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城保护工作的实践探索

2020-11-30陶海岍

卷宗 2020年22期
关键词:保护现状保护方式嘉峪关

摘 要:长城,我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在中华文明史和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地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重要标志。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多年来,由于长城分布区域广、数量大和保护人员缺少、监管不全面等历史欠账客观因素制约,长城的保存现状不容乐观,保护工作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对长城保护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分析,并以嘉峪关市长城保护为例,对长城文物本体安全、赋存环境、本体病害等方面运用的常规监测、病害预防治理、安全防护等保护方式进行探索,探讨长城保护工作中的有效方式,为开展长城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长城;保护现状;嘉峪关;保护方式

长城,我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自春秋战国至明末,历经2000多年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的持续营建,现为我国乃至全世界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具有线性特征的军事防御体系遗产,在中华文明史和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地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重要标志。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

当前,长城保护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保护工作刻不容缓。运用科学合理的工作方式对长城进行全方位保护管理,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从根本上遏制对长城的破坏,使长城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获得有效保护和延续,将是长城保护管理机构和工作者的任重而道远的责任和使命。

1 长城保护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长城资源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历代长城总长度21196.18千米,包括长城墙体、壕堑、单体建筑、关堡和相关设施等长城遗产43721处。分布于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等15個省、自治区、直辖市。由于长城分布区域广、数量大、赋存环境复杂和保护人员缺少、监管不全面等历史客观因素制约,全国长城本体保存现状较好的点段约占总数的12.3%,保存现状一般的点段约占总数的18.1%,保存现状较差的点段约占总数的18.4%,保存现状差的点段约占总数的27.1%,消失的点段约占总数的24.1%。

以上数据显示,长城的保存现状不容乐观。目前,长城仍然面临本体病害发育侵蚀,外界安全威胁因素影响,保护管理难度大等一系列问题,其影响因素分析有以下几点:

1.1 长城赋存的周边自然环境复杂多样

长城周边的自然环境是长城存在的赋存载体。在长城修建之初,就充分依赖崇山峻岭、山地丘陵、草原湿地、戈壁沙漠等自然地理和地形条件修筑了不同功能的长城。千百年来,长城周边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成为长城本体病害形成、发育的助推剂和外界安全威胁因素,长城沿线自然状况的不同影响着长城的生存状况,多样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得长城沿线的生态环境敏感而脆弱。使长城的保存状况走向恶化,保护管理难度也在加大。

1.2 长城保护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我国文物保护管理体制实行“属地管理”原则。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承担文物保护工作的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文物保护工作。对于长城这类分布区域广泛的超大型的线性文化遗产,跨省域、市县区分布,日常监测和维护是长城保护工作中最基本和主要的职责。而长城保护管理机构的缺失和不健全是长期以来影响长城保护工作的主要问题。据相关部门统计,截止2016年,全国21196.18千米长城沿线的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97个地级市,404个县(区、市)中,除文物行政部门外,设置和指定负责长城的日常管理工作的机构仅有485个,长城专门管理机构仅43个,占比仅为8.9%1。这意味着长城沿线的很多地区没有专门的长城保护管理机构,严重制约着长城的保护管理,长城监管不能全面有效覆盖。

1.3 长城保护方式简单

长城是跨越多个行政区域的不可移动文物,点多、线长、面广,区县一级的文物保护管理机构代表地方政府行使管理长城的职能。从目前各地长城保护管理队伍来看,有各级政府文物部门、政府派出机构,也有旅游企业、乡镇村甚至个人。保护管理队伍成分复杂多样,保护人员专业化水平较低,各单位保护管理长城的出发点、目的也不同,其管理方式、效果也大相径庭。各地长城保护机构受保护人员的专业水平、保护资金及专业设备配备等条件限制,对长城的保护方式简单,仅以业余文保员或文物管理部门人员不定期对分布于乡间田野的长城资源进行日常巡查,重点防止人为因素破坏对长城的破坏。

2 嘉峪关长城保护工作方式的实践探索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分布有长城墙体43.62千米,壕堑12.94千米,关堡8座,单体建筑49座,与长城相关的遗存6处。境内长城时代特征明显,防御体系完整,“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特点突出,类型丰富,在明代长城的西北土质长城中具有典型代表性。

2011年底,国家文物局启动实施了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对嘉峪关关城古建筑、墙体及田野长城墙体进行全面的保护维修,设立围网、保护界桩,对危及长城本体安全的病害进行修缮,消除病害,解除威胁。2017年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成立后,长城的保护工作由抢救性保护逐步转向为预防性保护为主,采取遗产监测和日常保养维护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长城保护工作。日常通过无人机巡查、气象监测、文物本体及环境监测、安防监控、游客监测、反应性监测等内容,创建“风险监测—综合预报—提前预警—即时处理”的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模式,来随时监测长城病害发展,依托数据来精准监测,实现日常管护和预防性保护,及时进行治理、保护,最大限度减少各种风险因素对长城造成的危害。

