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核心素养的深情呼唤
2020-11-30詹明忠
詹明忠
本人从事高中地理教学工作近三十年,这期间我带过多届毕业班,我本人也因此获得了许多荣誉,被学生和家长认为是“好老师”,也被教育主管部门认定为“好老师”。我在努力地朝着好老师的目标苦苦地追尋和践行的同时,也常常思考:什么样的老师才是真正的好老师?我们离真正的好老师还有多远的距离?
核心素养的提出恰如迷雾中的一束光,不仅为教育指明了方向,也为好老师设定了一个相对明确的努力方向和基本标准。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各个阶段,对有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方面进行学习就是核心素养的体现。要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解决“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思考,特别是广大一线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有人说:好老师是能从学生眼里读出愿望的老师;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擦出思维的火花、感受发现的惊喜的老师;是能给学生以启迪,唤醒学生创造力量的老师:是能与学生的精神脉搏一起欢跳的老师。这段话可以说是核心素养对广大教师发出的深情呼唤,同时,也是一种教育的方向引领。
然而,作为一名教学管理者,我每年都会聆听几十节不同老师的各类公开课,听课中发现有些老师对传统教学“情有独钟”。他们总是“心太软”,“什么事都自己扛”。他们把知识点讲解得细之又细,就像小鸟口对口喂食一样,无微不至。可结果怎样呢?老师累得要死。学生除了学到一点死知识外,什么也没有获得。我真的很佩服他们的辛劳,但心里总有说不出的滋味:缺乏核心素养指向的课堂是多么苍白无力!学习是一个主动性的活动,只有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进来,才能有较高的学习效率,进而提高核心素养。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相关活动中来,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加强基本学法的引导,减少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对教学内容进行主动探究,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有利于让学生真正有能力独立思考,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为今后的发展制订可行的计划,不断适应社会变化对人才方面提出的需求,挑战自己,不断学习,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可仍有不少地理课堂仍是教师在唱“独角戏”,既没有为学生注入“情、理、智、趣”的营养,也没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意识,更别谈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了。
核心素养不是空中楼阁,它的真正“落地”,需要广大一线教师认真践行。具体地说,就是要努力实现教学理念的创新及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要让地理课堂“乱起来”“吵起来”“笑起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
一、核心素养呼唤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本人在多年的中学地理教学中,结合教材试用了几种授课方式,学生的反应很好,现述如下。
1.投诉课。
为了更好地讲解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措施,我提前在教室里设立了一个环保投诉箱,动员同学们收集身边的工厂造成环境污染的事例,然后根据具体内容写成一封完整的投诉信,放人班级投诉箱内。在课堂上让学生打开投诉箱,对里面的信件进行阅读,如工厂废水污染水质、发出噪声严重扰民,或者排放有害气体等。根据信件中反映的问题,教师要进行分析,告知学生正确的投诉途径,讲解污染的治理方法。通过该课程,学生可以学习到污染的防治方法,还可以通过正确的诉讼途径保护自己的权益,树立起保护环境的观念,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2.现场观摩课。
在讲授有关河流地貌的内容时,利用周末时间我带领学生到流经六安市区的淠河江心洲——月亮岛进行考察,引导学生观察河流地貌的特点,直观感受河谷、河漫滩、凸岸、凹岸等地貌形态,在现场结合实际讲解河流地貌的知识。这种现场观摩的形式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河流地貌的特点及其形成过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很好。
3.问卷调查课。
乡土地理调查是对当地的气候、工业布局、城市人口变化及交通运输情况等展开实践调查,让学生通过参与性的实践活动,提高交流与思考能力。笔者在教学《人口的数量变化》时,制作了一份《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问卷调查》,让学生到大街上去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得出调查报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切身感受到我国老龄化问题的严峻形势。在教学《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时,我还制作了《关于六安市雾霾天气的问卷调查表》,等等。这种方式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动力,在活动中培养了他们亲身探索的精神和与人沟通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4.辩论课。
在讲解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时,我设计了一场辩论赛。
正方:环境问题与我有关
反方:环境问题与我无关
我把班级学生分成两支辩论队,分别为正方和反方,让双方课前广泛收集素材,为辩论做充分的准备。学生在辩论中“吵”得面红耳赤,既锻炼了口才,又丰富了知识储备。在辩论中学生可以深切体会到环境保护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保护环境要从今天做起!这样的“吵”在我的地理课上其实比较常见,当然这种“吵”是有准备的“吵”、有目的的“吵”、规范的“吵”。“吵”的本质是一种智力的激发、素养的培养。
总之,核心素养下的地理课堂要做到一个“活”字和一个“趣”字。
二、核心素养关注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可以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有重要帮助,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在的很多老师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不愿带领学生外出考察,以致很多老师的地理课只能在教室上,导致学生学到的多是空洞的理论,却不能感知真实的大自然是什么样子。为了加强地理课程的实践性,让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笔者结合本地实际做了如下尝试。
1.开展地理观察和测量。
先通过观察来大体确定问题难度,再通过实地测量来精确界定。通过这两个过程,学生可以具备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活动中的专注度。
教师在讲解太阳在正午时分的投影角度时,可以在中午组织学生到操场上对太阳高度角进行测量。首先,我把班级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组6-8人,各自准备好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其次,在正午对旗杆影长进行准确测量,通过计算得出正确角度。最后,把每组得出的结果汇总,取平均值,就得出该日六安的太阳高度角了。在实践中,学生很兴奋。他们感受到了地理的魅力,尽管很辛苦,但都乐此不疲。
2.开展地理野外考察与研学。
通过开展地理野外考察与研学,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和大自然的接触过程中,可以增进与自然的联系,可以把课本中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增强认知能力。在野外进行考察,可以丰富见闻、开阔视野,从而拥有更为多变的思维方式。而且,通过考察,学生可以更快地把课本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各地都有独特的地理风貌和地理现象,这些都是学生进行野外考察和研学的重要资源。以我所在地六安为例,素称“皖西”的六安,位于大别山北麓,青山绿水红土地,淳风古韵绣乾坤。巍巍大别山,滔滔淠史杭,山高水长,山清水秀,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大别山(六安)国家地质公园还是我国为数不多的集花岗岩地貌、变质岩地貌、丹霞地貌、构造地貌及火山岩地貌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这些为我们野外考察和研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学习地貌知识时,我会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山区进行实地地貌考察,让他们在考察的过程中收获快乐和知识。每年我还不辞辛劳地组织学生到天堂寨、铜锣寨、万佛湖等地研学,通过研学把抽象的自然地理学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让地理知识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的重要途径,还是人类文明传承的见证。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广大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素材、各地的地理资源、身边的具体事例,怀着对祖国和未来的一份责任和使命,逐步引领与培养学生。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也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