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海本体思维方式批判思想研究
——基于《哲学的憧憬》的解析
2020-12-01邹诗鹏
邹诗鹏
1995年,高清海先生出版了《哲学的憧憬——形而上学的沉思》。该著的主旨是通过解读《形而上学》,破解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学说,进而破除本体思维方式。高清海对于西方哲学史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彼时,因公开发表批判苏联教科书的文章,他不再被允许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转而被安排到西方哲学史教研室。高清海后来一直说这一段经历成全了他,毕竟他是带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意识去研究西方哲学史的,而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苏联教科书何以把物质直接当成本体。这是一个根本问题,实际上要求重新理解哲学史及其哲学基本问题。高清海反复研读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即使后来回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也没有停止。1979年后的若干年里,他每年都开设《形而上学》研究生讨论课。思想解放的时代要求、对苏联模式教科书的系统批判以及对现代哲学的把握与领会,均被他自觉融入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性解读中。他明确提出,物质本体论的背后,正是一种存在于亚里士多德本体论哲学乃至整个本体论哲学传统中的“本体思维方式”(1)在高清海那里,“本体思维方式”与“本体论思维方式”这两个概念可以互换,他在《哲学的憧憬》中用本体思维方式,在更多的著述中则用“本体论思维方式”。。本体思维方式或本体论思维方式既束缚人们思想与行动,也是苏联模式教科书的总症结,又是在本体论哲学传统中的理论症结。高清海希望从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批判性解读中,探讨“本体论”何以导致“本体思维方式”的理论原因。经过若干年打磨,遂有了《哲学的憧憬》这一著作。本文以此著为核心文本,解析高清海的本体思维方式批判思想(2)因篇幅所限,本文第五节“本体思维方式变革与当代中国哲学创新探索”未能刊出。。
一、本体思维方式与本体论哲学传统
首先,有必要弄清高清海对本体论与本体思维方式的定位,并理解其何以将批判的重心落到本体论及本体论哲学传统。他区分了作为学术理论传统的本体论与作为思维方法的本体论,并特别区分了本体论的两重涵义:一是将本体论“作为研究的领域和对象概念去理解和运用”,指哲学学术的一个领域,“主要与认识论、方法论等以研究同主观精神活动有关现象的理论相区别”,属于“研究‘存在’本身本性的客体理论”(3)高清海:《哲学的憧憬——形而上学的沉思》,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34页。;二是指“作为对待事物和问题的一种特定的理解方式和认识方法”,它“代表一种哲学原则,属于依据先在的预设本质理解和把握事物规定的特定的认识方法”(4)同上,第234页。。第二种涵义实际上就是本体思维方式。
可以看出,在实际的分析考察过程中,高清海并没有将本体思维方式与本体论区分开来,而是合二为一,并在批判本体论过程中批判和扬弃本体思维方式。如果仅仅只是套用哲学的某个概念术语,而与哲学理论传统无关,也就不必如此大费哲学功夫。高清海虽然指出,作为一种哲学学术传统的本体论本身并不等于是本体思维方式,“本体理论与本体思维方式完全不同”(5)同上,第237页。,而且“哲学对本体的研究和把哲学‘本体论化’也有根本的区别”(6)同上,第237页。,但他关注的还是第二个方面,即本体论所展开的本体论思维。“把本体理论看作哲学的基础理论和核心内容,一切观点当作哲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去加以贯彻的问题,这种依照本体论思维所建立的哲学理论,我们可以称之为‘本体论化’的哲学倾向。传统哲学按其本质说来说是属于本体论化的理论,本体论思维就是传统理论所遵循的基本哲学逻辑。”(7)同上,第237页。这里,高清海带出了关于本体论的两个判断,一是本体论作为理论本身所具有的本体思维方式,二是本体论化的传统哲学或者说传统的本体论哲学。实际上,高清海并不特别在意基于本体论的本体思维方式与本体论化的传统哲学之区别,而是将本体论化的哲学视为本体思维方式的根基,并且力图拔掉这一根基。在他看来,本体思维方式就是本体论内在地产生出来的思维方式。“人们关于本体的理论在不同程度上都要体现本体思维方式;在本体思维中注重的也自觉不自觉地主要是客体基础和客观逻辑。历史上的本体论尤其如此。”(8)同上,第234—235页。在他看来,本体思维方式就是存寓于传统哲学中的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在传统中,本体论既是它的主要对象,是它的最高目的和立论前提,又是它用以研究各种问题的理论原则和思维方式。在世界理论中,本体论表现为追求世界最高统一性的终极存在;在认识论中,本体论思维表现为追求知识最高统一性的终极解释;在价值论中,本体论思维则表现为对于规定一切行为原则的最高的善的追求。本体论因而成为传统哲学的基本思维方式。”(9)同上,第235页。“传统哲学之为传统哲学,其真正的本质就在以本体论的认识方法为自己的哲学思维方式。”(10)同上,第149页。不仅如此,在他看来,即使近代以来的西方哲学逐渐不再受制于本体论,但本体论思维方式仍然延续。
近代晚期,本体论作为一种理论形式虽然走向衰落,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却仍然支配着人们的哲学思考。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本世纪。现代哲学家比较容易地推倒了传统哲学理论的统治地位,要破除本体论思维方式的束缚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11)同上,第149—150页。
