其读《烈女传》,庶乎长大适人,必知所以执妇道矣。孝弟为立身根本所在,孩提同然之理。而人往往反之者,总为一个利字起见耳。利之所根,则又在把个我字剔清。单单粘连在妻子身上,便把父母看作公共、兄弟视作路人矣。病根所在,十中八九又安问其爱敬如何,礼节如何,戾气潜滋,种种相传日甚一日,底于倾覆而后己。乃觉始之为利,实乃种害。始之为妻子起见者,终之而妻子先不为我起见也。何如萃太和和气于堂帏之中,其为乐大乎。元气一到,百昌皆发。和气所酿,百福咸臻。圣贤千言万语教人,总从此二字实地做去。为子弟者,可以勉矣。”[9]

(二)以廉鸣世的道德导向

中国传统廉洁思想源远流长,在明清时期漳台地区的家训中廉洁思想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其中以漳浦蔡世远家族、南靖庄享阳家族、黄道周、天宝戴氏家族、长泰林震家族表现的尤为突出。蔡世远是康、雍年间的理学名家,闽中学子多引他为文宗。蔡世远笃守人伦道德。父亲蔡璧教导他“吾一生惟无私,可以取信于人”,母亲吴氏严管他“一丝粟必问所从来”。在长辈良好家教的滋养下,蔡世远一生“严义利,守志节”。他写下《庚子秋帖示族中子弟》,教育子孙要“今日强毅立志,终身守此不移”“数年来,集族中众子弟在家庙课业,勤励有加。今秋闱在即,累累佳篇,吾何能不快然!然文章特一端耳,立心、制行更为要着。”;写下《跋祖祠规条》,教育家人要“勿贪其非有”等。蔡世远家训,对其后人影响深远,侄子蔡新更是深受熏陶。蔡新继承蔡世远家训,在“守志节”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要修身养性。他以孟子不动心为旨归,居高位而德望见于朋僚,贤声相孚于里族。他信守“笃操持,不矜张”,其日常教育族人牢固树立“有万世溪南,无百年宰相”、“身居宰相,家属县令”的本分意识,谨守家训,不可有逾矩之行为。

(三)以德处世的生存智慧

漳台家训家对后代子孙进行道德训诫,以德报世,以道德的标准对子孙的行为进行匡正。“孝当先”是终身实践的道德功课、“诚立身”是立足社会的道德要求、“勤为本”是实现个体价值的道德实践、“俭养德”是修身养性的道德准则。漳浦蓝氏家训《鹿洲训词》用“丹凤呼儿,乌鸦反哺,鹿得草成群,蚁得食共聚”[11]设比,强调山禽虫兽尚能做到互相帮扶,为人者更要注重兄弟和睦。南靖县萧氏家规《严训八诲》:“凡俭约之最为可久,今日世俗侈靡,耗一小物即失敦厚,如衣服必以布帛为重。重师友。人家书种,不可断绝。前辈父兄合和,尊师取友,以有今日。今则人各有心,大失前风,欲望子弟成材,其可得乎!今大学、小学,须知延请名师。其质美者,责令成器;不美者,亦使知书识理,不失爲乡贤子弟,亦云可矣”。《漳浦浯江鸟石林氏族谱》认为:“兄弟本共亲生,一体而分,何有异心之事。多听枕言而伤同气,或因财产而离骨肉,以致弟不恭敬其兄,兄不友爱其弟,因之起衅,争分财产,父母蒸尝无资,即苟幸从存,久竟折之减之,不孝已极,族法当惩。甚有兄弟阋墙,或市场理论,或公庭搆讼,岂仅手足情伤,亦且礼让风息。”[12]《诗》云,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丧之戚,兄弟孔怀。愿我族之爲兄弟者,当以此诗而三复焉可也”。

三、漳台家训的当代意蕴

(一)个人美德养成与家庭道德传承的辩证统一

纵观明清时期漳台地区民间家训,个人的美德的养成,或者是对个人行为的规范,成为每部家训不可或缺的内容,个人美德与家庭美德关系密切,个人美德是家庭美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家庭美德又通过个体以个人美德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时家庭美德对个人美德的养成、提升提供了平台,二者相得益彰,交相辉映。比如漳浦蓝氏家族恪守祖训,后代人才辈出。“治台名将”蓝廷珍以远见卓识对台湾进行有效治理和开拓,对近代台湾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蓝廷珍的族弟,被誉为"筹台之宗匠"蓝鼎元精熟台湾历史,着有《东征集》、《平台纪略》等书,最早提出对台湾进行综合治理的策略,台湾著名史家连横曾言:"鼎元著书多关台事,其后宦台者多取资焉。"此外,还有板桥林家、雾峰林家亦是如此,在良好的家风孕育之下,两个在台湾近代史产生重要影响的家族人才辈出,福泽后人。

(二)中华文化复兴与家训文化创新的辩证统一

《礼记》云: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文化上的复兴。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家训所承载的就是家国情怀与爱国主义,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宝岛台湾虽孤悬海外多年,但两岸文缘相承,加强两岸的文化交流,增进台湾人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是国家完成统一大业的战略需求。传统家训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更是在两岸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漳台民间家训文化并不是刻板的“死物”,而是具有生命力的“活物”。它是活跃在每一个两岸中国人体内的文化基因,它能够扎根于现实生活,生长出新的枝丫。应进一步挖掘漳台地区民间家训的积极因素,通过推进家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家训文化与历久弥新的福建精神相结合、家训文化与念兹在兹的祖国统一大业相结合,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深化,发扬光大家训文化的优秀核心内质,充分展现其现代价值,积极发挥其文化功能,为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建功立业。

猜你喜欢

家训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帝王家训,齐家治国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传统家训滋养新时代儿童成长
三坊七巷名人家风家训馆
鹧鸪天.读《朱子家训》有感
家训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