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是什么“垃圾”?

2020-12-01雷强

厦门航空 2020年12期
关键词:事关垃圾人生

_雷强

如不有所丢弃,后续就会有真的“舍”。而这一切选择,事关珍贵与价值。

“侬是什么垃圾?”

自从垃圾分类推行以来,上海小区大妈的灵魂一问,直击面门。但如果思量、追索这句话的“实意”,问问自己,我是垃圾吗?会是一个挑战性与迷惑性同存在,代入感和尊严感都很强的问题。

我当然不是垃圾。没有任何一个人,应该或者可以被以“垃圾”相称与对待,更别说按照处理垃圾的方式给处理。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本质上是新陈代谢运用同一模式的生命体。但每个人又都有自己的垃圾时段、垃圾故事、垃圾情绪、垃圾行为,也吃垃圾食品,有垃圾爱好,甚至自责过甚者免不了痛心疾首说自己就是垃圾——此自白同样适用于那些自甘为“废柴”的人。“垃圾”,就如同一种符号和象征物,承载了日常的嫌弃、无视与污浊,更重要的是,可以被丢弃。

但丢垃圾本身和“舍”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对大多数普通而平凡,也没有什么特别意义要追求的人来说,丢垃圾就是丢掉废物,它是吃完方便面后的盒子,是跌碎的玻璃杯,是擦过油嘴的纸巾,弃如草履还来不及,都谈不上“舍”。包括心灵层面总结出来的“世上最无用的东西”,是如“失败后的借口”“第二次的后悔”以及“总是及时醒来的美梦”,等等,也归属于此类。

而“舍”是什么呢?是在悲剧的语境中不得不放手,或者两害相权取其轻,又或者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择其一。在“舍”的清单里——如果你会心痛到要列一个清单,势必有你最珍贵、最珍视、最珍惜的东西在。至于,那些追求“断舍离”方式的生活家们,“舍”出的往往不是无用的废物,只是他或她在新的理念照拂下自认不再需要的东西,物还是好物,TA 的心情绝无伤口。

人固然不是什么垃圾,但“垃圾人”现象确实存在。衍生于大卫·波莱所著《垃圾车法则》的“垃圾人”,形容的是那些随机、随时、随意输出负面信息和消极能量的人,行径恶劣的会危害他人的性命。TA 并无特定的目标,受害者只是刚好被遇上,这种极端的情况下,郭德纲的“金句”话糙理不糙:“遇到狗抢路,让狗先过,不丢人。”而生活中更常见的例子,可能只是你那个爱抱怨、会打小报告的同事,是把你当垃圾桶兼工具人使用的所谓“闺蜜”,是横挑鼻子竖挑眼,站着指挥不腰疼的平庸上司。他们产出“垃圾”不是那么显眼或频繁,以至于你慢慢中毒到习惯,妥妥的人生PUA。

还有一些群体性的“垃圾状态”因为潜意识与潜规则的双重隐蔽,更不显眼。

比如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高校里拼命的学子,从一个人开始到全部人都攀比地把作业、论文码得更长、更多一些,以抵消第一个这么做而获得高分的人带给自己的“损失”;面临上级检查的基层工作群体,彻夜不休地补充一些子虚乌有的材料,为合影里如何P 上领导的脸而焦虑良久。时间被大把导向垃圾属性,同时制造出大量新的垃圾。成本被浪费的同时,也确然地有另一些珍贵的东西,被视如垃圾一样地处理了。处于集体无意识状况下的人甚至可能根本没有悔意,深陷并维护着“垃圾”的产生机制。有反思的人在这个机制里也变得毫无出口。

不仅仅时间被垃圾化,行为本身也会垃圾化。好比看电影的时候,某人为了看得更清楚站起来,接着被他挡了的人也站了起来,最后大家都不得不站着看完电影,“站”这个行为就垃圾化了;为了买房落户口,“假结婚”等等手法被用起来并被证明“有效”,“结婚”这个行为垃圾化了;老师要学生报自己在家里开的辅导班,“教学”这个行为垃圾化了。为了确保不同路径上的成功而广撒网的机会主义者,通过海量群发垃圾短信来寻找猎物的诈骗犯,通过脚踩多只船来满足自己欲望、玩弄感情的,都是用已经不显眼的垃圾手段做着垃圾事。

这一切,事关价值,事关珍贵。如不有所丢弃,后续就会有真的“舍”。

且回到充满挑战和迷惑,事关尊严和立场的小区垃圾站,倘若,你在大妈问题的犀利直击中,脑袋一时短路,误以为自己是垃圾,那要选择分类进哪个垃圾桶,也是一门学问。你当然地,希望自己——如果是垃圾的话,属于可回收垃圾,仍然有机会发光发热,造福这个世界。厨余垃圾其实也不错,经过妥善处理和加工,可以转化为新的资源,无论是肥料还是沼气。最不济,也应该是其他垃圾,可千万不能是什么有害垃圾。你骨子里还是希望自己有用而无害,那是你作为人舍不下的价值和意义。

现实总比想象复杂残酷得多。不断发展的现实也如此。迭代更新的互联网上结出的一个个“信息茧房”里仍然可能装满了垃圾,很多人仍然无力自拔,无缘清醒。还有人在列“遗愿清单”,这一生想做而还未做的事项,云云,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刺激自己的斗志,检索自己的人生,都是老法师级的手段了。但你若能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能力,而不是被估算剩余的价值,你若能畅怀地享受自己的生命,而不是被当作物化的工具,你若能智慧地认知自己的欲望,而不是被它所俘虏,你都不需要“舍”下什么。

有一位文化人曾公开宣称,自己从不阅读新出版的任何书,列为垃圾,视如自己对现实的某种反抗。毕竟作为人类智慧与体验的集大成者,经典才是经过检视和检思的优质沉淀,人们通过阅读它们而体认自己与别人,人类与世界的真正关系,获得升华的力量,可以更大概率地远离垃圾层。但拒绝所有新的书籍,如此因噎废食的“舍”,也是足够反智。

归根结底,取舍之间,选择之后,是要更好地与自己的人生、与外在的世界相处,也让自己的人生和他人的人生更有价值和意义。你不是垃圾。我也不是垃圾。我们也都还有机会不断清理自己而成为更好的人。相比起“舍”需要透彻的领悟,一些人对“得”的指望可能还会更多。当然,那是另一个话题。

其实,也还是同一个话题。

猜你喜欢

事关垃圾人生
事关居民安全 “鸡毛蒜皮”也是大事
定了!事关住房,广州被列为“重点城市”!
垃圾去哪了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事关你的“钱袋子”这些变化了解一下
人生中的某一天
倒垃圾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独一无二的你
事关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