彪悍的中供铁军
2020-11-30宋金波韩福东
宋金波 韩福东
在危机中诞生,也因应危机而来。
最早加入“中国供应商”直销团队的人们,并不是都了解,阿里巴巴处在建立以来最重要的危机之中。
2000年底,阿里巴巴账上只剩下700万美元,按照其支出速度只够烧半年,决策层中的所有人都意识到危险的严重性。公司大幅收缩裁员,办事处由原来的10个砍成3个,工号100以内的老员工裁掉一半。节流虽然痛苦,终究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开源呢?
阿里巴巴当时不赚钱,因为它所有的服务都是免费的。网络界不少人担心,阿里巴巴的大旗还能扛多久?
“遵义会议”
2000年10月1日至 3日,阿里巴巴决策层在西湖西子国宾馆开了三天会。这次会议,在阿里巴巴内部被称为“遵义会议”。
这次会议上,马云和决策层做出了三个“BTOC”的战略决定: Back TO China(回到中国),Back TO Coast(回到沿海),Back TO Center(回到中心)。所谓回到沿海,是指将业务重心放在沿海六省,回到中心是指回到杭州。
在“遵义会议”上,“中国供应商”(即“China Supplier”)被定位为三大主打产品之首,以解决盈利模式的挑战。数月之后,其他两项产品被先后叫停,“中国供应商”成为唯一主打产品,最初定价1.8 万元,很快改为2.5万元,后来调到4万~ 20万元。
马云这样描述“中国供应商”这个产品:“当时一个困难是互联网免费的观念太深入人心了,而且阿里巴巴确实一直用免费来吸引客户。如果此时要在原来的服务上收费,会引起用户的不满。所以一定要增值,增值了客户才会心甘情愿地掏钱。我们在阿里巴巴里找出一批资格最老的会员,他们知道排在一个产品类目的首位意味着什么。”
“中国供应商”产品有三个增值服务内容:一是,用阿里巴巴的专家为客户产品和企业制作静态和动态的展示页面;二是,把中国供应商会员的产品放在阿里巴巴网站类目首页;三是,为中国客户提供培训,帮助其应对外商。
阿里巴巴从一开始就有中英文两个网站。中文网站面对内贸,英文网站面对外贸。“中国供应商”的产品定位就是面对中小出口企业,因此这个产品一推出,就放在阿里巴巴的英文网站上,产品目标是使其成为“永不落幕的广交会”。
一位阿里巴巴元老回忆当时的场景:“1999 年,中国入关努力失败的时候,正是我们在杭州湖畔花园创业的时候。消息传来,大家都不免有些失落……马云却对中国入世十分乐观,他告诉我们说,中国入世只不过是时间问题,就像阿里巴巴的成长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一样。”
马云的分析无疑是对的。
实际上并不仅仅是中国需要世界,同时世界也需要中国。到1999 年,西方商人几乎是集体性地发现了,中国是一个巨大的“世界工厂”。“中国供应商”的问世恰逢其时。它的成功,有大势的必然。
直销团队
李旭晖(英文名Elvis)出生在台湾,对2000年10月的阿里巴巴“遵义会议”印象深刻,他刚刚与蔡崇信在台湾见过面即得到了这次会议邀请,那是他第一次参加阿里巴巴的公司会议。他此前在跨媒体贸易营销公司“环球资源”服务10年。
阿里巴巴最早“挖”李旭晖的目的似乎是为了开拓台湾市场,在3个“BTOC”战略之后,李旭晖被调到大陆,参与销售培训——这是一个大得多的舞台。
在会议上,正式宣布中供(“中国供应商”的简称)直销团队成立,李琪任销售副总裁,并决定了销售统一的制度和统一的提成。
作为阿里巴巴创始团队十八罗汉的一员,李琪也参加了阿里巴巴“遵义会议”,会议确定采用直销方式,组建直属阿里巴巴公司的直销团队。
直销就是直接上门面对面的销售,是一种“贴身肉搏刺刀见红”的销售方式。对于如何销售“中国供应商”,当时阿里巴巴面临三种选择:直销、代理销售、网上销售。之所以选择直销,是因为管理层把“中国供应商”之战,当成一场决定阿里巴巴生死存亡的决战,志在必胜。
马云开始点将,李琪、李旭晖和孙彤宇(淘宝创立者)成为中供最早的管理层。