高清海从传统本体论揭示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基于其对哲学史发展的一个基本判断,这就是哲学史发展的三个大的圆圈式循环,它们分别对应于相关的哲学样态及其认识水准:(1)“自然物质世界与超自然精神世界的分裂与统一”,对应于本体论哲学,属于人的认识的“笼统直观的认识阶段”;(2)“心内观念世界与自在客观世界的分裂和统一”,对应于认识论哲学,属于人的认识的“反思的分析认识阶段”;(3)“主体人化世界与客体自然世界的分裂和统一”,对应于“人本学哲学”,属于人的认识的“自觉的综合认识阶段”(1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0页。。高清海对于哲学史的解释显示出哲学人类学的自觉,本体论哲学与认识论哲学则被看成是成就人本学哲学所需扬弃的哲学史。其中,本体论哲学最为重要,认识论哲学则被看成是本体论哲学的延伸,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附于本体论的。
高清海批判本体论哲学,其目的就是要破除本体的同一性。
“本体”作为万物本原、本性、本真存在的最高统一性,它面对的不仅是景象各异、万千变化的对象,而且这些对象之中还充斥着不同性质的各式各样矛盾(例如所有的那些矛盾),它怎样才能把这些对象和矛盾统一起来呢?没有别的办法,只能依靠和依凭它自身凌驾在这一切东西之上的那种超越性。从传统哲学的观点看来,本体既不是这个事物,也不是那个事物,而又既能成为那个事物、又能成为这个事物,因而它也就同时既是这个事物、也是那个事物。一句话,本体也就是一切。在这样的一种东西里面,一切不同的事物,当然都变成同一的存在……本体的同一性,在这里只是一种抽象的同一性。(13)同上,第24—25页。
在高清海看来,正如认识是依附于相应的哲学样态一样,随着本体的同一性被破除,相应的意识哲学或认识论哲学也就被破除了。但这一点并不是没有疑义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实际上是思维同一于存在的问题。在这一意义上,思维并没有从存在中提升出来,并没有出现思维主体。在很大程度上,将认识论看成本体论的依附形式,还是局限于巴门尼德的存在概念,在那里,思维或思想即被看成是存在的属性。因此,破除存在的同一性,本就意味着开放主体自我意识。从《哲学与主体自我意识》到《哲学的憧憬》,意味着将主体自我意识遭到的束缚归于本体论的批判性解读中并予以解除,但还需要突破本体与存在的牵制,理解和把握主体及其自我意识本身。正如诸多强调现代哲学的存在论变革的努力一样,认识论或意识哲学这一环节,始终是一个必须正视的环节。
《哲学的憧憬》在详尽分析了“本原”“本体”“是”“存在”“实体”等亚里士多德的多种存在概念范畴之后,作了如下概括:
“本体论”虽是一种哲学学说,它在实质上却是表现人们运用人的观点去看待事物的一种特有的方式。“本体”的问题所以会被提出,就意味着人是不满足于从感官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认识的。只有把可见的现实事物认作非自在的存在,设想在它们的后面还有另一种不可见的东西在支配着它们,决定着它们,这才能够提出去寻找或探求“本体”的问题。所以,“本体”问题的提出就表明,人们暗中已把“对象”分裂为两种存在,一种是对人感官的存在,另一种是事物真正的实在。所谓探求本体,就是要超越事物的当下存在,去发现那个隐蔽着但却真正实在的存在。(14)高清海:《哲学的憧憬——形而上学的沉思》,第164—165页。
这里,高清海用了一个“暗中”,意在指出本体问题提出的意识动机:本体本是藏于人的感性世界背后的实在,但此实在要求具有一种巨大的实在性,以至于不得不要求撇开感性世界。实际上,发轫于巴门尼德并在柏拉图那里被巩固的“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的区分,直接就是感性世界与理念世界的区分。不过,亚里士多德是否延续了这一区分,却又有一定的说道。在亚里士多德那里,Ousia就是实体,即“真正实在的存在”,但它本身就是当下的“这一个”或“那一个”,并不是外在于感性的实在,一旦进入人的表述范围,就是指实实在在的物。由Ousia等范畴支撑起的ON,是超感性的,是存在本身。建基于Ousia的一套本体论理论系统何以建构并解释超验的ON?是亚里士多德本体论存在的关键问题,但高清海所关注的,还是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何以支撑本体思维方式。
在高清海那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作为本体的理论学说,乃本体论哲学传统以及本体思维方式的秘密,其解读此文本的目的,就是批判本体思维方式。所以在这里,评估亚氏的本体论与存在论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了全部的西方哲学传统,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断言全部西方传统哲学都是本体论化的理论,这一判断恐怕下得过大。受本体论的强大影响而形成的西方哲学传统,与全部西方哲学都是本体论化的哲学理论,不是一回事。自笛卡尔开始的近代西方哲学传统,实际上是意识哲学支配整个哲学理论,本体论与存在论反过来受制于整个认识论框架。邹化政先生就坚持这一路向,执着于意识哲学是现代哲学接续于传统哲学的最为重要的方面,尽管其本身又是作为现代哲学的问题而存在的。高清海的思路,是要将本体论看成是整个西方哲学传统的主线。在他的论述中,从柏拉图一直到黑格尔,都从属于一条本体论化的哲学传统。就主导着西方哲学的观念论传统而言,并不存在本体论或存在论与近代以后的认识论或意识哲学的截然区分,笛卡尔通过怀疑而确定下来的上帝,不过是存在或本体的实体化。而在认识论哲学中展开的实体主义,也就是本体论思维方式的延伸。所以,高清海不断要借亚里士多德哲学强调本体与实体的同一。
二、本体思维方式的症候分析
在高清海那里,本体思维方式有三种语境及其对应症候。一是现实中存在的某种封闭僵化的思维方式。对此,高清海的下述话语就实际分析了本体思维方式在现实上的症候:
本体论作为一种哲学是属于抽象的思辨理论,只有少数人懂得,而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便同人们的思想、行为息息相关,要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了。前苏联和我国多年来在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那许多问题,当然不能简单地归之于哲学理论的原因。但也无可讳言,其中的有些问题却是同这种本体思维方式直接相关的。例如,我们生活于现实世界,为什么思想和理论却常常为空幻的虚假观念所掌握;我们是最讲“实事求是”,最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为什么却又总是难以做到从现实出发,理论也总是与实践相脱节;许多年我们不断地批判、反对“主观主义”,为什么却总是摆脱不了这个恶魔的纠缠;我们十分重视辩证法的理论,为此做了大量的普及工作,为什么辩证法在人们的思想中扎不下根,不是“主观地”地运用,就是陷入片面性的形而上学;我们明知极左思想给我们的事业带来了巨大危害,为什么总是反不下去,到头来还是认为“宁左勿右”。(15)高清海:《哲学的憧憬——形而上学的沉思》,第255—256页。
作者显然顾及到本体论与本体思维方式的区别,但还是将现实存在的本体思维方式的理论症结归因于本体论理论。让人起疑的是,古代哲学家建基于概念范畴的形而上学及其本体论,何以要为现代人的或保守、或僵化的思想“买单”?答案也许是,把古代人建立形而上学及其存在论的复杂的时态与理论系统性抽掉,它就可以成为现代人的某种简单化思维方式的原型。无论如何,对高清海而言,现实中存在的本体思维方式是必须要予以批判的。
二是存在于苏联模式教科书、并对中国学术理论界及其思想意识方面产生影响深远的本体论思维方式。在理论层面,本体直接就是“物质”概念,这一由认识的反映论模式定义了的概念,其不可还原性成为高清海质疑的核心概念。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在物质这一概念中反映得最为显著,而且是苏联模式教科书在僵化思维方式上的集中表现。人们很容易为物质本体论作某种辩护,如果在常识意义上坚持溯源性、并且是单一溯源式的还原方式,必然会是物质-本体。而且,若没有一种彻底物化的世界观,就很难解释这种追本溯源式的思维方式。同样,若要突破根深蒂固的物质概念以及物化观念,进而进入意识、精神以及目的论领域,也是非常艰难的。由此人们可以理解,无神论何以是彻底唯物主义的信念立场。高清海也把握到了苏联教科书的无神论与彻底唯物主义立场。
高清海强调要由本体论思维方式转向人本学思维方式。然而,人本学与科学的背反,使其在物的来源上难以回应科学主义的挑战。其理论上的主要对手黄楠森先生所秉持的就是一种科学的物质概念及其认识论模式。黄楠森也力图在亚里士多德Ousia意义上定位和理解作为本体的物质,还创造性地提出“Ousiology”(“本体论”)概念(16)黄楠森:《本体论能否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哲学研究》1992年第12期。。但无论是高清海的物与物的关系,还是黄楠森作为本体的物质,都没有真正进入亚里士多德的“物质本体”概念,前者讲的是素朴唯物主义中的“物质”,后者讲的是近代科学意义的“物质”。
第三方面的语境及其症候,即西方传统本体论理论延伸开来的本体论思维方式,是《哲学的憧憬》特别剖析的方面。在高清海的思路中,上述三方面的语境或症候,存在着一种由表及里的关系。第三方面可以说是最内核和根源性的。因而,在完成其哲学教科书改革的系列论述,并完成其重要著作《哲学与主体自我意识》之后,高清海集中于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哲学,希望给予在现实中以及哲学教科书中的本体(论)的思维方式一种哲学史意义上的定位、归类与分析,其现实目的是通过破除本体论哲学中存在的本体的思维方式,进而破除教科书中的本体思维方式,并在理论上破解妨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本体思维方式。
高清海总结了本体思维方式的三个特征:一是“追求终极实在的绝对论特征”;二是“追本溯源、返朴归真的还原式思维”;三是“从两极对立关系把握事物本性的绝对一元化思维”(17)高清海:《哲学的憧憬——形而上学的沉思》,第240页。。他并没有交待这三个特征与其本体思维方式的三个方面有什么关系,究其实,三个特征应是交叉性地呈现于本体思维方式的任何一个方面,而本体思维方式的三个方面都应各自包含着这三个特征。不过,通过辨析可以发现,本体思维方式的三个特征与本体思维方式的三个方面,竟存在着一种倾向性的对应关系:“追求终极实在的绝对论特征”偏向于指代本体论哲学传统,“终极实在”的概念就其本身而言,还是属于本体论哲学,只是其神学的或宗教的含义不在高清海所指之内,当时他在这方面也没有更多考量;“追本溯源、返朴归真的还原式思维”更多地关联于苏联模式教科书中的物质本体论,这个描述更适合于物质本体论;“从两极对立关系把握事物本性的绝对一元化思维”所切中的正是在实践中出现的某种简单、僵化、对立并容易导向极左思维的方面。但在高清海的研究构图中,似乎并没有提出相应的对应关系,因为思维方式的特征与思维方式的三个方面的次序完全是倒置的。
我们不拟在这一方面做文章。但高清海关于本体思维方式三个方面的关联性,还是值得讨论的。大体而言,前两个方面是本体思维方式的实践与理论症候,而且具有强相关性。不过,苏联模式教科书中的本体思维方式何以是第一方面的理论原因,却有些令人费解。苏联模式教科书体现了一种还原的和实体主义的思维,但其物质本体论是否必然导致社会政治观念上的极左,还需要探究。也许从经验的或概率的角度看,持物质本体论或认同某种还原性的简单化的思维方式,容易导向社会政治观的简单化,进而为极左思维的生成提供空间,但这中间并不是一直现成的和必然的关系,因为持物质本体论也可能促成一种实存的思维。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样一种实存的思维,而这种思想本身就不容易导向极左,无论是机会主义的极左,还是坚持理论彻底性的极左。一般而言,在缺乏通识教育的情况下,自然科学工作者更愿意接受物质本体论,但事实表明,自然科学工作者并不因此就易向走向极左。用教科书中的物质本体论或本体的思维方式来定位极左,显得有些勉强。但高清海如此判断,自有其个人的经验观察以及理论用意。如果极左思维总属于“一根筋”,并且总是通过一种还原论的方式体现理论的彻底性(“打破沙锅纹到底”),那么,其与苏联模式教科书中的物质本体论及其物质本体的思维方式,又确有相通之处。就是说,两方面的相关性还是存在的,在如下探讨中,我们也不妨先承认这一相关性。
需要分析的是高清海所谓本体思维方式的前两个方面与第三个方面的关联性。
