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修复用纸的选取
2020-12-02文·
文·
传统档案修复技术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传承至今仍是各档案馆、图书馆等机构用于修复档案和古籍文献的主要手段。传统档案修复的核心内容为修补,修补的主要形式是加固和连接。在档案修复中对老化劣变纸张的加固连接是最基础、最常见的操作,能否恰当选取加固连接用纸、修复手法的细微差异,都会造成修复效果的差别。从档案修复工作实际角度考虑,能否正确选择修复材料,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修复效果的好坏,不当的修复材料有可能对档案造成危害,影响档案的美观和耐久性。一直以来修复用纸的选择上多注重“手感”和“颜色”,多依靠个人的感觉判断而缺乏科学分析。而加固连接用纸的种类多、质量参差不齐,其纸张性能需要通过实验检测才能辨别。在档案修复过程中,为取得更好的修复效果和更长的修复周期,科学选取修复用纸是极其重要的。
一、修复用纸的种类及来源
从原料上分,加固连接用纸主要是棉纸和皮纸及近年来的 。从生产方式上分,有传统工艺、半机械化和全机械化生产三种。从产地分,主要集中在内地、台湾和日本等。
目前各级档案馆修复用纸主要以单位自主采购为主,多采取到纸张销售商或纸农处采购的方式,极少数向固定纸厂批量定做的方式。修复人员多凭借个人经验采购符合修复要求的纸张,故要对市面上可用于加固连接的纸张有一定了解,及时科学采购保管,在使用前根据修复对象具体状况,进行必要的性能检测和评价,对有些性能不合适的加固连接用纸要做科学的预处理后再用于档案的修复。
二、修复用纸的性能要求
好的修复不仅要求平整美观,还要有利于档案的长期保存。所以在加固连接用纸的选取上,要具备安全性、美观性、功能性、长期性四种性能。
(一)安全性
档案修复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延长档案寿命。对修复用纸的基本要求是不对档案产生有害的作用。修复用纸应为中性或弱碱性,原因在于研究表明:纸张中的酸具有迁移性,酸中的氢离子能在同一或相邻载体间移动,纸中的酸不会停留在局部而会蔓延至整张纸,也可从酸性载体迁移到非酸性载体上。《档案修裱技术规范》(DA/T25-2000)规定,修裱用料应呈中性或弱碱性,PH值在7~8.5之间,这是修复用纸要满足的基本条件。
(二)美观性
修复后的档案要恢复原貌,提供给使用者。故修复后的档案不仅要恢复其形态结构性,也要求一定的美观性。达到修复痕迹可识别而不明显,保证档案的原真性。对纸张颜色应于档案本身一致或稍浅,对纸张厚度要求宁薄勿厚,对纸张伸缩率要求大致相当,确保档案修复后平整美观。
(三)功能性
需要加固的档案一般纸张本身聚合度都降低到一定程度,物理强度较低,需要借助加固纸的强度来维持形态。加固用纸既要有一定的机械强度能保护原有档案,又要有柔软的特征更好地贴合档案而不对档案造成损伤,所以加固背纸的柔韧性特别重要。从原料来看,纤维长、长宽比大的植物纤维纸张韧性高,韧皮纤维具有这种特性,非常适合作为加固纸的原料。
(四)长期性
档案修复后应尽可能延长其使用寿命,所以修复用纸应具有一定的耐久性,以求尽量长的修复周期。纸张的耐久性体现在老化后的强度,色差变化都在一定的范围内。档案经过长期保存,纸张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纸张的变色情况已趋缓,而新修复用纸变色较快,如果选纸不对,修复纸的颜色变化很大,虽然短时间内效果尚可,但经长时间存放,可能会出现颜色不协调的情况。
三、修复用纸选取应重点把握的几个方面
根据修复用纸应具备安全性、美观性、功能性、长期性四个方面的性能要求和实际修复效果来看,选取加固连接用纸应着重从以下方面把握。
(一)纸张的PH值
酸度与耐久性有极其密切的联系。美国试验与材料标准协会将纸的耐久性分为三个等级。我国《文件用纸耐久性测试法》(DA-T11-1994)将纸耐久性分为最耐久纸(可保存500年以上)和一般耐久纸(可保存200年以上)两个等级,水抽取液PH值在7.5~9.5之间。酸会催化纤维素的水解,促使纸张强度下降,纸张酸度越大,纸张的老化速度越快。纸张中的酸具有迁移性,档案修复用纸必须为中性或弱碱性,以免对修复档案造成二次损伤。
