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磨教学设计,提升复习效率

2020-11-30沈晓音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年9期
关键词:学习品质问题设计

沈晓音

摘要:由矩形折叠而产生的求线段的长度问题的教学关键,是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厘清折叠前后的变量和不变量。充分挖掘图形中的条件,先将复杂的图形分解成基本图形,然后利用基本图形和常用模型,运用常规的方法求解线段的长度是矩形折叠问题解题的通性通法。

关键词:问题设计;学习品质;折叠

图形的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本质是轴对称。折叠前后图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但图形的形状、大小不变。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矩形的折叠容易得到特殊的线段位置关系、特殊的三角形和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考查了学生的几何识图能力、空间观念、直观想象等核心素养,在解题时蕴含了转化思想、方程思想,综合性强,思维能力要求高。在最近几年的杭州中考中,均出现了以矩形折叠为背景的考题,但学生的解题情况不容乐观。为此,笔者特设计了这节复习课,探讨具体的教学方法。

一、目标分析

(1)理解折叠与轴对称的关系,掌握轴对称的定义和轴对称的性质。

(2)运用轴对称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矩形的性质等知识,解决折叠问题中有关的角度和线段长度的问题。

(3)通過分析折叠中出现的特殊三角形,体会转化思想。(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

(4)结合探究线段长和线段数量关系的方法,体会方程思想和转化思想在研究数学问题时的作用。

教学重点:轴对称性质在折叠问题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知识挖掘矩形折叠问题中角度和线段的数量关系。

二、教学实施

(一)第一次教学时的引入

如图,在矩形ABCD中,AB=8,BC=6,点E是CD边上一点,将△ADE沿直线AE翻折,得到△AEF。点D的对应点是点F。

问题1:当点F恰好落在AB上时(图1所示),此时你能得到哪些结论?

生:四边形AFED是正方形。

师:还有吗?

生:线段AD=AF,DE=FE,∠DAE=∠FAE,∠ADE=∠AFE,∠DEA=∠FEA。

师:还有什么结论吗?

(无人回答。大部分学生首先想到的结论就是得到一个正方形,在追问的情况下才得到边、角的等量关系,再追问则回答不了了。)

【课堂反思】在课堂提问环节,我问得过于宽泛,缺乏指向性,不够具体。从学生角度看,他们往往注重整体,疏忽了角、线段等细节。这也提醒自己以后提问时要更关注细节,更关注问题的方向。

接下来我又提出两个问题:

问题2:当点F恰好落在对角线AC上时(如图2所示),求DE的长。

问题3:当点E与点C重合时(如图3所示),CF与AB交于点K。

(1)判断△ACK的形状。

(2)求△ACK的面积。

在这次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由于一开始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铺垫不够,导致问题1出现时,学生不能有针对性地回答。于是,年级组成员建议提供给学生一些考虑的方向,让学生思考虑问题时更有系统性和条理性。

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读题能力,也为了通过作图更好地掌握折叠的性质(折叠前后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我决定把前面的3个问题改成让学生自己根据题目条件动手折叠纸片,再做出翻折后的图形。

我把前面的三问做了修改。

(二)第二次教学的两个主要改变

一折:明性质

如图4所示,在矩形ABCD中,AB=8,BC=6,点E是CD边上的一点,将△ADE沿直线AE翻折,得到△AEF。点D的对称点是点F。

情境1:当点F恰好落在AB上时,请你在老师发下的白纸上先动手折一折,并在图4上作出折叠后的图形。此时你能得出哪些结论(可以从点点重合、边边重合、形重合等方面来考虑)

师:同学们是怎么作图的呢?

生1:作AF=AD交AB于点F,再作∠DAF的角平分线交DC于点E,连接EF。(图5)

师:你用了什么方法?依据什么?

生1:因为AF的对应线段是AD,∠DAE= ∠FAE,所以可以作∠DAF的角平分线。图形的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本质是轴对称。对应线段所在射线的夹角被对称轴平分。

生2:先作AF=AD交AB于点F,再作DF的中垂线交DC于点E,连接EF。(图6)

师: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2: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且平分。所以我先找到点D的对应点。

教学分析:学生经过自己的折叠、画图,已然知道这样折叠之后的图形中相等的角、相等的线段、全等的图形。

情境2:当点F恰好落在对角线AC上时(如图7所示),请你动手折一折,作出折叠后的图形,并求DE的长。

图形作法:

生1:作AF=AD交AC于点F,作∠DAF的角平分线交DC于点E,连接EF。(图8)

生2:作AF=AD交AC于点F,作DF的中垂线交DC于点E,连接EF。(图9)

学生解法:

生1:设DE=x,则EC=8-x,EF=x

在Rt△CEF中,由勾股定理得到:x2+42=(8-x)2

解得x=3,

∴DE=3

方法小结: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中求边长的重要理论依据。解题时,通常先找到直角三角形,然后设要求的线段长为x,根据折叠和轴对称的性质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其他线段的长度,运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从而求出解。

生2:由△CEF∽△CAD,得到DE:6=4:8

∴DE=3

方法小结:相似法是求线段长度常用到的方法之一,根据两个三角形相似,得到对应边成比例,列出方程,求出答案。在初中阶段,相似中的基本图形主要有:

①“A”字型、反“A”字型(如图10、图11所示)

条件 DE∥BC ∠1=∠2

结论 △ADE∽△ABC

AD:AB=AE:AC

=DE:BC △ADE∽△ACB

△ADC∽△ACB

AD:AC=AE:AB

=DE:CB

(AC2=AD·AB)

在任意一组比例式中,已知三条线段,就可以求出一条线段。其中,反“A”字型的特殊情况,只要已知两条线段,就能求出另一条线段。

②“8”字型、反“8”字型(如图12所示)

条件 ED∥BC ∠1=∠2

结论 △ADE∽△ABC △ADE∽△ACB

“8”字型、反“8”字型相似图形可以看成是由“A”字型、反“A”字型图形绕着点A旋转180°而得到的图形,对应线段之间也是知三可求一。

③母子型(如图13所示)

条件 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D⊥AB

结论 △ABC∽△ACD∽△CBD

BC2=BD·BA     CD2=BD·AD

AC2=AD·AB

在母子型图形中,根据相似线段之间的关系往往已知两条线段,可以求出另一条线段。

④“一线三等角”型(如图14、图15所示)

条件 ∠B=∠D=∠ACE=Rt∠ ∠B=∠D=∠ACE

结论 △ABC∽△CDE △ABC∽△CDE

其中,包含直角的“一线三等角型”常隐含在矩形、正方形(弦图)中。尤其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通过作过点的垂线段就可以构造成“一线三等角模型”。

生3:由

得到6(8-x)=10x,解得x=3

∴DE=3

方法小结:面积法也是求线段长的常用方法之一,尤其在求垂线段的长度时更为突出,利用图形面积的不同表达方式建立方程、求出答案。

学生用勾股定理法、相似法、等面积法建立方程,体现了多种数学思路,同时蕴含方程思想。

情境3:当点E与点C重合时,请你动手折一折,并作出折叠后的图形,设CF与AB交于点K(图16)。

①判断△ACK的形状。

②求出△ACK的面积。

生:△ACK是等腰三角形(如图17所示)

由折叠可知∠1=∠2,由DC∥AB可知∠1=∠3。

∴∠2=∠3

∴△ACK是等腰三角形

方法小结:“角平分线+平行       等腰三角形”,这是等腰三角形判定的基本图形之一。由此推论为:“角平分线+等腰三角形      平行线”,“等腰三角形+平行线推出角平分线”。掌握这个基本模型及推论,在解决类似几何题时,可以缩短思维链,分析思路会更加清晰明确,直指问题核心,这样解题就会得心应手。

二折:提能力

如图18,折叠矩形纸片ABCD,具体操作:(1)点E为AD边上一点(不与点A、D重合),把△ABE沿BE所在的直线折叠,A点的对称点为F点;(2)过点E对折∠DEF,折痕EG所在的直线交DC于点G,D点的对称点为H点。

(1)求证:△ABE∽△DEG;

(2)若AB=3,BC=5。

①当AE=1時,求DG的值;

②点E在移动的过程中,求DG的最大值;

③如图19所示,若点C恰在直线EF上,连接DH,求线段DH的长。

分析:

(1)根据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证明即可。

(2)①由第一小题的相似得出对应边成比例,求出DG。

【设计意图】以矩形折叠为背景,充分利用折痕位置的变化来构建一系列变式问题。探究矩形折叠中的几何问题,将方程和相似的转化思想融入其中,增加了复习课知识的宽度和深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折叠的魅力,提高几何分析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教学反思

(一)多种操作明性质

在教学中,只有当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真正提升其数学学习力。本节课引入部分的三个问题情境,表面上看是让学生动手折叠、作图,实则是需要学生去分析、猜想、判断、推理,是融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为一体的。让学生在动手折叠操作的过程中了解矩形折叠的本质特征,同时也为复习课增添一份学习兴趣和乐趣。所以,教师要重视为学生提供动手作图的机会,让学生在理解的前提下,积累一定的操作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直观想象等核心素养。

(二)分解转化显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复习课要解决的不是一两道题,而是一类题或一系列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衔接。

一个复杂的图形往往能分离出基本的几何图形,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我们熟悉的简单问题。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就要时常向学生渗透这样的转化思想。在这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出等腰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等基本图形,小结出求线段长度最常用的方法:勾股定理法、相似法、面积法,能利用这些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起位置与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使得在面对较为复杂的图形时能迅速抓住问题的本质,找到相应的数量关系,从而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直观想象、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

(三)归纳小结提品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模型思想。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适度地关注模型、提炼模型、渗透模型,总结一些重要的基本模型,能灵活地运用模型,让数学模型更好地为我们服务。如这节课中的“双平等腰模型”:从矩形提供的平行+折叠产生的角平分线,得到了等腰三角形,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还有“一线三等角”模型,指的是有三个相等的角在同一条直线上,往往可以构造相似图形。

参考文献:

[1]易良斌.中考数学复习微专题讲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3).

[2]段坤山.构造图形求准确,数形结合找临界[J].中学数学教学,2020(1).

(责任编辑:韩晓洁)

猜你喜欢

学习品质问题设计
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
在区域活动中关注与支持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问题导学案”的有效实施
对EEPO课堂问题设计的思考
精设计,巧提问
引领小学生探寻成功之路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
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