在很大程度上,高清海对本体论的定位是服从于其本体思维方式的,本体论是同认识论、方法论相提并论的人性与客观精神的领域。人们只要进入本体论,就不可避免地接受和形成本体思维方式。将传统哲学区分为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是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做法,而且依黑格尔哲学就是哲学史的理念,本体论是古希腊哲学的主题,认识论是近代哲学的主题,而方法论则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长项。黑格尔是要完成三者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将三者的统一提到了新高度,并在列宁那里巩固下来,进而构成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合题。在这样的哲学知识谱系中,苏联模式教科书的确同高清海所界定的本体论哲学及其哲学史意义上的本体思维方式关联起来,教科书以物质本体论统摄一切的理论症候,也就归之于哲学史中的本体论哲学。揭示教科书所依赖的物质本体论基础,也就便于还原和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人学、主体性以及价值论方面的内涵。
而且,在高清海的分析中,人们之所以接受教科书哲学,同人们习惯于将哲学视为与现实疏离的抽象玄远的思辨与形而上学有关。教科书从形式上接受了这一观念,但又完成了对现实本身的抽象与理论化,拿它来分析指导现实,便出现了教条主义与形式主义,并且在实践上总免不了极左的困扰。高清海在揭示教科书背后的哲学谬误时,也将其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本体思维方式关联起来,进一步又将其归咎于本体论哲学及其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如果从教科书到本体论哲学是一种理论上的还原,那么,从现实生活中的本体思维方式到本体论及其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就是一种实践性质的还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还原”,是因为本体论哲学从一开始就规定了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就本体论哲学的这一现实内容和真实意义说,本体论式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引人缅怀过去的思维方式,注重先定的思维方式,走向空幻理想的思维方式,从抽象原则出发的思维方式,消解对立和瓦解矛盾的思维方式,到对象后面去的思维方式,追寻彼岸世界的思维方式,远离现实的存在的思维方式。”(18)高清海:《哲学的憧憬——形而上学的沉思》,第257页。这里集中道出的本体论思维方式的诸般症候,其实是需要进行详加分析讨论的。至于本体论哲学是否能够承担这样的理论责难,则是另一个问题。
三、剖析“物质本体”
高清海关于本体思维方式以及本体论哲学何以本质上是物质本体的思维方式,是值得讨论的。高清海由本体而入,关心的实是本体支撑的物质本体,并将教科书中本体化的物质或物质本体论中的物质直接还原成本体论中的本体,教科书中的物质本体论也被还原为哲学史的范畴并予以讨论。这里本身就蕴含着某种话语或理论资源的脱域,即当把问题处理为哲学史问题时,作为被批判对象(有时也是批判对象)的物质本体论的阐说者们并不希望、也似乎没有能力将问题哲学史化,换句话说,持物质本体论者大体还是满足于教科书本身对哲学史的简化模式。这使得高清海与其理论对手在论域上经常不对称或不“同框”。但这样一种不对称其实遮蔽了另一种不对称,高清海所批判的物质本体,与亚里士多德本体论中的实体或本体概念并不是对等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高清海只是通过重新规定本体概念,从而让本体论哲学批判从属于本体思维方式批判。
高清海认为,不同于近代哲学的人与对象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古代哲学缺乏人的自觉,只是物与物的关系。“古代哲学是‘物’和‘物’的关系,本体论探讨的即是这个关系。”(19)同上,第165页。“古代哲学的物质概念,同近代以后的哲学物质概念不同,它主要不是同人的意识、观念相对峙,而是从对象自身的区分中形成的。”柏拉图的理念论则直接由理念规定物质:“世界被分解为两种互相对立对峙的存在,而本原存在又表现为物质和理念两种互相对立的哲学观点,这就是意味着作为感官对象的事物被分裂开来,变成抽象化的质料(物质)和本性规定(形式)的对立体,犹如人身上的肉体和灵魂的那种对立。”(20)同上,第178页。而“亚里士多德的‘物质’,就是与形式相对立的仅仅属于质料的一种存在”(21)同上,第178页。。
将古希腊哲学的本体论确定为物与物的关系,这是一个重要判断。对此,还得对亚里士多德的本体理论作一个稍细的回溯。当哲学之为哲学时,或者当苏格拉底将“认识你自己”看成是哲学存在的根据时,哲学就是人与世界的关系,换句话说,是自我意识使哲学成为哲学。在这一意义上,存在的原因或事物的源头具有本体或本原的意义。即便是前苏格拉底哲学,当其重心在于追问世界的本源时,也不是要形成物与物的关系,而只是不同的作为本源的物与人的生成的关系。但这样的追问有一个限度,就是确定存在之为存在。存在之为存在,其实质恰恰在于终止从存在向物质的还原,即终止将人与世界的关系还原为物与物的关系,并且终止将人还原为物。因此,才有巴门尼德对于存在的规定:作为存在本身,是超越者,其既不能规定为物质,也不能确定为思维。但巴门尼德的规定由此否定了世界的运动与变化。柏拉图并非由理念规定物质,而是用“真实存在”的“理念世界”,否定物质存身于其间的“意见世界”,用理念的或超验的世界否定物质性的经验世界。但概念论的或观念论的传统一旦形成,就成为哲学的主流传统,只是在概念论中如何延续生命的逻辑亦即“努斯”便成了问题。亚里士多德确定地指出:“对于世上可感知事物(无论是永恒的或随时生灭的)发生了什么作用;因为它们既不使事物动,也不使之变。它们对于认识事物也不曾有何帮助,因为它们甚至于并不是这些事物的本体,它们若为事物的本体,就将存在于事物之中,它们倘不存在于所参与的个别事物之中,它们对这些事物的存在也就无可为助。”(2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28页。