纸内酸的来源主要是造纸过程中残余的酸性物质和保存过程中纸张内部产生的有机酸两个方面。化学制浆过程中使用酸性化学物质清除木素,处理不净会残留在纸内,纸张在保存过程中,纤维素、木素也会受氧化产生有机酸。另外,空气中有些气体会和水分反应形成酸后沉淀于纸上使纸张酸化。我们可用平头电极PH计用蒸馏水润湿后置于纸上测量,此方法虽不精确,但具有无破坏性、速度快的特点,非常方便。
(二)纸张的耐久性
纸张耐久性主要由纸张的成分和酸碱度所决定。纤维素含量高、中性及弱碱性纸张耐久性好。而这两点根本上是由造纸原料的种类和造纸工艺方法决定的。
造纸原料的植物纤维主要分木材纤维、茎秆纤维、韧皮纤维、叶部纤维。我国传统造纸工艺最早就是采用韧皮纤维来造纸,从现存档案保存情况来看,韧皮纤维所抄造的纸张耐久性明显优于茎秆纤维。宣纸、藤纸、白棉纸经过上百年的时间仍然可以维持洁白、柔韧的特质,而清未盛行的竹纸,泛黄、焦脆的情况则比较多见。纸张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其中纤维素最为稳定,半纤维素易溶于碱,易吸水膨胀,比纤维素易水解,木质素最不稳定,最易氧化变色发脆。纸张长时间存放发生颜色改变、强度下降,主要由木质素的变性导致。所以要生产耐久性好的纸,在最初原料选取上要选择纤维素含量高而木素含量低的植物为原料,且韧皮纤维优于竹纤维。
对于纸张生产工艺,人们往往有种观念,机制纸的耐久性不如手工纸好,其实这是一种误区。相关实验表明:耐久性的好坏与机抄和手抄无关,主要在于造纸过程中对纤维的损伤程度和杂质的多少决定。一般概念中机制纸耐久性差,主要是针对采用机械磨浆法抄造的纸,由于纤维被切断的太碎并且木质素未完全被去除,故耐久性差,容易泛黄脆化。如果在有些关键步骤保持传统工艺,即使引入机械生产,也不会对纸张耐久性产生很大影响。被国际文物保护和修复行业广泛应用的日本和纸也有部分是机抄的,仍有很好的耐久性。
(三)纸张的伸缩率
纸张的伸缩性是指纸张浸于一定温度的水中或在不同的湿度下增湿或减湿时尺寸的相对变化,以尺寸的增减对试样原来尺寸的百分率表示。纸张伸缩率大小主要决定于纸浆中半纤维素含量、打浆度高低及施胶、加填等因素。
纸张的形变主要是由纤维的伸缩、纤维间的孔隙等有关。由于抄纸时纸浆受力具有方向性,使得成纸的纤维分也具有方向性。机制纸大多数纤维方向平行于抄纸机运行的方向,手工抄纸采用荡帘的方式,纤维分布的方向性较弱。在纤维分布方向性的基础上,单根纤维遇水形变的各向异性使得纸张形变的纵横向异性更明显地呈现出来,纸张的横向形变大于纵向。纸张的紧度越高,纤维间孔隙小,形变越大。此外,纸张的伸缩率与造纸过程中的多种因素相关,纤维原料、纸浆制法、打浆度、干燥方法、纸重、烘干温度等都对纸张的伸缩率有重要影响。
从相关实验数据来看,纸张的伸长率和收缩率没有线性关系。在选用修复用纸时,要关注每种纸张的伸缩率,做到心中有数,根据修复对象选择合适的用纸,并对加固连接纸做预处理,避免褶皱、卷曲情形的发生。
(四)纸张的强度
反映纸张强度的指标主要有抗张强度和耐折度。抗张强度是指在拉力作用下纸张从完好到断裂时能承受的最大张力,纤维间结合力是影响抗张强度的决定因素。耐折度表示纸张抵抗往复折叠的能力,主要取决于纤维本身的强度、平均长度和纤维间的结合力大小等因素,由长而强韧并牢固结合的纤维抄成的纸,其耐折度较高。
因纸张强度测定皆需要纵横两个方向,故涉及修复时要考虑纸张的使用方向问题。实验数据表明:纸张的抗张强度和耐折度纵向大于横向,这是因为成纸的纤维主要是纵向排列的缘故。机制纸纤维分布方向的比例由纸浆在抄纸机网上的受力决定,手工纸的纤维分布方向的比例由荡帘方式决定。
所以需要加固时,优先选择抗张力较强的,需要连接时,优先选择耐折度较高的。从原料特性来看,构皮纤维粗而长易抄造伸长率高的纸张,雁皮纤维细而短,易抄造纤维结合力强的纸张,桑皮纤维强度最强,易抄造耐折度高的纸张。实践中我们对纸张的纵横向的鉴别方法经常使用的有,纤维定向观察法、纸页卷曲法、手撕法、纸条弯曲法、挺度观察法等。
综上所述,档案修复技术主要特征是用纸张加固纸张,作为从事档案修复的工作人员,熟练掌握修复用纸的基本性能十分必要。根据安全性、美观性、功能性、长期性四种性能,检测好纸张PH值、耐久性、伸缩率、强度等性能,从实际出发科学选取加固连接用纸,保证档案修复质量,延长档案使用寿命,更好地发挥档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