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新衡阳计划:耕者有其田
2020-12-01
赵君迈(1901—1988),字恒憼,湖南衡山县白果镇赵家湾人,为赵恒惕(1880—1971,民国时曾任湖南省省长)同父异母的兄弟。赵君迈早年留学日本,1921年就读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毕业后又入美国诺维支骑兵学院深造。1928年学成回国,先后担任国民党第十师骑兵连连长、浙江省教导团团长、财政部税警总团步兵第一团团长、缉私总队长、湖南省盐务管理局局长。1942年,41岁的赵君迈被任命为衡阳市市长兼警备司令。
1942年,正值抗日紧张阶段,当时的衡阳人口暴增,外货断源,粮食及日用品供需矛盾日益扩大,物价突飞猛涨。衡阳还要承担第九战区数十万部队的军粮供应,驻守在衡阳城的第十军,就是衡阳市政府军粮保障的优先对象。而当时军粮价格远远低于市场价格,甚至大部分情况下还没钱给。为保证部队有饭吃,老百姓不挨饿,赵君迈出任市长后,决心整肃时弊,实施新衡阳建设计划。
上任伊始,赵君迈发布了开荒通告,鼓励衡阳的当地人和外来难民开荒种地,规定谁开荒,土地就归谁所有。政府给开荒者提供小额启动资金,用于购买种子、农具,不需要利息和抵押物。通告一出,在衡阳郊外掀起了一股开荒热潮。
1943年年初,赵君迈决定在衡阳市东郊酃湖镇推行扶持自耕农土地改良政策,创办、扶持自耕农试验区。所谓扶持自耕农,即指通过政府干预使无土地的佃农、雇农成为土地的自耕农,并且对现行的自耕农进行维护使其不失去土地。赵君迈办事果断,将市政府的社会、地政两科裁撤,新设地政委员会,并亲自兼任主任。他带领地政人员到实地调查研究,制定方案,使创办工作顺利进行。
酃湖镇位于湘耒水交汇处,面积32.78平方公里,地势低洼,种稻一季,因年年发生水涝,难有收成。酃湖农民多靠从事手工业和小商业来维持生活。1943年春天,赵君迈通过实地考察,选择酃湖镇14个行政保中的7个保创办自耕农试验区。他调派地籍整理处对试验区内7000多亩农田进行测量、登记、估价,并且马上公布了土地征收分配方案。由市政府出资,收购酃湖乡地主超出平均地权的土地,再将这些土地以最低价卖给无地农民。没钱购买的农民,由政府提供无息贷款。赵君迈希望通过土地改革,大幅度增产粮食,解决燃眉之急。
当时,酃湖镇最大的地主、抗日将军段云,带头让家人把地契交给地改工作组,按政府收购价领取了补偿款。段云的行为给赵君迈的土改工作很大的支持。
在此期间,省建设厅委任赵君迈担任水利工程处长,由农业银行提供贷款支持,在酃湖镇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解决了酃湖上千年的水患。同时在酃湖镇设立了农民新村实验农场,在技术上对农民进行指导。并由政府按市场价格统一收购农产品,保证了军粮和居民生活的供应。
1943年年底,赵君迈主持的衡阳酃湖镇自耕农试验区达到预期目标,成为全国少有的成功范例之一。它让500多户无地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并且没有发生任何流血冲突,使得地主、无地农民、政府能和谐共处。1944年上半年,试验区内禾苗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酃湖镇扶置自耕农试验区,这在中国土地改革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探索,意义深远。发生在70多年前这场扶置自耕农试验区工程,酃湖人民至今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