亚里士多德创建本体概念的初衷是要解决存在的依托即实体问题,即以本体为地基托起存在,在那里,本体以自身的方式中止了本原向本源的还原。吴寿彭在翻译“本体”概念时,用了多个概念,即本体、基质、载体、底层,形象地描述了本体对于存在的关系。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本体或实体(Ousia)不是物质,而是“基本的存在”,亦是表达存在或是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范畴。高清海从三个方面描述了亚氏本体的性质:原始性“原始之是”;独立性(而且是排除其它范畴的独立性,即“除了本体而外,其他各范畴均不能独立存在”(23)高清海:《哲学的憧憬——形而上学的沉思》,第237页。);个别性(实存的和具体的存在,就是指“这一个”)。特别是在强调个别性时,他将本体与实体结合起来。亚里士多德虽然将实体分为“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前者就是指“这一个”,是最真实的个体,后者则是指种或类的某物,但本体指的就是“第一实体”,实体也常常被限定于“第一实体”的涵义。“实体,就其最真正的、第一性的、最确切的意义而言,乃是那既不可以用来述说一个主体又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的东西。”(2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范畴篇 解释篇》,方书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2页。“第一实体之所以是最得当地被称为实体,乃由于这个事实:即它们乃是其他一切东西的基础,而其他一切东西或者是被用来述说它们,或者是存在于它们里面。”(25)同上,第13页。从这一意义而言,这个实体也就是总体(entity),也如某种容器(container),可以盛载和装载某东西。这样的实体含义是此后拉丁文的Substance难以表达的,而Substance后来又直接被等同于物质(Matter)。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实体也就是本体,本体当然也显现为物质。在他看来,“物质显然也是本体”,“一切可感觉本体均有物质”(2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181页。。不过,物质寓于感觉本体,但并不等于感觉本体就是物质。亚氏所给予物质的,乃是某种纯粹的东西。“我所指物质,它自身既不是个别事物也不是某一定量,也不是已归属于其它说明实是的范畴。”(27)同上,第144页。具体地说,亚氏是在底层(基质或载体)的意义上定义存在之为物质的,“底层是本体,本体之这一义即物质(物质的本意我用以指明这潜在地是一‘这个’而并非已实现的‘这个’)”(28)同上,第181页。,以便于同第二义(“公式或形状”)以及第三义(“前两义的复合”)区分开来。从底层而来的物质,亦即实体(substance)。在这个意义上,把实体称为物质并无问题。只是这一“物质”,并不等同于我们在感觉世界里看到的杂多万物,而只是纯粹的实体。为便于区别,亚氏称之为“潜在本体”。“本体之作为底层与物质而存在者,亦即潜在本体,一般均能认取,尚待我们来说明的应是可感觉事物的现实本体。”(29)同上,第182页。这个现实本体,即所谓实存物或实际的存在(reality),并不是本体意义上的物质或物质本体。亚氏甚至特别提醒,物质本体不等于从物质本体变化而来的实存物。“关于物质本体我们必不可忘记,即使一切事物均出于相同的第一原因或以相同的事物为它们的第一原理,即使是相同的物质作为它们生成的起点,每一事物仍还得各有它的切身物质。”(30)[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186页。因此,这个底层或基质大概可以看成是亚氏自然哲学及其“形式质料说”中的“质料”,有研究者将其译为“物质”(在亚里士多德哲学再次回到西方时,它已被改写成拉丁文的Hyle)。研究传统一直认为作为质料的物质不等于作为实体的物质(Substance)。不过,在亚氏那里,二者是相通的,且应当从潜在本体及其纯粹的实体意义上把握。经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的诠释,形式与质料被分别定位为灵魂与肉体。具体而言,肉体因是被灵魂否定的,因而质料也成为一个贬义词。不少研究者认为亚氏的质料就是一个贬义词,这可能是一种误解。
亚里士多德的物质显然不能直接被看成是近代物理学及法国唯物主义意义上的含义。吊诡的是,正是近代物理学以及近代唯物主义(特别是法国启蒙思想及其唯物主义传统),赋予物质本体的意义,并用Matter来指称物质,进而用Materialism展开对哲学史的新区分。Materialism直译就是物质主义,其挑战自柏拉图以来形成的“观念主义”“理念主义”或“理想主义”(Idealism)。从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物理学及唯物主义,经历了物质概念的内涵大大的简化与重塑,尤其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类型,这一方面有理由称为唯物主义。亚里士多德的物质从本原而来,从属于本体及实体,而本体与实体从属于存在(ON),物质本体则是潜在本体或纯粹的实体,所以物质主义就是实体主义。近代物理学及其唯物主义则通过原子完成了形式与质料以及本原与本源的统一,并使之成为世界及宇宙的本体,进而直接代替了存在;物质本体也不再是潜在本体和纯粹的实体,而是宇宙世界的本原,自然科学意义上的本体论也代替了实体主义,代替了超验性的本体论与存在论。与此同时,原本从传统本体论分化开来的认识论,则由于自我意识的确立及其对存在本身的对象化处理,从本体论中分化出来,担当起反叛超验的、神学性质的本体论的任务。它不仅反叛宗教神学,而且通过物质本体论及其知识论,从而建立起人与世界关系的主体法则,康德决定性地表达为“人为自然立法”。
其二,这一方面实际上体现为一种新的价值观类型,即物质主义。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物质与物质本体是实体性的,均与价值无涉,如果一定要造一个亚里士多德式的Materialism,那也只能是实体主义。但近代以来形成的Materialism有着确定的价值内涵。Materialism本身就蕴含着灵魂与肉体关系的颠倒,作为观念论、理念论或理想主义的Idealism,是以灵魂约束甚至否定肉体;反之,Materialism则是强调肉体、欲望及其需要的释放,强调观念论及神对人的约束。Materialism并不从属于西方宗教传统本身的资源,或者说,它是经历宗教世俗化过程、并促使宗教改革朝向更加适应现代性(工商文明、市民社会、都市化以及资本主义)形成时的资源。Materialism的确是启蒙运动及其宗教改革的结果,在大的价值意义上,它意味着一种人类中心主义或哲学人类学观念;从实际意义上,它直接意味着一种注重物质利益、欲望以及拜物教意识,称为“物质主义”恰如其分。
