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中国外交与大国担当
2020-12-01
2020年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于世界政治、经济、安全格局都造成了巨大冲击,悄然改变着全球治理的规制和结构。中国在抗疫斗争和国际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制度优势、国家能力、专业精神和负责任态度,被国际社会所普遍称道。
中国的国际角色、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已不可回避、不能忽视、不容置疑。疫情大变局下的中国外交,为凝聚全球抗疫合力、促进国际合作开展发挥了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
争取国际社会理解和支持
习近平主席指出,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战胜关乎各国人民安危的疫病,团结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疫情发生后,中国领导人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国际合作,先后与数十位外国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见面或通话,介绍中国疫情形势和防控举措,呼吁加强国际联防联控,推动形成全球合作抗疫共识。习主席多次强调,病毒传播没有国界、不分种族,是人类的共同敌人,把疫情政治化、标签化不利于国际合作。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唯有携手合作才能守护好共同的地球家园。习主席的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回应,成为建立疫情防控国际统一战线、打赢全球防控阻击战的重要指导思想。
疫情发生后,习近平主席同专程访华的柬埔寨首相洪森、蒙古国总统巴特图勒嘎、巴基斯坦总统阿尔维、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会谈会见;先后同39位外国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通电话50余次;向多国领导人致慰问电或互致信函、口信;给外方友好人士回信;参加二十国集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特别峰会,代表中国政府提出重要倡议,传递出加强团结、深化合作、密切协调的积极信号。李克强总理同德国、欧盟委员会等领导人通电话。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同50余个国家的外长及政要通话60余次。在中方倡议下,中国—东盟新冠肺炎问题特别外长会议在老挝举办;中日韩举行新冠肺炎问题特别外长视频会议;中韩建立应对疫情联防联控合作机制。此外,中国还与联合国、世界民航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机构开展了良好沟通与合作,为中国抗疫斗争营造了和谐有利的外部环境。
在此次抗疫斗争中,先后有17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5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的负责人向中方表示支持和慰问,有80个国家和10个国际组织向中国提供了宝贵援助。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友谊在共同抗击疫情的斗争中得到升华,中国同世界的联系与互动也更加密切和顺畅。
加强同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沟通协作
疫情发生后,中国本着公开、透明及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在第一时间同世卫组织分享病毒基因序列信息,并及时向有关国家和地区通报疫情动态,推动地区和全球联防联控机制的建立,努力阻止疫情扩散蔓延,树立了在重大突发国际卫生事件中主权国家同国际组织合作的典范,为推动全球抗疫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率领专家组在中国疫情最为严峻的时刻来华访问,对中国疫情防控工作进行了全方位考察和评估,对中国的抗疫成就给予了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
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动同国际社会分享新冠肺炎防控和诊疗经验。目前,中方已发布七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和六版防控方案,供各国参考借鉴。中国与多个国际组织举行疫情防控经验交流视频会议,并建立了面向所有国家免费开放的疫情防控网上知识中心,以提升维护地区和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能力。同时,中国还积极同有关国家在检测试剂和疫苗研发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科技合作。
中国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主张进一步增强世卫组织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的权威,提升和完善世卫组织的治理能力。针对美国在全球抗疫关键时刻退出世卫组织的不负责任做法,中国积极呼吁支持世卫组织工作,加大对世卫组织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援助力度,先后向世卫组织捐款总计5000万美元。习近平主席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开幕式上提出了多项支持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抗击疫情行动的举措,呼吁各国人民守望相助、风雨同舟,汇聚起同疫情斗争的磅礴之力。
向疫情严重国家和地区提供医疗及物资援助
在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出现重大向好转折之后,中国主动向疫情严重国家和地区提供抗疫医疗及物资援助,成为国际社会抗疫斗争的大后方。目前,中国政府已向150余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防疫物资等紧急援助,向一些国家出口急需的医疗救护设备。中国地方政府、广大企业和民间机构也纷纷向疫情严重的国家和地区伸出援手。
中国与非洲在抗疫斗争中相互支持,成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一道靓丽风景。中国共派出148人次医疗专家协助非洲各国开展抗疫斗争。7月23日,世卫组织非洲区域办事处发布报告称,自2020年3月以来,中国已为非洲国家提供了总计大约4100万件个人防护设备,来自中国政府、企业和个人捐赠的大量医疗用品已分发到非洲约50个国家和地区,极大地满足了非洲的抗疫需求。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国和非洲之间的抗疫合作展现了战胜疫情所需的全球团结和领导力。
主动开展民间外交和公共外交
疫情不仅是对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一次考验,同时也是对中国公共外交话语权的一次考验。如何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开展疫情公共外交的三大主题。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推动国际社会认识中国、认可中国、认同中国,成为做好疫情公共外交的关键。
然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于各自政治目的,炮制出种种对华抹黑、攻击和污名化的言论,使中国面临复杂严峻的国际舆论环境。西方各种抹黑攻击中国的言论,旨在歪曲中国在抗疫斗争中表现出的制度优势和治理能力,降低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好感度,防止中国通过自身疫情防控、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治理实绩,解构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秩序,流露出惧怕被超越和被“比低”的现实恐惧感。
抗击疫情不仅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事,同样也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积极行动起来,驳斥针对中国的虚假报道和恶意指责,形成正面积极舆论氛围,助力中国抗疫公共外交开展,积极争取当地民众理解和支持,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抗疫存在的疑虑和误读。同时,中国驻外使领馆、新闻机构和中资机构也纷纷通过网站、主流媒体和接受采访等方式介绍中国抗疫情况。中国各驻外使领馆主动与驻在国政府、媒体、社会组织沟通,介绍中国政府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国驻外新闻机构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积极向世界传播抗疫一线消息,让各国人民感受到了中国人民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和战斗意志。
中国抗疫外交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中国在国内采取强有力措施和行动的同时,尽最大努力为有需要的国家和地区提供抗疫物资和技术援助,并积极开展疫情溯源和疫苗研发等工作。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以多种方式感谢中国千里驰援、雪中送炭。巴基斯坦总统阿尔维专程访华,表达巴方与中国的兄弟情谊。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亲自审定中国援塞物资塞文寄语,亲自到机场迎接中国医疗专家组,亲吻中国国旗。匈牙利总理欧尔班亲自到机场迎接中国医疗专家组及援助物资。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以英、法、德三种语言发表视频讲话,对中国提供的支持深表赞赏和感谢。许多国家民众在网上为中国点赞,在自己的城市点亮“中国红”,在住宅区播放中国国歌,在街头高呼“感谢中国”。
在全球化时代,人类既面临着共同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共同的风险和挑战。此次疫情既是一次重大全球性公共卫生灾难,也是一场全球治理危机,考验了世界各国的制度韧性、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凸显了人类社会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国通过自身努力,为全球疫情防控争取了时间、积累了经验,积极支援相关国家和地区开展抗疫斗争,在全球范围内凝聚了最广泛的合作共识,彰显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在未来的全球抗疫斗争和国际合作中,中国将继续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同国际社会一道,为夺取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最终胜利而继续努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