李琪最开始是作为一个技术人员加入马云麾下的,那还是马云的“中国黄页”时代。黄页的第一个自制网页是李琪做的,当时李琪的职位是总工,马云率队北上,因为妻子生产,他没有随同马云,去了杭州的另一家公司,后来创办了自己的“伟业网络”,最终为阿里巴巴收购。2000年1月,李琪再次加盟,一来就是主管技术的副总裁。
“遵义会议”后,他又临危受命,成为主管销售的副总裁,“‘遵义会议把所有销售都集中起来,建立直销团队。有我、孙彤宇、李旭晖,开始没招人,从市场部找了八九个人。”李琪回忆。
在这支9人的拓荒队伍中,除了李旭晖之外,其他人都不懂销售,也没干过销售,所有人都需要“从战争中学习战争”。
在前期,产品销售主要通過电话销售的方式进行。从2000年底开始,“中国供应商”开始从社会公开招人,组建一支30人的直销团队。
“伟业网络”的销售团队也整合到“中国供应商”中,他们之前也做销售,卖传真机、网络传真,两拨销售人员要并到一处,成为统一的直销部队。这一拨人,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做销售的路子非常“野”,和之前的那一批销售差别很大。
俞朝翎(曾任中供直销团队总经理)开玩笑说他们刚进阿里巴巴时,看当时已经在做销售的阿干(干嘉伟)、卢洋(后来担任阿里湖畔学院院长)觉得很奇怪,怎么这些人那么“傻”,非得要预约才能上门;而阿干、卢洋他们看伟业网络的销售员,又觉得怎么来了帮“土匪”,没有销售员KEY,又没有预约,天天在外面跑,“满嘴跑火车”,专业技能又不懂。
对于这帮“土匪”,李旭晖说了一句他们“能打”,算是认可。李旭晖用心整合,量体裁衣,“野路子”的销售风格,居然也成为亮点。
伟业网络加入“中供直销团队”,不只是增加了人头,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铁军的气质。中供铁军能熬过最开始的艰苦岁月,与他们更强的凝聚力、很足的“要性”不无关系。
新生培训
直销团队组建之时,正是阿里巴巴开展“延安整风”“抗大培训”和“大生产运动”的三大运动之时,确立了“价值观”在公司治理中极为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中供直销团队”成为价值观最为直接的载体,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在这支队伍身上打下了最强烈的印记。
中供新进的销售岗位员工都要接受“百年大计”的新生培训,长则30天,短则20 天。受训阶段,新员工会在文化价值观、产品知识以及销售技能三个方面接受全方位培训和学习。 培训班一开始叫“销售培训班”,李琪把名字改为“百年大计”。
“百年大计”是阿里巴巴首个自行设计的培训体系。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价值观在整个培训体系中的比重很大。
“百年大计”培训班由阿里巴巴自己主办,公司高层几乎全部参与讲课。马云和时任COO关明生主讲公司使命、方向和价值观,彭蕾主讲公司发展历史,孙彤宇和李旭晖主讲销售技巧,李琪、金建杭、张英也都参加了讲课。
“百年大計”的培训内容,首先是价值观,其次才是销售技巧。
李旭晖回忆,“第一届‘百大培训期间,我记得时间超过两个半月,后面支持不下去了,没有足够的讲师,销售的课程都是我在讲,排了两个礼拜的销售课程,剩下的课程大家讲,基本上快疯掉了,关在华星科技大厦12楼加盖的屋子里面。第一届接近三个月,第二届就(只有)一个月了。”
作为来自台湾的资深从业人员,李旭晖为缺少系统培训的直销队员们带来了一整套直销体系。俞朝翎回忆,“李旭晖来了以后,正规的销售理念出来了……就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翻牌要快、拜访量要大。从那时起,我们的直销才逐步走向正规化。”
不过,由于讲师力量不足,同时强调价值观,很多之前没有任何销售技巧和从业背景的销售员,比如宁波区域的苏斌或更晚入职的罗庆元(2002 年杭州区域入职),都感觉培训内容中有关销售技巧的内容不足。不过,几乎所有人对于价值观在“百年大计”中的重要性都没有抵触。
阿里巴巴把招募直销员的原则定为:企业文化第一,价值观第一,然后才是能力。