由上述两方面的区别可以判定,近代以来形成的唯物主义实际上不可能回到亚里士多德式的实体主义,物质及物质本体也只是近代意义上的Matter与Materialism。教科书中的物质与物质本体,实是借助于近代物理学及唯物主义中的物质概念得以成立,因其高度依赖并且同一于近代自然科学,使得它很难被真正驳倒。
问题是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作为潜在本体或纯粹的实体的物质本体,本身就令人怀疑。尽管亚氏的物质全然不同于柏拉图的理念,但二者都不承认感性世界的真实存在。与柏拉图分有理念世界而被理解的现实世界不同,从作为潜在本体的物质本体而来(隐德莱希)的现实中的物质更具有物的本原性。亚氏用本原的同时也是抽象的物质本体来推导现实世界,同教科书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物质抽象和还原为与人与关的物质本体有着类似性,教科书物质本体概念的背后,的确存在着亚氏的物质本体的理论原型。在此过程中,亚氏显然有意避开一些存在性质的东西或范畴,其实质是将物质与自然区隔开来。物质被嵌入本原、本体、实体、是与存在诸范畴中,根源处是本原与本源的区隔。
这一区隔当然不是始于亚里士多德,而是古希腊存在学说即超验性质的哲学形成的起点。巴门尼德不再满足于对世界本源或起源的追问与探求,转而确立“存在”(“是”)。从巴门尼德始,宇宙生成的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转变为世界逻辑的“先后”关系,本源或起源转变为本原。立足于本原,即巴门尼德的存在或是,也就是“一”(与“一”对立的自然即是“多”),存在的学说由此只是在如此这般的超验概念上做文章,由此开启了西方哲学的存在论传统。对起源思维的摒弃,意味着对伊奥尼亚唯物主义的物质本源的摒弃。亚氏在提出本体概念时,不可避免地再一次碰到物质概念,但亚氏的物质本体还是进一步巩固了本原与本源的区隔,并实际地表达为物质本体与自然的区隔。物质本体从属于超验存在,其本身是实体,自然则是流动生成的万事万物,从属于物理学或自然哲学。安德罗尼柯在重新整理亚氏的著述时,将包括物质本体在内的存在论称为“物理学之后”(中译为“形而上学”),但存在论并不是物理学“之后”的学说,尤其不是亦步亦趋地跟在物理学与自然哲学之后的学说,而是与之异质的、仅仅探索范畴规定的纯粹理论,并且是有理由先在(逻辑)地、基础性地规定着物理学及自然哲学的纯粹理论。即使将物质本体与宇宙论意义上的自然万物联系起来,物质本体也不是可经验的具体物。
问题是,为什么不让自然直接成为存在本身?让本原归于本源?这是现象学特别是海德格尔提出的问题。这一问甚有道理。循此问题,存在论开始离弃存在本身,越到晚近就越成就抽掉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而物质本体的设定及其实体主义,就是本质主义。要克服本质主义或过去了的存在概念就需要去蔽,让自然以及事物(Ding)直接出场,哲学不外乎是召唤自然及事物直接出场的方式。这与高清海揭示本体思维方式不谋而合。就现象学及海德格尔将作为存在的物与近代物理学的物质区分而言,高清海所批判的物质本体,其实际来源还是近代物理学所巩固的旧唯物主义意义上的物质,而物背后的自然存在则在一种超越自然主义的人学定位中被扬弃了,正如自然本体论也共享着本体思维方式下的物质本体论一样。高清海关注的是摆脱本体思维方式后的哲学成果,即人的主体性问题。
四、本体思维方式批判之哲学史意义
关于《哲学的憧憬》有关本体思维方式批判的研究意图,高清海在著作中有明确交待。他在书中说,此著作“没有局限于分析、评介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一书内容、思想的范围”,“没有花费精力去考证《形而上学》一书的许多难解思想和文字的演变渊源”,而是“通过这本书提出的问题对整个古代哲学乃至整个哲学的发展,重新作了一次属于我自己的思想清算”(31)高清海:《哲学的憧憬——形而上学的沉思》,第29页。,并且通过这样一种哲学史的分析,使其成为“系统表达我对哲学观念变革问题看法的著作”(32)同上,第30页。。显然,高清海希望在著作中引入哲学基础理论,并进一步引入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在这一意义上,将著作还原到《形而上学》,也许并不合于高清海的初衷。但是,问题既已提出,且关涉本体论哲学传统,实也应作一些较真。将高清海所批判的本体思维方式与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区别开来,厘清其边界,也许更有益于呈现高清海本体思维方式批判的哲学史意义。
可能要换一个问法:当高清海将古希腊哲学的本体论确定为物与物的关系时,他究竟要说什么?这一问题对于高清海而言是自明的,因为它是高清海批判性地解读《形而上学》之目的。《哲学的憧憬》开篇也作了交待:“哲学的秘密在于人。”在高清海看来,“哲学,就是人以世界为中介的自我意识、自我理解、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一种理论活动、理论表达”(33)同上,第5页。。对哲学的这一定位,就是为了引出对本体论哲学的批判,因为正是传统的本体论哲学没有达到实现哲学的目的。
所谓本体论,顾名思义,它作为关于超验存在之本性的理论,就是试图从人所从来的终极存在、始初本原中去理解和把握人的存在本性、行为根据以及前途命运的一种理论方式。从这种理论方式看来,人的本质不在人的本身。事物的本性也不在事物本身。它们共同由一种超越于它们之上的存在所规定,这种存在就是本体。对人而言,本体是外于人并先于人的存在,它既类于人,又高于人,人身上的一切都来自于它,也都由它所规定、所支配。因而,本体就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就是世界包括人在内的秘密所在。只要理解并把握了这个本体,就没有什么不在掌握之中了。本体的理论构成传统哲学的‘第一原理’,传统哲学就是探索本体为最高目标的本体论哲学。(34)高清海:《哲学的憧憬——形而上学的沉思》,第24页。
