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塞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分析
2020-11-30刘琰凤
刘琰凤
【摘 要】 目的:探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塞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体检中发现的4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4例,对照组患者将采用低剂量阿托伐汀他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将采用高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的剂量为10mg的阿托伐他汀钙片采取晚治疗,观察组患者的剂量为20mg的阿托伐他汀钙片采取晚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经过对两组患者的疗效对比后发现,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9.17%(19),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23),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斑块面积高于观察组患者,对照组患者NISS下降幅度小于观察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中,而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使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退效果明显,并有效的提升治疗总有效率和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 脑梗塞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同剂量;疗效;阿托伐他汀
【中图分类号】R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22-032-01
脑梗塞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与老年人的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相关。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和动脉粥样化一样,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如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都是形成颈动脉斑块的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表现为症状性和无症状性两大类型,而症状性的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缺血性脑卒中,无症状性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无任何临床表现,但一些患者会出现头痛和头晕等。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改变生活方式。脑梗塞的临床表现为脑血栓形成和腔隙性梗死等。脑梗塞的病因有颈动脉粥样化和继发血栓的脱落等,其中颈动脉系统疾病占发病的40%左右。而他汀类药物能较为有效的降低患者胆固醇,稳定的逆转斑块。阿托伐他汀会根据不同剂量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我院通过对48例脑梗塞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分组采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进行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体检中发现的4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4例,对照组患者将采用低剂量阿托伐汀他治疗方法,观察組患者将采用高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方法。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中男18例,女6例,年龄40~71岁,平均年龄(51.9±4.7)岁。实验组中男17例,女7例,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51.1±4.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的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将每晚口服10mg阿托伐他汀钙片;实验组患者将每晚口服20mg阿托伐他汀钙片。两组患者均接受2周住院治疗,治疗后将停止静脉滴注治疗,然后继续口服1年阿托伐他汀钙片,然后进行复查。
1.3 统计学方法
通过对患者的研究和临床资料统计,统一将数据归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运用x的平方比较进行计数资料比较,以(%)表示,如P<0.05则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比较。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9.17%(19),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23),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一。
3 讨论
脑梗塞是一种突发性脑部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而对脑梗塞患者的治疗方法有溶栓和抗凝等方法。近年来研究发现,使用高剂量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具有明显的疗效,降低了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临床中,而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使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退效果明显,并有效的提升治疗总有效率和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保华, 叶晓林, YANGBao-hua, et al.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指标以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J]. 医学综述, 2016, 22(6):1201-1204.
[2] 周敏, 吴文军, 徐嘉贺, et al.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疗效、血脂及颈动脉内膜的影响[J]. 安徽医药, 2014, 18(4):748-750.
[3] 王健.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研究[J]. 临床医学工程, 2016, 23(9):1237-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