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的时代特征、内涵、意义与启示

2020-12-01石琳江苏财会职业学院经贸系

营销界 2020年43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工匠精神

石琳(江苏财会职业学院经贸系)

引言1

2016 年3 月5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从此,关于工匠精神的研究与报道不断涌现,有媒体将其列入“十大新词”予以解读。

实际上,工匠精神早早融入了我国历史发展长河,绝非是媒体解读的新词一般。早在4300 年之前,华夏大地就有了工匠精神的萌芽。相传舜早年在河滨制陶时,追求精工细作,并以此带动周围人们制作陶器也杜绝粗制滥造的事迹;在产品品质、加工工艺方面,我国古代的产品毫不逊色。如夏商时代的青铜器、栩栩如生的秦陵兵马俑等等。从这些文物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工匠同样具备着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家GDP 已悄然跃居全球第二,经济规模与体量的不断发展壮大,为我国经济向精细化、集约化转型提供了条件、也提出了要求。可以说国家政府对工匠精神的重塑、培育“大国工匠”,已然成为中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中国创造”,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柱。

关于工匠精神的时代特征与内涵

在充分挖掘传统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涵的基础上,重塑当代工匠精神是有必要的。王丽媛(2014)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一文中,分析了工匠精神的内涵范围,明确阐述了高职教育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最后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等五个方面简要指出了相应的培育建议[1];薛栋(2013)详细阐述了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2];李宏伟(2015)在研究中分析了工匠精神的五种特征,即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求富立德的创业精神、尊师重教的师道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进一步详细分析了世界范围内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3];陈昌辉(2015)在《工匠精神——中国制造在呼唤,职业教育应担当》中着重分析了中国、前苏联、德国、日本、美国产业结构及教育体制的关系,总结并指出:中国需要借鉴德国成果的经验模式,不得照搬前苏联及美国的教育体制[4];于建军等(2015)从工程伦理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的角度,重点分析了工匠精神的回归与重塑的必要性,并简要的指出需要通过职业认同度及伦理教育课程两个方面逐渐培养工匠精神[5]。可见,目前学者关于工匠精神相关内容体系已经做了较多的研究工作,成果丰富。本文旨在借鉴以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认识论与文化观指导下[6],充分追溯我国古代工匠精神开始,结合现阶段德国典型的工业工匠精神文化,对其内涵进行分析。

(一)关于我国工匠精神历史追溯与分析

在我国,早在4300 年之前,便记载了工匠精神的萌芽。相传舜早年在河滨制陶时,追求精工细作,并以此带动周围人们制作陶器也杜绝粗制滥造的事迹;成书于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周礼·考工记》记载:“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这里将“创物”的“百工”称之为“圣人”,充分体现了早期的器具设计需要非凡的智慧。此外,历代政府机构不一定设有农部,但一定会设有工部,这些都反映我国古代对工匠的专业性、重要性和创造性的认知和重视[7-8]。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古代所涌现的工匠精神历史更加悠久,广泛渗透至轻工业等众多领域,匠人专注、敬业、虔诚的态度不断诠释着对完美作品的孜孜追求;另外政府高度重视与积极引导是工匠精神能够不断传承的保障。

(二)德国当代工匠精神标杆分析与思考

德国作为当今工业化高度发达的国家,涌现了诸多工匠精神典型事例。与英法等国家相比,德国是进入工业化阶段较晚的国家,但却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二百年来的德国工业现代化的发展,从表面看,是因为德国走向了一条装备制造强国的道路;但是从深层次的角度来分析,这与工匠精神的内在支撑是分不开的。德国人素以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而著称,在德国,那里的企业家会更加强调自己是一个一个以技术改变世界的工程师,其次才是商人的身份。在他们眼中,技术、工作本身的意义是深远的,工作本身的价值高于经济价值。

在德国,工匠精神注重“慢工出细活”,即表明了德国工程师们对待质量与效率关系时的态度;德国约有370 万家企业,其中95%是家族企业,其中不少是世界某一工业领域的“隐形冠军”,这些企业专注于某些单一产品的设计、研发、工艺与制造,不断取得完善,追求着产品的极致;另外,德国企业注重研发创新,即使是一些几个人的小企业,也有自己的研发部门、配备有产品研发专员。

从德国的工匠精神中可以看出,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经济浪潮中,如何能够做到拒绝浮躁、合理的看待与处理功利与利禄,是较为关键的。另外,专注、不固守、秉持创新开拓的理念亦是重点。

(三)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工匠精神的时代特征与内涵

可见,工匠精神是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大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工作态度与思想境界,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性,同时由于与行业发展高度相关,也具备一定的时代特征。因此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应该是在继承优良历史传统的前提下,不断汲取与发展时代特征,才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倡导的全面、辩证与发展[6]。

基于我国古代工匠精神的历史分析与德国标杆文化研究,将工匠精神内涵的关键词限定如下:“专注”“敬业”“虔诚”“精益求精”“严谨”“不图名利”“创新”“注重细节”“政府引导”“自发形成”……本文经过梳理分析,将工匠精神时代主要特征总结归纳为:一种可以在政宏观政策引导下自发形成规模的职业文化与态度:自觉敬业与乐业;虔诚、严谨的对待所从事的职业,能够更好地平衡功名与利禄;专注且富有创新。

1.特征1:宏观政策引导与自发形成

工匠精神是一种崇高的职业文明,塑造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持续优化制度供给。在当前较为浮躁的现实基础下,发展阻力较大。因此需要政府通过一系列宏观政策或文化熏陶,不断净化社会风气、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为工匠精神提供发展平台;另外工匠精神是一种文化,在一定的区域或行业内,更与习俗、传统、惯例、价值观类似,可以通过非政策手段的“软激励”促进文化的自发形成与扩散。

