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愿景下航海院校涉海体育发展创新路径研究
2020-12-01熊庆霞
熊庆霞
2015年3月, 中国政府正式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标志着我国国家发展战略和外交战略新的开端。高等学校要立足各自发展战略和本地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规划,与沿线各国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交流,重点做好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工作。
1 “一带一路”战略建设对涉海人才能力新定位和涉海体育教育发展契机
1.1 “一带一路”战略建设对涉海人才能力新定位
“独行快,众行远”。加强海上合作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与开放合作大势,中国愿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一道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的海上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的合作平台,建立积极务实的蓝色伙伴关系,铸造可持续发展的“蓝色引擎”。无疑,这是一个既要“走出去”,又要“引进来”的开放型战略,涉海类人才则是战略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一带一路”战略推进急需大批具备开放型、国际化和复合型能力特征的优秀涉海人才。
开放型:“走出去”“迎进来”是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一种建设常态。其基本特征就是“开放”,因此所需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构成也应是开放型的,即既能继承本土文化知识,又能欣赏接受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特性以便于与沿线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包括具备开放吸收各种文化知识信息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国际化: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要求人才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遵守国际公约,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还应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能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即学生既要掌握扎实的航海专业知识及动手能力,还要熟悉行业的国际法规、国际惯例,了解跨国管理与沟通的艺术,有独立的精神,适应性强,不仅做航海类优秀人才,更要做“一带一路”战略下精通世界海洋知识的通才。
复合型:复合型人才能力的突出表现是能够打破学科或专业之间壁垒森严的界限,能够同时掌握并融合不同专业领域知识的能力、实践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和创新的思维等。如航海技术专业毕业生除了必须精通船舶驾驶专业技能,还应熟知轮机工程技术及船舶电子电气技术专业技能,并了解港口与航运管理、集装箱运输管理和交通运营管理等专业技能,从而实现船舶有效运营,达到经济收益的最大化。
1.2 “一带一路”战略建设中涉海体育教育发展契机
目前,国内涉海体育教育课程类型常见的有三种:航海体育、海洋体育、滨海体育休闲。开展这些课程的院校一般对应为航海院校、海洋大学、体育院系社会体育休闲专业。许多实践和研究表明涉海体育教育具有培育开放型和复合型人才的优势特征。如航海体育教育力来由于航海职业特性,为培养航海从业人员特殊的身心素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培养航海学生抗焦虑、孤独耐受、人际交往、意外事件应对、环境适应、认知决策等良好心理素质的一条独特、有效的培养路径。而海洋体育精神从哲学视角概括为“敢为天下先”,勇于开拓、进取、创新旳冒险精神,具有竞争、拼搏、团结合作、动态求变的文化品格。“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带动沿线 65 国间的交流合作,带来海运贸易的剧增,直接引起航海类人才需求量的激增。航海教育为“一带一路”战略供给优秀的航运人才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事情。“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战略的实施,同时也提出了培养海洋文明创造者和继承者的现实任务,体育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感染力和产业价值,体育已超越国界和语言,成为各民族间文化交流的工具。“一带一路”战略蕴含着重大发展商机,中国体育产业显现出更多的发展前景期待,融入和对接的领域将更加广泛。我国已进入“海洋时代”。海洋体育已然成为发展海洋经济的新兴力量,滨海体育旅游产业亦成为现代都市人重要的休闲生活方式。游泳、潜水、海钓、冲浪、帆船、帆板、游艇、皮划艇、沙滩排球、 沙滩足球、海底探险、水上摩托艇等众多海洋特色体育项目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参与并带动这些项目发展的体育从业人才的需求必然出现“井喷期”,涉海体育教育无疑将得到广阔的发展契机和发展方向。
2 国内航海院校涉海体育教育现状与存在问题
2.1 涉海特色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弊端凸显
