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评价的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
——以国际影响力评价标准为例
2020-12-01杨晓伟
杨晓伟
(东莞图书馆 广东东莞 523071)
1 引言
新世纪以来,我国图书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尽管城乡差距和地区差异还比较明显,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公共图书馆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以及各种地方图书馆法规的颁布,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制度保障和政策保障,各级政府对图书馆的投入随之增加。无论是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图书馆新馆的建设如火如荼,馆舍面积和软硬件配置都有了较显著的提升。在此背景下,公众和社会比以往更迫切地关心一个问题:公共资金加大了对图书馆的投入,图书馆为社会又贡献了什么?图书馆的社会贡献是否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有所提升[1]?此外,随着信息化浪潮的到来,图书馆的受众有了更广泛的信息获取渠道,是否还需要利用图书馆来满足自身的信息需求?图书馆迫切需要回答这些问题,证明其在社会经济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效益,以此来获取更多的政府投入和政策支持。因此,要证明图书馆的社会贡献与服务效能,就需要对图书馆开展全面的评价。
图书馆评价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图书馆的一个价值判断过程,是指评价者以图书馆整体或者某一方面作为评价对象,根据特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做出客观判断的过程[2]。其内容应包括图书馆的资源、服务以及用户的评价。因此,无论是图书馆的建筑设施还是服务内容、日常活动,或用户评价,都需要权威的评价标准,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数据或结果。本文试图通过对图书馆评价标准进行回顾、比较和分析,发现图书馆评价工作的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
2 国际图书馆评价标准回顾
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际组织就开始图书馆评价研究,如ISO2789:1974 International library statistics国际图书馆统计,最早提出了图书馆评价的统计方法。随着评价工作的深入,评价的标准建设经历了从研究图书馆资源的投入产出到建立绩效指标,再到开展图书馆影响力评价三个阶段。
2.1 研究资源投入和效益评价阶段
在20世纪70—80年代,图书馆评价强调的是对图书馆的文献、馆员、设备设施、投入经费等资源要素以及服务效果的评价,重视输入性的资源要素及资源的产出效益。具有代表性的是加拿大国家图书馆在1979年颁布的《联邦图书馆绩效评价手册》以及美国图书馆协会1982年提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成效评价:规范化操作手册》,后者对图书馆输出的结果和效益从5个方面、12个评价指标来进行评价,为美国公共图书馆绩效评价提供了指南,也使得图书馆评价从理论研究进入了实践应用阶段[3]。
2.2 开发绩效评价指标阶段
在20世纪80—90年代,图书馆评价主要是研究评价的绩效指标,并对学术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进行评价。代表性的是国际图联(IFLA)1998年出版的《关于大学图书馆绩效评价的标准》,它提出从目的、组织和行政管理、馆藏、服务、设施、员工、预算和财政、技术、保存、维护合作10个方面对大学图书馆服务质量进行评价。该标准得到国际广泛认可,成为大学图书馆绩效评价的指导性文件[4]。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很多国家开发了图书馆评价的指标体系,但名词术语、评价范围、评价方法不一致,使得各国图书馆的评价不能按统一的规则进行。因此,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46)以各国图书馆与国际图联的研究成果为依据,起草了有关图书馆绩效评价的国际标准ISO 11620,来指导各国图书馆的评价工作。
