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化的哲学史教程
2020-11-30孙俊强
孙俊强
作品简介
《苏菲的世界》是一部由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关于西方哲学史的小说。该书用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过程,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向广大读者娓娓道来,书中生动细致地讲述了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萨特、笛卡儿以及黑格尔等人的哲学思想。可以说,一部《苏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是一部真正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哲学入门著作。
作品梗概
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一封神秘的信,上面写着:请苏菲转交给席德。也是从这天开始,苏菲不断收到一些不尋常的来信,信上的话引导她破解世界的一个个谜团。
在神秘导师艾伯特·诺克斯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康德、弗洛伊德等大师思考的根本问题。艾伯特·诺克斯用浅显易懂的笔触带着苏菲回顾哲学的发展史。
令人吃惊的是,苏菲这个人物只是挪威少校艾伯特·纳格为庆祝女儿席德生日而虚构出来的人物,把她的故事编写成一个富有哲学趣味的故事当作女儿的生日礼物。苏菲渐渐意识到自己只是书中的一个角色,是艾伯特少校意识的一部分,在忠实地完成自己的主角任务之余,艾伯特·诺克斯和苏菲开始了对上帝(艾伯特少校)的抗争。在他们的努力下,二人逃出了书中世界,来到了席德所在的世界。
阅读指导
梳理积累法
有些叙事性不强的名著,因为前后关联较弱,头绪繁多,囊括知识较多,往往容易使读者摸不着头脑。读者虽然读过了文本,却未能留下深刻印象。《苏菲的世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阅读这类作品时,我们最好采用“梳理积累法”。这样不仅可以厘清文本的脉络,还可以积累不少素材和知识。
我们以《自然派哲学家》这一章为例。仔细梳理章节内容后可以整理出以下问题:书中提到米雷特斯的三位哲学家是哪三个人?他们的主要哲学观点是什么?通过寻找这几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便能理解作者对于哲学的一些看法,一边梳理,一边品味,一边积累。此外,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还应不断“内省”,也就是形成自己的看法。比如对于“世界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们应当结合哲学家们的思考以及苏菲的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不要纠结对错,只要能言之成理即可。
这样的阅读方法,虽然会比较耗时,但是要想真正做到“用心”阅读,就应当如此。只有提升阅读的质量,课外阅读才能够达到“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的境界。
专题探究
探究一:请从书中选择一个你喜爱的人物,介绍给同学们。
探究二:《苏菲的世界》是一部通俗的哲学史。请你根据小说内容,绘制一幅西方哲学发展的思维导图。
探究三:进阶领悟,随意选择一个你喜欢的章节,撰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片段赏析
当苏菲开始思考有关活着这件事时,她也开始意识到她不会永远活着。
她想:“我现在是活在这世上,但有一天我会死去。”人死之后还会有生命吗?这个问题猫咪也不会去想。这倒是它的福气。
苏菲的祖母不久前才去世。有六个多月的时间,苏菲天天都想念她。生命为何要结束呢?这是多么不公平啊!
