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注意缺陷和多动症频发是手机害的吗
2020-11-30王祖远
王祖远
2018年7月,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一篇南加州大学关于ADHD(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发病率与手机使用频率之间关系的研究报告。研究人员对无ADHD症状的15岁和16岁青少年24个月随访中发现,使用智能手机频率与ADHD继发症状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即频繁地使用数字媒体可能与ADHD症状发展有关。
“自从智能手机普及以后,儿童的冲动和多动增加了。信息不停地出现,他们要不断地回复,可导致冲动和多动,产生训练性的ADHD。”美国ADHD知名专家、弗吉尼亚联邦大学临床精神病学教授巴克利受访时指出,研究结果证明具有相关性,但不能基于这些证据推断出两者的“因果关系”。
ADHD 影响数百万儿童
ADHD是一种慢性病,影响了美国数百万儿童。其症状主要是难以保持注意力、多动和冲动。病童在学校里表现为自尊心低、人际关系差,有些成绩差强人意。有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轻症状,但也有人终生保持症状。
巴克利說,ADHD患者多在6到12岁之间前往心理诊所看病,家长发现的少,学校老师发现的多。有的家长没有注意孩子的异常情况,不带孩子看医生,就不知道孩子患上ADHD。ADHD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注意缺陷;另一种是多动障碍。
注意缺陷的孩子容易分神。老师让他们读书,他们可能没有听到,因为容易被周围的事物吸引。他们无法完成一件工作。例如,老师让他们填表,他们转身就忘了。患上多动症的孩子上课就会动个不停,也许会离开教室,在外边跑步。有人成为“话痨”,说个不停。老师提问,他们总是先举手;别人在排队,他们喜欢插队。因为他们控制不住自己。
巴克利指出,多动症患者精力旺盛,坐不住,总想做点事情。有的多动症患者长大当上邮递员,一有邮件就去送,受到用户表扬,还被评为优秀员工;有的人后来成为数学家,因为他们迷恋数学,不停地钻研。而别人都去交友、恋爱、结婚、生子,过普通人的生活。“可以说,天才与疯子,只有一念之差。”
过去人们主要靠有线电话联络,打电话的时间比较少,所以对孩子影响不大。但是,智能手机不停地接收信息,孩子要不停地看。因为孩子的大脑正在发育,他们不能控制,所以对孩子伤害大。成人上班就关上手机,但是孩子不会。巴克利说,频繁使用手机与ADHD发病率增加不是因果关系。这些孩子已经患上ADHD,使用手机只是加重其症状。
巴克利说,有的正常孩子希望自己是“ADHD患者”,因为学校对ADHD有照顾,如延长考试时间,让他们有机会获得高分。也有的父母希望医生诊断他们的孩子患了ADHD,让医生很为难。
社交媒体:恐影响病情
美国纽约著名精神科华裔医生徐晋说,南加大的研究报告是从理论上进行推衍,认为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有可能诱发和加重ADHD。他认为,这些孩子“本身就有ADHD,频繁使用手机只会让他们更加成瘾”。他说,大约四五年前,网络公司推出MPT(手机)游戏,吸引很多孩子玩,ADHD的增加比较明显。
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天天在手机上玩游戏,就采取强硬的办法,如砸手机、拔电线,导致父母与子女冲突。徐晋认为,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都是新生事物,有好坏两面,就看怎么应对。不过,他从临床上发现,华人家长对智能手机存在几个误区。
这些家长认为,“玩手机是休息”。许多家长允许孩子在做完作业后,“玩手机休息一下”。他说,许多少年玩的手机游戏,与看电视、听音乐不同。看电视、听音乐是休息和欣赏,而玩游戏要动脑筋。他们增加大脑活动量,是一个“超强劳动”。现在,美国中学生每天学习七个小时,做作业两个小时,若是加上三个小时玩游戏,每天脑力活动达12小时,一定感到疲劳,导致注意力下降。
徐晋说,少年玩游戏时兴奋,可以放大ADHD缺陷。这类孩子若是打赢了游戏,就希望与同学分享,行动上表现为好动、讲话多。而且他们自制力不强,更放大了缺陷。游戏配有声光刺激,多动儿童对游戏容易上瘾;而学习需要静下心来读书、做题目。
手机游戏随时随地可以打,没有时间限制。而且,许多游戏可以Redo,失败了可以重新再来,对这些经常受批评的ADHD孩子有鼓励作用。父母和老师经常批评他们,但他们从游戏中获得正面反馈,通关了就赢得欢呼。他们在手机游戏中找到安全感,比普通孩子更加上瘾。
有几种方式可控制症状
目前尚不清楚ADHD的患病机理是什么,但医生通过患者服用药物控制ADHD症状。治疗ADHD包括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行为治疗是让孩子远离手机,多参加户外活动;药物治疗就是服用两类药物控制症状。
美国治疗ADHD的运动主要是游泳和打棒球。因为这两项运动的节奏与ADHD特点相合。例如,ADHD患者无法长久关注一件事物,而游泳需要不停地换气;打棒球要不停地反击对方的来球,与ADHD的性质相同。但ADHD患者不适合打乒乓球,因为乒乓球速度太快,一道白光闪过,ADHD患者反应不及;而踢足球时间太长,ADHD患者无法长时间关注一个足球。
目前,美国治疗ADHD的药物主要是Stratteta(择思达)和Ritalin(利他林)。择思达是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属于非中枢神经刺激药物,可以缓解ADHD症状。该药物主要通过阻断或减缓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使得去甲肾上腺素血中浓度增加而发挥作用。
利他林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可以治疗ADHD和嗜睡症。其作用机理是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再摄取,使得这些神经递质的浓度和强度大幅提高。研究人员由此推断,ADHD的病因可能与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谷氨酸有关。这些物质决定了大脑的自我约束功能,并影响人的注意力、控制力、动机和执行能力。
影响面广 需针对性研究
美国克兰生大学著名公共卫生专家史律说,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的报告是一个相关性研究。这个研究只是证明,如果孩子多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与ADHD症状在统计上有关联。
史律说,绝大多数ADHD是由患者的基因导致的。研究证明,25%~50%的ADHD患者的父母也有ADHD基因。此外,环境因素也有影响。这个环境不是指人文环境,而是指物质环境,如慢性铅中毒、脑外伤等。当然也有例外,如孩子被关进集中营,患上ADHD的概率就大。
徐晋对此有不同看法。他认为,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在几年前才有的,而ADHD很早就有了。因此,ADHD不是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造成的。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对人的中枢神经结构有无影响,应该从细胞和分子水平进行研究,但至今还没有看到这样的研究成果。
徐晋说道:南加州大学的研究报告只是从理论上推测,并没有进行对照研究。若是对照研究,要有两组参加实验。一组是实验组,实验者都玩手机;另一组为对照组,参与者不玩手机。若是研究发现,实验组的参与者神经中枢结构发生变化,如神经递质增加或减少,就证实了理论推测。“但是,报告没有提供这样的证据,只是论证与此相关。
巴克利说,文章中说的相关性并不意味着接触媒体会导致ADHD,而更有可能是相反的情况,即注意缺陷和易冲动的人更容易被吸引。因此,有15%~20%患有ADHD青少年有可能对网络上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