2.3 探索和形成影响力评价标准的阶段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图书馆评价从绩效评价转向成效评价,即图书馆影响力评价。1998年,美国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协会(简称ACRL)发布了《学术图书馆成效评价报告》白皮书,厘清了投入、产出和成效的概念,明确了学术图书馆成效评价的定义和原则。该规范也成为了国际图书馆界关于学术图书馆成效评价的里程碑[5]。2003年,英国国家图书馆学会启动了为期3年的“影响力评价”工作,按照图书馆特定的服务指标,来观察用户的变化及相关证据,并于2005年在英国图书馆界全面启动影响力测评[6]。在此基础上,英国文化和传媒体育部在2007年发布了经过三次修订的《英国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从服务便利程度、图书馆利用程度、读者满意度、资源保障程度等4个方面评价图书馆的影响[7]。德国、法国、澳大利亚以及美国也纷纷对图书馆的影响力评价进行了更广泛的探讨。如英国博物馆、图书馆及档案馆理事会(MLA)在2008年发布的《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的社会产出框架》中明确了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并利用此框架评价图书馆对社区的社会影响[8];美国对图书馆影响力的评价侧重于经济价值方面,通过各种不同规模的社会调查,利用成本效益法和经济影响分析法等经济学手段来评价图书馆对社区直接的经济效益及对地方经济的影响[9]。随着各国各种图书馆成效评价理论和体系研究的不断深入,制定统一的影响力评价标准被提上了议事日程。2010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46)启动了影响力评价国际标准的制定,并在2014年正式颁布ISO 16439:2014(以下简称影响力评价标准)。
从国外图书馆评价标准的发展历程来看,业界开展了长期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图书馆评价已逐步形成了侧重图书馆资源投入、服务效果、效率的绩效评价和侧重图书馆服务对读者的影响、效果的成效评价两大体系,并都建立了相关的标准,如图1。
图1 图书馆评价体系
伴随着业界对图书馆评价工作的广泛重视,国际图书馆统计标准ISO 2789(以下简称统计标准)和国际图书馆绩效指标ISO 11620(以下简称绩效指标标准)历经多次补充及完善,见表1。
表1 ISO发布的图书馆评价系列标准
3 图书馆影响力评价标准背景及内容结构
通过对图书馆评价标准的回顾,我们可看出新世纪图书馆的评价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影响力评价阶段。图书馆“影响力”指的是图书馆及其服务对个人或社会产生的变化[10]。图书馆开展影响力评价,其目的是确认图书馆对个人以及社会产生哪些影响,这些影响是如何产生的,如何才能降低负面影响,使得正面影响最大化。影响力评价作为图书馆整体策划、实施、评价和改进这一管理循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图书馆评价的重要环节。
3.1 影响力评价标准的诞生背景
影响力评价标准的制定始于2010年12月,由ISO/TC 46/SC 8委员会负责。2012—2013年,ISO/TC 46/SC 8委员会的主席,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Roswitha Poll对标准中应该包含的评价指标、方法与流程进行了初步探讨,并从图书馆评价标准的变化角度对标准的框架和内容进行了深入论证[11]。2013年,美国学者Sarah M. Passonneau在《图书馆评价活动》中进一步肯定了完善影响力评价标准有利于图书馆评价工作[12]。同年,ISO/TC 46/SC 8委员会发布了ISO DIS 16439:2013,即标准草案。一年后,标准正式发布。
影响力评价标准发布之后引起了国际图书馆界广泛关注,荷兰、斯洛文尼亚、英国、丹麦、西班牙、葡萄牙、日本、法国、爱沙尼亚、芬兰等10余个国家纷纷采用了该标准。标准制定的主要负责人Poll为了让业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该标准,对标准中的内容、方法、重点及难点等进行了解读[13]。各国学者在此基础上,也展开了广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如:2014年澳大利亚的Susan Henczel运用标准的方法对图书馆联盟的影响力进行了定性调查与分析[14];2017年,英国的Claire Creaser 总结了标准的作用和关键方法[15];同年,南非的Karin de Jager和澳大利亚的Sputor也运用标准分别对开普敦高校图书馆与澳大利亚学术图书馆的影响力进行了评价[16-17];2018年,葡萄牙的Leonor Gaspar Pinto则依据标准的方法和葡萄牙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对葡萄牙公共图书馆和可持续发展项目进行了评价[18]。
我国也是最早注意到该标准的国家之一。2014年,经文化部文化科技司批准,由东莞图书馆主导的《信息与文献 公共图书馆影响力评价的方法和流程》成功立项,并于2019年正式发布。该标准通过引进国际影响力评价标准,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3.2 影响力评价标准的体例和内容结构
