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恋被满足,孩子走向独立

2020-12-01伍罡

家教世界 2020年32期
关键词:发育基地心理

文/伍罡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有时候我们大人会觉得孩子一下子就长大了,还有的父母会觉得这个孩子长得好慢啊,都有点受不了了,每天都希望他长得快一点,好让自己能够轻松一点。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有固定的程序,这个程序就是基因。大自然在我们人类的基因中预设好了一个固定的程序,孩子按照这个程序来成长,到了什么样的年龄就要经历什么样的过程,就要发育什么样的特质。孩子的独立也是如此。大致在两岁半的时候,孩子的独立程序就开始启动,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样的。

什么是独立呢?

就是孩子慢慢尝试能够离开父母,特别是离开妈妈一点,去向外做一些探索的行为和举动,这是非常正常的。如果您的孩子到了这个年龄还没有这个举动,恰恰说明是不正常的。

所以我们说一个孩子的心理发育好不好、人格发育好不好,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基因,就是我们上面说的基因中设定好的程序;第二个取决于环境,孩子到了这个时候开始发育这个特质了,发育得好不好、发育有没有受到阻碍,发育的水平取决于他当时所处的环境。

孩子在大概一岁到两岁半这个年龄,环境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母亲。

为什么是母亲呢?

因为在孩子两岁半之前,正常的家庭中通常主要是母亲在陪伴孩子。从孩子在母亲的身体里面孕育,到出生,到开始哺乳,到孩子的语言开始发达,开始学走路,孩子慢慢发展起来了,这个过程大概需要两年的时间。

在孩子发展的过程当中,母亲要做好准备。

首先,做母亲的要知道孩子的成长变化是有一个节奏的,妈妈要做好准备“与时俱进”。

什么是与时俱进呢?就是母亲这个角色要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变化。刚开始的时候,比如说孩子刚出生的时候,要满足孩子的全部需求,要全程24小时陪伴。随着孩子慢慢成长,你就要慢慢往后退,给孩子创造一点空间。从刚开始孩子所有的东西都要依靠母亲,到慢慢地孩子把母亲作为一个安全基地。

什么是安全基地呢?

一个部队要想作战打仗打得好,安全基地很重要。打赢了要回到安全基地来修整;打输了要回来疗伤、补充兵员、补充弹药,总结经验教训,然后再去打。这个安全基地越稳固,部队在外面打仗的成功率就越高。

做妈妈的要成为孩子的安全基地。孩子到了两岁半左右的时候,他开始尝试着离开母亲探索一下周围的环境。

但是这有个前提,就是在两岁半之前,他跟妈妈的依恋行为、依恋模式必须要好。依恋模式越好,他向外的探索行为就越好。

所以依恋行为跟探索行为是两个相反的行为,一个向内,一个向外,但它们又是两个相辅相成的行为。

孩子从小和母亲在一起,生理依赖就是母亲给他哺乳,提供食物;心理依赖就是母亲可以保护他的安全。

随着孩子成长,逐渐要离开母亲,首先要解除生理依赖。所以孩子在九个月的时候就可以开始断乳了,到了一岁半的时候断了乳,就解除了生理依赖,然后再慢慢地减少心理依赖。

这两重依赖慢慢超越了以后,孩子就能够实现独立了。但是这个时候他的能力还不够,所以他跑不了多远。

他既想自己去闯世界,又离不开妈妈,处于一个矛盾冲突的时候。这就是两岁半左右的孩子的心理活动规律。

也就是说,如果跟妈妈的关系越好,那么孩子就会走得越远,但是不会超过一个范围,因为孩子这个时候还不具备完全离开妈妈去独立探索的能力。

这个时候的孩子跟妈妈的关系就是既独立又依恋的复杂冲突的一个关系。

父母如果能够理解孩子的这种冲突,就比较容易和孩子相处。

有的人不理解,就会想,你这个孩子到底是想要我还是不要我?一会说“妈妈,妈妈”,一会说“不要妈妈,不要妈妈”。孩子这个时候自己也搞不清楚。

如果我们了解他,他就像一个手机,他用一段时间放完电了,就要及时回来充电,我们做父母的就知道怎样陪伴他了。

所以在孩子两岁半之前,妈妈要充分满足孩子的依恋行为。这方面做得越好,孩子将来独立探索的能力就越强。如果前面没做好,就会发现孩子这个时候特别粘人,离不开妈妈。这不是孩子淘气,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孩子之前的有些工作没有做得特别好。

这时候,父母一方面要补偿之前的工作,跟孩子建立更好的依恋关系,另一方面要努力鼓励孩子去独立,给到他一定的力量,比如跟孩子说:“你可以,没事,妈妈就在这里,没事的,妈妈陪着你。”

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就会越来越独立,用自己的行为去探索世界。

这个时候我们要特别提醒两点。

母亲要允许孩子独立

有的母亲因为自身成长的原因,自己不是特别地独立,所以她在孩子独立的时候就会有很深的焦虑。她不能允许或者不能接受孩子离开她去独立,会对孩子发出各种各样的心理暗示:“你不能离开我。”

这个时候,孩子读懂了妈妈潜意识的信号,孩子就会呈现出很黏人不能独立的行为。看起来好像是这个孩子的问题,其实是妈妈的问题,是妈妈离不开孩子,而不是孩子离不开妈妈。

特别是一些全职妈妈,觉得孩子如果能独立了,妈妈的自我价值感就迅速降低了,我这个人就没什么用了。以前我还能带孩子,只有我能带,别人都带不了。现在孩子不用我带了,那我的价值在哪里?

所以她就会不允许、不同意或者不能很开心地接受孩子从她身边离开,走得越来越远。她这个时候就会紧紧地抓住孩子,破坏孩子的独立。

往往这位母亲本身是不知道的。看起来她给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照顾得特别好,但你会发现,照顾得越好,孩子在两岁多、三岁的时候越离不开母亲,这就刚好搞反了。

父亲的角色应该介入

父亲角色的介入其实就是为了帮助孩子跟母亲更好地分开。孩子要独立但是离不开母亲,这个时候父亲就像一座过渡性的桥一样,让孩子觉得:“虽然我离开了妈妈,但爸爸像个拐棍一样帮我一下,托我一把。

爸爸虽然没有像妈妈一样把我照顾得那么好,但是爸爸是个非常熟悉、亲切的角色,他也会保护我,所以我这个时候可以离开妈妈,借助爸爸这个角色更好地跟妈妈分开。”

爸爸的角色可以在孩子两岁半左右的时候,即孩子处在既依恋又独立的转换过程中间的时候,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猜你喜欢

发育基地心理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早期综合干预对小于胎龄儿生长发育、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等影响观察
青春期乳房发育困惑咨询——做决定
心理小测试
青春期乳房发育困惑咨询探究
心理感受
我的基地我的连
冰川是发育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