目前,国内航海院校涉海体育教育目标普遍结合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航海院校职业特点,强调适应未来社会的职业发展需求,突出了航海特色,是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的一种延伸,是体育与行业特色融合发展的特例。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强调培养学生游泳、攀爬、平衡、抗晕船等项目运动技术和技能,教学开展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但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及自身发展建设的推进,各航海院校已逐步发展形成以航运业为特色,以航务、港口贸易等为延伸的齐头并进的多元化培养目标。航海体育仅围绕培养航运业从业人员游泳的一般技能和抗眩晕能力的培养目标凸显出内容和课程开展形式单一的弊端。且航海体育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一、大二2个学年共4个学期来完成。相比美国等培养航海人才大国安排了四年8个学期的体育课来说,学时存在不足及不合理设置问题。如内容设置时效性不强,在大一和大二开设了航海综合训练及器械应用课程,用于提升学生的抗晕船能力,然而专业上船实习则一般安排至大三年级,这就使得在入学后的头两年时间里所掌握到的内容无法得到经常性维持(训练),很难产生预期效果。据相关调查显示,47%的学生认为现在体育教学不能满足未来职业对身心素质的要求,72%的专任教师(专家)和56%的学生认为目前航海体育课程所设置课程内容与航海职业实际所需脱节,实用性不高。[9]此外因缺乏场地器械及师资的支持,课外锻炼机制不完善,使学生课外锻炼的持续性得不到保证,学生课外的实践练习严重不足、体育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2.2 涉海特色体育文化缺失较重
虽然强调突出与职业需求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但实际执行中却不尽人意。如教材和教学模式都沿用了和普通专业学生相同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延续性。游泳等水上技能教学是航海体育课程的重中之重,但实施教学活动的游泳池却相对匮乏,办学规模较好的航海院校有1~2个游泳池和跳水池,供全校数万名师生共用,还得兼顾社会性开班培训或开放运营,并且普遍是户外泳池,受季节气候的影响,不能全年使用,教学时数和学生练习投入受到极大的局限。承担水上技能或航海综合器械教学的专任教师专业性水平不高,非游泳专项或没有航海综合器械技能水平的教师经过短期培训后也承担了一大部分的教学工作,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对965名在校航海类专业学生和400名已毕业学生[10]的体育锻炼习惯的相关调查研究见附表:
附表:航海类专业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情况
由附表可见,虽在校学生可能受学校有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各种纪律条例等要求的影响,保持锻炼的情况比毕业学生好,但都显示出涉海人才终身锻炼习惯和兴趣没有建立健全,有利于身心健康和职业需求的身心素质的良好状态得不到保证。调查发现,对体育的健身价值认识不足,缺乏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合适的健身锻炼方法,适合船上体育活动的项目及健身器械的开发欠缺等是限制涉海人员体育活动的重要原因,涉海特色体育文化缺失较重。
2.3 与海洋体育产业、滨海休闲产业融入不足
国内航海高校一般都依水建立,附近地区江河海水资源丰富,具有地域优势。在多年的建设发展中,已具备丰富的认识海洋、建设海洋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拥有自己的学科优势与涉海办学特色。涉海高校在水上运动项目的教学中有较强的实力和经验,如潜水、游泳、水上救生等都是航海体育开展的常规体育课程。但涉海特色体育教育的开展仍作为辅助学科得不到重视和发展,体育的教育、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影响价值没得到有效发挥。目前,开设海洋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高校仅限国内为数不多的海洋大学和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而航海院校涉海体育教育除了游泳、救生等课程外其它涉海类的体育类项目几乎不开设。表明国内航海院校与海洋体育产业、滨海休闲产业的融入不足。
3 “一带一路”背景下航海院校涉海体育教育发展的创新路径
3.1 完善涉海特色体育教学内容体系,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一带一路”战略下海洋旅游、滨海休闲产业等必然得到了跨越式发展。要培养出适应“一带一路”需求的合格人才首先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要敢于突破常规,要依据“一带一路”战略下人才的国际化特征设置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更加开放的体育课程目标和体育课程内容。除了继续开设游泳、滚轮、浪木等常规课程内容外,逐步拓宽航海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积极建设多元的涉海学科教育,培养适合于航运行业、海上特色旅游或滨海旅游业等的服务从业人员,逐步增加潜水、海钓、游艇、皮划艇、沙滩排球、沙滩足球、拓展训练、定向运动等有利于海洋民俗文化建设的特色体育内容。创新是开放型人才的必备能力特征之一。相关研究也指出,特色体育课程在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体育场地器材、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创新,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激发、创新知识的积累、创新人格的养成。[11]特色新兴的体育项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养成开放型的创新意识。