影响力评价标准按照国际标准的编写规范,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作用[18],详见表2。
表2 影响力评价标准的框架结构
影响力评价标准的发布为图书馆的影响力和价值评价提供了方向指引,使不同级别、不同规模的图书馆开展影响力评价工作时有了科学指导和统一规范,为全面衡量图书馆的价值提供了依据。
4 影响力评价标准与绩效指标标准比较
由统计标准、绩效指标标准组成的图书馆绩效评价标准和图书馆影响力评价标准,共同组成图书馆评价的标准体系。但由于三个标准制定的时代背景有所不同,因而标准的主要目的、作用范围、局限性存在差异[19-20],见表3 。
通过比较可知,三个标准都是图书馆评价的重要工具,都可以为图书馆的评价工作提供规范指导,但侧重点又有所不同。统计标准重在规范数据来源;绩效指标标准重在统一指标、术语、定义以及计算方法;而影响力评价标准关注的是图书馆对个人学习、社会和经济产生的作用或影响,以及这些作用或影响与图书馆的战略规划、预期目标的差距。因为这些差异的存在,统计标准、绩效指标标准和影响力评价标准的主要内容也有很大的不同,见表4。
表3 三大标准制定目的、作用范围及局限性比较
统计标准与绩效指标标准的颁布,推动了国际图书馆界对图书馆评价的标准化,为图书馆的评价提供了指南。但统计标准只是图书馆相关数据的统计工具,强调的是资源投入,如馆藏、设备、支出、图书馆的利用数据等,未论证过这些资源投入和服务质量的关系,同时缺乏对图书馆成效的描述,即用户的改变,因此并不能对图书馆的真实质量进行评价。而绩效指标标准,虽然评价的内容相对全面,能够对图书馆大多数的服务进行评价,但未能覆盖图书馆服务的全部内容,尤其是图书馆深层次服务,如:图书馆给用户、社会带来的变化,图书馆的经济价值等。因此,仅仅利用绩效评价标准中的方法并不能证明图书馆是否产生了预期的影响。完整的图书馆评价除了绩效评价外,影响力评价不可或缺。图书馆全面的评价必须包括三种类型:资源投入、效益产出和影响力评价,才能形成一个从输入到输出、从量到质、从微观到宏观的整体评价体系。
虽然三个标准的目的、范围和内容存在许多差异,但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三个标准之间互为基础,互相支撑。统计标准是评价的基础,它按照绩效指标标准的要求,为其指定了数据来源;此外,统计标准中包括大量的投入和产出数据,虽未能直接描述图书馆绩效水平的高低和图书馆对用户产生的直接影响,但这些数据在某些情况下能用于确认图书馆的发展态势,反映图书馆在某些方面的影响力。例如:如果对图书馆一定时期内的用户数据进行分析,就可以看出用户在利用图书馆后观念和行动上产生的改变。
绩效指标标准体现了图书馆评价的内涵与重点,可以评价图书馆服务及活动的质量、效果以及成本效益,让图书馆的用户、社区或上级机构更好地了解图书馆服务的优劣,从而为图书馆管理提供决策支持。绩效指标标准虽不能直接评价图书馆的影响力,但绩效指标可被视为公共图书馆影响力的信号灯。我们仅凭某一项指标很难评价图书馆的影响力,但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指标,并关注指标结果的变化,就能够判断出图书馆的影响力产生及改变的原因,有助于对影响力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影响力评价标准对图书馆服务的全面价值及评价流程进行了规范和统一,通过利用图书馆统计数据及绩效指标,并综合其他学科领域评价方法,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图书馆评价体系。
三个标准随着图书馆评价工作的深入得到了不断完善,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标准并不适用于所有图书馆,也未能涵盖图书馆服务中所有统计数据、绩效指标以及成效评价的方法,这也充分说明了图书馆评价的复杂性。
表4 影响力评估标准、统计标准以及绩效指标标准的内容比较
5 图书馆评价的变化特点
我们通过以上对图书馆评价三个标准的背景、目的以及内容的分析,发现图书馆评价在评价内容、评价角度、评价方法以及评价手段上呈现出以下特点。
5.1 评价内容上更加重视图书馆价值的全面探索
无论是统计标准,还是绩效指标标准,重点仍是图书馆的投入和产出。影响力评价标准第一次将影响力概念纳入图书馆的评价体系中,评价的对象更加全面,涵盖范围也更加广泛,除了关注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社会效益,更关注图书馆对个人的影响及经济价值,全面探索图书馆的社会贡献。
5.2 评价角度上更加重视用户的感受
传统的图书馆评价,更多的是以图书馆为中心,关注的重点是图书馆为用户、社会做了什么?而影响力评价,是以用户为中心来计划和评价图书馆服务或活动。它颠覆了图书馆与用户的关系,将用户的感受放在首位,它关注的重点不是图书馆做了什么,而是用户从利用图书馆中获得了什么改变。图书馆通过跟踪这些变化,实现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提升。
5.3 评价方法上更加重视客观公正
