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学思维”破解基层减负难题
2020-12-01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要求深化拓展基层减负工作,进一步把广大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基层减负看似是简单地“减法”,实则纠葛甚多、复杂异常,实践中不妨借助“数学思维”,解好这道难题。
“换元法”转变思想观念。一个较为复杂的数学式子,有时用新的“变元”去替代原来的部分,将会使问题易于解决。“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适度的压力的确有利于基层干部干事创业。但凡事皆有度,压力负担过重,反而会引发相反的效果。为基层减负,上级机关首先要转变旧的作风、少一些固定思维,做到该精简的会议少开,可串联的会议合并开,多发一些管用的文、解决问题的文,多一些服务思维,对于基层棘手的事情,上级机关应充分重视,多派员指导协助处理,通过面对面的指导,让基层干部真正回归到基层,用绣花功夫去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构造法”优化考核方式。考核是风向标,是指挥棒。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有助于激发基层干部的进取心和创造力,有助于各项工作的落地落实,反之亦然。反观现实中,有的地方将督查检查作为促进工作的不二法宝,不厌其烦地高频率、重复性检查;有的在督查检查前,要求基层准备各种各样的材料,把督查检查搞成了重表不重里的“材料考核”。考核是一项精细活、系统活,应当像解题一样,通过对条件和结论的详细分析,构造科学的考核方式,以求考准、考实。要向“主动负责”转变,把督查检查当成查实情、抓落实的过程,对发现的问题加强督导整改;要向“问题导向”转变,既着重发现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又及时了解有关政策需要完善的地方;要向“实绩考核”转变,加强常态化了解,多到现场看,多见具体事,多听群众说,必要的记录、台账要看,但主要看工作实绩,主要关注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反证法”警惕形式嬗变。在给基层减负的过程中,也必定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这里可借鉴一下解数学题“反证法”的思维,在一些问题初现端倪的时候,不妨大胆假设,顺其势而推其果,看看导致的后果是不是我们所希望的,从而合理决策、及时修正。比如,减负并不是越减越好。一味唯“减”是举,必然会导致基层干部失去干事创业的压力和动力,与减负的初衷南辕北辙。又比如,要防止盲目地以数字化来推进减负,导致一些地方在数字上和其他地方攀比,把该减的减完了,把本不该减的也减了,减负最终异化为新的政绩工程。好事要办好,减负是为了减轻基层干部的不合理负担,是为了减去基层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减”多少、怎么“减”,哪些该“减”、哪些又该“加”,需要各级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并反复推演后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