高清海直接交待了本体论哲学作为批判对象的意图,“在抽象化形式中失落了人,这才是本体论这种哲学形式的最大弊端”(35)同上,第26页。。相比之下,有关本体论哲学与本体思维方式之间的区分不过是次要问题。如果揭穿正是传统本体论遮蔽和无视人的存在,那么种种借助于或假借本体论实质上强调物质本体的或抽象理论的哲学努力,都失去存在的意义。“传统哲学把根据、源泉转移到一种超人存在、同时也是超物存在的本体身上,当然也就不可能具体把握这些矛盾,必要要把它们肢解为碎片,从而陷入关于人和人的世界的抽象观点之中。”(36)同上,第24页。重要的不是将唯物主义还原到旧唯物主义的“以物为本”,而是应更深入地进入并将之理解为马克思哲学应有的“以人为本”,并在超越旧唯物主义及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基础上,理解人的实践本质或实践着的人及其主体性,即“把人在哲学中失落的本质归还于人”(37)同上,第26页。。
高清海之批判本体论并开放哲学人学的意图已得到很多阐释,这里不作更多阐发。在笔者看来,尚待探讨的关键问题有两个。一是问题的实践方面,即人的主体性是否真正在现代社会确立起来。在犬儒主义盛行的当下,这一问题似乎已无从或无力谈起,令人无奈。在哲学家声称所谓主体性的黄昏时,主体性在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出现。在这一意义上,福柯恐怕才是真正直观这一问题的哲学家,但他竟然已被打上“后现代”标签。二是在理论上是否确立起人生存的主体性及其超越性。
这里专门谈第二个方面,这是存在于哲学史的“现实”,也涉及到对人的哲学的谈法。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存在的超越性是由本体的实体性支撑起来的,本体的基本规定是自下而上的实体性,而不是自上而下的超越性。因此,不仅实体性的本体,就是存在的超越性也不可能通向作为主体的人。从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可以领会到人的自然存在,但也仅限于此,其本体论包含着主体,但这是语言的主体,而不是实践的主体。亚里士多德将主体关联于实体。“主体,是这样的事物,其它一切事物皆为之云谓,而它自己则不为其它事物的云谓。作为事物的原始底层,这就被认为是最真切的实体。”(3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143页。原译文将Subject译为“底层(主题),这里依其语义,直接译为主体,而Substance原译为本体,这里依其本义,译为实体。”——引者注。反之,实体亦应把握为主体,既是在语言逻辑及其指涉关系上不可再被还原的个体,又是述谓与创造的主体。
显然,高清海本体思维方式批判语境中的实体,与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是有区别的。高清海讲的实体,是一种以抽象的概念规定现实世界并具有本质主义症候的实体,是其所谓本体思维方式的概念支撑,本体思维方式也表现为实体的思维方式。在他那里,实体何以被确定为本体思维方式的概念支撑,是值得探讨的。在学理层面,高清海清晰区分了亚里士多德的实体与本体。实体偏重于概念与范畴,本体(Body)则还含有“物自身”的意味。高清海将本体论分为两方面问题:“(1)什么是实存的?个别抑共相?(2)它何以成为如此这个实存的东西?构成其实存性的原理是什么?”(39)高清海:《哲学的憧憬——形而上学的沉思》,第164页。其中,“实体”“只能回答第一个问题”,“本体”“除了回答第一问题之外,还必须回答第二个问题”(40)同上,第164页。。但如下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使得高清海依然将本体思维方式的症结归之于实体概念:其一,在整个本体论理论,实体是支撑性的概念,并因为强调逻辑范畴体系的自洽,实体对本体的支撑意义被强化了,以至于形成“一个实体一统天下”(41)高清海:《哲学的憧憬——形而上学的沉思》,第220页。,实体概念反映的是本体论哲学的还原论思维;其二,亚里士多德的物质本体就是实体本体,是实体支撑的本体,且在实体被表述成唯物主义传统中的物质之后,随着对物质本体的反思,实体及其实体性本身就成了本体思维方式的理论表征。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表达动变和创造意义的实体概念,何以成了表达不动者的完全相反的含义?对此应作深入探析。这大致同亚里士多德哲学在流传中的变化有一定关系。实际上,只是被神学化的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才显示出这样一种不动者的实体。但支配此不动者的本体并非范畴逻辑,而是超验。舍弃超验,便只能在范畴逻辑中规定实体,如此实体正是本体思维方式中的实体。的确存在着一种高清海名之为实体主义的哲学传统。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是把握思存同一性的关键,实体即主体思想也应当在这一层面被理解。神学及经院哲学视实体为绝对者与全知全能者。笛卡尔提出了物质实体(身体)与精神实体(灵魂),但很快使之二分化。斯宾诺莎不满意于笛卡尔的二元论,实际上是在很大程度上再次巩固了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概念,其自因、无限、惟一与不生不灭等实体的四重规定,正是对亚里士多德本体论理论中的实体概念的强调。因此,显然不能将斯宾诺莎的实体概念归并到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42)同上,第223页。。“实体,我理解为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换言之,形成实体的概念,可以无须借助于他物的概念。”(43)[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第1页。斯宾诺莎也称实体概念为“神”,“除了神之外,不能有任何实体,也不能设想任何实体”(44)同上,第12页。。斯宾诺莎提出了实体、属性与样式的认识论序列,但其中实体是根本,思维与广延两种属性构成实体的性质,实体进一步规定和阐释属性与样式。通过无限的实体概念,斯宾诺莎在认识论传统中再次巩固了本体论哲学与本体思维方式。但是,主体在斯宾诺莎那里隐而不彰,黑格尔则再次激活了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即主体的思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达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达为主体。”(45)[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2页。黑格尔的实体是“活的实体”,理论上也包括人及其创造活动,实体确证了思存同一性,其中事物被看成是“客观思想”,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即事物与其自身的关系。