3.2 加强涉海特色体育社团建设,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航海体育教学仅仅依靠每周两学时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要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和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课堂知识得到延续和强化。多年的教学实践认识,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文化、技术技巧的基本,多是“授之以鱼”的过程。课外形式多样的锻炼活动则是课堂知识、技术技巧运用、巩固和提升的重要阵地,是学生知识技能得以再造和延伸拓展的主要手段,能真正破解人才实践能力不足的缺陷,是“授之以渔”的关键。体育特色社团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塑造、自我服务等属性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社团实践环境中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决策能力等,而这些能力恰恰是开放型和复合型人才的能力特征,符合“一带一路”战略建设中的涉海人才需求特性。此外,学生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体之一,学生对“一带一路”的认识和融合程度对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具有实质性意义,是“一带一路”建设中教育战略真正落到实处的关键。以往,关于“一带一路”的研究更多是以高校领导层或者研究学者作为主导,很少关注到学生真实的想法。而学生社团可以成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重要桥梁,从而能让“一带一路”战略教育行动开展真正得以落实。因此开设多样化海洋类体育项目社团,加强特色体育社团建设,以提升学生开放式实践和学习的能力,并创设良好的支持机制助推特色社团得到良性发展,最终为战略提供合格的人才服务。
3.3 以半军事化管理模式创新教学管理,强化学生组织纪律
半军事化管理模式是一种特殊的学生管理模式,国内外航海院校采用半军事化管理来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组织纪律观和团队大局观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我国早在1963年便在航海专业教育中采用了半军事化管理模式。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行业经济低迷,行业岗位供给减少,行业待遇降低,行业吸引力逐年下降及高校大量扩招,大量毕业生就业难等诸多问题迫使相关教育系统调整管理理念,以至国内大部分航海院校的半军事化管理流于形式,甚或名存实亡。涉海体育发展建设可融合半军事化管理理念与手段去实现教育活动各个环节的管理。强调半军事化管理的军队管理的理念,注重课内外教育活动中的纪律性,强调行动群体化、活动军事化、秩序规范化,能优化教育教学活动效果,进而培养出纪律严明以及综合素质优良的学生。
课外活动虽然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灵活多样性,但大部分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较弱的状态下仍然需要一个有力的管理制度来保证课外活动的有效开展。为了不将课外活动又收归入课堂活动的模式而尝失掉学生的主体性及开展工作的灵活多样性,建议成立以学生为主的半军事化管理学生工作委员会。该机构依据学校半军事化管理体系框架,搭建符合学生条件和能力特点的管理框架,学校给予协助和监督,为半军事化管理学生机构的有效运作保驾护航。
3.4 营造海洋气息浓厚的体育文化,培育学生海洋意识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其散发的力量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是直接继承和发扬了古代“丝绸之路”的遗产,利用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共同创造的绚丽的文化遗产和价值符号,作为促成当今合作共赢的重要情感纽带。这也是为什么“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一经提出,就引起如此众多的国家和地区积极反响的重要原因。因此文化先行,是尽快促进沿线国家和不同民族间的友好互信、达到民心相通的有效手段。海洋文化实力的强弱反映着国家海洋综合实力,发展海洋文化是实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不容忽视的重要任务。海洋体育活动是一种海洋文化的表现形式,海洋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与海洋文化相互结合的产物,是新文化在形成时的选择与重构,海洋体育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能够有效的帮助充实和扩大海洋文化的内容。我们首先要努力在校区间夯实自己文化软实力的根基,通过搭建浓郁的海洋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平台,感染在校学生,培育海洋情感,加强学生的海洋认识和兴趣,以期养成深厚的海洋意识,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保护海洋、建设海洋的价值观念,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提高国际话语权。
4 结语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实施,为我国航海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涉海体育教育活动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向和契机。以国家战略和国际市场的需求为导向,找准定位,主动参与,主动融入,面对不足,坚持革新,拓宽航海院校涉海体育教育活动发展的通道,通过完善涉海特色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加强特色体育社团建设、创新教学管理、营造海洋气息浓厚的体育文化,培育学生海洋意识等创新航海院校涉海体育发展路径,为培育优秀的涉海人才提供理论和实践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