按照常理来说,大战在即,阿里巴巴正是用人之时,直销团队招人应该优选那些有销售经验和手中掌握客户的人,但是马云却不用这样的人,他认为价值观比销售经验重要。
在“百年大计”,每一位新进员工都能够近距离接触公司的高管,包括马云,因为那是他们的上课任务。没有比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更好的辅导了,所有参与培训的讲师,实际上都是公司内部的优秀管理人员或员工的。
在阿里巴巴的销售培训课堂上,马云说:“我们要求销售人员出去时不要盯着客户口袋里的 5 元钱,你们负责帮客户把口袋里的5元钱变成50元钱,然后再从中拿出5元钱,每一个销售人员都要接受这种培训。如果客户只有5元钱,你把钱拿来,他可能就完了,然后你再去找新的客户,那是骗钱。帮助客户成功是销售人员的使命。”
2000年底,“中国供应商”已招人组建一 支30人的直销团队,后来扩充到 80 人。在短短几年内,队伍又从80人发展到100人、300人、500 人……最高峰时总人数曾经达到8000人。
永康之战
“中国供应商”作为直销团队真正的销售大战,最早就是在永康打响的。
早期的“中国供应商”成交的单子,很多是通过电话销售实现的。大家都驻在杭州总部,在网上找到一些企业资料,打电话,谈到意向客户再各自出差。全国不分区,谁抓到算谁的。李旭晖来到阿里巴巴之后,一方面落实分区、提成等基本制度,另一方面与李琪一起力推驻点直销模式。
2001年,雷雁群26 岁,加入中供,工号 400多,在一众销售中年纪算比较小的,马云和李琪叫他“小雷”。那时候,公司决定要向直销路线走,他和同事罗建陆商量了一下,两个人就去了永康。
选永康,是因为那时“环球资源”网站在永康的业绩做得不错,他们也卖“中国供应商”类似的产品,每年销售额达到1000 万元。永康工厂密集,企业主的创新意识相对比较好。中供在外的联络点都是只驻三五天的,雷雁群和罗建陆说去驻一个月,结果一去三年。
杭州到永康,那时还没有快客,雷雁群和罗建陆坐的是那种半卧铺的大客车,从杭州到永康要四五个小时。在车站对面,两个人找了一个小旅馆。2001年7月,正是最热的天气,还好旅馆有空调。两个人跟旅馆老板杀价,杀了一两个小时。老板要 80 元一天,最后砍到每天55 元。
雷雁群和罗建陆两个星期拿了7 个单子。在电话销售模式下,也有其他销售跑过永康,几乎没出什么单子。那时候在永康,阿里巴巴只有两个客户。
公司针对这件事做了讨论,认为他们的方式提高了效率,到客户中间,增加了和客户的黏度,可以迅速拿到单子。经验被迅速复制推广。中供的销售们离开杭州,开始到“前线”去。大炮去了义乌,陈海强等去了绍兴。
中供销售开始向下沉,力推上门拜访、陌生拜访的方式,也就是“陌拜”。
“陌生拜访”最早就是从永康开始的。因为客户少,三个月后,雷雁群发现没客户了。能跑到的,很容易找的,全部跑完了。跑完以后,能签的,雷雁群也很清楚,有一些客户肯定是不会签约的——至少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不会签。
雷雁群回到杭州,找李琪,问他能不能把当时还没有人跑的诸暨划给自己。李琪扔下一句狠话:“要么你们两个‘死在那里,要么就做出点成绩来,别指望换地方。”
雷雁群和罗建陆开始“陌拜”。
陌拜的效果远超预期。
一个电话过去,大多数客户会认为是骚扰,100 通电话过去如果有5个客户有意向,效率是5%,另外95%是浪费。拜访就不一样了,销售上门去,至少企业的地点知道了,可能见到关键人物,可能会跟他聊几分钟,然后把阿里巴巴的情况简单介绍给他,这至少是一个广告。
以陌拜作为主要销售模式的企业,当时只有阿里巴巴一家,效果也是惊人的。驻点一年之后,“中国供应商”在永康的销售额超过了环球资源。
2000年,阿里巴巴只有两个区域:杭州区域和伟业区域,后者就是以原来伟业网络团队为主要班底开拓的区域,包括金华、永康等地。到 2001年底,阿里巴巴在全国的区域已经达到10 个,包括温州、宁波、广州、深圳、苏州、常州、杭州、青岛、福建、伟业。