影响力评价需要进行大量的长期的抽样调查、街头调查、小组访谈等,这些调查直接来源于图书馆的广大用户,并且多数是面对面的接触,因而其结果更能体现用户对图书馆最真实的感受。此外,影响力评价需要一些专业的工具和方法,除了图书馆工作人员,专业的调查公司、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参与也必不可少,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结果的客观公正。此外,影响力评价强调定性法和定量法的组合运用,以佐证对评价结果的判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
5.4 评价手段上更加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无论是统计标准,还是绩效指标标准,都来源于各国的评价理论及实践,不断经过评价实践的验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修订和完善。影响力评价标准也是如此,它在借鉴各类评价标准优点的基础上,强调在评价中对各种方法的灵活运用,并提出在评价实践中要注意的问题;同时,也提供了众多的评价案例,方便更好地指导图书馆的评价活动。
6 图书馆评价工作未来的发展趋势
影响力评价标准作为国际上首个图书馆成效评价标准,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图书馆评价体系,其提供的评价方法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可以为图书馆开展成效评价提供依据。它在一定程度突破了以往绩效评价标准的局限性,使图书馆评价呈现出以下趋势。
6.1 评价内容丰富化和多元化
影响力评价的内容更加丰富,不仅全方位地评价了图书馆对个人、社会和上级机构带来的变化,更首次将图书馆的经济价值评价纳入了评价标准。无论是统计标准,还是绩效指标标准,对图书馆的经济价值涉及较少,这会使图书馆对社会的经济作用难以量化。近年来,虽然各国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图书馆经济价值评价研究,但一旦将其纳入国际标准,将让业界对图书馆经济价值的评价更加重视,使图书馆评价更加多元化。
6.2 评价方法综合化和多样化
早期的图书馆评价以定性评价、主观评价和专家评价为主,通过图书馆自我评价或专家考察后对图书馆各项要素打分,得出评价结果。这种方式主观性较强,容易产生偏差,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不足。随着评价方法的改进,图书馆评价的各类数据更易获取,定量评价以及其他领域的评价方法也逐渐受到重视。影响力评价标准在评价过程中不仅综合利用了定性法与定量法,还引入其他领域的评价方法,如:消费者剩余法、条件价值评估法等,实现了图书馆评价方法上的多样化。
6.3 评价活动规范化和制度化
目前,各国都意识到了图书馆评价的重要作用,纷纷在图书馆法或相关法律法规中规定了图书馆评价的内容。与此同时,国内外诸多与图书馆评价相关的政策、文件、规范、标准、手册、指南等也相继出台,并以此为依据开展了一系列图书馆评价活动,推动了图书馆评价不断走向科学化。随着统计标准、绩效标准以及影响力评价标准的出台,图书馆评价的指标、方法和流程均已有明确规定,图书馆评价的机制将更加成熟,图书馆评价可以逐渐从短期的静态化评价向长期连续性的动态化评价转变,使图书馆评价工作逐步走向常规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6.4 评价活动国际化和社会化
随着图书馆界国际交流和社会交流的加强,图书馆评价国际化和社会化是必然趋势。一方面,世界各国先进的、丰富的评价实践经验、评价标准规范和评价理论研究为我国图书馆评价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另一方面,世界经济、科技一体化和全球化已逐步深入,中国与世界接轨,我国图书馆评价将步入世界图书馆评价行列,利用国际标准,如影响力评价标准,来衡量我国图书馆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水平,可以使我国的评价工作与国际接轨,找出差距,促进我国各级各类图书馆的发展。此外,当今的图书馆和图书馆事业发展处于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无法脱离各种社会因素。一方面,图书馆参与政治、科技、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活动的程度日益加深,贡献日益加大,影响日益显著;另一方面,随着公众民主意识、权利意识的增强和知识、文化、学习需求的增长,公众和社会对图书馆的期望日益上升,建立在图书馆资源、服务以及影响力基础上的图书馆质量评价也受到了社会普遍关注。因此,无论是图书馆的绩效评价、还是影响力评价都将更多与社会接轨,体现社会的迫切需要。
正如李国新教授所言:对一个图书馆做出完整的评价,对一个图书馆的社会贡献做出完整的描述,需要多元互补的体系[21]。虽然影响力评价标准的出台为这一体系的完善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图书馆事业发展和评价工作不断演进,未来图书馆的评价体系还需要不断补充和完善,以更好地指导图书馆的评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