上面勾画的正是亚里士多德以来由实体概念支撑的本体论或形而上学“极简史”,也是由实体支配的本体思维方式。一部实体概念史是本体论哲学或形而上学的历史,也是观念论的传统。这一传统从一开始就表现为人及其主体性的失落。对亚里士多德而言,实体不能还原为经验性的人。“‘人’可以用来述说一个个别的人,但绝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4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范畴篇 解释篇》,第10页。这里所讲的“人”,显然不是后世哲学人类学意义上的人。人的确是被用以描述的感性概念,但并不因此与自然世界区分开来。亚里士多德当然知道人有来自于自然的不同类型,是多样的存在,不能将“人”与超验存在区分开来。那种以为亚里士多德提到“人”就必定肯定人的经验与感性,是靠不住的。不能先天地规定人是什么,说其“绝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是指不能由一个主词来呈现,“主体”也不是近代意识哲学以及现代实践哲学的含义。这一点在前面已有分析。亚里士多德所讲的主体,不仅只是指人,而是指一切不依赖于别的东西而能够自立的存在,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而亚里士多德所讲的人,不外乎是物的一种。而且,在人自身的生命感并不足以支撑自身时,人实际上是将其实体性交给物。在一定程度上,本体关系可以被把握为物与物的关系,也可以像物与物的关系那样去把握人与人的关系,但如此把握方式并没有将人作为主体。斯宾诺莎自然神论意义上的“无限实体”,也蕴含着神、自然与人的对立,显然不能直接通向康德的哲学人类学。在西方哲学传统中,实体与人其实是两条思路。在很大程度上,抽掉实体概念批评西方哲学对人的失落,并不符合西方哲学对人的问题的理论思路与谈法。但正是靠实体概念及其传统,巩固了一种超验和先验的理性主义传统,黑格尔正是这一传统的集大成者。恩格斯对黑格尔“无人身的理性”的评价,也适合对整个西方哲学理性主义传统。
黑格尔显然也在追求理论彻底性问题。在他那里,这一问题是靠实体支撑起来,而实体又被强制地规定为主体,并只是意识主体,是借主观性这样的认识论从而摒弃实践性质的主体及其存在意义,仿佛主体是可以通过客观思想并将事物定义为“客观思想”从而被预先规定。在这一意义上,实体概念的确已经表现为本体思维方式中的实体主义,而由实体主义支撑的西方理性主义传统,不过就是表达为理性话语的犬儒主义。因此,克服实体主义,不能以实体规定主体,而是让主体成为主体,此主体当然只能是人。这是马克思反叛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整个西方理性主义哲学传统的结果,也是马克思哲学的起点和基点。
这同时关涉于对实践概念的把握,也是高清海批判本体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意图。批判本体思维方式的基本思路,是从实体性的本体转向人的存在(生存),而对人的存在(生存)的理解,又必须真正理解人的历史性的实践活动。我们知道,从亚里士多德的思辨性质的实践中,实际上无法引出现代哲学的行动性质的实践概念的。徐长福精细而清晰地区分了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与马克思的实践概念(47)徐长福:《论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兼及与马克思实践思想的关联》,《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1期。。两种实践概念的区分,使得本来可以沟通的亚里士多德的实体与马克思的个体的互释成为难题。在高清海那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一定要以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来把握马克思的个体(否则也就没有必要对实体概念分析,进而提出批判实体主义的理论任务),而在于通过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变革进而理解人本身。高清海力图实现从本体论思维方式到人本的思维方式的变革,其直接目的就是实践思维方式变革。对此,高清海有过明确的判断:“如果说哲学的秘密在于人,那么,人的秘密就在于实践之中。”(48)高清海:《哲学的憧憬——形而上学的沉思》,第250页。马克思哲学正是这一秘密的解密者,因为马克思哲学“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并“从实践的观点的基础去确立人的哲学地位和否定本体思维方式的”(49)[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249页。。实际上,从本体思维方式变革转向实践观变革,不只是对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积极把握,也是对基于马克思哲学变革而展开的对西方哲学传统的批判性把握。这一努力也直接带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创新与推进。
今天面对高清海本体思维方式批判思想,竟恍若隔世,颇多感慨。事实上,今天的年轻学子,对于这一套话语已完全陌生。即便是本人,在发生了论域及研究范式的转移之后,再回到当年曾耕耘过的领域,也明显感到一些不适。不过,这种根基性的理论探究,依然是从事各种领域哲学的基础。当年高清海不仅对诸多本体论及存在论的提法不感兴趣,对诸多领域哲学如人学、主体性哲学、实践哲学、文化哲学、价值哲学、社会哲学、生存哲学,同样一直保持某种距离。他总是强调要“抓根”,即守住哲学基础理论,本体论哲学以及本体思维方式批判、实践观变革正是其抓住的根本,抓住根本自然就能够守正创新,也自会意识到哪些是枝节性的问题或领域。对于哲学研究而言,守住根本至关重要。高清海先生离世已近十六载,审视当前哲学研究,会发现其所提出的本体思维方式问题还一直存在着。就此而言,从其著作中汲取思想营养,并同其展开对话,总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