2.特征2:敬业与乐业

敬业是工匠精神的前提,乐业是工匠精神归宿。培育敬业意识,心怀敬畏与感恩,是专注、细致的基础;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们能够从所从事的工作中体会到工作本身所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

3.特征3:虔诚与严谨

虔诚与严谨是对待工作的态度。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严谨细致的完成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最终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工作是心所使然,是一种自我的工作要求。

4.特征4:专注与创新

全身心专注于所从事的工作中,少有旁骛;同时专注不是呆板、不是故步自封,专注的同时提倡创新的意识,不断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

在分析工匠精神关键的或重要的特征基础上,对于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可以从以下两个层而来理解:

(1)在对待职业的态度与理念上,工匠精神是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工作过程中踏实勤奋、认真负责、充满了对所从事事业的热爱。因此,广义上讲,“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劳动一线的匠人、工人,还包括了各行各业从业人员应具备的价值观与精神境界。

(2)在从事工作的行为与习惯上,工匠精神是执着专注、注重标准规范,严格按照工艺标准、规程及工作流程开展工作的同时,又富有创新、大胆变革,勇于突破传统取得实效的精神。工匠精神所倡导的执着专注,不是不假思索的因循守旧,而是强调在工作上精益求精、尊重既定标准与传统,不断钻研、创新,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实现创新与进步。

重塑工匠精神的意义

在当前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推动中国制造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过渡,推动供给侧结构改革,优化消费结构,离不开工匠精神。

(一)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迫切需要

我国已是世界制造大国,全球范围内“中国制造”的市场占有率极高,但大而不强、大多集中在中低端消费市场,的中国制造业,随着人力红利的殆尽,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竞争环境。为了完成“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培育发展新动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顺利转型,需要倡导、培育“工匠精神”增强产品竞争力。

(二)实现经济集约、精益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过去30 多年的改革开放发展过程中,国家主要是一种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在今天,越来越多的国际代购的现象,说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低价实用”即可的产品观念已经慢慢被品质时代的消费观念所取代,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消费需求,人们更加注重产品的品质和生活的质量,社会需要的不再是实用即可的“差不多”而是“工匠精神”。

(三)根治社会浮躁风气的迫切需要

工匠精神是一剂净化社会浮躁风气的良药。它引导人们静心、务实、踏实、专注,热爱所从事的行业与岗位,忍受寂寞,不断提升,追求极致,享受在自己手中精雕细琢、制造精品的乐趣,从而克服过于功利的浮躁心气。

关于培养工匠精神的几点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以飞速发展,取得的成就是空前的。但是也应该理性的思考经济过快、过热出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山寨文化、假冒伪劣、缺乏创新、急功近利、社会浮躁、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与操守……功利主义盛行、各行各业浮躁、工作不能务实,这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急需工匠精神。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分析问题,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基于我国国情,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等为指导,客观务实的分析工匠精神的培养途径:

(一)政府政策引导,优化市场环境、净化社会浮躁风气

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是滋养工匠精神的土壤。培育时代工匠精神,一方面加强市场监管与治理。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与时俱进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与信息工具强化市场的监管,加强对粗制滥造产品,和假冒伪劣产品的惩治力度,极力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牢固树立“工匠”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其合法权益与效益。通过营造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让中国创造、服务与品牌引领全行业规范经营和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仍以国有经济为主体,针对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国家宏观政策有更加明确的充分调动和动员国有企业工匠精神制度的形成和文化的积淀;针对非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小微等民营企业,如何为其提供一个更加完备、均衡的市场环境与政策支持,如德国涌现的“隐形冠军”企业一样去发展,是下阶段政府应该着重考虑的政策方向。

(二)学校担当,优化人才培育体系与标准、加强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工匠精神的培养应以新时代人才的培养为抓手,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一方面,学校应该不断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调整人才培养的标准,优化人才的考查评价机制,不断改革固有传统的应试观念:如考试高分优秀、比赛夺冠优秀、论文发表SCI 优秀……通过强化学风建设、强化行为规范,新开相关课程等方式,不断深化综合素养的培育与职业操守的提升。

另一方面,校园文化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工具。比如举办系列讲座宣讲工匠精神的内涵、宣传我国以及全世界的著名工匠及其取得的成就,让学生感到工匠精神独具一格的魅力与成就,积极引导与培育;依托学生社团以工匠精神为主题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比如辩论赛、演讲赛、文艺表演等等,深入理解和领会工匠精神。

(三)企业转变观念,顺应品质时代,持续发展工匠精神

随着我国家庭收入的不断提高,追求品质消费也是未来的主流趋势,中国企业显然必须要放慢脚步、静心沉潜,不断研发,提升品质与性能。工匠精神是中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中国创造”,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柱。一方面,企业需要将工匠精神的观念深刻的融入到文化体系建设中,加强宣传与舆论引导,不断提升工匠精神的地位,直到将其纳入企业文化核心理念。通过企业文化,让员工把工匠精神内化为全体员工的精神品质与从业理念,让员工有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另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不断通过硬性的工作要求与标准,加强对员工的约束,最终将工匠精神的践行落实到每个员工的行动上,引领员工增强质量意识、危机意识、品牌意识与创新意识。

结语

工匠精神在这个时代的倡导与推崇,不是一股简单或瞬息间的潮流。相反,它体现了一种真实的时代召唤或者社会需求,它精准地表达了这个时代发展的渴望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文化与素养、作为一种新风貌与新气象,契合改革发展的客观需求与价值取向。

应该看到当前对于相关概念的界定和培养的相关研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因此加强科学认识与思考、充分分析培养路径,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希望本文能够抛砖引玉,进一步推动工匠精神的系统研究与思考,为繁荣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些许的理论参考。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工匠精神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工匠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