苏菲站在石子路上想着,她努力思考活着的意义,好让自己忘掉她不会永远活着这件事。然而,这实在不太可能。现在,只要她一专心思索活着这件事,脑海中便会马上浮现死亡的念头。反过来说也是如此:唯有清晰地意识到有一天她终将死去,她才能够体会到活在世上是多么美好。这两件事就像钱币的正反两面,被她不断翻来转去,当一面变得更大、更清晰时,另外一面也随之变得大而清晰。生与死正是一枚钱币的正反两面。
如果你没有意识到人终将死去,就不能体会活着的滋味。她想。然而,同样的,如果你不认为活着是多么奇妙而不可思议的事时,你也无法体认你必须要死去的事实。
苏菲记得那天医生告诉祖母她生病了时,祖母说过同样的话。她说:“现在我才体认到生命是何等可贵。”
——选自《苏菲的世界·伊甸园》
读书笔记
也许我们始终不能真正了解世界的起源及意义,无法找到生命的起点和终点,但我们可以把握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态度,积极追寻自己的理想。我们不能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每一天庸庸碌碌地生活着。如果人类都失去了生活的热忱,世界将永远不会进步。而死亡也是督促我们好好生活的一个动力,正如书中所写:
唯有清晰地意识到有一天她终将死去,她才能够体会到活在世上是多么美好。
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无穷的深意。生活中的很多琐事都值得我们去思考,比如生命的意义,人们来到世界的使命,等等,这些都是基础的哲学问题,是每个人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在文章中把这种哲学思辨表达清楚,是一件很考验作者逻辑思维的事情,在日常写作时我们也可以积极尝试。
片段赏析
万物中皆含有各物的一部分
苏菲再次试着运用自己的常识,而不去想她从别人那儿学到的知识。
帕梅尼德斯不承认世上任何事物会变化。苏菲愈想愈相信从某一方面来说,他是对的。在智性上,他无法接受事物会突然转变成“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事物”的说法。要坦白说出这个观念一定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这必定意味着他必须驳斥人们亲眼所见的种种自然界的变化。一定有很多人取笑他。
恩培窦可里斯一定也是个聪明的人。因为他证明这世界是由一种以上的物质组成,如此自然界才可能在万事万物实际上皆未曾改变的情况下产生种种变化。
他只凭推理就发现了这个事实。当然他曾经研究过大自然,但他没有现代科学家的设备来进行化学分析。
苏菲并不一定相信万事万物都是由土、气、火与水所组成。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就原则上来说,恩培窦可里斯说得没错。如果我们要接受自己亲眼所见的各种大自然的变化而又不致违反自己的理性,唯一的方式就只有承认世间存在着一种以上的基本物质。
现在,苏菲发现哲学这门课程更有趣了,因为她可以运用自己的常识来理解这些哲学思想,而无须凭借她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她的结论是:哲学不是一般人能够学到的,但也许我们可以学习如何以哲学的方式思考。
——选自《苏菲的世界·自然派哲学家》
读书笔记
有强烈的好奇心,并试着运用自己的常识去发现世界运行的规律,可以不断加深我们对世界的理解。这样,我们可以在读书之余,丰富自我对世界的认识,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哲学不是一般人能够学到的,但也许我们可以学习如何以哲学的方式思考。
用哲学的方式思考人生,这是我们学习哲学的目的和意义。尽管我们不一定能成为哲学家,但学习哲学会让我们更靠近智慧的海洋。
片段赏析
我愿意做那个小丑
“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苏格拉底也说,“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请你记住这句话,因为很难得有人会承认自己的无知,即使哲学家也不例外。最重要的是,当众说这句话是很危险的,可能会使你丧命。最具颠覆性的人就是那些提出问题的人,而回答问题则比较不危险。任何一个问题都可能比一千个答案要更具爆炸性。
你是否听说过《皇帝的新装》这个故事?故事中的皇帝其实一丝不挂,但他的臣民没有人敢说出真相。这时,一个小孩突然脱口而出:“可是他什么衣服都没穿哪!”苏菲,这个孩子很勇敢,就像苏格拉底一样。苏格拉底也敢于告诉我们人类的所知是多么有限……
苏菲,这就像切牌一样。你把黑牌放在一堆,红牌放在一堆,但不时会有小丑牌出现。它们既不是红桃也不是黑桃,既不是红砖也不是梅花。在雅典,苏格拉底就像小丑一样。他既不笃定也不漠然。他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而这使他非常苦恼。因此他成为一个哲学家,一个孜孜不倦追求真理、永不放弃的人。
——选自《苏菲的世界·苏格拉底》
读书笔记
当我们看到《皇帝的新装》时,更多是当成一个童话故事来看的,没有几个人会把不穿衣服的皇帝当成自己的缩影。但苏格拉底做到了,他告诉我们人类的知识是多么有限。因为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的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正如书中所说:
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
一个人只有承認自己无知,才不会自高自大,才会保持谦虚的态度,才会不断求知,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