2.1 长城本体安全防护措施的全覆盖

嘉峪关市境内的长城位于市区东北和西部边缘,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长城赋存环境的地形地貌有山地、平地砂碛和盆地可耕地。长城沿线区域内进行农林作物耕种、灌溉、挖土取石、城镇和工业建设等人为因素,会造成长城本体病害发育加速和直接毁灭性破坏。为尽可能阻止或延缓长城本体的最终劣化,努力使长城处于一个“稳定、洁净”安全生存环境,达到长久保存。2014年长城保护工程实施中,在嘉峪关长城沿线设置长城保护标志234块,宣传警示碑77块、保护界桩2225个、保护围网86860米,实现了长城沿线安全防护措施全覆盖,从而有效阻止外界人为因素对长城的破坏,确保长城本体安全。

2.2 长城本体保护转向本体和赋存环境整体保护

长城周边环境是长城赋存的载体,与长城本体有着“唇亡齿寒”的关系,长城赋存环境的保护也是长城保护的重要内容。多年来,由于历史欠账原因,农业生产和城镇、工业建设,长城周边环境变化较大,原始风貌破坏殆尽,长城本体也受到严重破坏,保存状况不容乐观。近年来,嘉峪关转变长城保护理念,注重长城赋存环境的保护,保护工作实施长城本体和载体共同保护,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长城赋存环境。如2013年,當地长城管理部门自筹100余万元资金,在农业生产区域的长城两侧划定有效保护范围,流转长城两侧土地使用权,迁移改建长城沿线机耕路及水渠,有效阻止农业生产中各类因素对长城造成损害和减少人为因素破坏发生;2018年,实施了长城重点段落保护范围内环境整治工程,对危及赋存环境安全的冲沟、垃圾进行整治清理等,恢复长城周边的地貌,在保护文物本体的同时,对文物本体的载体也实施保护治理,做到本体和载体的共同呵护,留住历史原貌。

2.3 常规监测在长城日常巡查中的介入运用

嘉峪关境内的长城主要为土质长城,对于极其脆弱的土质长城来说,风沙、雨水、冻融、急剧温湿度变化等自然因素和农林作物耕种、灌溉、挖土取石、城镇和工业建设等人为因素,是造成长城本体病害形成和加速发育的诱因和毁灭性破坏的元凶,这些因素和现象都对长城保护构成较大威胁。近年来,随着嘉峪关文化遗产监测中心的建设,监测中心运用三维扫描仪、裂缝监测仪、气象监测等科技设备在长城重点段落定点开展本体病害和赋存环境的监测。长城保护研究所将常规监测纳入日常巡查工作内容,使用手持式监测设备,运用田野调查的方式每月从长城本体病害、赋存环境、安全设施三个方面入手,对长城进行监测和巡查,采集长城病害和赋存环境变化的各类基础数据,通过数据分析长城病害形成诱因和发育速度以及赋存环境变化情况,为下一步采取精准的保护技术措施提供保障。

2.4 长城本体病害的预防和有效治理

对于极其脆弱的嘉峪关土质长城来说,西北地区恶劣的气候环境对长城保存状况的直接影响较大,长城本体最基本的、常见的病害主要是表面风蚀、片状剥离,土质酥碱,裂隙发育,基础掏蚀凹进,冲沟发育,生物侵蚀,坍塌等。主导因素为风沙、雨雪和急剧温湿度变化的冻融等自然因素和农业生产,村镇、道路、工业建设等人为因素。

2012年—2016年,国家启动实施了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按照文物保护工程“最小干预”“修旧如旧”原则和“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做法”的修缮原则,对嘉峪关境内的长城进行了抢救性的保护修缮,有效治理长城本体存在的各类危及安全的病害问题,使长城所蕴含的历史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得到有效的保存和延续。但是,对于嘉峪关土质长城而言,外界因素随时会引起长城本体各类病害的重新发育。为此,嘉峪关在长城保护方面逐步转向预防性保护,通过对长城进行日常监测,运用监测数据分析制定可行的保护措施,对长城本体病害进行预防和有效治理。如2018年实施的石关峡口墩、大红泉堡、双井子堡保养维护,通过环境整治解决引起本体病害的水患问题,通过支护预防裂隙发育和坍塌等病害的进一步发育,通过夯补材料配比和夯补工艺的现场试验,进一步确定科学合理的病害治理措施对长城本体病害进行有效治理。

3 结语

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忍不拔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当前,长城仍然面临着相当严重的自然和人为破坏的威胁。如何有效的保护好长城遗产,使长城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得到延续,将长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传承弘扬,是长城保护工作的重大任务和使命。积极探索有效的长城保护模式,通过对长城本体、赋存环境有效的预防性保护,加强长城的日常管理和保养维护力度,明确长城的日常管理和保养维护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周期,深入研究长城营建的传统工艺研究,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凝练科学合理的保护技术,及时开展长城的日常保养维护,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对长城本体的危害作用,真实、完整地保存长城承载的各类历史信息,尽可能阻止或延缓长城本体的最终劣化,才能让长城达到长久保存,使长城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得到延续。

参考文献

[1]河北省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指导委员会.爱我中华修我长城[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

陶海岍(1973-),男,汉族,甘肃金塔人,大专,文博助理馆员,主要从事嘉峪关区域内的长城研究与保护管理。

猜你喜欢

保护现状保护方式嘉峪关
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
首届丝路天使总决赛在嘉峪关举行
在嘉峪关“吹牛”
浅析农业植物品种保护方式的推广
农业环境问题与保护方式探究
浅析联合国难民署对难民保护的方式及局限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