那时,负责中供直销团队广东大区的是陆兆禧,卢洋则带领一支团队到广东开辟了广州区域,广东的经济发展水平毋庸置疑,拓荒的过程却意外艰难,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市场一直打不开,每月的销售额只有几万元——除了永康等区域,整个华东、华南都是如此。
在漫长的拓荒岁月里,陆兆禧率领这支“老广东”班底的销售团队,苦撑苦熬着,一度邻近的分公司都关了,广东仍然坚持着。
當时陆兆禧有一个梦:把广东一个月的销售额做到 100 万元,这对他们来说是天文数字,因为起点只有几万元。关明生把它比喻为“吃大象”,他们想出很多办法分解大象。马云也承诺,拿下 100 万元他一定过来和大家一起庆祝。
2002年12月,广东销售额终于突破100 万元。马云如约而至,广东20人的销售团队相聚在一起,摆了两桌酒席。据说,那天席间,马云和陆兆禧都喝醉了。
一发不可收拾。2004年5月陆兆禧离开广东时,广东每月的销售额已经1000 万元,翻了10 倍。当年100 万元的“大象”,几年之后,一个人单月就能轻松吃掉。
赚一元钱
2001到2003年,整个中供开疆拓土,扩张迅速。永康以及温州、绍兴等地的一些经验,飞速向其他区域推广。
作为阿里巴巴最“王牌”的销售,马云似乎胸有成竹:“阿里巴巴的销售说难做也难做,它不是一个成型的产品,没有产品说明书和样品可看,甚至要说清楚它的内容也不容易;同样,要说它容易做也容易,如果你真正理解阿里巴巴,知道它为什么可以帮助客户节省费用、扩大销路,并且能够将其完整地表述给客户,同时他能耐心地听并且理解你的意思,真正需要它的客户很可能会爽快地埋单。”
2001年12月,命运的转机开始出现。当月阿里巴巴的会员终于突破 100 万,现金流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盈余!虽然只盈余几万美元,全年算下来仍然亏损,账面上只剩400万美元,只能支撑半年,几乎所有阿里巴巴的高管都看出这就是曙光,是久久期盼的曙光。
曙光的出现使阿里巴巴人兴奋不已,也使一直在旁边盯着的风险投资公司开始行动。2002年2月,在互联网业界依然低迷之时,阿里巴巴完成第三轮融资,日本亚洲投资公司向阿里巴巴注资500万美元。这是极其难得的一种支持。
2002年初的一天,马云和关明生爬上了玉泉山顶喝茶。这一天,他俩的心情格外好,终于喘口气了。两个高层领导要讨论公司新年目标。马云提出:2002年阿里巴巴要赚一元钱!
为什么要提赚一元钱?销售多卖一元钱很容易,后台节省一元钱也很容易,全年算账赚一元钱就是盈利,就是历史性的转折和突破。
2002年10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干嘉伟从苏州乘出租车至杭州,带着4万元现金交至阿里巴巴公司财务。就是在那一刻,公司实现当月的收支平衡。当年12月,阿里巴巴实现了全年收支平衡。接下来,马云将提出更令人瞠目结舌的一系列目标:2003年,每天收入100万元;2004年,每天盈利100万元;2005 年,每天缴税100万元。
这珍贵的“赚一元钱”,为之贡献最多的,是“中国供应商”直销团队。
“中国供应商”为什么会成功?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中国供应商启动之后不到一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顺应了中国中小企业第一波出口浪潮,阿里巴巴真正成为中小企业的出口通道和桥梁。
地利,浙江是中国民营中小企业最发达的地区,“中国供应商”早期会员的41%来自浙江,仅这一个数字足以说明,永康、金华为什么在一些中供老销售眼中视为“圣地”。
人和。“中国供应商”之战打响时,直销团队已是一支充满激情、充满凝聚力、拥有使命和价值观的团队。团队的配合、分享和患难与共,保证了“中国供应商”战役的成功。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供应商”作为阿里巴巴最核心的营收项目,为在其他领域开疆拓土,提供坚实的支持。2001年后的4年间,中供每年利润都以3倍的速度增长,到2005年底,阿里巴巴三分之二的收入来自“中国供应商”项目。
自此,“中国供应商”直销团队被称为“阿里铁军”。